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韻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質(zhì)的有效途徑。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在閱讀中完成語言積累并形成良好的語感。在新課標的指導下,許多教師都加強了對閱讀的教學指導,但取得的效果卻并不明顯,其主要原因是學生對文本沒有深入對話。而品讀,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與文本的深入對話,它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
一、在品讀中品味文本的語言本真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要求學生要對文章細細品讀,品出文章的真意。但有的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一些描寫,是朦朧的,無法尋得真意,卻又能引發(fā)無限的想象,是美的。遇到類似的描寫時,我們可以展開聯(lián)想,朦朧體會,讓學生品味文本語言的本真。例如,在進行課文《月光啟蒙》的教學時,文中有一段話是這樣的:母親用歌謠把故鄉(xiāng)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這個句子寫得好嗎?讀完它你們有什么想法呢?
生1:我覺得將故鄉(xiāng)的愛幻化成柔美的月光,寫得很美。
生2:母親的歌謠,滿載故鄉(xiāng)的愛,滿載母親的愛,寫得很好。
師:是啊,那我們再來找找文章還有那些類似的描寫。
生3: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
師:同學們太棒了。那同學們可不可以告訴我是什么讓作者寫出這些美麗的句子的?
……
通過品讀,學生放飛思維,展開了無限的聯(lián)想,體會到文章的精妙與美麗。在這樣的體驗中,學生感受到文章的美妙,激起了閱讀的興趣。
二、在品讀中觸摸文本的人物形象
在語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對人物進行描寫。這些文章語言精美、簡練,描述生動。按道理,這樣的文章應該是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欲望的,但實際情況卻并非這樣。為什么呢?因為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認知和理解能力有限,單靠自己的能力不能理解文章的精美和韻味,也就不能實現(xiàn)有效的品讀。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揣摩品讀,感受作者對人物形象的完美刻畫。例如,《愛如茉莉》一文通過對細節(jié)的描寫,體現(xiàn)了父母之間平淡而感人的真愛。文中作者的父母通過特別的行動,表達了對對方的深深愛意,同時也表達出人間的真愛是無私的、高尚的,也是永恒的。文中有很多句子是相當精彩的,如“媽媽睡在床上,嘴角掛著恬靜的微笑”一句看似簡單的描寫,其實是為下文作鋪墊。
師:同學們,能不能告訴我為什么文中的媽媽睡覺會掛著微笑?
生1:我覺得是媽媽感覺到了爸爸對她的愛,所以在睡夢中都會露出甜蜜的微笑。
師:嗯,同學們說得有道理,但有一點老師不明白:為什么爸爸出去后,媽媽一點也不像剛睡醒呢,而是很清醒地看著作者呢?
生2:我知道了,因為媽媽早就醒過來了,因為怕吵醒爸爸,所以沒有動,媽媽覺得爸爸很愛她,所以悄悄地笑了。
怎樣的品讀才算是有效的品讀呢?我想,正如朱熹先生說的:“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奔撮喿x不能停留在文章的表面,要深入到文章的內(nèi)里,讀出被表面掩蓋的東西。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人物描寫的文章時,要讓學生通過作者的語言,找出人物的靈魂和精神,感受到一個活生生的人的存在。
三、在品讀中拓展文本的深刻內(nèi)涵
在平常的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完成對文章的閱讀,更要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完成對詞語的累積,獲得對文章的全面理解。因此,教師必須在閱讀教學中展開拓展性品讀,將語言教學還原到特定的情境中,讓學生在這個特定情境中開闊視野,體會詞語的真意。例如,在教學課文《臥薪嘗膽》時,我對文中的詞語“奴仆”作了拓展性教學。我首先給學生展示了文中句子:會稽一戰(zhàn),越國打了敗仗。越王勾踐萬般無奈,只好派人向吳王夫差求和,表示愿意和夫人一起去吳國,給吳王當奴仆。接著,進行下面的引導。
師:大家能不能告訴我,這里的“奴仆”是什么意思呢?
生1:我覺得是下人的意思,文中寫到越王作了夫差的奴仆后,給吳王養(yǎng)馬駕車,受盡屈辱。所以,失敗、沒有地位、沒有尊嚴,還受人侮辱和差遣的人被稱為奴仆。
師:嗯,理解得非常好。現(xiàn)在請大家結(jié)合自己的理解談談你們對奴仆的認識。
生2:在奴隸社會,有權(quán)有勢的會買很多奴仆供自己使用。
生3:在我們生活中,也存在很多奴仆?!?/p>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沒有單純地就課文講解詞語“奴仆”,而是將“奴仆”一詞引入歷史、引入生活,讓學生在變遷的歷史中去感受“奴仆”一詞的演化,加深對詞語的理解和認識,從而在開闊視野的同時,完成詞語的積累。
總之,對閱讀教學而言,品讀是最高效的閱讀方式之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閱讀興趣點,引導學生展開對文章的有效品讀,深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領(lǐng)悟,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