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坌?/p>
摘要:教師在聲樂教學中的語言運用十分重要,只有使用那些通俗易懂、精煉的、準確的、形象逼真的語言,對深奧的聲樂理論加以深入淺出的講解,學生才能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積極體驗,引導他們逐步調節(jié)、校正發(fā)聲機體,從而找到正確的歌唱方法,獲得美妙的聲音。
關鍵詞:聲樂 語言 精煉準確 辯證統(tǒng)一 通俗 形象
嗓音功能本身是每個人生來固有的,但是唱得動聽的能力卻主要是訓練的結果。歌唱是通過用特殊的方法——多方法的語言來訓練嗓音功能而獲得的。這是因為人體的各發(fā)聲器官在歌唱時運動狀態(tài)和它們間的相互協(xié)調作用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主要是依靠聲樂老師把自己歌唱發(fā)聲的感受、體驗、歌唱的經驗和方法,通過通俗的、精煉的、準確的、形象的、生動的教學語言傳遞給學生并指揮他們的發(fā)聲器官協(xié)調配合,讓他們歌唱,教師再根據(jù)學生的歌聲,進行判斷、評價、提示,再應用教學語言,引導他們逐步調節(jié)、校正發(fā)聲機體,使之找到正確的歌唱方法。那么,在教學中教師如何運用好語言教好聲樂課,下面就我的教學實踐談點自己的經驗體會。
一、精煉準確性
聲樂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藝術,正確的歌唱方法主要是靠訓練獲得的,而訓練又必須是在有限的課時內進行,這就要求老師的語言要精煉而又準確。老師的教學語言精而準才能抓住教學中的主要矛盾,精而準才能體現(xiàn)教學的重點,精而準才能解決聲音中的主要毛病,精而準才能對癥下藥,精而準才能使學生對復雜的理論理解透徹,如通常可以聽到老師在課堂訓練中這樣提示學生:氣息沉、吸氣深、吐氣穩(wěn)、下巴掉、笑肌提、牙關開、咽腔張、前胸松、后背緊、氣息通、雙肩落等。也有些老師在課堂上針對某個問題大講特講面面具到,有的則空談聲樂理論,使學生感到漫無邊際,無重點,演唱中會感到無所適從。聲樂教學語言的精練準確既要合乎邏輯,又要顧及到學生的認知能力,使學生容易理解,過于專業(yè)化的教學用語,如:“運用頭腔共鳴來歌唱”、“運用胸、腹式聯(lián)合的呼吸方法”、“你要用真假聲混合的唱法唱”,以及過分強調教師自我體驗的提法,如:我是應用頭腔共鳴唱的,就是把聲音唱在頭上,讓頭頂來歌唱等等的語言往往會讓學生莫明其妙,弄不明白。精練準確的教學是建立在活潑通俗易懂的教學語言上的,在聲樂教學中教師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面,豐富發(fā)展自己的教學語言,教學中就能達到化復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化模糊為生動的教學效果,精煉準確的語言來自教師客觀敏銳的聽覺,它是教學的基本功,也是聲樂教學的基礎。精練準確的語言來自教師主觀努力的教學經驗,它是教學實踐而成的積累。也是聲樂教學的關鍵。
二、辯證統(tǒng)一性
在聲樂教學中,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個訓練的總目標,教師對這一總目標的教學要求,心中是有數(shù)的,但在具體的分階段的教學中,不可能把未來的目標要求拿到現(xiàn)階段來付諸實施,在對學生進行歌唱技巧訓練,音樂處理表現(xiàn),音樂感受和創(chuàng)造思維的綜合訓練過程中,教師要處理好整體要求和局部訓練的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聲樂教學主要是靠教師的聽覺和辨力來指導學生的訓練,聽到了學生演唱中的問題,就要拿出具體的辦法去解決,聲樂教師責任就是要訓練學生有一對客觀的耳朵,能聽出自己演唱時的對與錯,所以教師的分辨能力和教學方法是直接影響學生的演唱水平的,就聲音的訓練來講,正確的歌唱方法是整體的歌唱,這就要求聲樂教師的思想方法是辨證的,聽覺是平衡的,看問題是客觀的,分析和解決問題是全面的,比如在聲音的訓練中,當強調聲的高位置時,同時要強調氣息的低控制,否則就會產生氣淺、喉緊,發(fā)出的聲音效果尖、擠、卡、虛的現(xiàn)象,在提示氣息下沉有深度時,同時要保持高的歌唱位置,反之就會破壞歌唱狀態(tài)的平衡性和完“整性。在訓練中讓學生把喉嚨打開時,又要提示學生把聲音唱的集中;提示靠前唱時,又要注意聲音的垂直性;提示歌唱發(fā)聲中要有點感覺時,又要注意整體面的結合;提示笑肌上提時注意下腭向下松的感覺,真聲位置假唱,假聲位置真唱,閉口音開著唱,開口音關著唱,這一系列的訓練方法、觀點、語言無一不貫穿在辯證統(tǒng)一的規(guī)律之中。
