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翔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教育是民族興盛的根本。要全面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綜合改革教育領域,提升質量,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不斷完善終身教育體系。高校是高等教育的承擔者,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創(chuàng)新思維及動手能力。文化建設是高校改革和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有著促進作用。高校倡導教學科研并重,積極營造良好的研究氛圍。講座作為一種教學形式,有機地將教師和學生、理論和實踐聯(lián)系起來。受多方面影響,目前許多高校的學術講座效果不佳,場面冷清,嚴重的制約了校園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
學術講座,最早追溯到19世紀德國大學講座制,該制度由教授進行專業(yè)領域的學術研究后,將成果傳授給學生再加以指導。而本文討論的通常指由某個科研機構、院、所主辦,就某一個領域內的某一具體問題形成一個主題,邀請專家、專業(yè)教師傳授相關知識或報告最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學習形式。
一高校開設學術講座的作用
1使大學生更好地提高素質
學生經常有學習動力不足的現(xiàn)象,往往是因為課堂教學不能完全滿足學習需要。某種程度上,學術講座彌補了這一點,使學生對本學科本專業(yè)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通過學術講座,了解到當下社會熱點問題,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建立自己的職業(yè)傾向和人生目標,勇于創(chuàng)新,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2使報告人有效地提升業(yè)務
參加學術講座是報告人自我發(fā)展的重要途徑。準備講座其實是一次學習的過程,要求報告人對報告的內容、研究對象的本質均能準確把握,而報告講座的過程能夠很好地鍛煉說者的臨場駕馭能力。最終的結論及收獲的提問也更利于報告人對問題認識的升華。[1]講座提升了報告人的專業(yè)高度,也豐富了知識的寬度,有助于自身的提高。
3使說者與聽者自由地互動
高校的學術講座除了傳統(tǒng)的你說我聽外,還增加了分組討論、相互辯論等。有機的互動和自由的頭腦風暴,往往會產生更前沿的觀點和想法。學術沒有疆界,不論是說者還是聽者均可暢所欲言,表達自己觀點,各抒己見。高校學術講座很好的為兩者間搭建了交流的平臺。
二高校學術講座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學術講座價值被忽視
目前,許多高校仍然重視不夠,認可學術講座的存在,但只流于形式,未能有效整合各學科專家研究、組織具有一定特色水平的系列講座讓學生受益。講座的經費、場地等硬件問題往往也會制約講座的效果。校園輿論關注不夠,實時報道滯后,校園講座文化尚未形成。
2管理機構組織不到位
學術講座包括集中和分散管理模式,容易出現(xiàn)多頭管理,高校管理部門集中管理,不定期地邀請國內外專家、教師作報告,各二級學院安排本部門的專家講座。兩級管理模式雖然豐富了校園文化,但因各自為戰(zhàn),缺乏體系。講座為學術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教師可以獲得教學科研上的自我提升,學生也可收獲到書本以外的知識。優(yōu)秀學術講座是系列化的專題講座,在講座的組織安排等方面均提前公開,保證聽眾根據興趣和時間,合理選擇講座。
3講座人水平參差不齊
學術講座的質量與講座人的水平密不可分。優(yōu)秀的主講人需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生動的表達方式、現(xiàn)場的駕馭能力。高校目前的普遍現(xiàn)象是好的講座鳳毛麟角,一般的數不勝數,主要還是講座枯燥無味,講座人水平不一。而講座的檔次不高,互動不夠,給予學生的啟發(fā)太少,聽眾紛紛流失,對學術講座的積極性受挫。
4學生參與熱情低
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從講座的主題到人選均事先確定,學生常感覺喜歡的聽不到,聽到的不喜歡。高校還開設了名人訪談類、熱點類專題講座。較之理論性強、學術味重的學術講座,學生們更傾向于前者,特別是名人講壇、考研考證類的輔導講座。學生們希望通過成功人士的指引,少走彎路,更快地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同時,大學生功利傾向嚴重,成材就業(yè)類講座成為香餑餑,學術講座無人問津。
