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翠
摘 要:“對話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活動方式,教師可以通過學生與文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等形式實現(xiàn)由教學對話到對話教學,從而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度,推進學生的思維深入互動。
關鍵詞:對話教學;教學對話;提問
對話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它作為一種重要的活動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對話”和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時代。巴西著名的教育家弗萊雷認為,教育具有對話性,教學應該是對話性的活動。目前,“對話教學”作為一種新課改理念下的一種教學活動方式,已經(jīng)引起界內專家的高度關注。所謂對話教學,是在反思傳統(tǒng)的“灌輸教學”及現(xiàn)代的“園丁教學”的基礎上逐步發(fā)展起來的,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和新的教學實踐。
一、教學對話的局限性
傳統(tǒng)課堂的教學目的是知識的傳授和掌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常用考試、抄寫、提問、做習題等手段達到此目的。其中,提問成為教師常用的教學手段,從日常意義上來看,提問就是一種對話的形式,似乎提問就是對話教學。實際上單純地提問只能算得上是教學對話,即“發(fā)生在教學過程或教學情境中的對話”,不是對話教學。在課堂中,我們的教學對話常常呈現(xiàn)出以下局限性,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由“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
1.自導自演的教學對話
自導自演的教學對話雖然形式上給予學生自由言說的機會,但骨子里教師仍然是居高臨下傳授知識的權威,教師的提問是有“底牌”的。教師早就預設好了提問的模式和答案,拋出事先準備好的問題,只是一步步引導學生向標準答案靠攏,學生的回答不過是猜測教師的“底牌”而已,最后還是要由教師一錘定音。正如一場電影,教師作為導演,已經(jīng)把每一句對白和情境等都掌控了,學生作為觀眾早就猜到了電影的結局。
2.一問一答式的教學對話
在一問一答式的教學對話中,教師設計了很多問題,但預設的問題缺乏梯度和深度,教師僅僅是將一些常識或者文本的內容轉換成問題提出,徒具對話的形式,實際上學生在課本上便可找到答案了,學生不屑于回答這種很“白癡”的問題。比如,教學《又好又快,科學發(fā)展》這一課時,某師問:“科學發(fā)展的第一要義是?”生一答:“發(fā)展?!睅焼枺骸翱茖W發(fā)展的核心是什么?”生一答:“以人為本?!睅熢賳枺骸澳銇碚f,科學發(fā)展的核心是什么?”生二答:“以人為本?!睅焼枺骸澳敲矗茖W發(fā)展的第一要義是什么?”生二答:“發(fā)展。”教師最后作總結:好,回答得很棒!以人為本是科學發(fā)展的核心,第一要義是發(fā)展。在這個案例中,教師設計的問題缺乏探索性,過于淺顯。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根本談不上學會對話,這樣的對話失效了,因為本身提問就是無效提問!
二、實現(xiàn)從教學對話到對話教學的形式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指出,由于幾千年舊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兒童的大腦、雙手、嘴巴、空間、時間都被束縛著。他大聲疾呼沖破舊的教育傳統(tǒng),解放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提出“五個解放”,即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嘴巴、空間、時間。在傳統(tǒng)的教學對話下,學生是不可能被解放的。而對話教學,不僅不扼殺個性,還要通過對話生成個性,學生在對話教學中,不是被動的接收者和聽話者,而成為與教師完全平等、相互開放精神的對話者。克林伯格(Klingberg,L.)認為,在所有的教學中,都進行著最廣義的對話,不管哪一種教學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對話都是優(yōu)秀教學的一種本質性標志。在他看來,教學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對話,具有對話的性格。這就是“教學對話原理”。我們可以從以下形式實現(xiàn)由教學對話到對話教學。
1.與文本對話
例如,我在《股票、債券和保險》一課的教學時,通過讓學生自讀課文,知道債券的含義后,一個學生說:“‘債券是債務憑證,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是別人跟我借了錢而留下來的借條,債券其實就相當于借條?”我利用這個話題讓學生思考:“如果債券就相當于借條,那么國債、金融債券、企業(yè)債券都可以怎么理解呢?”馬上一個學生說:“國債就相當于是國家政府向我們公民借錢,金融債券就相當于是金融機構向我們借錢,企業(yè)債券就是企業(yè)向我們借錢?!蔽铱隙藢W生的回答,并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欠債還錢,天經(jīng)地義,那么債券的不同主體是怎么向公民還本付息的呢?”教師總結:“這便是債券和股票的性質不同,債券是債務憑證,要還本付息,而股票只是入股憑證,不會返還股金……”由此達到學生對本課的重點以及難點(股票和債券的區(qū)別聯(lián)系)的深刻理解。
這則案例,我以學生的感悟“債券就相當于借條”為話題,讓學生與文本對話。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生本對話是對話的一種主要形式。生本對話用在學生對本課的重點以及難點地深刻理解上可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要相信自己的學生能通過與文本對話,自讀課文,可以自己正確解答文本中的疑難問題。但是學生與文本對話要有效,注意前提是學生熟讀課文,如果沒有這一基礎,學生與文本對話中便不能很好地提煉觀點,不能在已有的知識平臺上以自己的眼光看文本,無法用文本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并根據(jù)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法理解觀點。最后,也不能形成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的解讀過程。
