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系統(tǒng)功能語法被廣泛應用于語篇分析,本文從概念功能和人際功能兩個角度分析四則同一時間不同國家媒體對有關黃巖島事件的新聞報道,試圖揭示四種媒體通過對物質過程的篩選、詞匯的選擇以及加工相關信息等對讀者進行的有意向的引導,展示系統(tǒng)功能語法有助于提高讀者對新聞語篇的欣賞與理解。
關鍵詞:系統(tǒng)功能語法 語篇分析 新聞
一、引言
系統(tǒng)功能語法由韓禮德創(chuàng)立,將語言用途的普遍特征概括為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新聞語篇通常被認為是當代社會最平常的一種寫作文體,因此研究新聞語篇具有較為普遍的意義。為了考察新聞媒體報道中的態(tài)度傾向,揭示語言表達后的假定、信念和意識,本文將分析在同一時間以“中國軍艦擱淺及派海巡船”為語料背景,利用系統(tǒng)功能語法語篇分析的理論框架對兩家媒體的態(tài)度傾向進行對比、分析,從及物性角度考察語篇的概念功能,從分類及直接引語的使用情況討論報道的人際功能。語料摘自菲律賓馬尼拉公報2012年7月17日題為Big Chinese fleet invades Spratlys;紐約時報16日題為Freed From Shoals, Warship Heads Back to China;加拿大多倫多星報17日題為Philippines warns China fishermen to stay away,以及中國日報英文版17日Chinese navy refloats frigate stranded off Nansha Islands的文章。從四月開始,中國和菲律賓就黃巖島問題爭論不休,外媒也表達了各自的態(tài)度和立場,選用這四份高品質報刊語料可保證權威性。
二、概念功能——及物性
概念功能指的是語言對人們在現(xiàn)實世界的各種經(jīng)歷的表達,包括經(jīng)驗功能和邏輯功能兩方面。及物性是經(jīng)驗功能的主要體現(xiàn)方式,其作用在于把人們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所見所聞、所作所為分成若干種“過程”,即將經(jīng)驗通過語法進行范疇化,并指明與各種過程有關的“參與者”和“環(huán)境成分”。及物性將所作所為分成若干“過程”(processs),并指明與各種過程有關的“參與者”(participants)和“環(huán)境成分”(circumstances)。及物系統(tǒng)包括六種不同的過程:物質過程(material),心理過程(mental),關系過程(relational),行為過程(behavioural),言語過程(verbal)和存在過程(existential)。
四則英語新聞中過程類型的分布
馬尼拉公報 紐約時報 多倫多星報 中國日報
數(shù)量 百分比% 數(shù)量 百分比% 數(shù)量 百分比% 數(shù)量 百分比%
物質過程 22 39.29 28 62.22 14 73.68 20 74.07
心理過程 4 7.14 1 2.22 0 0 1 3.7
關系過程 9 16.07 3 6.67 0 0 0 0
言語過程 18 32.14 10 22.22 5 26.32 5 18.52
行為過程 0 0 1 2.22 0 0 0 0
存在過程 3 5.36 2 4.45 0 0 2 7.4
從上表可以看出,物質過程運用最多,同時可以看出四份報紙都很關注體現(xiàn)“doing”的物質過程。在心理過程中,中國日報和加拿大星球報所占的比例都非常低,說明二者試圖更加客觀地報道事件而不想表現(xiàn)太多情感上的關注,與此同時馬尼拉公報心理過程所占的比例在四份報紙中所占比例最高,說明其感情傾向最為強烈。在言語過程中,四份報紙所占的比例均位居各自的第二位,說明這四份報紙都試圖援引不同的觀點來報道事件,希望做到公平公正。在存在過程各報的比例展示了菲美中都樂于對事物的存在或者存在的真實性作出判斷,菲律賓妄圖侵占黃巖島,想當然它的報紙上會對南沙和黃巖島的存在做出判斷,而黃巖島是中國的領土,中方也會對此作出判斷,然而,作為與此無直接利害關系的美國,也樂于對此作出判斷,充分體現(xiàn)了美國作為世界警察非常喜歡對國際事務指手畫腳。
三、人際功能——詞匯的選擇
人際功能是講話者作為參與者的功能,表達講話者的意見、態(tài)度、評價和講話者與聽話者的相對角色關系,包括社會角色關系和交流關系,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對兩則報道的人際功能的對比分析將從語篇分類及引語的使用兩方面進行。語篇的分類系統(tǒng)是指語篇對人和事件的命名和描述,主要通過詞匯的選擇來實現(xiàn)。通過分析新聞中記者對詞匯的選擇可以透視出語篇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
中國菲律賓的爭端本來就涉及中國主權問題,菲律賓馬尼拉公報、美國紐約時報、多倫多星報故意混淆視聽,不采用任何中文的稱法。馬尼拉公報:Spratly Islands in the West Philippine Sea,the Panatag(Scarborough) Shoal;多倫多星報:Spratly Islands in South China Sea;紐約時報:Half Moon Shoal,about 60 miles from the province of Palawan in the Philippines,is in the resource-rich chain of islands,commonly called the Spratlys in English,that China claims as its own and calls the Nansha;中國日報:Huangyan Island.從上面的稱呼可以看出,多倫多星報未采用中方叫法,但也未采用菲方叫法。而菲律賓直接將黃巖島改名為帕納塔格礁,旨在宣稱其對黃巖島的占有權。美對南沙群島給了定義,指出這個地方資源豐富。雖未明確指明南沙群島的歸屬,但其傾向已經(jīng)很明顯,表明了美國在對他國事務干擾的同時還意圖創(chuàng)造一個公平公正的形象。
此外,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但各報在提到臺灣的時候表述如下:馬尼拉公報:But Taiwan,Vietnam, Brunei,Malaysia,and the Philippines also claim parts of the South China Sea;紐約時報:But several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nd Taiwan also claim territorial rights;多倫多星報:at a point near the Yongshu Reef in the Spratlys,parts of which are claimed by the Philippines,China,Brunei,Malaysia,Taiwan and Vietnam.這幾份報紙均有意將臺灣與國家放在同一個水平線上,旨在混淆視聽,干涉中國主權,
四、人際功能——引語的使用
當記者大量引用別人的話語,其目的在于為報道增添真實感,顯示報道的客觀性。然而,引語的表述方式及其內容的選擇同時也是記者對所傳遞信息進行篩選和加工的過程,這些選擇常受其意識形態(tài)的支配,通過篩選和加工相關信息對讀者進行引導。
