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意如 向鮮花
【摘 要】 企業(yè)內部控制效果是內部控制制度與內部控制主體行為綜合作用的結果,內控制度存在制度風險,內控主體行為產生行為風險,內控制度與內控行為不協(xié)調將產生匹配風險,片面強調評價任何一種風險都存在一定不足,基于幸福導向修正后的內部控制評價制度將同時評價制度風險、行為風險、制度與行為的匹配風險。
【關鍵詞】 內部控制評價; 幸福導向; 制度風險; 行為風險; 匹配風險
一、相關文獻回顧
個人主觀判斷與職業(yè)經驗對內控評價影響很大,為了避免內控評價的主觀性,許多學者多角度提出內控評價模型,如,Yu和Meter(1973)的隨機模型、John和James(1983)的模糊集模型、王立勇(2004)的分析數(shù)學模型等。各種內部控制模型雖然減少了評價的主觀性,但是模型顯得比較機械,且可操作性不強、應用成本高??梢哉f內部控制評價主要停留在內部控制制度層面,而企業(yè)內部控制效果是內部控制制度與內部控制主體行為綜合作用的結果,使得內部控制評價對改進內部控制有限。吳秋生(2011)提出內部控制整合評價的觀點,這是完善內部控制評價的新思路,本文將基于幸福導向修正現(xiàn)行內部控制評價制度,修正后的內部控制評價制度既能評價制度風險、行為風險,又能評價制度與行為的匹配風險。
二、企業(yè)內控終極目標:風險最小化下內控主體幸福最大化
COSO委員會確定以風險導向為核心理念,風險管理在企業(yè)內部控制中日益受到重視。現(xiàn)行風險導向內部控制偏向物本內部控制,所謂物本內部控制將勞動者物化為一種生產要素與控制工具,將活勞動載體的人也視為物來管理控制,通過對人的行為的控制,達到對物的風險進行控制的目的,注重人作為控制工具,忽視人作為控制目的,在整個控制過程中重物權、輕人權。物本控制只對企業(yè)各種風險識別、評估與應對,沒有深度挖掘企業(yè)的風險源:內控主體行為是一種風險表層治理,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只有確定以人為本的內部控制,才能全方位、深層次控制企業(yè)的各類風險。人本內部控制是以人為中心的內部控制,控制過程中人既是控制工具,又是控制目標;既是控制主體,又是控制客體。
我們的目標不是財富最大化,而是幸福最大化(奚愷元,2003)。幸福一般包括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與社會幸福感。主觀幸福感強調幸福感的生活滿意成分,說明快樂情感來自于生活的各個領域,可以概括為生活滿意;心理幸福感強調心理需要的滿足所帶來的積極情感對幸福感的重要性,可以概括為需要滿足;社會幸福感強調社會文化是幸福感的決定性因素,價值觀作為社會文化的集中反映,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所帶來的積極感受對幸福感也至關重要,可以概括為價值實現(xiàn)。馮友蘭(2001)將人的現(xiàn)實精神境界分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與道德境界三層次。在自然境界中,行為只是順著本能與社會的風俗習慣,幸福是本能需要得到滿足的體驗;在功利境界中,其行為只是為自己的利,沒有認識到人與社會是統(tǒng)一的;在道德境界中,行為是行義,認識到人與社會是統(tǒng)一的,認為人生的意義在于盡倫盡職,幸福就是德性本身。當幸福感提升到社會幸福感層次,人的精神境界達到了道德境界,人的行為風險較小,企業(yè)風險也就達到了最小值,因此,企業(yè)內部控制評價作為企業(yè)風險控制一種工具,不能忽視內控主體的幸福感程度對內控行為的影響。
三、基于幸福導向修正內部控制評價制度
(一)修正內部控制評價制度的基本思路
企業(yè)內部控制是內部控制制度與內控主體行為綜合作用的,內控制度存在制度風險,內控主體行為產生行為風險,內控制度與內控行為不協(xié)調將產生匹配風險?;谛腋蛐拚齼炔靠刂圃u價制度的基本思路:以風險最小化下內控主體幸福最大化這一終極目標為基本導向,企業(yè)內部控制評價不僅評價內控制度,而且評價內控主體行為、內控制度與內控行為的匹配程度,考慮到行為是心理動機驅動的,因而內控行為主體心理也納入內控評價范疇。與現(xiàn)行內部控制評價制度相比,基于幸福導向修正后的內部控制評價制度至少有三大特點:一是評價過程中融合了最新的管理控制理念:幸福管理理論,強調主體幸福感的內部控制評價與我國政府倡導的主流價值觀基本一致;二是延長了內部控制的評價鏈,使內控動機驅動內控行為,控制行為形成內控結果這一完整的內部控制鏈都納入內部控制評價的范疇,減少內部控制評價中一些評價盲點;三是內部控制評價實施模塊化評價模式,包括風險評價模塊、內控制度與內控行為匹配風險評價模塊。
(二)修正后的企業(yè)內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模塊
修正后的內控評價制度基本模塊主要包括企業(yè)內部控制制度風險評價模塊、內控主體行為風險評價模塊、內控制度與內控行為匹配風險評價模塊三大基本模塊。
