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靜
摘 要: 在小學階段,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學生語文學習的有效性和質量。本文從五個方面分析了目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誤區(qū),以期以此為戒,為新課標的深入實施作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誤區(qū) 教學改革
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許多新型的教學模式,先進的教學手段與方法如雨后春筍般紛至沓來,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不少教師在具體運用時卻陷入誤區(qū)。
一、語文作業(yè)——“熟能生巧”
調查發(fā)現(xiàn),有許多小學語文教師抱定“熟能生巧”的古訓,給不堪重負的小學生留下許多作業(yè)。一個漢字一定要寫幾十遍嗎?這是一項極為枯燥的作業(yè),小學生會因此對語文課產(chǎn)生抵觸情緒,再加上那些讓學生死記硬背的條文、段落等,給學生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說嚴重點,這對學生是一種摧殘。
二、濫用提問,信口開河
有的教師在課堂提問時想到什么就問什么,學生只要在課文中直接找到只言片語就回答,一點也不動腦筋。如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時,有教師問:“故人西辭什么地方?”又問:“煙花幾月下?lián)P州?”這些問題令人啼笑皆非,不僅沒有思考的價值,反而影響了詩的藝術性、整體性。在一堂好課中,教師的每一個提問都應該是有目的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在課堂上,教師往往就是通過一個個有價值、有深度的設問誘導學生學習,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根據(jù)教材和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熱衷運用信息技術,削弱語言文本的解讀
1.過于花哨,易分散學生注意力。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本身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不考慮內容,盲目地加以使用,效果反而不好。如某老師上《翠鳥》一課時,使用了大量的教學媒體,又是錄音,又是幻燈片。幻燈片數(shù)十張,除了幾幅不動的翠鳥圖外,其他都是文字思考題,再加上大小黑板十幾塊,又是放,又是掛,又是貼,教師忙得不亦樂乎,學生如同看戲一般。表面上熱鬧非凡,但實際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學生被太多無關的花哨信息所干擾,感官刺激太多反而抑制了深層思維活動,注意力不易集中到重點處,知識的遷移、運用等教學目標往往難以實現(xiàn)。
2.機械呈現(xiàn),淡化了讀的作用。毋庸置疑,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語文教學的視野擴大,資源豐富,形式多樣。成功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可在實際教學時卻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潭,教師們普遍熱衷于圖像媒體的應用,往往一節(jié)課一“點”到底,似乎多媒體課件運用得越廣泛,就越意味著實施了新課程改革。其實,以多媒體課件為代表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只能作為一種輔助語言文字教學的高科技工具,不能取代對語言文本的解讀。文學本是語言的藝術,它以文字為媒介,借助文學形象抒發(fā)情感,表達思想,闡明事理。圖像化的過于應用,無疑淡化了對文本的研讀,文學形象個性化的解讀便無從體現(xiàn)。
四、課堂評價最好的方式是表揚
新課改提倡多鼓勵、多表揚和多肯定學生,幫助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樹立深入學習和研究語文的信心。當表揚鼓勵在課堂中發(fā)揮其重要作用的時候,不當?shù)默F(xiàn)象又隨之出現(xiàn),如:
1.語言蒼白。教師的評價語言要豐富,經(jīng)常是“太對了”、“真棒”、“好”、“了不起”……讓人感覺老師的語言空洞。體態(tài)語言也要適當,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贊許的手勢,只要富有真情實感,就能讓學生感到親切、可信,從而備受鼓舞。
2.濫用表揚。課堂中不管問題價值大小,不管學生回答的含金量多少,教師都是一個口吻:對、不錯、好、太棒了……新課程強調對學生的尊重、賞識,并不意味著教師應脫口而出地隨意表揚。表揚過多是評價中出現(xiàn)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過多的表揚會讓學生習以為常,導致學生隨意應付。一個人人都能輕而易舉回答出的問題如果給予過度的贊賞,就會使學生懷疑老師的真誠。
3.評價不中肯。我們倡導贊賞,但不是無原則地贊賞。要勤于贊賞,即使是學生犯了錯誤,對其中的點滴創(chuàng)新思維也要肯定。但老師要真誠地糾正學生的錯誤,使學生明辨是非,尤其是對知識上的認知對錯要有明確的評價,千萬不能含糊其辭。而課堂上一些老師對學生的回答,不能準確抓住要害,對其精彩處給予贊揚,對其不當處給予點評,總是以“不錯”、“很有想法”等一概而論。
五、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1.作文要求的以“寫”代“習”?!皩憽奔词菍懽?,“習”則是習作。顧名思義,寫作是指寫文章,其過程重在“寫”,它對寫作者的要求是一步到位的,要在文章的立意、選材、結構安排及語言表達等方面都有比較高而全面的要求;習作則是指學習寫文章,其過程重在“習”,即學習,它對學習者(主要指學生)的要求相對較低。寫作和習作,兩相比較,它們對寫者的要求的區(qū)別是顯而易見的。
2.作文訓練的以“篇”代“片”。這里的“篇”指的是完整的一篇文章;“片”則指的是文章中的一個片斷。由于作文要求的以“寫”代“習”,因此導致作文訓練陷入以“篇”代“片”的誤區(qū)。小學從三年級開始學習寫作文,隨便翻開小學語文教材的作文訓練題目要求、教學大綱特別是最新頒發(fā)的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作文訓練要求,三、四年級除了寫一些書信、便條之外,大多是一些片斷的練習;五、六年級亦是以寫片斷為主,最高的要求也是“根據(jù)習作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40分鐘寫出不少于400字的習作”,這都是符合小學生的寫作實際的。但是,綜觀我們當下大部分的小學作文教學,作文訓練大多要求學生寫完整的一篇文章,這無疑大大增加了作文訓練的難度。讓初學寫作文的學生一步到位,一開始就寫一篇完整的文章,這無異于要一個連爬都還沒學會的嬰兒馬上站起來走路一樣。這樣做,學生寫作文不“怕”就奇怪了,教師教作文不“難”就奇怪了。
教學改革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任重而道遠。我們在教學中要重視實際效果,少一些嘩眾取寵,多一些實實在在,為新課標的深入實施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