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慶華
摘 要:課堂閱讀教學現狀不容樂觀,單調、枯燥的閱讀難以激起學生的興趣,提高閱讀能力。適應素質教育和新課標的要求,新型閱讀、高效閱讀、興趣閱讀成為必然。怎樣建構新型的閱讀系統(tǒng)呢?筆者試從立體型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系統(tǒng)的建構中作一探微。
關鍵詞:立體型閱讀;整合;創(chuàng)造性閱讀;激發(fā)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8--01
作為教學一線的中學語文教師,對語文閱讀教學現狀有著深切的體會。在當前素質教育理論的大旗下,閱讀教學從形式上雖有一些改變,但在應試的背景下,對閱讀現狀的改變往往缺少內在動力,難以從質上有一個大的突破。目前的閱讀教學仍然是一切以課堂為中心,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缺乏理論高度上的系統(tǒng)指導:以老師為中心,老師是知識的“信息源”、“真理”的傳播者,學生則是“知識的容器”,他們沒有獨立思考、學習的機會,學習的主動性與自主權被剝奪,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其結果是學生可能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但其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等綜合素質被極大的束縛了,而這兩種能力又是語文最需要的。
怎樣改變這種單調、枯燥的閱讀教學現狀呢?結合筆者多年語文教學的實踐,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對閱讀教學加以嘗試,以求有新的突破。
一、立體性閱讀
閱讀文本所傳遞的信息是作者的個人見解,而接受美學認為,作品的意義和價值通過讀者的體驗才能最終實現。無論是專家也好,老師也好,學生也好,毫無例外地都是作品的讀者。而對文本的解讀,閱讀教學就是對解讀的信息進行交流,最終形成一個由閱讀文本、專家(教參)、老師、學生形成一個立體的閱讀系統(tǒng)。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是信息源,學生是閱讀的主體,發(fā)出自己理解的信息,又接受文本和老師發(fā)來的信息;老師則是閱讀的引導者,接受學生理解的信息,又向學生發(fā)出信息。只有這四位一體運轉起來,把各種信息進行交流整合,才可能對文本有一個較為確切的理解。
在這個立體性閱讀的系統(tǒng)中,必須充分發(fā)揮閱讀主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早在本世紀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兒童手腦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是“解放兒童的頭腦,讓他們能想;解放兒童的手,讓他們能做;解放兒童的口,讓他們能說……”[1]的教育思想。在閱讀教學中,老師也必須讓學生敢想,敢做,敢說,給他們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愉悅的環(huán)境,讓他們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啟發(fā)其主體意識覺醒,讓他們在閱讀中發(fā)現,探討,辯論中張揚個性,從而體現創(chuàng)造的樂趣,而文化素養(yǎng)、審美情趣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老師作為引導者,相對學生來說掌握了較多的信息,老師不能把這些信息硬灌注給學生,而應在與學生平等地交流信息,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傳達自己的閱讀體驗,從而達到與學生心靈上的對話。
比如在上《胡同文化》一課時,我們盡量給學生提供有關胡同的各種信息,讓他們在接觸文本之后,對胡同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近幾年來東方文化的自我認識及對文化古跡保護力度的加大,胡同及其文化也列入被保護之列。學生的觀點也繁蕪復雜,眾說紛紜,反饋的信息表明,大多數學生認為雖然經濟的沖擊不可避免,但胡同及其文化不會被放入博物館,它可以借助現代科技加以改造,適合現代人居住。而且它還能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現代建筑比,它更接近自然,加上東方文化自我意識的覺醒,胡同及其文化必將長遠地傳承下去。而且北京的胡同游覽也證明了其強大的生命力。老師也做相機指導,一種建筑及其文化能否得到發(fā)展,能否有永恒的生命力,關鍵是以哪個視角來關照它,以何種方式保護并利用它。
這樣,經過四位一體的信息交流與反饋的往復循環(huán),師生在教學中形成一個互動的發(fā)展過程,并且教學相長。
二、創(chuàng)造性閱讀
大哲學家培根的“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名言被不少人誤解為:只要掌握了知識,就會有無窮的力量。這關鍵是一些人把知識當成了一種靜態(tài)的、無變化的東西,而沒有認識到知識只有流動起來,把擁有的知識加以創(chuàng)造性地轉化和應用,才能產生效能。而以“知識力核心”的教學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導致知識成為靜態(tài)的無用的資料性工具,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大大被束縛。
作為創(chuàng)造性閱讀,我們在這里講的并非完全是要中學生在閱讀中受到文章啟發(fā),發(fā)現新問題,從而超越文章作者及他人的認識和體驗,而產生新見解或提出新問題。
作為學生來講,他們接觸的閱讀材料幾乎都是一些新的信息,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必須切合學生的閱讀實際,學生對這些信息的解讀對他們自身來講都是新的,是前所未有的。因此,他們的解讀對他們自身來講都是有創(chuàng)造性的。我們只有從這個層次出發(fā),激發(fā)起學生閱讀創(chuàng)造的意識,讓他們的解讀一步步深入,才能讓創(chuàng)造性閱讀深入開展下去,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才能得到不斷地發(fā)展。
在講到《項鏈》時,我向學生介紹了法國文學評論家圣·勃夫的一段評論:“最偉大的詩人是這樣的一種詩人:他的作品最能刺激讀者的想象和思維,最能夠鼓舞讀者,使他自己去創(chuàng)造詩的意境。最偉大的詩人并不是創(chuàng)作得最好的詩人,而是啟發(fā)得最多的詩人;他的作品的意義不是一眼就可以看出的,他留下許多東西讓你自己去追索,去解釋,去研究,他留下許多東西讓你自己去完成?!盵2]然后提問:那么,你對瑪蒂爾德這個人物有什么追索、理解和研究呢?學生在品讀、爭論之后形成了兩大派,一派認為瑪蒂爾德過于虛榮,正是虛榮讓她嘗盡了人間的辛酸與痛苦;一派認為這是瑪蒂爾德的正常要求,畢竟每一個人都想過上一個好的生活,希望有一個好的前途??梢哉f,無論哪一種認識,都是學生從文本的品讀中得到的認識,這都是值得鼓勵與期待的,學生在爭論的過程中亮明了自己的觀點,了解他人的解讀,這對他們更全面的理解人物形象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爭辯后,學生認識到爭取幸福生活無可厚非,這是一個人的正常要求,也是個人和社會進步的內在動力,但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看你采取什么樣的手段,用什么樣的方法去實現自己的幸福。而瑪蒂爾德僅僅是想憑自己的漂亮進入上流社會那就難免走向虛榮了。
在品讀的過程中,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得到了不知不覺地發(fā)揮,并在平常的有意識的訓練中,創(chuàng)造逐漸取得量上的優(yōu)勢,從而厚積薄發(fā),實現質的跨越。
中學生有著成年人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他們年輕,接受新東西快,受傳統(tǒng)影響小,沒有思維定勢的影響,易張揚個性,追求新奇的東西。這為我們開展創(chuàng)造性閱讀提供了最好的基礎,我們只要善于利用,學生的創(chuàng)造就會得到極大的發(fā)展。
注釋:
[1]、《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
[2]、〔法〕圣·勃夫《文學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