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霞 陸忠正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剝去自己知識權威的面具,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與交流,給學生以智慧啟迪、情感的熏陶,讓學生獲得積極的人際交往的情感體驗。然而,在具體的實踐中,我們的課堂教學存在著不少膚淺的理解,甚至背離對話教學要求的現象,導致學生沒話可說。本文試圖反思語文課堂對話過程中的問題,并進行剖析,尋求解決方法。
病癥:請君入甕套教參
“教參”只是教學的參考,但是多年來的考試確立了“教參”的權威地位??荚囄ā敖虆ⅰ贝鸢甘菑?,教學也只能唯“教參”是從。這樣,教師也就身不由己地充當了“教參”的代言人。雖然對話理論對“教參”的權威形成了沖擊,但是在對話實踐中,代“教參”立言的痕跡依然是十分明顯。某位教師與學生討論賣火柴的小女孩死因時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師:同學們,你認為賣火柴小女孩的死因是什么?
生1:饑餓。
生2:天太冷了。
生3:沒有人疼愛她。
生4:大家都欺負她。
師:你們說的這些都不對,黑暗的資本主義社會才是導致小女孩死亡的真正原因。
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死因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很難用簡單的方法加以解釋。學生的理解有合理的成分也有片面的地方。教師的觀點、教參的觀點有其合理性也有不足,簡單地否定學生而強調教參的觀點,學生只需記住這個觀點也就完成了對文本的解讀。這就違背了對話教學的初衷。
治療:引君入文有話說
語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課文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文本,具有生命的靈性。而正是學生的解讀與闡釋,才打開文本意義結構的封閉形式,使其獲得活生生的具體化。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正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中心?!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薩特爾也指出:“閱讀不是一項機械性的行動,不是像照相底板那樣受符號的感應,閱讀不僅僅是感知,而是想象、體驗、理解、參與的過程,永遠是主動的,自由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給學生巨大的空間,始終相信學生具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撃?,引領學生親歷閱讀過程,多元解讀,與文本直接對話。
一、讓學生好奇地問
讓學生好奇地問的過程就是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的過程。在這里,學生自主地走進文本的語言深處,“傾聽”著文本的聲音,“觸摸”作者的心靈,在與文本的對話中碰撞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那如何引導學生問呢?
1.在不同的切入口提問。問題是一種意識,更是一種能力。教師在提問前尚且要思考,更何況學生?因為學生認知水平相對較低,他們往往覺得無從入手。此時,教師的專業(yè)引領就顯得十分必要。我們可以從內容和方法兩方面著手引導學生提問。
(1)根據特點,集中范圍。語文的學習有其自身的特點。在提問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把這些方法有機地滲透下去,讓學生的思維有一個大致的方向。題眼和結尾、關鍵詞句子、矛盾處、含蓄處,都有疑可問。課文的語言運用、表現的中心、標點的運用、前后聯系也可以成為我們研究的對象。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思維的興奮點,適時調控,使其會問。
(2)掌握方法,拓展路子。提問的對象可以明確,提問的方法也可以多元。有三種常用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發(fā)現問題。其一是比較法,可以是同一人物前后不同表現的比較,可以是不同人物之間的比較,也可以是兩篇課文人物的比較,或者是生活與文本的比較;其二是分析綜合法,如在《將相和》中,根據兼頗、藺相如兩人的不同表現,學生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兩人到底誰是趙國的英雄?其三是推理法,將給出的條件再一次深入歸納,引導學生發(fā)現新的問題。
二、讓學生大膽地說和自由地辯
只要讓學生自由自在地去閱讀交流,他們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就具有靈性。但是對話也要適可而止,如果交流心得和認識的時間過多,就會使閱讀教學“跑了題”,擠掉了更為重要的讀、寫訓練。因為,閱讀教學不能把理解作為主要目標,積累語言,學會讀、寫才是主要目標。
通過語言表達(即說),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條理性和邏輯性就會不斷地增強。這時教師適時誘導,像經驗豐富的漁夫一樣,將“船”引向“青草更深處”,于是高效的教學就顯現了。比如,教學“無憂無慮”時,我先創(chuàng)設了如下情境讓學生說:
清清的河水里, 。
在那一望無際的藍天上, 。
奶奶養(yǎng)了一群可愛的小雞,瞧!它們 。
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里反復地運用生詞,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接著,讓學生獨立用“無憂無慮”造句。學生們寫句子的過程必定是深思熟慮的過程,是精心組織語言的過程,他們寫的句子往往充滿個性。最后,我還會讓學生充分交流各自的造句,把精彩的語句出示給大家欣賞。交流,使大家的視野更開闊、積累更豐富,還能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我們欣喜地看到孩子們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說話。他們的造句不再簡單空洞,能說自己想說的話,能說自己的生活,能說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