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秋霞
摘 要:美術課程學習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最基本、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對學生進行美學熏陶的捷徑。
關鍵詞:農村小學;美術教育;因地制宜
農村小學由于硬件實施的落后,再加上學校一般沒有專職美術教師或者美術課不在考試范圍之內而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由于以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應試教育為考核的主要依據,學校雖開設這門課程,但到“關鍵”時刻,如期末復習考試、畢業(yè)復習,這些課程就讓位于“主”科。在農村小學,學校雖開設美術課,但由于專業(yè)教師缺乏,學校只好用不懂美術知識的教師任教,教師既不會講美術知識,又不會給學生范畫。一上課,只能讓學生把紙拓在課本上拓畫或蒙在玻璃窗子上描畫,自己亂涂亂抹。然而,農村孩子卻喜歡上美術課,很多孩子對繪畫非常感興趣,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和城市孩子相比,農村孩子接受美術課學習的時間是少之又少。因此,農村孩子一旦有美術課,他們便會很高興很珍惜那一周甚至兩周才有的一節(jié)美術課時間。只要從電視媒體中看到一些東西,或者從課文中學過一些東西,在課后一點業(yè)余時間就在用自己的想法表現出來,就在這時,我想,如果這些孩子也能像城里孩子那樣充分地享受到美術的陽光,他們同樣可以綻放出美麗的花朵來。農村孩子喜歡美術課,這給我們美術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利用農村現有的條件去豐富農村小學的內容,完成大綱教學任務,如何更好地開展農村學校的美術教育工作,結合自己的經驗以及查閱資料談幾點認識。
一、教師要改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
美術與人的天性息息相通,是人與人心靈交流的重要手段,可由于農村的教學條件普遍較差,師資力量較弱,教學質量還有待提高,應改變思想、改變觀念,我們的美術教育并不是把孩子培養(yǎng)成畫家,也不是為了應付一節(jié)課或簡單地哄孩子玩,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不能以太高的標準來要求學生,而是看他的畫是否反映了學生的內心感受,是否獨特,多給學生一些權利。
二、靈活運用教學法、因材施教,活用教材
針對不同的學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應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征,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愉悅、有趣的學習環(huán)境,消除學生心中的學習壓力,在上每一節(jié)課時,要認真思考。美術課的準備絕不僅僅是教具的準備,它要有更廣泛的內容。面臨農村學校的特殊性,我們不能只盯著教材上的內容,我們還可以添加學生們熟悉的鄉(xiāng)土教學內容,激發(fā)孩子們的興趣。
三、在生活中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興趣
人們常說:藝術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去培養(yǎng)。因此教師最重要的是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想辦法讓他們從要你畫變成我想畫、我要畫。比如在美術課上,我們應該鼓勵學生自由創(chuàng)作,讓學生從興趣開始——先畫自己喜歡的,從而產生“階段性”的成果。我們要及時表揚和肯定學生所取得的成績。
四、把握有利條件,因地制宜
1.農村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這就給我們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才能,把學生引向工藝美術的殿堂提供了絕好的條件
如,可利用同學們身邊的材料學習美術知識,比如利用雞蛋皮、麻繩、石子、樹葉、樹枝等進行貼畫造型藝術教學。因為在農村的小河旁、小山上,石子隨處可見,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收集一些相關材料整理干凈、修剪整齊,指導學生進行制作,設計精美的圖案。
2.農村環(huán)境優(yōu)美、空氣清新,所以一定要利用好這得天獨厚的條件
經常有組織、有紀律地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校園里,到大自然中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畫畫。可以畫小河上的獨木橋、石橋,可以畫一些老房子,對于農村小學生來說,可以把自己家的院子或家禽家畜畫出來,讓學生對周圍的形、色進行辨識,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以及熱愛祖國美好河山的純凈心靈。
綜上所述,我認為,我們只有根據農村小學的實際情況,從自身出發(fā),轉變觀念,真正地做到重視美術教育,有效利用教學工具,因地制宜,了解學生,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美術學習。這樣,才能開展好我們的農村美術教育,才能造就全面發(fā)展的具有綜合素質的現代人才。
(作者單位 云南省紅河州建水縣曲江鎮(zhèn)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