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蘭娟
摘 要:在數學的教學中,教師不要對自己的課堂包辦太多,總以為學生的活動會影響教學的進程,為此放不開。事實上要想讓學生深入地理解數學概念、數學定理法則,切實掌握好這些新知識,就必須重視學生的課堂活動,讓課堂多一些“數學味”。把握“告訴”的藝術,讓學生的思維真正動起來,不讓課堂活動淪為形式。
關鍵詞:動起來;數學地思維;數學素養(yǎng)
在數學的新授課中,數學概念的引入、數學定理法則的呈現(xiàn)都經常會采用“講授法”, “即由教師告訴學生數學概念的來龍去脈、概念的含義、數學定理法則的內容等等,從而使學生獲得新的數學知識與方法。然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和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教師不應該把自己看成是“教者”,是教給學生知識的,而應該明白知識是學生自己學會的。對數學概念、數學定理法則等基礎知識要有深入地理解,切實掌握好數學教育的“四基”,數學教師在采用“講授法” 時,應該注意把握“告訴”的藝術,讓學生的思維真正動起來,幫助學生學會數學地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1 把握“告訴”藝術的意義
數學教學實際上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新課程理念提倡教師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不要“滿堂灌”,教師應想方設法讓學生喜歡數學,愿意去思考數學問題,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一些教師為了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就變“滿堂灌” 為“滿堂問”,為追求表面的熱鬧而刻意強調學生的“說”,實際上是為了教師“告訴”的需要,學生的思維并沒有真正動起來;還有一些教師因害怕教學時間不夠,寧可固守傳統(tǒng)灌輸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課堂活動目標模糊,活動內容繁雜,課堂有情境創(chuàng)設,有數學活動,卻沒有問題情境基礎上的數學化學習,概念是教師直接告訴給學生的,抽象也是教師代勞的,這樣的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有何意義?難道只是為了教師“告訴”的需要?如此,又怎能喚起學生主動思考的欲望,從而建構自己的數學?
數學課堂教學讓學生學會數學地思維是我們最終的目標,因而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很重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設法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探索,鼓勵每一個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提出疑問,主動參與數學學習的過程。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提供讓學生提出疑問的機會,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并引導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選擇合適的解題方法。因此,在數學概念的引入、數學定理法則的呈現(xiàn)等方面,教師應該避免直接“告訴”學生,避免沒有充分探索活動基礎上的“告訴”,而應該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在自己原有的經驗世界中組織起相應的建構材料,自己去提出問題,選擇方法,探索、驗證,并去進行表達和修正,在這基礎上,教師再進行“告訴”,只有這樣學生的思維才會真正動起來,慢慢學會數學地思維。
2 把握“告訴”藝術的思考
2.1 數學新概念的引出可以借助學生之口“告訴”
數學概念的學習應避免教師直接地“告訴”,而應當設法讓學生主動建構,學生對數學概念才會有深入地理解。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中心任務是“圍繞主題,精心設計”,讓新概念借助學生的口說出,從而使學生真正理解概念的內涵。
案例1 在課題為“整式的加減(一)”的教學過程中,某老師先復習了用字母如何表示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以及單項式的次數、系數的概念,然后出示一道引例引導學生得出式子:60t+80t,接著引導學生完成數學活動1——“找朋友”,即出示八張卡片,上面分別寫著八個單項式:40t,20x2,3ab2,3,3x2,-5,4ab2,80t .提問學生你認為哪些單項式是“朋友”,學生回答后,教師就自己歸納“朋友”的特點,并給出同類項的定義。再接下來是有關鞏固同類項概念的練習等。
顯然,教師這樣處理教學,似乎學生也理解了定義,完成課后作業(yè)也沒有問題。但總覺得概念的引出,教師“告訴”得太直接了。課堂雖不缺少學生的活動,但卻少了點“數學味”,少了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對學生深入地理解概念、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顯然還做得不夠。
這節(jié)課對于單項式概念的引出,可以這樣處理:(1)出示引例,列出式子60t+80t后,問:這個式子中的兩個單項式有什么共同特點?(2)找朋友活動時可以設計以下幾個問題:①你找朋友的依據是什么?②40t與30x,20x2,30x2,5x,2xy2,3x2y,滿足你找朋友的依據嗎?③你配對的朋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們可以歸為一類,我們可以給它們取什么名字呢?在學生回答上述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再“告訴”同類項的名稱和概念,這樣概念的引出就借助學生的“口”水到渠成。學生經歷了概念產生的過程,對學生深入理解概念,培養(yǎng)學生學會數學地思維都是有益的。
案例2 在課題為“反比例函數的意義”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這樣設計教學情境引出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先復習有關的概念,然后給出三個具體的實際問題,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得到三個函數關系式:
v=■,y=■,s=■
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這三個式子的特點,并思考問題:(1)這三個函數解析式的函數和自變量分別是什么?(2)這三個函數解析式的形式有什么共同的特點?(3)這三個函數解析式中它們的變量之間是什么關系?(4)你認為這樣的函數可以叫做什么函數呢?它的一般形式是什么?
