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蘭娣
我從事音樂教育已多年,但近來我深刻地感覺到學生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積極性和配合度越來越低。通過與學生的溝通,我了解到學生不喜歡上音樂課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們認為課本上的許多歌曲缺乏時代氣息,難聽、難學、難唱。相反,他們更喜歡旋律悅耳、情緒歡快、音域明朗的歌曲,喜歡那些貼近他們生活的音樂元素,諸如影視歌曲等他們熟悉的音樂。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在現(xiàn)有教材的基礎上喜歡上音樂課呢?我想,開發(fā)利用外部音樂資源來充實課堂教學內(nèi)涵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從學生在音樂課堂上提不起興趣,可以說明我們現(xiàn)行的音樂教材內(nèi)容陳舊、跟不上學生的需求與發(fā)展,課外教材資源不完備等。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我們有責任把學生引進音樂的藝術(shù)殿堂,讓學生在有限的40分鐘內(nèi)接觸更多的音樂表現(xiàn)形式,如民族的、流行的、古典的,甚至可以將它們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享受到音樂藝術(shù)帶來的無限樂趣和想象。我從流行音樂、民間音樂、教材開發(fā)、學科整合等方面入手做了嘗試,取得了一些收獲,在此與大家分享。
一、引入流行音樂——激發(fā)興趣
1. 流行音樂為課前導入增色添彩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雖不是一種能力,但卻是一種能激發(fā)學生參與各項活動的動力。我把流行音樂作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帶入了音樂課堂,例如,中、低年級上課前的課前律動音樂,我采用了流行歌曲《嘻唰唰》和《健康歌》,這兩首歌曲節(jié)奏歡快,簡單易學,學生很喜歡,而且大部分學生都會哼唱,能很好地幫助學生放松身心,為課堂教學營造了良好的音樂氛圍。又例如,我把舞曲《兔子舞》作為教師帶領(lǐng)學生進教室的音樂,歡快的旋律、整齊的舞步,既使學生馬上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又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為課前導入增色不少。
2. 流行音樂在欣賞教學中的巧妙運用
欣賞聆聽,往往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特別是高段欣賞教學中的一些曲子讓學生聽了“昏昏欲睡”。而當代學生最感興趣的是流行音樂,在欣賞教學中引進這一教學內(nèi)容,且使其巧妙地進入到欣賞教學中,學生肯定能提起興致,認真地學習與欣賞。但是,關(guān)鍵還在于教師能否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正確的篩選和運用,能否讓學生接觸到最具有代表性的優(yōu)秀作品。有相當一部分流行音樂吸收了傳統(tǒng)音樂、民族音樂或西方古典音樂元素,得到了廣泛的傳唱,比如有濃郁民族風格的《東風破》《花田錯》等,大膽地使用了民族樂器,我們可以將其放入民族樂曲的欣賞課中,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加深學生對民族樂器的認識。在欣賞《歌唱祖國》時,可以加入劉德華的《中國人》和孫楠的《五星紅旗》這兩首歌曲,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3. 流行音樂給教學方法帶來啟發(fā)
在將流行音樂引入課堂的過程中,也可以將某些有代表性的曲目拿到課堂上來演奏。比如電視劇《情深深雨蒙蒙》中的插曲《往事難忘》的主旋律就是運用了愛爾蘭民歌《多年以前》的旋律,學生非常喜歡;另外,電視連續(xù)劇《還珠格格》中的歌曲《撥浪鼓》也備受學生喜愛。在練習豎笛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唱一唱這幾首曲子,再來練習吹奏曲子的主旋律,讓學生明白,其實一些好聽的流行歌曲也是運用了一些民歌旋律,而這正是音樂教材試圖要教給大家的。
雖然流行音樂是一種“大眾文化”,但流行音樂畢竟不是主流音樂,不能真正取代傳統(tǒng)音樂、民族音樂和西方古典音樂的地位,還有部分流行音樂不太適合小學階段的學生。因此,我們要盡力把握好“流行音樂進課堂”的尺度,有目的地選擇一些貼近學生生活、適合學生年齡及身心特點的、健康向上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引入課堂。
二、挖掘教材資源——擴大容量
音樂課程中最基本的資源是教材,是我們實施音樂課程的主要依據(jù)和載體,它包括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作為教師,要開發(fā)好、使用好教材,通過鉆研教材、挖掘教材、創(chuàng)新教材,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 引導學生搜集課外資料,深入挖掘教材資源
在教學《銀杯》一歌之前,我讓學生通過查資料、上網(wǎng)、請教他人等途徑搜集有關(guān)西藏的地理、風俗、歌舞、文化信息,讓學生了解西藏、感受西藏、贊美西藏。課上舉行“西藏知識知多少”競賽,充分挖掘?qū)W生的課外知識資源,擴充信息;教師和學生一起“喝”青稞酒、呼“扎西德勒”、唱飲酒歌、跳藏族舞,整堂課圍繞西藏,大膽地進行素材整合,使學生在主動、快樂的氛圍中了解西藏獨特的文化氣息和歌曲風格,為理解和表現(xiàn)藏族的風格及形成要素構(gòu)筑了良好的基礎背景。
2. 學習創(chuàng)作音樂,豐富教材資源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音樂創(chuàng)造有極大的自由度,是最具有開放性的,只有充分激發(fā)孩子們的想象力,才能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而學生的潛能是無窮的,我用替換歌詞的方法來教孩子們創(chuàng)作音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學人音版第四冊溫州民歌《月光光》一歌時,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將《月光光》曲調(diào)改編成一首新歌《夸家鄉(xiāng)》,讓學生創(chuàng)編歌詞夸夸自己家鄉(xiāng)的美景,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了民歌的特點:
