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鶴文
(商丘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新生兒NICU,河南 商丘 476100)
由于新生兒免疫力較差,防御功能不完善等特征,使其成為醫(yī)院易感染人群之一,若對新生兒的臍部護理不當,極易造成臍部感染,甚至引發(fā)其他感染性疾病,因此積極的治療與護理干預意義重大[1-2]?;诖耍狙芯繉ξ以?5例新生兒實施早期護理干預,旨在探討該護理措施對預防臍部皮膚感染的作用。具示如下。
選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兒5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各25例。其中,觀察組男14例,女11例,體重3~4 kg,平均體重(3.29±0.13)kg;對照組男15例,女10例,體重2.5~4 kg,平均體重(3.18±0.21)kg。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包括每日用75%乙醇對新生兒臍部及其周圍皮膚消毒等。觀察組實施早期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①新生兒出生1~2 min后,采用改良式臍帶結扎法結扎,剪斷新生兒臍帶并擠掉殘血,最后用1%活力碘溶液對臍部殘端消毒后用貼無菌臍貼;②護理人員需佩戴手套后按操作流程為新生兒沐浴,盡量避免臍部流入液體,沐浴后用消毒毛巾擦拭身體,用醫(yī)用棉簽擦拭臍輪內水,對臍部及其周圍皮膚消毒,最后需更換無菌臍貼,1次/d;③對新生兒的沐浴用具采取高壓滅菌,對所處空間定期消毒;④向產(chǎn)婦及其家屬講解新生兒臍部護理、預防感染的知識,并實操沐浴與臍部護理方法;⑤電話回訪了解新生兒臍部愈合情況,包括臍部有無漿液性分泌物,有無膿性分泌物等,記錄臍帶脫落時間。
①記錄兩組新生兒感染例數(shù),臍部皮膚出現(xiàn)紅腫,有膿液流出即可判定為感染;②記錄兩組臍帶脫落的時間。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感染率為4.00%(1/25),低于對照組的32.00%(8/2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 4.878,P<0.05)。
觀察組臍帶脫落時間為(8.12±2.25)d,短于對照組的(9.53±2.36)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162,P<0.05)。
臍帶是由血管及其膠質組成,當新生兒出生后,臍帶內膠質水分會逐漸流失,臍帶殘端會隨之干燥,最終脫離[3-4]。其中,臍帶殘端是病原菌入侵的重要區(qū)域,臍帶脫落時間越久,感染概率越大,若不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極易造成新生兒感染。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臍部皮膚感染發(fā)生率及臍帶脫落時間均明顯較低,說明對新生兒實施早期干預,可有效促使其臍帶快速脫落,同時抑制并減少臍部感染情況的發(fā)生。由于新生兒斷臍后,在臍帶殘端會形成開創(chuàng)性切面,在臍帶脫落的時間段內,極易滋生病原菌,造成新生兒臍部感染[5]。因此,在新生兒日常沐浴中,需避免臍部流入液體,沐浴后及時消毒并貼無菌臍貼,使臍部保持干燥狀態(tài),可有效防止污染物及細菌的入侵,同時預防或降低新生兒臍部的感染,從而縮短臍帶脫落時間;用活力碘消毒液相對于75%乙醇來說,消毒力度較好,可有效減少新生兒臍周紅腫情況;對新生兒日常用具及所處空間進行消毒,利于減少病毒的傳播媒介,可有效防止交叉感染;由于大多數(shù)新生兒臍部未愈合便出院,而部分產(chǎn)婦及其家屬缺乏臍部護理知識,使用透氣性較差的尿布等,易導致新生兒臍部感染,因此,對產(chǎn)婦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叮囑其保持新生兒臍部干燥,便于出院后家庭的自行護理[6]。
綜上所述,對新生兒實施早期護理干預,可有效減少其臍部皮膚感染率,縮短臍帶脫落時間,可起到預防臍部感染的作用。
[1]趙雪芳,狄韻漫.兩種不同臍部護理方法對預防新生兒感染的效果比較[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5,14(10):711-712.
[2]鄧慧琴.日常護理結合新型護理模式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6,16(9):1388-1389.
[3]張 珍,陳 戟.新生兒皮膚護理[J].臨床兒科雜志,2016,34(4):318-320.
[4]馬力鳳,龔燕嵐.三種不同護理方法對新生兒臍部殘端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21):1993-1996.
[5]關艷華.護理干預對母嬰同室新生兒皮膚感染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7):905-907.
[6]陳志萍.新生兒醫(yī)院感染的相關因素及護理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7,36(5):696-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