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素芳
沒有素質教育觀念為指導,課程改革就失去了靈魂。因此,我們認為素質教育觀念的改變是課程改革中最重要的教師是教學中的引導者,是課程改革的實施者,不解決師生關系問題,素質教育、課程改革在某種意義上就是空話。反之,抓住師生關系問題,就是找到了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最佳切入點。
那么什么是素質教育?
當今人們普遍認為,素質教育就是:通過素質方面教育使人們具有開拓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質和對人類的責任感,社會的適應力,有個性和各種特長、協(xié)作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那么,作為語文教師,應如何實施素質教育?從語文教育的現(xiàn)狀來看不是很令人滿意,現(xiàn)在學生語文水平令人擔憂,視野狹窄,積累很少。學生寫出一篇文章,很少沒有錯別字的。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低,書面表達能力尤其低,更甚者有學生中說,語文是“怪”學科,高深莫測,碰到閱讀中的選擇題,完全是憑著感覺連猜帶蒙,是對還是錯,完全無把握。語文到了答題憑運氣的地步,這能算是有能力嗎?
面對這種令人尷尬而窘迫的狀況,我們語文教師應該怎樣就語文方面實施素質教育呢?
這里試從語文教學的角度來談幾點看法。
1多讀
多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 語文是語言文學,是交際的工具,更是一門藝術。
初中學生,他們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書寫能力、閱讀能力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但還不夠,掌握語言形式還有賴于感性接觸,多讀,就是豐富感性認識。這里的多讀可以是口頭的朗讀、默讀,識記。多讀好文章,含英咀華。 是對所學的課文,對優(yōu)美的文字,多讀幾遍,吟詠不已,做到耳熟能詳,深深地浸淫于詞章的韻律之中。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可以提高理解能力。這里的理解能力包括這幾個層次:(1)理解語句的直接意思;(2)理解它的間接意思;(3)理解作者的表達意圖;(4)評價內容和技巧。多讀了,你就會體味到言外之意,話外之音,象外之旨;體會到表達意圖和表達效果。
2多寫
這里的多寫多積累,一是指多寫新學到的生字、生詞,二指多寫作文。當然,這里的寫,也不是機械地寫,也要講求方法。這個方法,除了辨別字形、辨錯改正外,就是運用。學習的最好的方法就在于運用。怎么用?聯(lián)字成詞,聯(lián)詞成句,聯(lián)句成篇。用的途徑,還可以借助讀的方式,讀文章,看書籍,把所學的字、詞運用起來了。
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要提高作文水平,一要有生活,要提高個人志趣、認識能力;除此之外,就是要多看別人的文章,這是模仿的前提,然后進行模仿,就好象練書法一樣,只有做到了形似,才能走向神似;只有掌握了格式,格局,才能破格創(chuàng)造。其次,平時多寫日記、周記,小作、大作;寫自己熟悉、感興趣的,要提高寫作興趣、積極性,寫了就要拿去發(fā)表、爭取發(fā)表,寫得多了,自然“下筆如有神”了。
寫作的過程,既鍛煉了思路,也把所學的字詞用活了,把讀到的東西創(chuàng)造性地支出了。
所以在語文學習中,我們提倡多寫。除此而外,寫,還包括在讀書時多動筆,不動筆墨不看書,多寫聽課筆記,多寫讀書筆記,學習給文章加批語:眉批、夾批、總批。寫出來的可能是幼稚的,但幼稚怕什么,寫,也是最好的讀;寫,是最好的用!
3多練
“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平時的生活、學習就是進行語文的訓練。所以進入中學階段后,更應鍛煉適應生活的能力。
進行生活場景訓練,是學生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學會交際。
閱讀練習主要是采用每學完一篇文章,然后進行知識遷移訓練,可選擇同一類型的不同文章,就有關的字、詞、句、篇等方面進行練習,一定要注意不同的文章,這樣使得學生運用所學的方法來面對新文章(問題),加以運用,以培養(yǎng)閱讀能力。
4精講
也許有人說,現(xiàn)在提倡素質教育,要求減負,而你前面卻是“三多”,這不是加重學生的負擔嗎?其實不然,關鍵在于提高學生的興趣,化苦學為樂 學,讓學生學有所得,也就不覺其苦了。學問的過程是苦的,學問之果卻甜。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哪得花香撲鼻來。這是從學的方面來說。這里的精講就是一節(jié)課中,教師只占用三分之一的時間,把三分之二的時間留給學生學習。教師精講講什么,主要講學法,教給學生文章的讀法:記敘文怎么讀,說明文怎么學,議論文如何看,小說、詩歌等如何分析、欣賞。先注意什么,后抓住什么,最后拎什么。不同的文章、相同的文章如何比較?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如何深入研讀作品,如何讀出新意,看出別人所未看出的。等等。這些都是老師點撥、精講的內容。無論是研究性學習也好,探究式學習也好,互動式教學也好,都離不開老師的講。
總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是新條件下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它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把教學視為學生通過自主活動主動建構學習意義的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建構者;另一方面要改變教師單向傳遞知識的教學行為,樹立“以活動促發(fā)展”的教學觀念,教師不再是傳統(tǒng)教學中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支配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應是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者,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即教師應由“主演”變?yōu)椤皩а荨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