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
[摘要]目的 探討胼胝體梗死的臨床特點、影像學改變及臨床診斷。 方法 收集2010~2013年間住院患者中8例胼胝體梗死,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結果 8例患者中,男5例,女3例,高血壓6例,糖尿病4例,冠心病1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1例,既往腦梗死2例,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1例,高脂血癥2例,吸煙4例,飲酒3例;臨床癥狀有偏癱、言語障礙、智能障礙、情感障礙、感覺障礙、二便障礙、失用等;影像學:膝部6例,體部4例,壓部1例,膝部合并體部2例;TCD顯示均有腦動脈硬化,顱內血管狹窄或閉塞4例,CTA示頸動脈狹窄2例,頸動脈閉塞1例。 結論 胼胝體梗死臨床少見,臨床表現復雜多變,病因為腦動脈硬化基礎上的血流動力學改變。
[關鍵詞]胼胝體;梗死;臨床癥狀;影像
[中圖分類號] R74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06-189-02
胼胝體是聯系兩側大腦半球的白質纖維,目前對其功能認識不一,多數認為其主要作用是連接新皮質,協調雙側大腦半球功能。以往胼胝體梗死不常見,隨著影像學(MRI)技術發(fā)展,其診斷率明顯增高,逐漸為臨床所認識。復習8例胼胝體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目的在于總結分析胼胝體梗死的臨床特點、影像改變及病因,減少誤診。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醫(yī)院2010~2013年胼胝體梗死8例,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訂的診斷標準,并均經頭MRI檢查確診腦梗死。
1.2 方法
收集患者一般情況如性別、年齡、高血壓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既往腦梗死史、TIA史、吸煙飲酒等情況,同時收集臨床資料如偏癱、感覺異常,失寫、智能異常等,記錄患者TCD、頸部血管超聲、CTA及MRI等結果,血脂情況。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5.0對數據進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8例患者年齡54~78歲,其中男5例,女3例,高血壓6例(75.0%),糖尿病4例(50.0%),冠心病1例(12.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1例(12.5%),既往腦梗死史2例(25.0%),有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1例(12.5%),高脂血癥2例(25.0%),吸煙4例(50.0%),飲酒3例(37.5%)。
2.2 臨床表現
主要有運動、感覺、語言、共濟運動等多方面障礙,本組中出現肢體偏癱5例(62.5%),感覺障礙4例(50.0%),言語笨拙5例(62.5%),表現為語言遲緩、重復,口齒不清等,失用4例(50.0%),失寫3例(37.5%),失讀3例(37.5%),半側空間忽略1例(12.5%),異已手3例(37.5%),智能下降5例(62.5%),包括記憶力下降2例(25.0%),計算力下降3例(37.5%),共濟失調1例(12.5%),尿失禁2例(25.0%),偏盲1例(12.5%)。
2.3 影像學特點
本組胼胝體梗死中發(fā)生于膝部6例(75%),體部4例(50.0%),壓部1例(12.5%),膝部合并體部2例(25.0%),合并基底節(jié)腔隙性梗死2例(25.0%),合并額頂顳葉梗死共3例(37.5%),合并枕葉腔隙性梗死1例(12.5%),MRI表現為T1WI為低信號,T2WI為高信號。
2.4 血管檢查
所有病例均行CTA、TCD及頸部血管超聲檢查,結果顯示8例均存在腦動脈硬化,顱內血管狹窄或閉塞4例,CTA示頸動脈狹窄2例,一側頸動脈閉塞1例,大腦前動脈狹窄2例,一側大腦后動脈限局性狹窄1例。
3 討論