編創(chuàng)一:“山連山,水連水,余杭風景美名揚,超山梅花滿山香啊,雙溪漂流驚又險啊,一片啊好風光……”
編創(chuàng)二:“說余杭,唱余杭,余杭美景傳天下,風景優(yōu)美特產(chǎn)多啊,山好水好人更美啊,歡迎你啊來余杭”……
通過合理挖掘資源,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3.把影視畫面帶進課堂,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教材中的許多作品是電影(視)的插曲或者主題曲。然而,很多時候?qū)W生不能理解作品創(chuàng)作的背景,老師僅僅靠講解,肯定是不夠到位的,顯得有點蒼白無力,如果能搭配一段這部影片的畫面,則有助于學生對作品的深入理解,也能較好地把握歌曲的內(nèi)涵。如教授第11冊歌曲《茉莉花》的同時可以播放動畫片《圖蘭朵特》,學生看得認真,聽得仔細,學得就更加專心了。同時,學生也可從中認識到以《茉莉花》為代表的中國民歌是世界音樂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三、融入民族民間音樂——課堂變美
音樂教學大綱指出,我們要學習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民間音樂,接觸外國優(yōu)秀音樂作品,以擴大文化視野。因此,我們音樂教師應該始終把弘揚民族民間音樂這一課題融于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積極培養(yǎng)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欣賞水平和鑒賞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在教學中弘揚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呢?
1. 培養(yǎng)興趣
小學音樂各冊教材都收編了許多優(yōu)秀的民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好這些資源,運用多種手段,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各種體裁、各種風格的民歌及其所賦予的內(nèi)涵。如學習民族舞蹈動作、了解民族風俗;選一些好聽又上口的民歌,如《半個月亮爬上來》《跑馬溜溜的山上》作為器樂練習曲。除此,教師還可以利用學生的特長充實課堂,比如在欣賞《漁舟唱晚》時讓班里會演奏古箏的同學上來演奏主旋律,在欣賞《阿佤人民唱新歌》時,讓會葫蘆絲的學生為大家伴奏。這樣的教學,才真正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了解民族文化和音樂的積極性。
2. 激發(fā)情趣
戲曲音樂是我國的文化藝術(shù)瑰寶,但是由于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流行音樂充斥整個社會,人們接觸戲曲等藝術(shù)形式的機會越來越少。而對于小學生來說,戲曲音樂更是陌生。例如欣賞《都有一顆紅亮的心》時,學生一聽到戲曲音樂,第一反應就是哄堂大笑,覺得滑稽。但是,通過教師的范唱,用幾個簡單的亮相動作,加上風趣的模仿,一下子就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同時,也可以通過畫臉譜、知識競賽等方式幫助學生了解戲曲的風格特征,以及它們所形成的歷史文化背景,使他們感受到民族民間音樂的美,了解繼承祖國悠久傳統(tǒng)文化、弘揚民族文化的意義。
四、整合多種學科——視野更寬
1. 音樂與語文的整合
學習歌詞時,可以模仿語文中詩歌的朗讀方法進行朗誦,還可以結(jié)合歌曲內(nèi)容,加入兒歌或者古詩的誦讀。如在學唱《郊游》時,我加入了《登鸛雀樓》《詠柳》等描寫景物的唐詩,同時進行情景劇表演,形成郊游的濃厚氛圍。
又如在六年級欣賞古曲《春江花月夜》結(jié)尾時,我在寧靜、優(yōu)美的樂曲中加入了唐詩《楓橋夜泊》的誦讀:月落烏蹄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不正是這首樂曲的寫照嗎?
2. 音樂與信息技術(shù)的整合
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以其直觀的形象,美妙的圖畫,艷麗的色彩,動聽的音樂,充分展現(xiàn)了各種美的元素。在音樂教學中充分開發(fā)、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可以極大地拓寬和加深課堂學習的內(nèi)涵與外延,豐富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第一,可以運用PowerPoint、Flash等制作教學輔助課件,平時多收集一些流水聲、鳥鳴聲、雨水聲等音素,課堂上可以增強音樂的視聽效果;第二,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立體教學,把先進的多媒體設備引入音樂課堂,在高品質(zhì)的音響設備下聆聽音樂作品,充分體會作品所蘊涵的藝術(shù)美;第三,從網(wǎng)上下載有關(guān)視頻、音樂家介紹、名曲欣賞、古典樂曲等音樂素材供學生在音樂課中欣賞。
音樂教育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它還包括社會文化資源、生活經(jīng)驗資源、人才資源、家庭資源等。除了以上兩種整合,我們還可以和美術(shù)、勞技等學科整合,這全看你是否是個有心人了。
作為音樂教師,我們應努力讓學生在有限的40分鐘內(nèi),接觸更多的音樂形式,彌補課本教材的局限性,讓學生享受到各種音樂藝術(shù)給他們帶來的快樂。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qū)南苑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任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