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蓉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yīng)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yīng)是語文實踐……應(yīng)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語文實踐包括聽說讀寫的實踐,其中閱讀教學的實踐主要是讀。因此,我們提出了“以讀為本”的理念。有位老師是這樣設(shè)計《小壁虎借尾巴》的:1.復習:讀讀第一、二自然段,回憶已學內(nèi)容。2.讀讀第三自然段,想想小壁虎是怎樣借尾巴的?匯報。3.學習這段。①老師范讀,學生畫畫——小魚怎樣游的句子,并讀讀這些句子。②比比讀讀:小魚姐姐,您的尾巴借給我行嗎?小魚,你的尾巴借給我。③找找讀讀:小魚為什么沒有把尾巴借給小壁虎?④演演讀讀:找小伙伴分角色表演讀。4. 學習第四、五自然段。①讀讀議議:小壁虎是怎樣向黃牛、燕子借尾巴的?為什么借不到?②讀讀評評。③讀讀想想:小壁虎回到家后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透過此案例,我們便可知“讀”是當前閱讀教學中最主要的實踐活動。那么,學生應(yīng)該如何把握“讀”這一主旋律呢?
一、把握讀的數(shù)量
西湖龍井茶,色澤嫩綠、香味清醇,堪稱茶中極品。我們不妨先來泡一杯龍井茶,在一個精致的小茶杯中放入幾片嫩綠的龍井茶葉,倒入燒開的熱水,輕輕啜一口,味略苦——心中充滿期待;復泡之,嘗一口,味甘甜——心中充滿喜悅;再泡之,呷一口,味無窮——人生真美好。這一遍又一遍地品茶正如一遍又一遍地品讀呀!茶葉與熱水充分融合、不斷滲透,品茶者一心一意,充分運用自己的感官去品味,才能品出其味無窮。
讀書亦如品茶。我們的教材文字優(yōu)美,內(nèi)容豐富,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美德優(yōu)良傳統(tǒng),是文中精品。讀書不正如品茶嗎?學生與課本反復接觸,全身心地投入, 充分運用自己的感官去感悟,潛心體驗字里行間涌動的思緒,讀出個所以然來。
“書讀百遍,其意自見?!比绻唑腰c水,強調(diào)地多讀,讀多了自然就有感,乃悟?!白x”沒有數(shù)量保證,那就是流于形式了。比如剛才那個例子:教師范讀、學生試讀、比比讀讀、演演讀讀,等等,學生讀書的時間非常充足,只有通過多次朗讀,才能使學生逐步掌握課文的語言、標點、情感,等等。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蹦沁@種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如何形成呢?葉圣陶曾指出:“熟讀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覺之中追求語言的完美,誦讀的工夫,無論對語體、對文言都很重要,僅僅討究,只是知識方面的事情,誦讀卻可以養(yǎng)成習慣,使語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給學生構(gòu)建讀書的平臺,給其充分讀書的機會,保證讀者與作者、與主人公交流溝通的時間和空間。
當然,龍井茶不宜久泡,若泡過三杯,其味淡似秋云,像白開水一樣了。讀書亦如此,若一節(jié)課學生齊讀一遍又一遍,唇干舌燥,那讀書的效果也如白開水了,因此除了保證讀書的數(shù)量外還要把握讀的方式。
二、把握讀的方式
中國人飲茶有喝茶和品茶之分。喝茶只是為了解渴,而品茶是為了追求藝術(shù)和美的享受,其內(nèi)涵就非常豐厚。為達到這個目的,人們尤其是古人十分注重品茶的藝術(shù),較為嚴格地提出:茶葉的品種要好,一般選用較為名貴的新茶;泡茶的水,最好是山溪清泉;品茶的環(huán)境,一定要清靜幽雅;同時要選用高雅、別致、上乘的茶具;再邀上一二位“素心同調(diào)”的知己好友,相聚共品,縱情暢敘,以此達到“和、清、淡、靜”完美的品茶意境。
讀書亦如此。葉圣陶說過:閱讀總得“讀”。出聲念誦固然是讀,不出聲默讀也是讀,乃至口舌絕不運動,只用眼睛在紙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謂目治,也是“讀”。而我們現(xiàn)在的讀書方式則更加豐富:朗讀、默讀、略讀、精讀、速讀、范讀、個別讀、自由讀、齊讀,等等。
讀的方式過于單一,學生就會感到乏味,達不到預期效果。教師要善于運用多種讀的方式,對于教材中文質(zhì)兼美的名家名篇,我們通常會引導學生反復讀,用多種方式讀,在讀中感悟文美、情深。當需要掌握生字新詞時,一般就采用大聲自由朗讀;當需要邊讀邊思考時,一般就采用默讀;當需要激趣引入時,一般就由教師或個別學生范讀。根據(jù)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讀書方式,或整體閱讀,或局部閱讀,或集體朗誦,或比較閱讀,或以讀促思,或以讀促寫,等等。何況有些內(nèi)容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學生只有讀得充分才能悟得透徹。
