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梅云
印象中,論及品茶,無非一茶一席,幾人幾座,很少會經(jīng)歷這么一場響應(yīng)各地,百號人聚,內(nèi)容豐富、場景變換,卻又組織有序的循跡品茗會。令人不禁感嘆,原來品茗之事,動靜皆宜,一切外物,凡與茶相關(guān),皆不顯雜。而這一切不能不感恩于《海峽茶道》雜志及金陵茶人老崔,茶友們才得此機會在以“茗讀金陵,荷美茶香”為背景下,優(yōu)雅從容地展開循跡游茶的動態(tài)畫卷。泛舟“禁地”:一湖煙雨一壺茶
較之往年,南京今年的雨季有些姍姍來遲,到了7月初還頻頻回顧,似乎刻意在等這場特別的茶會,要為其添分加色。確也如此,倘若沒這雨,茶會第一輪:泛舟水上,
“湖”說中國茶,也不會來得如此煙霧繚繞,詩意盎然了。
上船坐定后,茶友們第一時間品嘗到了老崔茶館特別為玄武湖應(yīng)景而制的荷花茶。因為恰逢“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之季,玄武湖內(nèi)自也是朱顏碧墨、芙蓉披紅、一脈幽香。此茶此景已然將“荷美茶香”詮釋得淋漓盡致。當(dāng)然,這款茶不只妙在應(yīng)景,其功效卻也獨特。此茶原料為老白茶加荷葉。由于老白茶原本具有去除體內(nèi)濕氣的作用,特別適合黃梅天喝,荷葉又具有降壓降脂的功效,清涼敗火,燥熱的夏季飲用再適合不過。
品茶間,游船悠然行走于玄武湖,繞過“五洲”。他鄉(xiāng)來的茶友,在優(yōu)美的介紹詞中感受著玄武湖周圍鐘山的神秀、明城墻的古樸,湖中“五洲”的盛景。而放眼千年。這份悠然自得絕非如你我般普通人所能享受。
玄武湖曾被稱為“后湖”,因其位于鐘山之北。東吳時代,它曾是水軍操練場所,當(dāng)然最為外界仰慕的還是它在六朝時作為皇家水景園林那段輝煌。再次興起已是明朝時期,朱元璋為了統(tǒng)計人口資料,想起快被遺忘的后湖,在五洲上設(shè)立黃冊庫,為防普通百姓修改黃冊,黃冊庫被列為“禁地”,當(dāng)時36塊“后湖界石”阻斷了普通百姓通往后湖的腳步。如今,唯一保存下來的一塊“后湖界石”被置于梁州黃冊庫,見證著這里曾是怎樣的戒律森嚴(yán)。
品茶賞景還不盡然,不少茶友帶來了與茶有關(guān)的話題,不時活躍著船內(nèi)的氣氛,因為這原本就不是一場只跟“靜”相關(guān)的茶會。從學(xué)識淵博的丁以壽教授那總能了解到平常少為人知的典故。比如李白與后湖的淵源,以及李白不只是喝了酒之后才能寫出“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之類的磅礴之句,其實他在喝了茶之后一樣能成為中國歷史上“以茶入詩”第一人,隨口吟出“茗山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的佳句。而從天臺山的茶友帶來的話題中,則可以了解到什么才是真正“禪茶一味”……
置席湖畔:半是天水半是茶
茶會進行到第二輪:玄武湖畔,席釋各家茶時,他們只用了一個下午便徹底領(lǐng)悟了江南之雨“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含蓄。午餐后,12位席主便開始布茶席。剛剛結(jié)束一場雨,天色微微泛了白色,茶友們松了一口氣。趕緊開始有條不紊的布席行動。
茶友們來自全國各地,所布茶席自然也是風(fēng)格各異,各釋其道。其中借助玄武湖對面若隱若現(xiàn)的小橋為背景。席主彭錦芳的《江南茶道》一席“小橋流水人家”意境頓生:烏蓬船頭,賞荷;雨打芭蕉,聽曲;小橋流水,凈心;日光竹影,搖扇;風(fēng)爐紅火。瀹茶;后湖印月,靜泊。
