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四喜
新課程理念強調: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理解和記憶,在體驗中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文化知識,還要通過教學活動,特別是學生的體驗、感悟、發(fā)現(xiàn)、探究等,讓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寓教學內容于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必將顯著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認識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眾多教學方法中的一種,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情境,以引起學生注意、增強學生感性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培養(yǎng)情感。
將情境教學法運用到生物課堂教學中,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其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取知識,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達成學習目標。
二、創(chuàng)設情境策略
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豐富多彩的生物圖片、如臨其境的視頻資料、惟妙惟肖的角色扮演、引人入勝的詩歌朗誦、令人陶醉的優(yōu)美音樂、充滿情趣的野外觀察和實驗操作等等。
1.音樂渲染開啟情境
音樂的語言是微妙的,它以特有的節(jié)奏、旋律,把聽者帶到特定的意境之中。在生物教學中,恰當?shù)剡x擇并運用音樂,讓學生在音樂中愉快地學習、思考、討論,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在《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一課教學中,筆者用音樂導入新課。上課時,首先用1分鐘左右的時間播放經(jīng)過剪輯的歌曲“共同的家園”,伴隨著悅耳的歌聲出現(xiàn)滾動字幕:同在一片藍天下長大,森林小溪大草原圍著我的家,你在大洋洲我在亞細亞……同學們馬上興奮起來,有的還低聲跟著節(jié)奏一起唱,教室馬上變成了歡樂的海洋。音樂停止后,筆者問:共同的家園指的是什么?從而很自然地導入新課,同學們帶著愉悅的心情開始了這節(jié)課的學習。
2.實物展示以物激情
生物科學是一門研究生命現(xiàn)象和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基礎自然科學。如果脫離了“生物”,照本宣科地介紹一些枯燥無味的概念、理論,把有生命的生物看成死物,就會導致本該充滿生機、趣味橫生的課堂,變得枯燥無味,死氣沉沉。因此,在介紹生物學基礎知識時,一定要聯(lián)系“生物”,生物是活物,是有生命的。通過實物演示,以物激情,將實物觀察與思維討論有效結合起來,可使感知的對象更加生動、形象、具體。
在學習“細胞器——葉綠體”之前,首先拿出一顆綠色植物,和學生一起觀察根、莖、葉顏色。接著問:為什么葉片呈現(xiàn)綠色?這樣就很自然地過渡到葉綠體的介紹。學習完葉綠體的形態(tài)、結構、分布、功能后,再讓學生觀察根的顏色,讓學生思考討論:根部細胞是否含有葉綠體?通過展示實物,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生物學,課堂氣氛活躍,學習針對性強,學生學得輕松愉快。
3.圖片再現(xiàn)強化情境
圖片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圖片再現(xiàn)生物學知識,實際上就是把相關的內容形象化。課文插圖、掛圖、照片、剪貼畫、簡筆畫等都可以用來再現(xiàn)文本情境。
仍以《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一課教學為例,由于很多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高考書,他們對全球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銳減、臭氧層破壞、海洋污染、酸雨、水資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等全球性生態(tài)問題,缺乏了解甚至一無所知。為了引起他們的共鳴,讓他們知道為什么要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可通過幾張“全球性生態(tài)問題”圖片的展示,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關注。這樣處理增強了學生的直觀認識,給學生以心靈的震撼,遠比枯燥無味的語言描述效果好。
4.視頻材料激活情境
