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摘 要:在信息時代的大背景下,信息技術教學的重要性日趨顯著,但部分學校信息技術教學依然比較落后,教師對信息技術教學方法、策略研究不足。在新形勢下,信息技術教學方法需要創(chuàng)新,教師應根據新課程的理念,結合教學實際做出改進。本文針對新課程改革、信息社會快速發(fā)展的的新形勢,對信息技術教學的方法、策略進行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信息技術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2(c)-0074-01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課程在中學教育中的重要性日漸提高,原有的以打字、排版、初級編程為主的計算機學科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的要求,讓學生掌握對信息進行匯總、處理和應用的方法,成為信息技術教學的首要任務,對教師和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使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才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化素養(yǎng),既是一個教學理論課題,也是擺在廣大中學信息技術教師面前的現實問題。根據多年來的教學實踐,在深入學習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基礎上,下面簡要介紹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應采取的教學方法。
1 講解和上機實踐是基礎
部分教師認為,信息技術教學的開展主要依靠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精講、少講,多讓學生自己摸索和體會;還有部分教師認為,信息技術教學和其他課程的學習沒有本質區(qū)別,都應通過老師大量講解、學生適量練習的方式進行,學生只需要進行少量的上機實踐即可。事實上,這兩種觀點都是片面的,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講解、學生上機實踐都非常重要,是開展好信息技術教學的基礎。
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是比較抽象的,教師不重課堂講解,部分學生就會“搞不明白”,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講解、示范方面。所謂講解,就是對抽象的理論知識進行具體的講授,是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例如,在教授Flash動畫制作時,教師應在啟發(fā)和引導的基礎上,做演示講解,細致的講解動畫制作方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行練習,這樣的教學效果是比較好的。
同時,信息技術課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踐是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知識、獲得相關技能的必經之路,從這個角度來看,上機實踐同樣是開展好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基礎,只有保證學生有充足的上機實踐時間,才能保證學生學會操作。在教學工作中,教師應合理規(guī)劃理論教學和上機實踐的課時比例,根據教學內容有針對性的選擇上機實踐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2 任務驅動教學法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研究性教學模式,能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富有實踐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課程,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其本質要求,與此同時,計算機系統(tǒng)和相關的應用軟件一般都是具有層次性的,任務驅動教學法強調逐層深入的進行學習,符合信息技術課自身的特點。
利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進行信息技術課的教學,關鍵是讓學生在精心設計的信息處理“任務”驅動下,進行相對獨立的學習和實踐,在循序漸進完成一系列信息處理“任務”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使用計算機有效處理信息的技能。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的編排,將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具體的“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驅動下,教師科學的設計教學內容、實踐要求。例如,結合課程的具體學習內容,教師可以將打印Word文檔、制作PPT演示文稿、制作成網頁等作為任務布置給學生,并提出具體的要求,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信息技術。
3 主題教學法
主題教學法是指在某一專題、具體問題情境下,創(chuàng)造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讓學生主動建構相關活動的教學活動方法。在教學實踐中,主題教學法既能讓學生掌握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的能力、了解常規(guī)的問題研究方法,還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完整過程,實現在“授之于魚”的同時“授之于漁”。主題教學法對教師的個人能力要求較高,但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中能取得很好的效果,需要教師多學習、多體會,不斷總結經驗和教學案例。
在運用主題教學法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做好各項教學要素的轉換:教師要從講授者轉換為指導者,學生要從被動的接受者轉換為探究者,教材要從學習對象轉換為研究的資源,計算機媒體要從展示工具轉換為認知的工具。一般而言,按照主題教學法設計的教學流程如下:教師設置情境→共同提出主題→學生完成主題→總結和交流。
4 合作學習法
近年來,合作學習法在歐美發(fā)到國家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被認為是富有創(chuàng)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團隊意識的教學方法。合作學習法能夠改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社會心理狀況、較為明顯的提高成績,已經逐漸被國內的學校接受,部分學校已經在積極實踐合作學習法。從合作學習法的相關理論和國內外學校的教學實踐來看,合作學習法主要有四種教學模式,分別是全員互動、師生互動和師師互動、生生互動。
按照合作學習法組織課堂教學時,教師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主要充當管理者、咨詢者的角色,根據情況也會導向者、參與者等角色。在學習小組中,學生可以分工合作,一起解決遇到的問題,形成類似頭腦風暴的效果。例如,在學習網頁制作時,采用合作學習法不僅能有效縮短收集素材、制造圖片等時間,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
綜上所述,在新的形勢下,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應體現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綜合發(fā)展的原則,科學的制定教學計劃,采取積極靈活的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和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讓學生真正掌握信息技術課程的精髓,具備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運用信息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吳文虎,趙書陽,王虹,等.初中信息技術:七年級(上)[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2] 張愛愛.信息技術課的教法初探[J].信息技術教育,2011(3).
[3] 劉建平.淺析任務驅動教學法[J].中國教育發(fā)展研究雜志,2010(12).
[4] 應阜遼.靈活多樣的開展信息技術教學 [J].教學創(chuàng)新,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