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蓮
【關鍵詞】初中數學 有效教學 追問 數學思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6B-0040-01
課堂提問是初中數學教學的常用方法,對構建有效課堂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好的問題,能較快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進而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參與探究的熱情。不過,由于學生受思維的不全面和認知水平比較粗淺的影響,在回答問題時,往往思考不周全、不深入。面對這種情況,有經驗的教師會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結合學習內容設計另外一個問題,對學生進行“追問”,通過“追問”,再次引發(fā)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增強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作為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用好追問,重視通過追問的方式激發(fā)學生進行更高層次的思考,使我們的教學真正實現以生為本。
一、在粗淺處追問——深化思維
由于學生在知識、能力、經驗方面的局限,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常常比較膚淺,他們思考問題往往缺乏足夠的廣度和深度,不能發(fā)現數學的本質。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還比較粗淺的情況下,抓住機會,適時追問。通過追問,搭設思維跳板,幫助學生進一步在更高層次上繼續(xù)思考,使學生有新的發(fā)現和思考。
如,在人教版數學七年級上冊《有理數乘方》教學后,我給學生出示了下面三組題目,要求學生先算一算。
(A)02= ,12= ,24= ,34=
(B)(-2)2= ,(-2)3=
(-2)4= ,(-2)5=
(C)23= ,24= ,25=
學生計算后,我提出了第一個問題:通過剛才的計算,你發(fā)現了什么?學生馬上回答:我知道任何數的偶次冪都是正數。這時,我發(fā)現該生思考得不全面,于是,我馬上追問:0的偶次冪是什么數呀?經過老師這么一問,該生馬上意識到剛才的回答是不完全正確的。接著通過再次觀察,他們一致得到“正數的偶次冪都是正數,負數的偶次冪也都是正數,只有0的偶次冪還是0”。到目前為止,學生的發(fā)現還是不全面的,我就接著追問:剛才你們發(fā)現了偶次冪的規(guī)律,那么奇次冪的規(guī)律你能找到嗎?通過這樣追問,把學生引向更全面、更深入地思考。
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很快發(fā)現了:正數的任何次冪是正數,0的任何次冪都是0,負數的奇數次冪是負數,負數的偶數次冪是正數這個規(guī)律。可見,在教學中,教師通過有效追問,能幫助學生在更高層次上繼續(xù)思考,使學生有新的發(fā)現。
二、在變式處追問——發(fā)散思維
例題是訓練學生思維的材料,凝聚了編者的智慧。多數教師都注重例題的教學,在學生掌握了例題的解題方法后,便以為教學任務已經完成了。但是,這樣只是掌握了“一”,學生還不會反“三”。其實,做好課本例題的有效變式和追問,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變式和追問,能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開發(fā)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如,教學有關“相遇問題”時,我先出示:客車和貨車同時從相距6千米的A、B兩鎮(zhèn)相向而行,客車每分鐘行90米,貨車每分鐘行80米,問幾分鐘后兩車第一次相遇?這樣的問題,同學們利用方程就解決了。于是我利用本題,采取追問的方式進行變式,問:以上條件不變,如果甲乙兩車分別到達A、B兩鎮(zhèn)后就立即返回,問多長時間后兩車能再次相遇?這時形成了新的問題,使學生在第一個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相遇問題。學生探究的興趣很濃,經過學生思考、討論、交流,順利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上述例子中,教師充分利用例題,結合學生認知水平,改變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從而形成了新的探究問題,不僅使學生很好地掌握了基礎知識,而且通過變式追問,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使初中數學課堂變得豐滿,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三、在空白處追問——活化思維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經常會碰到所謂的難題,這些題目使得學生一時不知道怎么去解答,這時教師就要化難為易,化復雜為簡單,通過追問的形式,給學生搭一把梯子,幫助學生思考,促進初中數學課堂的有效構建。
如,學生面對“已知|a+1|+(b-2)2=0,求a2000b2的值”這樣的題目時,經常不知道從何處入手。于是,我先問學生:要求a2000b2的值需要知道什么條件?學生馬上回答:必須知道a、b的值。接著我繼續(xù)追問:那么a、b的值從哪里可以求得呢?這時學生就會關注:|a+1|+(b-2)2=0,并從中找到a=-1,b=2,從而解決了a2000b2的值。
在這個例子中,教師通過2次追問,化難為易,給學生一個思維的“支點”,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綜上所述,提問是教師的一項基本功,而追問則可以看出這個老師的“功力”。提問可以課前預設,但追問卻是在課堂中生成的,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思維與表達瞬間做出課堂反應,確定追問的內容等。這就要求數學教師要課前讀懂教材、備好學生,強化對追問的認識,提高自己的課堂調控能力,讓課堂追問成為教學互動的一個平臺,為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服務。(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