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琴
語感是語言操作者對語言文學的感悟,是語言操作者與語言發(fā)生聯(lián)系時,對語言文字的含義、正誤、情味等迅速地、自動地作出判斷的一種能力。語感能力的高低將直接影響閱讀的速度和質(zhì)量。語文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的語感訓練,把“傳染語感于學生”,提高學生的語感力作為閱讀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來對待。對低年級學生而言,語感主要指意蘊感、形象感、情趣感、分寸感和流暢感,本文是筆者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一、比較詞語 培養(yǎng)意蘊感
詞語的意蘊感,指對詞語所隱含意義的敏感。
如《藍樹葉》最后一句話“李麗拿起自己的藍鋁筆,用心地畫著一片片樹葉,林園園看著這些藍樹葉,不由得臉紅了?!苯虒W時,我先讓學生找出這句話中兩個表示顏色的詞(藍、紅),讓學生思考:課文的結(jié)尾為什么用“藍”和“紅”作對比,引導學生在前文中找出林園園不愿借綠鉛筆時有關心理、語言和神態(tài)的詞(“吞吞吐吐”、“怕”“弄斷”、三個“不要”、“皺著眉頭”等)加以理解,學生很快體會到這個“紅”不是指一般的紅顏色,而是說明林園園心里有點內(nèi)疚,已初步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且會改正錯誤,做個好學生。與此同時,學生領悟語言的內(nèi)在意蘊的能力也得到了一次有效訓練。
二、比較詞語 培養(yǎng)形象感
詞語的形象感,指對詞語所表達的狀態(tài)的敏感性,也就是在閱讀時,腦海里能浮現(xiàn)出形象的畫面,甚至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如《初冬》描寫起霧時和霧散后的太陽,有這樣兩句話:“太陽像個紅球,慢慢地升起來發(fā)出淡淡的光,一點兒也不耀眼”,“霧慢慢地散了,太陽射出光芒來”。這里作者分別用了“發(fā)現(xiàn)”和“射出”,教師的引導應該從全句所描寫的情景入手,可問:“太陽為什么像個紅球?”(因為隔著霧看)“那只能看到怎樣的光?”(淡淡的光)“太陽是‘發(fā)出還是‘射出這光的呢?”(發(fā)出),那第二句為什么用‘射出?教師深入淺出地引導,使學生體會到下霧時,“太陽發(fā)出淡淡的光”中的“發(fā)出”是怎樣一種具體的狀態(tài);教師又抓住“霧慢慢地散了”,讓學生體會到太陽漸漸有了精神,終于光芒萬丈,給大地鍍上一層金光,從而明白“射出”是怎樣的具體狀態(tài)。
三、比較詞語 培養(yǎng)情趣感
詞語的情趣感,指對詞語所包含的情感和趣味的敏感。
如《小小的船》一課,教學時,我讓學生比較“彎彎的月兒”和“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和“小的船”,“藍藍的天”和“藍的天”之后,指導他們用滿懷喜愛的感情去朗讀課文,學生一邊讀,一邊輕輕地晃著小腦袋,似乎星星、月亮就在自己身邊,最后,我讓大家想象自己就坐在彎彎的月亮上,問:“坐在小船上,你怎樣劃船呢?”學生都興致勃勃地舉起手臂,做劃船的樣子,一邊輕輕搖晃起身體來?!白谶@只月亮船上,看見晴朗的夜空是那么美,你的心情怎樣?你會是怎樣的表情呢?”孩子們一個個微笑著,滿臉歡欣的喜悅。在《小小的船》的歌聲中,孩子們搖著船,仿佛真的來到了寧靜的星空,看到了夜空的美麗,感受著大自然的美妙。
四、比較詞語 培養(yǎng)分寸感
語言的分寸感,指對詞語運用準確性的敏感。
如《精彩的馬戲》,用“哈哈大笑”、“哄笑”、“喝彩”三個詞語寫出觀眾的反映,教師可引導學生把這三個詞語比一比,找出它們在文中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理解觀眾不同反映的原因進而體會出分寸感:孩子穿著小孩的衣服,非常頑皮,又做著各種滑稽的動作,所以觀眾“哈哈大笑”,這是形容發(fā)自內(nèi)心的笑聲。黑熊非常笨重,一會兒似乎要摔倒,一會兒又穩(wěn)住了身子,這種憨態(tài)可掬的樣子當然會使觀眾在一陣緊張之后發(fā)出“哄笑”,這笑聲也增添了歡樂的氣氛。鋼絲細細的,插在上面的金屬圓盤只有碗口大,山羊卻要把四只腳都踩在上面,這確確實實是絕技,所以全場觀眾都為之“喝彩”,如果用“哈哈大笑”、“哄笑”就欠妥了。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會逐步明白運用詞語的分寸,對他們的說話、寫話都有好處。
五、比較詞語 培養(yǎng)流暢感
詞語的流暢感,指對詞語在句中前后搭配是否得當?shù)拿舾小?/p>
如《春風吹》一課中有這么幾句:“吹綠了柳樹,吹紅了桃花,吹來了燕子,吹醒了青蛙?!苯處熆梢龑W生說說“綠”表示什么?(柳樹的顏色)“紅”表示什么?(桃花的顏色)“來”表示什么?(燕子是候鳥,春天從北方飛回來)“醒”說明了什么?(青蛙經(jīng)過冬眠后要開始活動了)。再問:“為什么要用這四個詞?”(因為這四個詞既能寫出春天景物的特點,又使句子前后搭配得當),最后,教師可引導學生練習“綠了——柳樹——紅了——桃花,來了——燕子,醒了——青蛙”體會詞語搭配得當而形式的流暢感。
在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必須特別重視閱讀,讓學生在課堂上反復細讀,并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語進行比較,讓學生以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去感知課文,在瑯瑯的書聲中形成感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逐漸把無聲的書面文字轉(zhuǎn)化成有聲的口頭語言。
【作者單位:江西上饒市實驗小學 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