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提出:“功利主義的心態(tài)也許會帶來學校的某些數據或者學校的規(guī)模等等上面的增長,但其必然侵蝕大學的學術精神和社會責任,這種功利主義的心態(tài)也會影響到學生的選擇,使他們變得短視,流于平庸,不能保持對所在領域的強烈興趣,也就失去了在未來擔當起重要責任的能力。”[2]
三高校學術講座建設的路徑選擇
針對高校學術講座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以下將從幾個方面尋求解決之路,更好地發(fā)揮講座的文化價值。
1提高認識,營造輿論氛圍,構建講座文化
高校應從學術講座的價值入手,高度重視講座的開展,給予軟硬件支持,加大經費投入,從根本上認識講座的內涵。開設學術講座,使聽者已有的知識體系得到完善。了解到一個專業(yè)的知識,有助于進一步了解一個行業(yè),以便聽者在今后執(zhí)業(yè)時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最重要的,講座有助于幫助聽者樹立人生目標,尋找到自己努力的模板。
高校應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講座案例進行報道,引導學生關注。采用激勵手段如設立講座之星、我最喜愛的報講座等,更好地調動師生參與講座的積極性。高校應借鑒英美等國成功經驗,結合我國現(xiàn)實國情,培育師生共同互動的校園學術講座文化。高校間應加強溝通合作,建立學術講座關系網,通過實現(xiàn)資源共享,更好地發(fā)揮學術講座的輻射作用,反哺學生。
2打破體制,科學籌劃流程,規(guī)范講座內容
高校應打破多頭管理,轉換角色,行使引導和監(jiān)督職能。對講座的目的、宗旨、流程做一般性闡述,鼓勵以學科點為基礎,發(fā)揮優(yōu)勢,開設獨具特色的系列學術講座,形成常態(tài),打造校園學術講座品牌化。
同時,應認真考慮講座計劃性、前瞻性??茖W運作,規(guī)劃在前,調查學生需求,加大宣傳力度,實現(xiàn)線上線下雙軌預告制,嚴控講座質量,及時整理檔案,保證講座效果持續(xù)化。[3]在講座的內容設置上,要規(guī)劃出可操作的目標方案,對講座時間、形式、主題均要有明確計劃。建議高校完善人才培養(yǎng)方案,將學術講座納入培養(yǎng)計劃,講座課程制,計算學分,刺激學生興趣,同時避免盲目聽講座換學分的情況。利用校園網絡平臺,設立專門BBS版塊,收集上載國內外知名講座,完善學術講座體系建設,資源共享。
3量化標準,請進來走出去,優(yōu)化講座師資
建立外部引進、內部挖掘的師資遴選制度。高校應建立規(guī)范的講座經費管理制,將聘請校外人員講座費用合理規(guī)劃到預算中,并提高相應的比例,從經費上保障講座的運行。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擔任學校的兼職教授,并籌劃定期來校開設專題講座。聘請成功人士、實踐精英開設成材類專業(yè)講座,利用他們的親身經歷,豐富學生對專業(yè)、未來執(zhí)業(yè)的了解。
制定師資選拔規(guī)定及量化指標,如職稱、學歷、研究方向等。鼓勵本校教師以專業(yè)導向開展學術講座,與學生、同行互動交流,打破固有的思維定勢,收獲專業(yè)知識深層次的理解。同時,鼓勵教師下基層實踐,開設專題講座,介紹經驗教訓,調動學生積極性。應當說,學術講座的開設,對于教師整理自身研究方向,教學科研水平提高是有很大啟發(fā)的。
4正確教育,合理引導三觀,重拾講座興趣
大學生功利性傾向日趨嚴重,應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環(huán)境,優(yōu)化健康的校園環(huán)境,改善不良的網絡環(huán)境。[4]正確樹立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加強德育教育,引導大學生合理追求個人利益。
通過征集、調查獲得學生的講座需求,合理規(guī)劃。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不同專業(yè)領域的學術講座,積極參與學術研討。申報各類創(chuàng)新實踐項目、學術交流對抗比賽,依托講座平臺,與教師共同促進開展學術研究,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興趣。
參考文獻
[1]董文明,肖蓉,龔加順,趙靈芝.大學開設學術講座作用淺析[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2(4):254.
[2]譚嘉穎.不為求知為求職大學生集體功利化?[N].新快報,2011,9(13):03.
[3]蔣麗華.探究提高大學生專業(yè)學習動力的途徑(一)加強校園講座建設[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2):261-263.
[4]張婷婷.大學生功利化傾向及其引導研究[D].天津工業(yè)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