《月光曲》的內(nèi)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聯(lián)想表達出來的。文章字里行間表現(xiàn)了貝多芬卓越的才華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心。因此,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抓住環(huán)境特點,體會《月光曲》創(chuàng)作的背景是讀懂本文的基礎(chǔ),充分讀好文章的主體部分――描述貝多芬演奏《月光曲》的段落,理解《月光曲》所表達的內(nèi)容、意境和感情則是本文學習的重點。因此,可設(shè)計自讀、想象畫面讀、邊交流邊讀、拓展背景資料后讀、配樂讀、師生合作讀等多種形式讀,一詠三嘆,讓每個學生讀出自己心中的《月光曲》。
三、把握讀的角度
朋友說在任何亭臺樓閣品龍井與在真正的龍井故鄉(xiāng),在茶農(nóng)松松垮垮的木桌木凳上,端一只江南人的粗茶碗品龍井就是不同。細細飲著剛剛采摘下來的龍井嫩葉,聽著江南老媽媽吳儂軟語緩緩道來,好茶!好心境!朋友送我一罐上好的明前龍井,罐口是蠟封的,啟蓋溢香,取一勺茶葉鋪底,倒入開水,香氣陡然上升。稍傾,茶醒了,舒展開來,此時的香氣最稠,最誘人。碰到這樣的好茶,我總是先嗅嗅香氣,貪婪地聞著,渾身感到一陣愜意,嗅足了,才肯細細品味。此時,杯中的綠芽徐徐舒展,不多時湯色碧綠淡雅,看上去令人賞心悅目。淺淺地啜一口,清香冽口,慢慢入喉,頓覺舌留甘甜,齒頰留香。我爸爸卻對使用的茶杯要求很高,瓷壁要細細白白的,杯身要下窄上寬的,這樣茶色才顯得翠綠,香氣才易散開。
讀書亦如品茶。過去我們閱讀文學作品,總是執(zhí)意去尋找作者的“原意”,現(xiàn)在我們開始認識到文本可以多元解讀,文學作品的閱讀應(yīng)當是放飛心情的自由過程。作為教師應(yīng)該用寬容的、欣賞的心態(tài)去對待學生的多元解讀,這種多元解讀能引導學生不同觀點的碰撞,產(chǎn)生思想的火花,促進學生的成長。
語文本來就是多意的,作者、讀者心情不同,經(jīng)歷不同,那么讀書的角度也會不同,所以讀同一篇文章何必一定要有相同的見解呢?讓個性飛揚!薩特說過: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chuàng)造。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并不是消極地接受某種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意義。我們經(jīng)常能聽到:“同學們還有其他的看法嗎?”“你又是怎樣看的呢?”答案本來就是豐富多彩的,加上教師的鼓勵性語言,我們的課堂會更精彩。在《月球之謎》學習中,我們看到這樣的畫面:
師:我們來畫自己心中的月球,靜下心一段一段認真默讀課文,思考月球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用一個詞概括出來寫在書上,可以用書上的詞,也可以自己想。
生:月球是美麗的……
月球是神秘的……
月球是荒涼的……
月球是奇異的……
孩子們精彩紛呈的發(fā)言,是課堂一道亮麗的風景!
四、把握讀的意義
古人認為茶醒腦清神、陶冶情操、明心見性。好友親人做客,端出茶具,喝上幾杯功夫茶,慢慢品嘗,共敘趣事,雅俗共賞,不失為陶冶性情的方式,身心也得以放松。
讀書亦如品茶。讀書是文化的積累,知識的積累,智慧的積累。閱讀是學習者和文本作者心靈的對話。一個真正進入“讀書境界”的人,實際上是與作者進行的精神的自由交流和心靈的對話與撞擊,使自己內(nèi)在的生命本質(zhì)獲得升華。我們引導學生能夠進行這種生命的精神的對話,是多么有意義!比如,對于《生命生命》這篇課文,有位教師抓住“它掙扎著,鼓動雙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這句話,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掙扎是什么意思?怎樣的掙扎?極力掙扎又是怎樣的?閉上眼睛,伸出手來,想象有一只飛蛾正握在你的手上,它掙扎著,極力鼓動雙翅,你能感覺到什么?一遍遍的讀,學生一次次受到心靈的震撼,為飛蛾強烈的求生欲望,對生命的渴望感動,體會到了生命的珍貴!
因?qū)懚x,是讀的又一要義?!奥犝f讀寫,知情意行”本身是一個不可分割的主體,學生在作文的過程中往往會產(chǎn)生內(nèi)容貧乏和表達形式單一等困惑,此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相關(guān)的閱讀,以讀助寫。引導學生讀文章精彩處,學習作者的語言和表達;讀不同類型的文章,讀中比較,找出表達方法上的異同,選擇最合適的表達方式,解決自己的作文難題。如讓學生寫一種小動物,可引導學生對比讀《翠鳥》《貓》《松鼠》等范文,學習不同的描寫外形、活動、習性的方法,模仿、遷移。這樣的讀是學生主動獲取習作內(nèi)容和方法的過程,是學生進行自我指導作文的過程,因此讀促進了學生的寫作。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