三、形象比喻性
聲樂教學中由于聲樂教學語言語義的不確定性,學生對教師講述的要求常常感到不易理解,教師應采用形象的語言把比較抽象的概念具體形象化,做到通俗易懂、形象逼真。怎樣才能做到語言通俗易懂、形象逼真呢?用打比方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首先以歌唱呼吸為例。歌唱呼吸是藝術表現(xiàn)的重要手段,它是發(fā)聲的動力。發(fā)聲的準確、音質的優(yōu)美和歌唱表情都與呼吸密切相關。因此,訓練學生的正確呼吸是聲樂教學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在講解如何吸氣時,如果照本宣科這樣講:“吸氣時,要靠頸部肌肉和脊上肌肉收縮,把第一對肋骨向上提,然后橫膈膜下降,促使胸部下方擴大,腹腔擴大,內臟往外又向上,因此外界空氣吸入肺內?!边@樣枯燥的講法雖然非常嚴密,完全正確,但學生可能聽的一塌糊涂,橫膈膜在哪里?腹腔怎樣擴大?學生反而不知所措了。倒不如簡單而形象地說“歌唱時吸氣就象聞一朵香花那樣吸得深”效果好,學生用聞花香的方法去吸氣,氣往往吸得自然、柔和而深入。此為氣沉丹田。在呼氣訓練中,如果教師要求學生:“用胸腔下部橫膈膜、腹肌及腰肌群來控制氣息。”也是對的,但這種深奧理論不能使學生馬上理解并正確體會,特別是在聲音延長的較長過程中,如果老師強調“你的橫膈膜、腹肌、腰肌群的控制和支持一定要加強”,就不如說:“你的腰部和腹部聯(lián)合起來向外撐腰帶。”學生聽到這種通俗形象的語言,馬上就會找到正確的感覺,發(fā)出有氣息支持的立體的聲音。
為了達到訓練的目的,教師還可采用啟發(fā)式的感覺教學方法,所謂感覺教學就是將我們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的一些動作和感覺用于歌唱和訓練之中,通過這些感覺體會到科學的發(fā)聲狀態(tài),達到訓練的效果。如:訓練氣息下沉時,用聞花的動作,雙手提水的感覺去體會就不至于把氣吸到胸上。當訓練聲音靠前唱時,教師會說“讓你的聲音先向后劃圈再拋向前方”“讓聲音坐在氣上滑出去”“唱高音時要像跳高運動員起跳時腳先向下蹬,身體再向上拋的感覺”“聲音要始終向前滾動的唱,氣才不會重”“聲音的高位置像雨傘的傘蓬,氣像傘的把”,“聲音像風箏在空中自由飄蕩,氣息要像線軸始終在下面拖妝“吸著唱”“喊著唱”“真的唱”“假的唱”“收著唱”“開著唱”“豎著唱”“圓著唱”“扁著唱”等等。在聲樂教學中采用確切生動,形象的語言,比用單純技術性的闡述,更易為學生所理解和接受。
聲樂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盡快掌握歌唱技巧。它沒有器樂教學那樣直觀,學生只能通過聆聽教師的演唱和從教師的教學語言中,去理解發(fā)聲的原理和琢磨歌唱的技法,去領會音樂作品的內涵,去創(chuàng)造美好的聲樂藝術形象。教學語言起到信息傳導與反饋的作用,對聲樂教學的語言研究探索,對促進聲樂教學水平,教學效果的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提高教學質量、完善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的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
[1]張凱.音樂心理[M].重慶:西南師大出版社,2013.
[2]章志光.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傅國慶.歌唱技巧與修養(yǎng)[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3.
[4]侯春波.小組課的教學探討[J].中國音樂教育,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