菲律賓馬尼拉公報共有六段直接引語,三段源于菲外交部發(fā)言人發(fā)言,“We require China to respect the sovereign rights of the Philippines over the resources within our EEZ,”要求中國尊重其在所謂的經(jīng)濟專屬區(qū)的主權。在文章描述中國大使和菲律賓的參議員委員會主席就中菲爭端問題不涉及第三方達成共識之后,馬上引用Lacson的原話,即“At the moment we cannot eat sovereignty.We cannot bargain from a position of weakness.We are very weak right now”,這表明中國以經(jīng)濟制裁逼迫菲律賓讓步,中國“恃強凌弱”的形象被馬尼拉公報刻畫得淋漓盡致。同時,在Lacson發(fā)表完“委屈無奈”的聲明后,文章以embarrassed開頭連續(xù)引用中國環(huán)球時報的社論,如“Manila attempted to exert pressure on China through Asean,but the request was rejected by the majority of members.Manila didnt have the military or diplomatic influences to match its high-pitched verbal provocations”直接引用中環(huán)球時報的評論給人一種客觀真實的印象,同時恰到好處地援引環(huán)球時報的社論并在后面發(fā)表作者的評論,將中國“蘿卜加大棒”的對鄰國的政策展露無遺。
紐約時報共有五段引語,中國外交部稱China does not necessarily claim all the waters in the sea,but just the land features and the rights to exclusive economic zones off the land features,中國只是宣稱對部分經(jīng)濟專屬區(qū)主權,隨后紐約時報巧妙地援引評論家的評論,即such claims encompass the vast majority of areas rich in potential oil and gas reserves and fisheries.中國“虛偽貪婪”的形象躍然紙上。關于東盟會議上未談及南海問題的評論,紐約時報借用評論家之嘴說China pressured Cambodia,considered a close ally of China,to block moves by some of the other 10 participating nations toward issuing a united statement.原因是中國對東盟輪值主席柬埔寨施壓,迫使其他國家發(fā)表這樣的聯(lián)合聲明。美引語多用間接引語,可信度打了個折扣。雖不采用與中國有著直接利害關系的菲律賓的任何評論,而是采用相對無利害關系的所謂的他人的意見,力圖體現(xiàn)其公平公正不失偏僻的形象,試圖擺脫自己與這個事件的關系。但是,仔細分析,便可得知其并非公正報道事件,而是巧妙穿插,成功刻畫中國仗勢欺人的形象。
多倫多星報通篇就只有五段,引語占用四段,所有內容均來自菲律賓外交發(fā)言人Raul Hernandez,內容為菲律賓將會捍衛(wèi)本國專屬經(jīng)濟區(qū)主權。譬如,it is only the Philippines (that has) the sovereign right to explore,exploit and manage the resources in that area,'he told reporters.雖然報道并未對菲律賓外交部發(fā)言人的發(fā)言進行評論,但文章沒有涉及到來自中國的意見,讀者只能看到一個受欺負的菲律賓的形象。
中國日報中重點描述中國軍艦擱淺事件,對中國派海巡船著墨不多。文章共六段引語,四段是引自菲方,例如“We don't believe that there were ill-intentions that accompanied the presence of that ship in our exclusive economic zone,”中方態(tài)度是相當?shù)脺睾?,盡量不引起中國民眾激昂的情緒,旨在展示中國泱泱大國的風度,創(chuàng)建一個共同發(fā)展的亞洲。
五、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各國是如何通過及物系統(tǒng)、引語以及詞匯的選擇來塑造中國仗勢欺人的形象,混淆南沙群島黃巖島的歸屬問題,以及模糊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的概念,表達了西方媒體站在菲律賓一方的立場,以及菲律賓妄圖名正言順占領中國領土的意向,展示了中國政府一方面堅持捍衛(wèi)本國主權,一方面希望和平解決此次爭端的剛柔并濟的態(tài)度。正如Van Dijk所說,批評性語篇分析主要研究社會政治背景下社會權力的濫用、控制和不平等是如何通過文本與談話而得以實施的。用功能語法對新聞語篇進行分析,有助于對新聞語篇更深層次的了解,增強讀者的語言意識,識別語篇后面的意識形態(tài),提高對新聞的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Edward Arnold Publishers,2000.
[2]Van Dijk T A.“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M].Oxford:Oxford Blackwell,2001.
[3]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系統(tǒng)功能語法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4]黃國文.語篇分析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5]劉潤清.西方語言學流派[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6]司維.《至他羞澀的愛人》語篇分析——基于系統(tǒng)功能語法視角[J].北方文學,2011,(10).
[7]陶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視角下新聞英語語篇特點分析[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9).
[8]肖晶.兩則新聞的傾向性分析——基于功能語篇的視角[J].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11,(2).
[9]朱惠華.情態(tài)系統(tǒng)與英語新聞語篇的人際功能[J].考試周刊,2009,(1).
(趙敏 湖北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430079)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3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