顯然,通過這幾個問題的分析,大多數學生能給這樣的函數起個名字“反比例函數”,說出它們的形式特點是函數用一個常數除以自變量的商的形式表示,這時教師再“告訴”學生反比例函數的概念與一般形式就水到渠成,事實上,反比例函數的概念的引出已經借學生之口得出了,這樣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就會比較深入。
2.2 數學定理法則“告訴”之前的鋪墊必不可少
學生要學好數學,弄清運算的“算理”、經歷產生“定理”的過程很重要。只有經歷這樣的過程,才能讓學生真正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有學的“味道”;只有經歷這樣的過程,學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知識,也才有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的欲望,有“做數學”的感覺。
案例3 在“整式的乘法”的教學過程中,弄清運算的依據是學生掌握運算法則的關鍵。如在“單項式乘以單項式”這一節(jié)課上,可以先讓學生計算(3×103)×(4×105),并說出計算的依據,然后再讓學生計算:(-2a3b2c)·3ab2.如果有學生遇到困難,教師則可以提示學生思考這道題與前面計算的(3×103)×(4×105)有什么相同之處?能否運用乘法運算律進行計算?這樣學生就可以自己歸納出單項式乘以單項式的運算法則。教師只需要對學生敘述不完整的地方加以補充。
案例4 在課題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的教學過程中,有一些教師認為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邊邊邊”判定定理,會應用該定理進行推理論證,引出定理之前的探索活動可以省略,這樣可以節(jié)省時間,為后面的訓練多留一些時間,這樣處理教學學生更會做題、考試。但是數學教學并不是以培養(yǎng)學生會做題、考試為目標的,我們的教學要讓我們的學生有興趣學,愿意去鉆研、去思考。我們最終的目標是讓學生掌握知識、領悟數學的思想與方法,學會數學地思考。而得出定理之前的學生探索活動恰恰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領悟數學分類思想、培養(yǎng)學生學會數學地思維一個很好的機會。筆者在得出“邊邊邊”判定定理之前引導學生進行了如下的探索:
(1) 如果兩個三角形滿足三條邊對應相等,三個角對應相等,能保證這兩個三角形全等嗎?
(2) 兩個三角形全等是不是一定要六個條件呢?有沒有比較簡單的判定方法,比如滿足上述六個條件中的一部分就能保證兩個三角形全等呢?
(3) 兩個三角形滿足上述條件中的一個條件有幾種情形?滿足上述六個條件中的一個(即一條邊或一個角對應相等),這兩個三角形全等嗎?用畫圖的方式說明你的結論。
(4) 兩個三角形滿足上述條件中的兩個條件有幾種情形?它們會全等嗎?為什么?也用畫圖的方式說明你的結論。
(5) 兩個三角形滿足上述條件中的三個條件呢?(引起學生思考)
……
教師根據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交流,動手操作,最后在學生得出結論的基礎上教師再歸納(即“告訴”)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邊邊邊定理。這樣設計問題,一步一步有條理地引導學生探索新知識,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的興趣很濃,用畫圖的方式說明結論,學生完成得比預想的要好。由此可見,教師不要低估了學生的潛能。通過這樣的探究活動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明白了數學的定理原來可以這么探索得來的,學會了思考問題的方法。
在數學的教學中,教師不要對自己的課堂包辦太多,總以為學生的活動會影響教學的進程,為此放不開。事實上要想讓學生深入地理解數學概念、數學定理法則,切實掌握好這些新知識,就必須重視學生的課堂活動,讓我們的課堂多一些“數學味”。把握“告訴”的藝術,讓學生的思維真正動起來,不讓探究活動淪為形式。
參考文獻:
[1]田中,徐龍炳,張奠宙.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教學研究探索[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肖川.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3]石鑫.深化數學課堂活動的思考[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上旬,2013(4):23-26.
[4]張亞.“弧度制”的“告訴”教學[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上旬,2013(4):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