摘要:在以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原則指導下,《外國文學》的課堂教學應當采取重組教學內(nèi)容,保證教學和實踐的時間;整合教學資源,提供研究訓練素材;革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實踐手段;完善考核機制,檢測教學和實踐效果等措施,才能保障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提高實踐能力,才能真正培養(yǎng)出服務于地方經(jīng)濟文化建設的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應用型;外國文學;教學;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52-0054-02
目前國內(nèi)的許多地方性高校都在積極探索建設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途徑,在這樣的背景下,需要我們教師思考什么是應用性,漢語言文學的應用性體現(xiàn)在哪里?學者王衛(wèi)平曾說過:“文學課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在于教給學生文學知識,更在于使學生獲得文學審美能力、文學想象能力以及寫作能力。大學中文系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應該是使學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識、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銳的審美感悟能力、豐富的想象能力和較強的寫作能力?!睗h語言文學的應用性不能將其簡單理解為職業(yè)性的要求,與理工類課程相比,漢語言文學的應用性是隱性的,不可能在短期內(nèi)顯現(xiàn)。所以更應當注重人文素養(yǎng)的滲透,注重知識點的來龍去脈,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人文情懷、意志品格、口頭表達、文本分析能力。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專業(yè)主干必修課程,外國文學同樣承載著要為這一專業(yè)的學生提供相關的學科專業(yè)知識儲備,訓練思維能力、提高閱讀鑒賞能力、滲透人文情懷并最終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的重任。然而傳統(tǒng)的外國文學課程教學,不但內(nèi)容陳舊,而且教學方法單一,普遍采用是“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首先介紹作家生平,再復述作品內(nèi)容,最后分析藝術特色?!皾M堂灌”的模式,使學生只能被動聽,于是,“老師講筆記、學生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完甩筆記”就成為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詹姆斯·杜德斯達曾指出當下大學教育存在的明顯問題:“教學的作用通過一名教授教授一班學生來發(fā)揮,反過來,學生們通過閱讀指定的課文、撰寫論文、解題或者做實驗以及參加考試來對教學做出反應?!蓖鈬膶W課程在這種陳舊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能力。針對這一現(xiàn)狀,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經(jīng)驗,在以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原則指導下,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對外國文學教學模式改革做了如下嘗試。
一、重組教學內(nèi)容,保證教學和實踐的時間
外國文學的教學長期以來都存在內(nèi)容多、學時少的矛盾,因此很多老師在對教學內(nèi)容的處理上,往往更注重對文學史的講解,而減輕對名家名典的解讀。這樣組織教學內(nèi)容的結果是,學生可能在知識的傳承上沒有問題,但是在能力的培養(yǎng)上、實踐應用上卻有所缺失。但文學的根本畢竟是作品,文學的魅力、影響和意義也主要來自作品。離開了作品,就不存在什么文學史、文學思潮,文學環(huán)境也失去了依附的基礎。對于文學研究來說,最根本的應該是對作品的研讀,只有深入地閱讀作品,認真分析挖掘作品的魅力和意義,才能真正體會文學之美,才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各種文學思潮和文藝思潮。因此,在外國文學教學中,應該采取作品閱讀與其他教學模式相結合的方法。外國文學教學的主旨是使學生比較系統(tǒng)地把握外國文學發(fā)展的歷史脈絡,全面地學習外國文學基礎知識以及與之相關的外國文化與歷史常識;能夠結合所學哲學、文學理論等知識描述與評析重大文學思潮、文學流派、文學社團和主要作家作品,客觀公正地分析紛繁復雜的外國文學史上的現(xiàn)象,掌握其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和審美特點,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整合教學資源,提供研究訓練素材
目前外國文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傳統(tǒng)經(jīng)典名著對于“90后”失去了吸引力,他們更愿意把注意力集中在新鮮事物上。因此如何利用教學資源,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研究訓練的素材,是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外國文學屬于“異質文化”,文化上的中西差異,導致了學生不能徹底地理解西方文明文化。同樣的題材和主題在中西文學中卻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課堂的講解很難使學生全面掌握和了解歷史背景、社會風貌,如果在講授這些內(nèi)容的時候,能夠恰當?shù)匾胗跋袷侄?,教學效果則會好很多。這些影像手段包括能夠代表某一時期的社會風貌、文化地理的圖片,還包括一些有關某一歷史時期總體社會風貌的視頻。這些圖片和視頻資料能夠讓學生對陌生的異域文化有直觀、感性的了解。只有有了這些直觀、感性的了解,他們才會有進一步深入了解的興趣和進一步理解的心理認知基礎。如果教師能夠把這些影像資料和自己的講授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講解作品《簡愛》時,可以給學生布置課后觀看三個不同版本的影片,讓他們思考哪個版本更貼近原著,為什么。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求學生必須閱讀熟悉原著,并形成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認識。在充分利用影視資源的條件下,既讓學生閱讀了作品,又提高了其閱讀鑒賞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突出了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特點。
三、革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實踐手段
以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為目的的教學活動要求,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練習機會,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增強實踐能力。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重認知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的教學觀念,把課堂的主體由教師轉變?yōu)閷W生,由教師在教授系統(tǒng)知識的前提下指導學生開展多種實踐活動。具體實踐活動的安排應突出“讀-說-賞-寫-演”五個環(huán)節(jié)。讀:教師制定閱讀書目,引導學生閱讀經(jīng)典文學名著、相關學術著作,要求學生做好讀書筆記,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說:即通過學生課堂回答問題提高其說的能力。它既包括課堂問題的即興回答,也包括文學專題問題的研討,這樣既能檢查學生對于外國文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賞:在學生掌握文學知識、閱讀原著的前提下,引導他們觀看相關的歷史文化介紹的視頻、美術作品、影視劇改編等,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別能力。寫:讓學生養(yǎng)成勤記讀書筆記的習慣,撰寫學業(yè)論文,寫作討論發(fā)言稿,改編劇本。使學生在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同時,鍛煉寫作的能力。演:中文系學生需要從寫作、朗誦、表演等多方面素養(yǎng)。因此,在課堂中可以根據(jù)課時安排,布置相應的課堂劇表演任務。將學生分組,選派組長對組內(nèi)人員分工:創(chuàng)作劇本、演員、旁白、音響、道具,要求人人參與,各司其職。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其動手能力,強化團隊意識和集體精神。上述五個方面的實踐活動安排,能夠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保障基本知識掌握的前提下,發(fā)展學生多方面能力,并為其以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基礎。
四、完善考核機制,檢測教學和實踐效果
考核是檢測學生學習成效和教師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但是考核的方式不能是單一的閉卷考試,而應該落實在教學實踐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鑒于此,我們在考核成績的評定上,分為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課堂考勤占10%,課堂表現(xiàn)占30%(包括作業(yè)、回答問題、參與討論、課本劇演出),期末試卷成績占60%,這樣的安排才能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做出公正的評定。
總之,在以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為目的的原則指導下,《外國文學》的教學必須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注重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的安排,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唯有此,才能真正實現(xiàn)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的。
參考文獻:
[1]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M].淺伸衣,譯.北京:商務印書管,1939.
[2]張翠萍.《外國文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平原大學學報,2003.
[3]方展畫.羅杰斯“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論述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0.
基金項目:安康學院院級教改項目(Jg05225)
作者簡介:邸玲,女,陜西安康人,安康學院中文系講師,文藝學碩士,主要從事外國文學、比較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