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翠貞
摘 要:隨著新課標實施的不斷深入,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重視語文綜合實踐能力的呼聲越來越高。在閱讀教學中,為了體現(xiàn)出新課標理念,教師在教學設(shè)計、學生學習方式、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手段運用等方面煞費苦心,于是語文課堂逐漸變得多姿多彩??墒?,這種熱鬧的課堂背后,人們不得不反思,這是語文課嗎?“文”味的嚴重缺失,使語文課失去了它固有的魅力和意義。本文著重從教師要對文本深入鉆研和解讀,課堂對話教學要緊扣文本,發(fā)揮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的輔助作用等方面,論述閱讀教學要立足文本,回歸文本的重要性。
關(guān)鍵詞:閱讀教學 文本解讀 個性化 對話 現(xiàn)代化教育手段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c)-0153-01
隨著新課標實施的不斷深入,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重視語文綜合實踐能力的呼聲越來越高。在閱讀教學中,為了體現(xiàn)出新課標理念,教師在教學設(shè)計、學生學習方式、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手段運用等方面煞費苦心,于是乎語文課堂逐漸變得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可是,這種熱鬧的課堂背后,人們不得不反思,這是語文課嗎?縱觀那些異彩紛呈的語文公開課或比賽課,倒讓人覺得更像其它學科,大有“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之勢?!拔摹蔽兜膰乐厝笔В拐Z文課失去了它固有的魅力和意義。究其原因,是教師對文本沒有深入鉆研和解讀,卻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制作課件,課堂教學對文本若即若離,從而使得師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對話交流浮于表面,難以碰撞出思想情感的火花。因此,筆者強烈意識到,在閱讀教學中,立足文本是實施新課程理念的重要途徑。
1 教師必須吃透文本,形成個性的體驗
入選語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文質(zhì)兼美,具有典范性”,是陶冶學生思想情操、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豐富學生文化積累的基本材料,是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流的媒介。熟讀教材,吃透文本,是教師閱讀教學的必由之路,也是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功。在教學中,有的教師在教法上標新立異,而閱讀教學邊緣化;有的遠離文本,天馬行空,放任自流;有的則視教參為馬首是瞻,亦步亦趨,照本宣科。這樣的課堂留下太多的遺憾,原因往往就出在教師對教材的作用認識不深,沒有深入鉆研,對文本一知半解甚至是曲解造成的。
一位老師講授《論美》一課,先引導學生從議論文結(jié)構(gòu)上去整體感知,歸納出培根從“形體之美、顏色之美、優(yōu)雅行為之美”和“德行美”等四方面論述美,并提出希望“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jié)合起來”的觀點。然后設(shè)計一個學生質(zhì)疑的環(huán)節(jié),當學生提到:“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中的“樸素背景”如何理解,為什么說“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等問題時,因為老師沒有深入地閱讀文本,沒有個性化的體驗,不難想象,老師的解讀是膚淺的,教學語言是乏味的。這必然難以引領(lǐng)學生走進文本美的世界,更無法品味出文中詩意語言的魅力。
教師作為文本閱讀的首席讀者,必須在閱讀的感知、理解、鑒賞方面優(yōu)于學生,才能教會學生閱讀。因此,教師在備課時,首先不要依賴教參,要獨立解讀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中所蘊含的人文內(nèi)涵,品味文章語言的精妙,有個性的體驗,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這樣才能胸藏萬壑,吐納有余。教師只有與文本的“零距離”接觸,有較強的閱讀能力,才能開展閱讀教學中對話交流活動,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把語言文字的訓練與思想內(nèi)容的感悟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
2 對話緊扣文本,切忌放任自流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因此,課堂上要留有充足的時間給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作者之間進行對話活動。教師是閱讀教學的主導者,必須緊扣文本,選好切入點,“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帶動全篇的整體閱讀,向文本縱深處漫溯。切勿面面俱到,更不能聽之任之,名為討論,實為閑聊,與文本不沾邊。如教學《老王》一文,在探究文章點晴之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的內(nèi)涵時,我設(shè)計了這樣的對話話題:(1)“我”真的是幸運的人嗎?(2)作者是如何對待老王的?為什么會感到愧怍?(3)我們應(yīng)該以怎樣的情懷對待“老王”?學生在對話交流中,求知欲高漲,心靈得到釋放,從而深入地完成了對文本主旨的理解和情感體驗。
與文本對話交流活動中,學生的思維相當活躍,所提的問題可能會偏離教學主線,所闡述的觀點可能會與文本背道而馳。那么,教師應(yīng)當及時糾正和牽引,不能走入盲目“尊重學生個性閱讀”的誤區(qū),對學生的回答不能一概予以肯定或表揚;更不能脫離文本本身,向?qū)W生灌輸僅僅代表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如有老師教學《范進中舉》一課,在分析理解“范進中舉以后,鄉(xiāng)紳送錢送屋”這一情節(jié)時,有學生認為,對送上門來的禮物不要白不要,范進又這么窮,正好解決燃眉之困。明顯,學生已曲解了作者塑造這一人物的意圖。而該老師卻不置可否。盡管學生言之鑿鑿,但是這一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出現(xiàn)偏差,老師應(yīng)當及時給予糾正。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對話中走進文本,感悟文本,提升閱讀能力。
3 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手段,切勿冷落文本
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的發(fā)展和運用,多媒體教學以其生動、直觀、高效等特點,為語文閱讀教學改革展示了廣闊的前景。于是,多媒體教學的輔助作用被過分地美化,大量精美圖片的堆砌,音像視頻的轟炸,文本觀念的缺失,使語文課閱讀教學出現(xiàn)邊緣化。
某老師教學《明天不封陽臺》一文,先整體感知文章封不封陽臺的寫作思路,感知文章的主旨“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拿到了“金鑰匙”,接下來應(yīng)該是打開通往文本的大門,去品味文中鮮活而帶哲理的語言,去揣摩作品的思想和觸摸作者跳動的心靈,但這位教師卻是繞其道而行之,利用現(xiàn)代化科技手段,播放大量的環(huán)保圖片,發(fā)出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呼吁,熱鬧過后,試問這是語文課嗎?再有一教師講授《葫蘆僧判斷葫蘆案》時,沒有讓學生品讀文本,而是讓學生欣賞電視劇《紅樓夢》的選段,之后直接引導學生討論文中賈雨村性格特征。不可否認,電影片段中的聲響效果的確極具感染力,但學生若不用心去讀文本,不潛心去品味,是很難全方位地認識賈雨村的性格特征,更難以理解作品的主題。
閱讀文本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它是語文學習的主要憑依,作者豐富的情感和文化底蘊就是由這些富有生命力和表現(xiàn)力的語言文字編織而成。它決不是任何高科技可以代替的。那些只為吸引學生的眼球,弱化學生感悟語言和扼殺學生想象力的做法,無疑是緣木求魚。
恰當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在學習課文時,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開闊學生視野,放飛心靈,使學生更有表達的欲望與行為,讓學生遨游于語言文字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融會整合的學習氛圍之中,品嘗到學習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