胼胝體是腦內聯系雙側大腦半球的最大白質纖維束,位于大腦縱裂底部,其前方為嘴部,彎曲部為體部、中間部為膝部、后部為壓部。其纖維穿過放射冠與其他纖維束相連,其中嘴部及膝部連接額葉前部,構成額葉底部及側腦室額角前壁,體部連接額葉后部、頂葉,構成側腦室體部的頂部,壓部是胼胝體最后部分,連接顳葉及枕葉[1]。胼胝體功能尚不明確,一般認為主要是協調雙側大腦半球作用。Chrysikopoulos、Ture、Giroud等分別對胼胝體供血區(qū)域進行劃分,臨床習慣將胼胝體血供分為:前4/5由大腦前動脈、前交通動脈、胼周動脈供血,后1/5由大腦后動脈、后脈絡膜動脈供血。由于胼胝體血液供應非常豐富,當胼胝體發(fā)生缺血時會及時由側支循環(huán)代償供血,能迅速改善缺血狀況,故臨床胼胝體梗死發(fā)生率較低。一旦發(fā)生梗死,多考慮與腦血管廣泛硬化、狹窄有關[2]。有學者認為胼胝體梗死常見病因為前交通動脈、胼周動脈自發(fā)性痙攣、栓塞或動脈粥樣硬化[3]。本研究8例患者TCD檢查表明均存在動脈硬化。其中6例(75.0%)有高血壓史,4例有糖尿病(50.0%),1例有冠心?。?2.5%),既往腦梗死史2例(25.0%),有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1例(12.5%),高脂血癥2例(25.0%),吸煙4例(50.0%),飲酒3例(37.5%),此外1例(12.5%)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本組患者有動脈硬化之基礎,且不同程度上存在腦血管病常見危險因素。8例中血管CTA檢查顯示約半數患者有不同程度及不同分支血管狹窄,提示可能存在遠端血流速度減慢,血流動力學改變致遠端低灌注,因此考慮胼胝體梗死病因為腦動脈硬化基礎上的血流動力學改變。8例中無房顫患者,且胼胝體供血動脈為小深穿動脈,不是栓子脫落好發(fā)血管部位,不考慮栓塞。本組患者合并有基底節(jié)區(qū)、腦葉梗死,考慮為頸內動脈狹窄后同時存在大腦中動脈深穿支及皮層支灌注不足,合并腦干梗死考慮為大腦后動脈狹窄所致。
據資料報道,胼胝體梗死癥狀復雜多樣,原因在于:胼胝體纖維廣泛與大腦腦葉功能區(qū)纖維相連,膝部接受前額葉纖維,體部接受額葉后部及頂葉纖維,壓部接受顳葉及枕葉纖維。胼胝體前1/3梗死表現為左手失用、言語障礙,精神障礙,情感異常;中1/3梗死表現為失用、偏癱、共濟失調[4];后1/3梗死表現為偏盲。本組數據中:肢體偏癱5例(62.5%),感覺障礙4例(50%),言語笨拙5例(62.5%),表現為語言遲緩、重復,口齒不清等,失用4例(50%),失寫3例(37.5%),失讀3例(37.5%),半側空間忽略1例(12.5%),異已手3例(37.5%),智能下降5例(62.5%),共濟失調1例(12.5%),尿失禁2例(25%),偏盲1例(12.5%)。肢體癱、共濟失調,智能下降考慮與胼胝體膝、體部病變臨近額葉有關,感覺障礙主要由于體膝部病變?yōu)橹?,言語障礙與失語與胼胝體膝部梗死有關或與顳葉受累所致,失用、失寫與膝部損害有關,半側空間忽略與胼胝體壓部受損有關2例,尿失禁為胼胝體膝體部病變貼近旁中央小葉有關。1例偏盲與壓部梗死有關。本組資料表明胼胝體梗死部位不同,表現各異且無特異性,需依賴MRI檢查明確診斷以減少誤診漏診。
Kasow等[5]認為胼胝體膝部及體部梗死發(fā)生率較壓部多見。而Chrysikopoulos得出結論與其相反,他認為原因可能與大腦后動脈梗死較大腦前動脈梗死發(fā)生率高有關[6]。本組8例患者中以膝部及體部居多,膝部6例(75.0%),體部4例(50.0%),膝部合并體部2例(25.0%)。TCD、證實前循環(huán)狹窄3例,后循環(huán)狹窄1例,CTA證實前循環(huán)狹窄4例,后循環(huán)狹窄1例,由于前循環(huán)狹窄率高于后循環(huán)造成胼胝體膝體部梗死多于壓部。
胼胝體梗死臨床少見,臨床癥狀復雜多樣且不典型,以肢體無力、言語異常、感覺障礙為主,診斷依賴于影像學檢查,MRI能顯示胼胝體梗塞部位及范圍。病因多由于腦血管動脈硬化后血流動力學改變導致。因胼胝體血供豐富,側支循環(huán)多,故發(fā)病率低,預后較好。此外,胼胝體為白質纖維,缺血后主要為脫髓鞘改變,而無神經元變性壞死,缺血改善后髓鞘再生較快。
[參考文獻]
[1] Yasargil MG,Krisht AF,Ture U,et al.Mirconeurosur-gery of insular gliomas:PartⅠ,Ⅱ,Ⅳ[J].Contemporary Neurosurgery,2002,24 (11):1-8.
[2] 隋邦森,吳恩惠,陳雁冰.磁共振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4:143.
[3] 李向新,李秉權.胼胝體的神經外科臨床[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1,27(1):78.
[4] 鄭健仲,田時雨.神經病診斷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281.
[5] Kasow DL,Destion S,Braun C,et al.Corpus callosum infarcts with atypical clincal and radiologic presentation[J].Am J Neuroradiol,2000,21(10):1876.
[6] Chrysikopoulos H,Amdreou J,Roussakis A,et al.Infarction of the corpus callosum:computed tom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Eur J Radiol,1997,25(1):2.
(收稿日期:2013-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