1.企業(yè)內部控制制度風險評價模塊。這一模塊針對企業(yè)內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風險,主要包括內部控制制度存在的缺陷與內部控制的目標實現(xiàn)程度。企業(yè)內部控制制度缺陷評價是一種事前評價與過程評價。由于企業(yè)內部控制缺陷識別的技術與方法不成熟,且難度較大,而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評價是一種事后評價與結果評價,因此評價企業(yè)內部控制制度風險主要以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評價為主,企業(yè)內部控制缺陷評價只作為輔助評價。但是一旦企業(yè)內部控制缺陷識別機制成熟,企業(yè)更應強調內部控制制度缺陷評價這一事前評價,以防企業(yè)風險于未然。從內控的目標實現(xiàn)程度來評價內部控制制度風險,主要圍繞內部控制戰(zhàn)略目標、經營目標、報告目標、合規(guī)性目標與資產安全性目標評價企業(yè)內部控制制度風險。
2.內控主體行為風險評價模塊。這一模塊針對影響企業(yè)內部控制深層次的內控行為主體的動機與情感評價。從心理、動機看,一般內控主體幸福感程度越高,其行為風險越低。影響個體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個人動機、工作性質、收入、人際關系、組織支持與壓力。具體表現(xiàn)為目標與人的內在動機或需求相適應能提升員工幸福感;工作類型、內容、時間和工作與家庭沖突會影響員工幸福感;收入與員工幸福感的關系比較復雜,一般相對收入效應比絕對收入效應對幸福感的影響更加明顯;溫情、信任、社會支持對員工幸福感影響較大;組織為員工提供學習和發(fā)展機會,幫助員工自我成長,實現(xiàn)自我價值,提升自我效能,為員工提供內在目標,增加工作意義、自治力,提升工作幸福感;工作壓力與低水平的幸福感存在相關。個人動機、工作性質、收入、人際關系、組織支持與壓力等可以歸納為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與社會幸福感三個方面,主觀幸福感反映幸福感的過去歷史狀況,心理幸福感反映的是當前心理需求,社會幸福感反映個體的幸福感的未來發(fā)展狀況。
3.內控制度與內控行為匹配風險評價模塊。這一模塊針對企業(yè)內部控制制度與內控主體行為的匹配機制的評價。企業(yè)內部控制制度風險評價是針對內部控制制度,內控主體行為風險評價主要針對內部控制主體行為,只靠單一的內控制度或內控行為主體,企業(yè)內控風險依然很高,只有內控制度與內控主體相互協(xié)調,即內控主體能接受內控制度,內控制度能適應內控行為主體,企業(yè)內部控制才能持續(xù)高效運作。
(三)評價指標體系
評價指標設計如表1,由于現(xiàn)階段內部控制制度風險評價比內控主體行為風險評價更好操作一些,因此內部控制制度風險評價模塊的權重最大,內控主體行為風險評價模塊的權重次之,制度與行為匹配風險評價模塊最小。在內部控制制度風險評價模塊中,因為戰(zhàn)略目標是其他目標的總目標,所以評價戰(zhàn)略目標的兩個變量賦予的權重大于評價其他四個目標的七個變量。評價除戰(zhàn)略目標的其他四個目標的七個變量給予的權重相同,因為七個變量反映的各個維度,很難識別哪一目標孰重孰輕。在內控主體行為風險評價模塊中,社會幸福感層次最高,權重最大;主觀幸福感層次最低,權重最小;心理幸福感的權重介于兩者之間。在制度與行為匹配風險評價模塊中,通過評價企業(yè)內部控制制度與內控主體的匹配機制的完整性與適應性來評價匹配風險,兩個評價指標給予相同的權重。
四、小結與建議
基于幸福導向修正后的內部控制制度增加了內控主體行為風險評價模塊與匹配風險評價模塊,這使得企業(yè)內部控制評價減少很多盲點,更有利于持續(xù)改進企業(yè)內部控制,提高內控效果。但是本文設計的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值得進一步完善,各評價指標賦予的權重只進行了定性分析,有待于實證檢驗、修正。
【參考文獻】
[1] 吳秋生,楊瑞平.內部控制評價整合研究[J].會計研究,2011(9):55-60.
[2] 王海兵,伍中信,李文君,田冠軍.企業(yè)內部控制的人本解讀與框架重構[J].會計研究,2011(7):59-65.
[3] 高良,鄭雪,嚴標賓.當代幸福感研究的反思與整合[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129-136.
[4] 石意如.企業(yè)內部控制缺陷三分法認定[J].財會月刊, 2012(5):8-11.
[5] 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shù)研究課題組.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shù)研究[J].會計研究,2011(1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