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輝
[摘要] 目的 探討低分子肝素鈉在治療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OPD)患者急性加重期中對凝血功能和肺功能的影響。方法 選擇2010年10月~2012年10月來我院就診的重度COPD患者112例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6例,分別給予常規(guī)治療、常規(guī)治療+低分子肝素鈉治療,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凝血功能及肺功能進行比較。 結果 觀察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PT、APTT、TT均顯著升高,而FBG、DD均顯著降低(P<0.05),觀察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比對照組及觀察組治療后與治療前,其FEV1均有顯著的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FEV1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常規(guī)治療同時配合低分子肝素鈉等抗凝治療措施可以大大提高重度COPD患者的治療效果,對病情控制及預后等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毙约又仄?;凝血
[中圖分類號] R5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08-197-03
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COPD)是由于患者處于缺氧狀態(tài)的時間較長、大量釋放內源性血管收縮因子,引起血液黏滯度增加,使血液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呈現(xiàn)高凝狀態(tài),嚴重影響重度COPD患者的預后[1]。本研究收集來我院進行治療的重度COPD患者,采用常規(guī)治療加低分子肝素鈉進行抗凝干預,治療效果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0月~2012年10月來我院就診的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OPD)急性加重期患者112例作為研究對象,患者疾病的診斷依據(jù)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其中男67例,女45例,年齡最小46歲,最大84歲,平均(62.8±10.4)歲,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6例。所有患者在最近14 d內均沒有使用過對凝血有影響的藥物及抗凝血藥物,研究中排除存在凝血障礙的患者。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包括低流量持續(xù)吸氧及改善心肺功能等治療措施在內的常規(guī)治療方法。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皮下注射5000 IU低分子肝素鈉進行治療,2次/d,連續(xù)不間斷用藥10 d。對比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PT、APTT、TT、FBG等凝血功能指標、D-二聚體(DD)及肺功能(FEV1)的變化情況。同時對患者是否存在出血及過敏等癥狀進行觀察。
1.2.2 觀察指標及檢測方法 對所有患者PT、APTT、TT、
FBG、D-二聚體(DD)等凝血功能指標及肺功能(FEV1)治療前后的數(shù)值進行測定。其中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對患者的FBG進行測定;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雙抗夾心法對DD進行測定;對1秒鐘用力呼氣容積(FEV1)采用日本MINATO肺功能儀(AS-600型)進行測定。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 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血凝參數(shù)治療前后比較
對照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PT、TT均升高,而APTT、FBG、DD均降低,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凝血功能指標與治療前比較有很大的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預計值比較
對比對照組及觀察組治療后與治療前,其FEV1均有顯著的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FEV1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COPD是一種以慢性炎癥為特征的疾病,這種慢性炎癥所涉及的炎癥細胞和炎癥介質種類很多。感染為重度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發(fā)生的重要原因,感染后會發(fā)生低氧血癥和二氧化碳潴留,從而使血液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呈高凝狀態(tài),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在機體處于缺氧狀態(tài)時間較長的情況下,代償性紅細胞數(shù)量會增加,破壞了紅細胞膜的能量代謝,發(fā)生紊亂,減弱了順應性和變形能力,增強了紅細胞聚集能力,最終導致血粘度變大[2-3]。