學生比較喜歡聽故事,看動畫片。在生物教學中選擇既生動又與課本內容緊密聯(lián)系的故事,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變“苦學”為“樂學”,形成課堂教學的高潮。
在介紹“人口增長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時,筆者在PPT上展示了一個聯(lián)系圖(如下圖),要求學生思考,將下面的四個內容框與圖中的ABCD框對應起來。為了增強學生興趣,在框圖中間插播了約1分鐘的《女媧造人》視頻片段,讓學生在動畫娛樂中了解人口增長的歷史。教師適當點撥后,學生對人口增長過快、過多產(chǎn)生的危害,就認識得更加深刻、感性。
5.實驗操作創(chuàng)造情境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親身體驗是學生獲得直接經(jīng)驗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具有語言教學不可替代的效果。學生通過實驗獲取的知識,理解深刻、記憶長久。
在《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這一課中,可通過實驗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思考。通過實驗讓學生觀察比較:2ml過氧化氫溶液在常溫、90℃、加入3.5%的氯化鐵2滴、加入20%的肝臟研磨液2滴等條件下,單位時間內氣泡產(chǎn)生的多少。而后組織學生討論:①常溫和90℃條件下過氧化氫分解速度不同,為什么?②細胞內能否通過加熱來提高反應速率?③加入2滴氯化鐵和加入2滴肝臟研磨液后過氧化氫分解速度顯著加快,這說明什么?④每滴3.5%的氯化鐵溶液中Fe3+數(shù)大約是每滴20%的肝臟研磨液中過氧化氫酶分子數(shù)的25萬倍,加入肝臟研磨液的過氧化氫的分解速率卻遠遠大于加入氯化鐵溶液的,這說明什么?在實驗情境中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很容易得出:酶具有高效性,能使生物體內化學反應在常溫常壓下進行。
6.語言描述渲染情境
語言是教師進行教學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工具。教師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對學生的認知活動會起到一定的導向和激勵作用,充滿詩情畫意的語言會使情境更加鮮明,感情色彩更加強烈。
“喚醒沉睡的種子,調控幼苗的生長。引來繁花綴滿枝,瓜熟蒂落也有時??康氖怯曷蛾柟?,離不開信息分子?!蓖ㄟ^這首詩的朗讀,不僅渲染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還順理成章地引入新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植物的激素調節(jié)”。在學習完“植物生長素的發(fā)現(xiàn)”后,朗誦宋代詩人葉紹翁的《游園不值》中的兩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接著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如何從生命活動調節(jié)的角度,理解這兩句話?在如詩如畫的情境中,學生思考討論并復習鞏固了所學知識。
7.角色表演體會情境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堂不是講堂。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引導學生自由思考、自由敘述、大膽表演。要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唱主角,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要努力尋找或創(chuàng)設一些情境,讓學生表演,通過角色扮演,深刻領悟生物學知識。
在學習“血糖平衡的調節(jié)”時,讓學生上臺表演,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準備15張?zhí)强?,卡片正面寫上“?L血液中的0.1g葡萄糖”,背面寫上“糖原”,翻轉過來代表葡萄糖轉化為糖原,再翻轉回來表示糖原轉化為葡萄糖。用其他兩種不同顏色的紙,分別剪成“胰島素卡”和“胰高血糖素卡”。3人一組,分別簡稱甲、乙、丙,到黑板前表演甲將9張“糖卡”正面朝上貼在黑板上,代表正常血糖水平(0.9g/L),手中拿2張“糖卡”(正面朝上)。乙扮演肝臟,拿著剩下的4張“糖卡”(正面朝下),代表儲存著的糖原。丙扮演胰島,保管“胰島素卡”和“胰高血糖素卡”。三人協(xié)作,共同表演展示:①剛吃過飯,血糖濃度變化及調節(jié)過程;②運動時血糖濃度變化及調節(jié)過程。通過表演,復雜抽象的血糖調節(jié),變得簡單、直觀、容易理解。
三、反思
設置情境的方法很多,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情境太多,學生的注意力分散;材料過多,信息鋪天蓋地;嘩眾取寵,流于表面形式;場面熱鬧,教學偏離目標;畫面切換的速度過快,學生來不及思考等等,所有這些都需要合理有效地解決。創(chuàng)設情境,一定要結合教學重點、難點和教學目標,讓情境為教學服務,千萬不要為了熱鬧而濫設情境。
(責任編輯 楊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