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清
摘 要:學校體育教學如何推動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適應社會的發(fā)展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結合中職體育教學的現狀尋求改進方法,為廣大體育教師提高體育課的有效性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職;陽光體育運動;問題分析;對策研究
2006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廣泛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鼓勵學生走向操場、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形成青少年體育鍛煉的熱潮?!庇捎诟鞯胤降牟町悺⒔洕l(fā)展水平不同等,“陽光體育運動”在中職學校的開展還存在許多制約因素與問題。本文提出一些針對性對策,促使“陽光體育運動”在中職學校中得到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進一步改善和提高中職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一、中職陽光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1.認識沒有完全到位,重視程度不夠。各中職學校只注重升學率,搞應試教育,學校體育工作變得可有可無。為了追求對口高考升學率,等級工考核過關率,學生沉入題海和技能訓練之中,沒有時間和精力參加體育鍛煉;學校領導、班主任和教師均不同程度看輕體育課,甚至還限制本班學生參加體育鍛煉,以便讓學生能把更多的時間用于學習文化課程和實踐課程。另外,現在獨生子女居多,部分學生家長也不太支持子女經常參加體育活動。
2.資金緊缺困擾體育項目的開展。由于資金限制,特別是中職學校體育方面的檢查評估項目少,學校投入嚴重不足,體育場地、器材、設施不健全,使體育教學和課外活動嚴重受限,不少體育課僅停留在球類運動上,造成教學內容枯燥、單一,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3.運動傷害事故對學校體育產生了嚴重影響。由于體育設施不完善,體育教師經常采取非常規(guī)方法進行體育活動教學,導致體育教學事故增多。在學校體育活動中,發(fā)生了意外事故,學校面臨許多問題,正常的體育活動開展大大受限。
二、加強中職陽光體育運動的對策
針對這一系列問題,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提出了“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我們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并強化:
1.全面提高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的認識。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體育行政部門、共青團組織和學校要把開展陽光體育運動作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工作,作為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提高全體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主要舉措,認真組織實施。特別是在陷于體育弱勢的職業(yè)學校更要加大宣傳力度和檢查力度,率先掀起陽光體育運動的熱潮,從而形成全員參與的良好風氣。
2.加大體育經費的投入,保證設施配置齊全。各教育主管部門要制定相關的體育設施達標標準,檢查各校是否按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要求配置相關設備設施,確保各中職校能有足夠的活動崗位,同時也能有效降低運動傷害事故的發(fā)生。當然,體育教師也可以更好地發(fā)揮其主導作用,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體育技術技能,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促進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
3.大力加強體育教師隊伍建設,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只有建設一支素質高、業(yè)務精、勤奮實干的體育教師隊伍,才能深化體育教學改革模式。強化示范意識,抓好學校體育教育事業(yè)的師德教育,適當擴大專業(yè)知識面,加強基本功和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加強教學研究,培養(yǎng)更多研究型、創(chuàng)造型的體育教師。
4.開展陽光體育運動,與體育課教學相結合。堅持依法治教,規(guī)范辦學行為,嚴格執(zhí)行國家有關體育課時的規(guī)定,上好體育課,不得以任何理由擠占體育課時。深化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通過體育教學,教育、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陽光體育運動。
5.開展陽光體育運動,與課外體育活動相結合。配合體育課教學,保證學生平均每個學習日有一小時體育鍛煉時間。認真組織實施“全國中小學生課外文體活動工程”,大力推行大課間體育活動形式,積極創(chuàng)建中小學快樂體育園地,加強學生體育社團和體育俱樂部建設,并不斷豐富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形式和內容。
6.區(qū)別對待,尊重少數民族傳統(tǒng)文化。目前,中職學校的招生已打破地域界限,向中西部擴展。因此,體育教師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應特別要關注少數民族學生的傳統(tǒng)生活習慣,區(qū)別對待、適當放寬對少數民族學生的要求,同時還要加強思想教育,使少數民族學生能夠充分地認識到體育鍛煉、體育衛(wèi)生的重要性,讓他們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體育鍛煉中。體育教師還要學習更多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把一些好的、易于開展的民族體育項目引入課堂體育教學中。
7.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通過多種形式,大力宣傳陽光體育運動,廣泛傳播健康理念,使“健康第一”,“達標爭優(yōu)、強健體魄”,“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等口號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金欽昌.學校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劉清黎.體育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體育心理學教材編寫組.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烏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對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