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金
在解決物體的平衡問題時,若研究對象所受到的力具有對稱性,求解時就可把較復(fù)雜的運算轉(zhuǎn)化為較簡單的運算,或者是將復(fù)雜的圖形轉(zhuǎn)化為直觀而簡單的圖形進(jìn)行求解。
例1.如圖1所示,重為G的均勻鏈條掛在等高的兩鉤上,鏈條懸掛處與水平方向成θ角,試求:
(1)鏈條兩端的張力。
(2)鏈條最低點處的張力。
解析:(1)取鏈條整體為研究對象,由于兩邊具有對稱性,兩端點的拉力大小相等,受力分析如圖2所示,
由平衡條件得豎直方向2Fsinθ=G
所以兩端點張力為F=
(2)求鏈條最低點張力時,可將鏈條一分為二,取一半研究,受力分析,如圖3所示,
由平衡條件得水平方向所受力即為鏈條最低點時的張力
點評:有形的鏈條,其不同位置的受力具有對稱性,既可取整體研究,也可取部分研究,兩種情形皆可作為質(zhì)點處理。求解時利用對稱性可以簡化分析過程。
例2.兩塊相同的豎直木板將三塊完全相同的重均為G的木塊A、B、C夾持住,處于靜止?fàn)顟B(tài),如圖4所示,求B對A,B對C及板對A、C的摩擦力。
解析:以A、B、C組成的系統(tǒng)為研究對象,由對稱性知,板對A和板對C的摩擦力均向上為F,
則:2F=3G即F=1.5G
以A為研究對象,則F=G+FBA
即FBA=F-G=0.5G
所以,B對A的摩擦力豎直向下,大小為0.5 G,由對稱性知,B對C的摩擦力亦豎直向下,大小為0.5 G。
點評:根據(jù)問題情境可以選擇整體或個體為研究對象,但整個求解過程中系統(tǒng)受力的對稱性成為解決問題的捷徑。
例3.如圖5所示,長為5 m的細(xì)繩的兩端分別系于豎立在地面上相距為4 m的兩桿的頂端A、B。繩上掛一個光滑的輕質(zhì)掛鉤,其下連著一個重12 N的物體。平衡時,繩中的張力T=( )
解析一:因為掛鉤光滑,所以AO、BO的張力必相等,根據(jù)其對稱特點,繩與水平面的夾角必相等,受力分析如圖6,設(shè)繩與水平成α角,繩中張力大小為F,再設(shè)OB長為x,OC長為y,由三角形相似可知:
解析二:作如圖7所示的示意圖,則必有OB與OD以水平線CF對稱,則OB與OD長相等,直接得到繩與水平成α角的函數(shù)關(guān)系為,然后再由平衡條件求解。
點評:應(yīng)用對稱性求解時,不僅考慮力的對稱性,也要考慮其他方面的對稱性,例如運動的對稱性,結(jié)構(gòu)的對稱性,運用對稱性往往可以簡化解題過程。
(作者單位 甘肅省高臺縣教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