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靜
摘 要:托爾斯泰說:“歷史是國家和人類的傳記?!奔热皇侵v述“傳記”的學科,歷史這門課程就難免會顯得內容枯燥抽象,不像文學作品那樣精彩紛呈,引人入勝。新一輪課程改革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自主學習,以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因此,教師除了教授學生應該掌握的課本知識外,更應該針對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理,為學生構建開放、生動的學習環(huán)境,營造深刻而有趣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探究中既理性地理解了歷史的理論,又感性地升華了歷史的情感。
關鍵詞:歷史課堂;理性和感性;生動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這一課是人民版必修一之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一節(jié),內容重要,理論性強,怎樣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了解中國早期國家形成發(fā)展的歷史過程,理解中華民族歷史的源遠流長,激發(fā)學生對中國歷史的自豪感,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之情,顯得尤為重要。本課就是本人在理性和感性之間進行課堂教學的一次嘗試。
一、另辟蹊徑,設疑導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必須要在上課伊始便牢牢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發(fā)學生的學習意向和興趣,進而充分發(fā)揮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導入新課時,我引用了菲利普·古德里爾的名言“正如哲學是研究他人誤解的學問,歷史是研究他人錯誤的學問?!比缓笤倏匆曨l短片《烽火戲諸侯》(略),向學生提出問題:這個故事里周幽王究竟犯了什么“錯”,他犯下的“錯”又與當時的什么政治制度有關?
這個導入可以說是比較“另類”的,它以找“錯”為起點,激發(fā)了學生一探究竟的學習欲望,這為有效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通讀教材,構建理性骨骼
這部分,是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和考查,即教師事先給出設計好的表格,讓學生閱讀課本(包括課本里的文字資料、地圖、古代文物圖像等),通過概括和歸納來完成填表,進而理清本課的基本線索,換言之,是在構建本課的“理性”骨骼,這樣便可以從宏觀上掌握本課要學習的內容。
學生對本課內容已經有了整體上的把握,那么接下來就是理論的提升和規(guī)律的總結,于是我針對本課內容進一步提出如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
1.三代滅亡的根本原因?(統治腐朽)
2.三代統治中心的特點(見地圖冊),與哪種經濟形態(tài)有關?(位于黃河流域,與農耕經濟有關)
3.什么是國家?早期國家的政權交接方式是什么?
(1)含義(理解):是社會生產力發(fā)展,階級分化的必然產物,其與原始人群的最大區(qū)別是出現了階級分化。
(2)產生標志:金屬器具,貧富分化產生,文字成熟,城市的出現,禮制的形成。
(3)政權交接方式:禪讓制(理解其含義、表現),原始社會后期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
4.如何認識王位世襲制、家天下?
(1)建立:啟繼承禹的王位。
(2)含義、特點: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父子相傳或兄終弟及。
(3)評價:(延續(xù)近4000年)從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標志著我國氏族社會基本瓦解,奴隸制社會已經確立。也是私有制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階級對立的必然趨勢。這一更替,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結合課本中孔子關于“大同”和“小康”的闡述)
因為通讀了教材,又自主完成了填表,所以學生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是比較順利的,這樣一來就為后面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展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學習完本課的具體知識點,最后還要引導學生走出微觀,從宏觀的角度來認識歷史,為此我提出下面這個總結性問題: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有哪些?(神權與王權相結合;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最高執(zhí)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強權政治;具有相對的延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
總之,這一部分是本節(jié)課最為讓我難忘的地方,因為眾所周
知,分封制和宗法制是理論性很強、很難理解的內容,學生掌握起來頗為困難。這一環(huán)節(jié),《烽火戲諸侯》視頻短片的再次播放,以及讓學生分角色去體會歷史人物的悲喜,這無疑給分封制和宗法制蒙上了一層人性的面紗,于是,在枯燥的政治制度下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感性”地去犯錯,“感性”地去糾錯,“感性”地去駁斥對方,維護“自己”的權益。這樣一來,歷史課便顯得格外生動起來,因為它不再是一張冷冰冰的面孔,而是一個表情豐富的、立體化了的、有骨骼有血脈的“人”!
三、聯系實際,提高認識,情感升華
通過本課學習,我們不僅要了解這些制度,更要體會這些政治制度帶給我們的深刻內涵,如宗法制,我們可以聯系同根、同族、同源,我們都有一顆中國心,都有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等。這一部分可以通過向學生展示一些圖片,讓學生自己講述一些身邊的事件,來強化對本課制度的理解。
都說學無止境,其實,教學又何嘗有止境,通過本課一點不成熟的探索和嘗試,也使我進一步認識到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艱巨性——歷史課重在線索,重在理論的提升,而我們怎樣在“理性”的骨骼上,給它融入熱情、有趣的“感性”血脈,讓歷史課在深刻中生動、在生動中深刻,是我們每一個歷史教師都應該努力探求的
方向。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敖漢旗新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