由來自山西戈振準(zhǔn)備的《晉在不言中》則濃縮了山西的文化,茶席大部分精選以山西黃河流域人文為主線的磚雕、土陶、漆器等民間元素、底蘊厚重。不拘—格,彰顯豪放,用一席無言之語,展三晉黃土之情。
茶友中唯一出家人身份的法渡師傅則以《茶鼓靈響》為名布置一席,與其它茶席最大的不同就是置于席上的茶鼓:它曾在每一個尋常的黃昏響起,回蕩在華頂?shù)倪h巒。卻無聲消弭。當(dāng)它再度從耳邊傳來。在盞中激起心靈的回響,無聲的救贖。
值得一提的是席主任曉峰布置的《茶香三千里》:荷葉已擎猶半卷,荷花微綻妝湖面。此葉此花真可羨。玄武喚,杉林城堞后湖畔。路隔三千緣一線,烹泉瀹茗情無限。雖謂世人多聚散。頻祝愿,茶煙如縷長相見。甚是符合其東道主的身份,千里之外,茶香引客。
12位席主各盡心思,給大家?guī)砹瞬煌囊曈X、心靈上的享受。正當(dāng)席主們準(zhǔn)備第一泡——雨花茶時,一片烏云飄來,這邊雨花茶入蓋碗,煮好的泉水剛?cè)氡K一半,那邊雨點就開始黃豆般下墜。有席主笑稱這才是真正的“天降雨花”。等到分茶到各自杯中時,杯中已有半杯雨水,奇怪的是,大家并未在意這雨的“威脅”而倒盡杯中雨水,反而是淡定地細細品味這半杯天水半杯茶。
一手舉傘一手端杯,又怎會影響到茶友的情緒。更何況,眼見所及。荷花叢中飄來一畫舫,舫上立一古裝美女,婀娜多姿,顧盼生輝,原來是在演繹昆曲《牡丹亭》中片段。其優(yōu)雅的唱腔,舞蹈般的姿態(tài),讓茶友們完全忘記了還有大雨干擾這回事,整顆心都沉在茶和曲里了……
隨瀹午門:昔日餅團今日芽
茶會第三站安排在次日上午,地點選在明故宮遺址。在這里。是為感懷一個人,非普通人,大明天子朱元璋。大多茶人都知曉,茶自神農(nóng)始,聞于魯周公。而唐代之前不懂制茶法,茶葉“煮茶湯式”烹而食之。直到陸羽總結(jié)前人經(jīng)驗,始創(chuàng)蒸炒制茶法,形制以餅茶為主,并成為主流延續(xù)。當(dāng)時不僅作為龍、鳳團餅價昂貴得令人咋舌,其煩瑣的一套品茶程序也不能在普通百姓中普及。
至明代,朱元璋也嗜茶,但平民出生的他自是能由此及彼體恤百姓,一來為減輕茶農(nóng)制作貢茶的壓力,二來能夠讓喝茶的事變得更加隨意與普及。遂下詔,廢龍團貢茶而改貢散茶。以芽茶進貢。正是這一舉措,直接改革了唐代炙烤煮飲餅茶法而為“一瀹而啜”法。其歷史意義且不去考究,就現(xiàn)實意義來講,茶會第三輪能在此順暢進行便已說明一切。
明故宮遺址歷經(jīng)幾番變故如今保存相對完整的就是午門,即今日所謂午朝門,完全依據(jù)歷史原貌,未重新修建。因而眼前呈現(xiàn)看似一片頹垣殘壁。不過那時令人聯(lián)想到的不是殘破和悲涼,而是枯木逢春的另一番景象。
清晨的午朝門因了前日一夜雨,反而益發(fā)生機勃勃:石縫中幸存的雜草掛著水珠,直豎起身子;石橋下的小池塘水面見漲,游動的小雨追逐著嫩綠的點點浮萍;不知哪處角落里,傳來蛙聲一片,卻不見蛙影。早有晨練的民間藝術(shù)愛好者在門樓里釋放性情,這邊歌聲那邊舞,這里葫蘆絲那里簫……歷史的盛衰一切任由風(fēng)吹雨打去,大多數(shù)人更在乎當(dāng)下的存在,正如經(jīng)歷了雨水后那初晴的天空,總能令人滿心喜悅。
一座座明朝留下的地基石柱此刻成了茶友泡茶的席案,少了昨日的講究,多了—份隨意。案頭只置茶具,茶友們自帶茗杯,自泡自品。沒有任何點綴,只有明朝磚石相伴,另有幻想可期待;某朝某日,朱元璋是否也倚在同根石柱上,如此刻的自己,泡一杯散茶,愜意地不想世事,單單只為一口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