(2)組織在長期缺氧的情況下,會導致白細胞和巨噬細胞釋放INF-α、IL-6、IL-8等多種炎性介質,這些炎性介質會在損害肺泡上皮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過程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內、外源性氧化劑在COPD患者發(fā)病期內會直接氧化作用于花生四烯酸,導致異前列腺素產生從而使血管內皮損害加重,酸中毒及免疫復合物由于血管內皮細胞受損而出現(xiàn)沉積,對血小板粘附及聚集起到刺激作用,這就會使凝血反應鏈被激活,也會使纖維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出現(xiàn)應激性增高[2]。(3)AF-III活性在重度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期間出現(xiàn)明顯的降低,導致血液抗凝的功能大大減弱。有研究報道,高黏滯、高凝固狀態(tài)為重度COPD患者血液存在的狀態(tài),重癥肺心病患者的上述狀態(tài)在血栓前和肺微血栓情況已被證實,以上的研究結果為重度COPD患者血栓性病變的警惕、檢測及抗凝劑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論基礎[4-6]。在生理狀態(tài)下,凝血因子在血液中被激活,促使纖維蛋白原(FBG)向纖維蛋白的轉變,導致血管內壁粘附了大量纖維蛋白[7]。在血液的凝固中FBG起到關鍵性作用,血栓的形成無論在體內還是在體外FBG均可以發(fā)揮作用,這是因為FBG的數(shù)量與血栓或栓子的堅固性有很大關系,F(xiàn)BG的增加或FBG活化可能會引起血栓病的發(fā)生,此現(xiàn)象在COPD患者中也可能出現(xiàn);肺的內分泌功能和消除功能由于患者存在低氧血癥而出現(xiàn)減退,導致促凝-纖溶動態(tài)平衡紊亂,血液狀態(tài)改變,呈現(xiàn)高凝狀態(tài)。DD是交聯(lián)纖維蛋白受到纖溶酶作用后所產生的特異性產物,患者血管內血栓形成與繼發(fā)性纖維溶的出現(xiàn)是由于DD的含量增高造成的,在重度COPD患者中DD等指標的變化可能是與內皮細胞損傷密切的關系,該損傷可能是由于機體缺氧或(和)CO2潴留導致,血漿DD水平在重度COPD急性加重期出現(xiàn)明顯的升高,并且患者的病情變化,DD含量也會隨著發(fā)生改變,因此重度COPD患者預后中DD含量是一項重要觀察指標[8]。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PT、APTT、TT均顯著升高,而FBG、DD均顯著降低(P<0.05),觀察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也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在常規(guī)基礎上使用低分子肝素鈉治療重度COPD急性加重期,可以大大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的各項指標,提高治療效果。觀察組PT、APTT數(shù)值在治療后升高,提示患者血液的凝固狀態(tài)得到改善,采用常規(guī)治療的對照組則不能明顯的改善。FBG和DD等血凝參數(shù)在重度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療前明顯升高,提示患者有高凝狀態(tài)和纖溶亢進存在,應采用抗凝措施進行治療。
總之,由于高黏滯、高凝固狀態(tài)為重度COPD患者血液中的存在狀態(tài),使肺通氣/血流比例失調加重,所以對凝血、纖溶系統(tǒng)指標進行檢測,對其平衡進行改善,以使患者的血液血栓前狀態(tài)得到降低,預防血栓的形成,在重度COPD患者的治療及預后的改善中均能起到積極效果,所以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鈉治療重度COPD,能夠使臨床預后得到有效的改善,病死率得到顯著的降低,提高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軍.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抗凝干預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2,14(17):161.
[2] 呂麗麗,朱述陽,姚紅衛(wèi),等.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抗凝干預療效觀察[J].臨床肺科雜志,2007,12(11):1176-1177.
[3] 王新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抗凝治療的意義[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2,14(7):68.
[4] 石廣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血栓前狀態(tài)抗凝治療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2,6(10):64-65.
[5] 程玲,孫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栓前狀態(tài)診治研究進展[J].臨床醫(yī)學,2011,31(11):113-115.
[6] 呂元文,姜正華,李昌喜,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漿抗凝血酶Ⅲ及凝血3項的測定[J].臨床薈萃,2005,20(12):702.
[7] 李襯,李月川.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漿D-二聚體、抗凝血酶Ⅲ、纖維蛋白原檢測的臨床意義[J].湖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7,9(3):38-39.
[8] 王少霞,吳海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凝血指標的變化[J].臨床薈萃,2008,23(13):955-956.
(收稿日期:2013-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