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于蓉
調研綜述
一、高中地理課程及其開設情況
高中地理課程是一門基礎課程,它跨“人文與社會”和“科學”兩個學習領域,是所有學科課程中唯一跨兩個領域的課程。高中地理課程的總體目標是要求學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獲得地理基本技能,發(fā)展地理思維能力,初步學習掌握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huán)境觀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
高中地理課程是由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組成。必修課程由“地理1”“地理2”“地理3”三個模塊組成;選修課程由“宇宙與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旅游地理”“城鄉(xiāng)規(guī)劃”“環(huán)境保護”“地理信息技術應用”七個模塊組成。
我省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課程的課時一般設置為每周2節(jié),選修課程課時一般設置為每周3-5節(jié)。在國家設置的七個選修模塊中,我省統(tǒng)一自行選定其中的四個模塊,它們分別是“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鄉(xiāng)規(guī)劃”“環(huán)境保護”。各地區(qū)、各學??梢愿鶕约旱膶嶋H情況在四個選修模塊中選擇兩個模塊實施教學。
二、高中地理教師隊伍概況
高質量且穩(wěn)定的師資隊伍是深入推進課程改革的重要力量和堅實基礎。據統(tǒng)計,我省目前高中地理教師總人數(shù)為3754人,其中專業(yè)教師為3726人,專職教師為23人,兼職教師人數(shù)為8人。根據2011年江蘇省中小學教研室組織的江蘇省普通高中教學情況問卷調查表明,我省地理教師性別比例基本相當,結構較為合理。全省地理教師年齡以中青年為主,年輕化趨勢明顯。從教師學歷結構來看,目前我省高中地理教師學歷以本科及以上為主,且碩士以上學歷的比例趨向增長,這說明我省地理教師的基礎專業(yè)素養(yǎng)較高。
三、特色教研活動的開展與推進
1.全省中學地理特級教師論壇。
全省中學地理特級教師論壇自2009年起,每兩年舉行一次,至今已成功舉辦三屆。該論壇匯聚了全省中學地理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大市地理教研員和部分骨干地理教師?;顒硬捎弥黝}研討和課例展示的形式,通過網絡在線直播,將名師的優(yōu)秀成果和成功經驗惠及全省廣大地理教師。該論壇對發(fā)揮地理名師示范引領作用,促進全省地理名師的培育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全省中學地理主題教研活動。
全省中學地理主題教研活動是地理學科的品牌教研活動,每年舉辦一次。自課程改革實施以來,主題教研活動更加契合地理教學研究的前沿動態(tài)和地理教學的實際需求。如2012年4月在徐州豐縣舉辦的“中學地理課堂觀察”主題研討活動,以“課堂觀察”為主題,采用課例展示與理論研討相結合的形式,充分展示和交流了我省中學地理課堂觀察中的成功經驗和研究成果。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本次活動的輻射作用,研討的實況和研究成果還受邀刊載于《地理教學》雜志中,受到了全國同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3.中學地理名師課堂活動。
自2012年3月我省名師課堂直播活動開展以來,地理學科共組織了6節(jié)初、高中地理名師課堂展示課,邀請了6名授課教師和12名教科研、專家進行專題研討。
(于 蓉)
問題呈現(xiàn)
一、新課程理念正逐步深入教師教學觀念中,但在教學行為中的貫徹與落實還有待加強
新課程實施以來,課程理念及其所體現(xiàn)的價值取向正逐漸為廣大地理教師所接受與認同。多數(shù)教師認同地理教學除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外,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與人交往以及提升學生的研究能力。此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主體性的關注漸趨加強。大多數(shù)教師認為在地理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促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盡管課程理念正逐步內化為教師的教學觀念,但我們還應認識到,教師教學觀念的真正轉變應該體現(xiàn)于具體的教學行為之中,在實際調研中,我們關注到教學觀念的行動化還未真正顯現(xiàn)。例如,盡管教師們普遍認識到發(fā)揮學生學習主體性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教學實施中,那種“滿堂灌”“填鴨式”的教授方式仍然較為普遍地存在。
二、教學方法的運用更加多樣化,但教學方法的使用效果有待提高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夠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如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探究法等。而且教師講授的時間有所減少,留給學生討論和思考的時間有所增加。在指導學生進行學習時,教師能采用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指導。例如,在遇到學生有難以理解的概念、原理等知識時,采用“講解直至學生記住為止”的傳統(tǒng)方式來教授的教師已很少,大多都能通過舉例、畫圖、動畫演示等生動、直觀的教學方法或探究實驗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難點。
但是在調研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雖然新課程中所推崇的教學方法正逐漸被更多的教師所采用,可教學效果卻并不理想。例如,在很多合作學習中,教師因缺乏合作學習的組織策略與技巧,而使小組討論最終變成了學生的“閑談會”。
三、教學資源的獲取渠道更趨廣泛,但教學資源的合理選擇和有效運用仍需加強
教師的教學資源開發(fā)意識日漸增強,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已成為大多教師的共識。教師能夠積極地運用多種途徑和方式開發(fā)教材以外的其他教學資源,獲得資源的渠道包括網絡、書籍、報刊雜志等。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網絡已經成為教師獲取教學資源的重要媒介之一。教師不僅通過網絡收集各種教學素材,同時還通過一些互動平臺(QQ、微博、BBS等)分享和交流教學經驗。
在網絡資源日益豐富的今天,我們看到了資源泛化現(xiàn)象也在影響著地理課堂教學。一些教師對教學資源的不加選擇或選擇不當,造成了大量無效信息的產生。學生置身于“信息海洋”中而無暇思考,這不僅不利于學生有效學習地理知識,而且容易導致學生思維的破碎化,從而使得學生深層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受到影響。
四、校本教研已成為教師教學研究的主要形式,但教研的主動性和實效性有待加強
校本教研已經成為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的主要組織方式。大多數(shù)學校都能定期進行地理校本教研活動,且形式趨于多樣化。在調研中,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學校在教研組中又成立了備課小組,備課組定期研討;有些學校地理組采用課堂觀察的形式組織校本教研;一些學校的地理組申報省、市級課題,基于課題研究來進行校本教研。這些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目前,在大多數(shù)學校中,校本教研已成為教研活動的常態(tài)。
但我們也發(fā)現(xiàn),教師在校本教研中內在動力不足,積極性和主動性還有待加強。究其原因:一是教師尚未意識到校本教研對教學質量和自身專業(yè)發(fā)展的促進作用。二是目前高中教師的課業(yè)負擔繁重,尤其是高二、高三的地理教師地理課時明顯增多,導致他們沒有更多的時間去參與校本教研。另外,一些學校尚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針對校本教研的考評和激勵機制,也是造成教師教研參與度不高、效果欠佳的原因之一。
五、激勵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已初步體現(xiàn),但其長效機制尚未建立
新課程實施以來,地理課程評價有了初步的改觀。大多教師認識到評價的作用并非僅僅是甄別學生成績的優(yōu)劣,更重要的是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激勵學生在知識、能力及情感價值觀方面獲得提升。在教學中,很多教師能采用鼓勵的語言來指導和評價學生的學習。此外,教師們也嘗試采用過程性評價的方法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
但是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仍認為終結性評價是評價的主要方式,學生的地理考試成績依然被看得很重,有時甚至被作為評價的唯一依據。因此,仍存在著評價手段較為單一,紙筆考試仍然是最主要的評價手段,還有評價時考查的內容僅局限于知識領域,而方法與過程、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評價常常被忽視。
(于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