2.生生對話
例如,在教學《股票、債券和保險》一課時,學生自主學習完股票、債券和保險之后,我讓學生分組交流和討論“如果你有十萬元現(xiàn)金,你會如何投資理財?”學生的選擇各有不同。有的說:“全部拿去存入銀行,風險最低!”而有的學生則說:存款收益太低了,應該拿一部分去炒股,雖然高風險但是也高收益啊!有的學生則對此進行補充,說:“還應該拿一部分去買保險,以防萬一。債券也可以買一點,穩(wěn)健,風險比較低,但收益高過存款?!弊詈笥袑W生說:“這么點錢,去投資股票、債券、又要買保險和存款,這么分散,能增值多少???干脆去買基金算了,省心省力,讓專家?guī)湍阃顿Y!”學生交流很激烈,但都帶有一定片面性,這時教師應適時地加以引導,問學生:“每一種投資理財方式是不是都有自己的特點?所以只要是適合自己的方式,那就是最好的!投資理財不僅注意安全性以及分散性,也要考慮收益性,對吧?”學生聽后恍然大悟。這則案例用的是生生對話。
我們發(fā)現(xiàn)當學生通過生本對話或自主學習后容易產生交流欲望,希望能生生對話,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生生對話可適當用在學生自主學習之后,教師需要做小結或知識點過渡時,采用合作學習方式,通過小組學習和小組交流這兩種形式來進行。但是,在生生對話的過程中,教師應適時引導和點撥,因為學生的認識難免片面或偏頗。
3.師生對話
例如,在教學《股票、債券和保險》一課時,在學生自主學習并互相對話后,針對股票,我便提出以下問題:(1)股票是誰發(fā)行的?它為什么發(fā)行股票呢?(2)我購買了股票,身份是否發(fā)生變化?成為股東有什么權利?(3)第一天我買了股票,但第二天我后悔了,想退股要回資金,可以嗎?(4)我要買賣股票,可以到什么地方去?所有的股票我都可以在證券市場買到嗎?學生紛紛從課文或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出發(fā),結合自己的認識,發(fā)表意見。
要落實學生與文本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等諸多對話表現(xiàn)形
式,前提還是師生對話,師生對話的作用不可低估。師生對話中,教師不僅要調控話題和引導交流,還要在交流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恰當鼓勵和評價,適時地給學生搭建適當?shù)摹皩υ捚脚_。當然,給學生搭建適當?shù)膶υ捚脚_,不能局限在課文本身的范圍之內,因為隨著對話的不斷深入,學生的理解和認識會越來越深刻。這就需要教師實行開放式的對話教學引發(fā)學生對話題的實質性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如,在《又好又快,科學發(fā)展》一課的教學過程中,當學生通過生本對話,得出“實施區(qū)域發(fā)展總體戰(zhàn)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fā),全面振興東北地區(qū)等老工業(yè)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qū)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qū)率先發(fā)展”時,我便拓展話題,問:“這個總體戰(zhàn)略看起來很政治化,其實如果把我們班的同學們分為東、中、西地區(qū),你們會有什么啟發(fā)呢?”一個學生說:“學習上比較落后的同學要積極開發(fā)自己的潛能,奮起直追,像西部大開發(fā)?!苯又疫M一步拓展話題,說優(yōu)秀的學生率先發(fā)展,但一人“富?!辈皇恰案弧?,我們班級的目標是共同“富裕”,要共同進步,兩極分化不是我們的目標,“先富”的同學就要幫助“后富”的同學,一起奔向“小康”。這樣,通過把話題延伸到課外,開發(fā)課程資源,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三、對話教學面臨的挑戰(zhàn)
對話“已成為當代社會的關鍵詞,在教育領域表現(xiàn)為“以對話為原則和手段的對話教學”。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對話教學并未產生預期的效果,對話教學實施過程中存在多種制約因素和挑戰(zhàn)。比如,我們大多還是采取“獨白”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形式,“獨白”實際上是傳統(tǒng)教學的一種典型的操作方式和實踐形態(tài)。這樣受傳統(tǒng)教學影響,對話教學便難以實現(xiàn)其中的師生對話等形式,另外,課堂對話教學對教師的能力修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師的對話水平,語言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需要大力培養(yǎng)。最后,在以“獨自”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中,學生養(yǎng)成了聽取、接受的習慣,一旦不能獨自解決就放置于一旁,等待教師給出答案或給予幫助。因而,改變學生慣有的學習態(tài)度成為對話教學實施的一大挑戰(zhàn)。
總而言之,剖析課堂對話教學實施中的障礙并提倡解決障礙的應對策略,是對話教學研究的重要任務,也將是我以后教學研究的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巴西]費萊雷.被壓迫者教育學[M].顧建新,趙友華,何曙榮,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劉慶昌.對話教學初論[J].教育研究,2001(11).
[3]曹興弋.“傾聽”的喪失與“對話”的誤會[J].江蘇教育,2003(11).
[4]沈小碚,鄭苗苗.論對話教學的時代特征[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5]朱德全,王梅.對話教學的模式與策略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2).
[6]張增田,靳玉樂.論新課程背景下的對話教學[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5).
[7]張華.對話教學涵義與價值[J].教育學,2008(9).
[8]康建琴.對話教學內涵、特征與原則[J].山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04(9).
[9]呂星宇.對話教學:為思維而教[J].教育學報,2008(3).
[10]肖正德.我國對話教學研究十年回顧與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6(4).
(作者單位 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