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楠龔新玲
(1.2.中國政法大學 憲政研究中心,北京 100088)
2013年10月26-27日,中國政法大學憲政研究中心主辦的第四屆反歧視年會——“反歧視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武漢大學、西南政法大學、中華女子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等高校、科研機構以及婦聯、殘聯、法院的專家學者,以及來自北京、南京、深圳、香港等地的律師、NGO組織代表和社會活動家等60余人出席了研討會。研討會的重要目標是傾聽與交流,希望通過此次研討會,行動者能帶給研究者反歧視行動的最新進展和問題需求,研究者能為行動者提供理論支持和反歧視的策略建議。同時,不同反歧視領域之間的傾聽和交流可以增加彼此了解,減少偏見和誤解,在反歧視群體內部進行反歧視的自我培訓。此次研討會以基于性別、性傾向和殘障的歧視為討論重點,關注多重歧視的存在和危害,希望與會者在溝通和交流中發(fā)現不同反歧視領域中可以共享的理論、經驗,相互借鑒和學習。
在為期兩天的研討會上,不同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關注不同歧視類型的NGO組織代表和社會活動家圍繞性別、性傾向和殘障歧視在中國的狀況與問題、反對歧視的概念與原理及策略與方法三大專題開展了多學科、多角度的熱烈討論與深入交流。
在第一單元“狀況與問題”中,發(fā)言人用大規(guī)模社會調查數據及個案描述性別、性傾向和殘障歧視在中國的狀況和亟需解決的問題。
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蔣永萍研究員作了題為《非正規(guī)就業(yè)與勞動力市場性別歧視》的主題發(fā)言,利用第二、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的數據揭示,女性就業(yè)向非正規(guī)就業(yè)集聚的趨勢在2000年初見端倪,2010年女性的非正規(guī)就業(yè)化更趨嚴重。非正規(guī)就業(yè)發(fā)展對男女兩性具有不同的影響,女性利益受損更加嚴重。在非正規(guī)就業(yè)中職業(yè)和行業(yè)的性別隔離更加明顯;兩性收入差距擴大;非正規(guī)就業(yè)中社會保障和福利水平以及勞動者組織化程度遠低于正規(guī)就業(yè)群體;女性非正規(guī)就業(yè)者對就業(yè)歧視的感受要大于正規(guī)就業(yè)女性和非正規(guī)就業(yè)男性。雖然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使非正規(guī)就業(yè)者的社會保障狀況有所改善,但就業(yè)類型間的區(qū)隔依然存在,特別是養(yǎng)老保障的類型差異和失業(yè)保險的享有和失業(yè)后的保障,需要規(guī)制、保障、扶助、賦權并舉來解決勞動力市場中的性別歧視問題。
海西同心社常務助理章凌軒和淡藍網的負責人耿樂利用社會實證調查的數據以及個人經歷展示了性少數群體在學校和職場中遭受歧視和欺凌的狀況。章凌軒通過在2012年對421名初中、高中、大學、職校的LGBT(L指女同性戀,G指男同性戀,B指雙性戀,T指跨性別人士)學生的調查揭示在中國有大量的學生因為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遭受不同形式的校園欺凌,這些遭遇使得他們成績下降、輟學、抑郁和自殺等,然而基于性傾向和性別身份的校園欺凌往往不被學校關注,也未能得到有效的法律保護。耿樂則主要以個人遭遇介紹性少數群體在職場中遭到的歧視。
內蒙古呼和浩特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葉子劼以內蒙古自治區(qū)的情況為例,展示視障人基礎教育歷史和現狀,分析影響視障人基礎教育存在困境的主要原因。他指出,教育不僅是殘障人的基本權利,也直接影響殘障人收集信息的能力,影響殘障人權利認知、權利意識覺醒和維權的行動能力。
大連殘同熱線負責人韓震根據接聽大連殘同熱線的200個個案,分析遭受殘障和性傾向雙重歧視的殘障同志性別、殘障類型、性傾向的分布情況,他們因殘障在教育、就業(yè)、家庭中個人權利被忽視,同時在殘障群體內部被異性戀歧視,處于更加艱難、邊緣的處境。
同語負責人徐玢和西安relex同學社隱彥提供了拉拉家庭暴力調查數據,講述拉拉在原生家庭中遭遇強迫婚姻,在與異性組成的家庭中遭遇性暴力的個案故事;利用拉拉歧視調查的數據展示女同性戀群體在教育、就業(yè)等領域中遭受歧視的狀況;介紹了國際上對LGBT性少數群體平等權利保護的模式。
ADI發(fā)展研究所運營總監(jiān)呂飛提出殘障者性少數和智障女性的性權利是最基本的性保護問題,指出如何有效幫助在歧視環(huán)境中遭受性侵害的殘障者性少數與智障女性是當前面臨的一大難題。
一加一(北京)殘障人文化發(fā)展中心創(chuàng)辦人傅高山在第一單元的總結發(fā)言中指出,所有反歧視運動的目標不是讓這個社會不再存在歧視,而是所有人都可以沒有障礙的實現自己的權利。實現女性、殘障群體、性少數人群的權利是撬動中國人權提高的支點。
在第二單元“概念與原理”中,與會者對反歧視領域基本理論和概念進行探討,以期為解決現實中存在的歧視問題尋求理論上的支撐。
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原副所長劉伯紅研究員以《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和《北京行動綱領》為標準,結合中國文化背景下人們對“歧視”和“平等”的習慣看法,列舉了10種表述與大家討論。結果發(fā)現,無論公務員、婦女工作者、法律工作者、教育和理論工作者、傳媒工作者,還是青年學生,對“性別歧視”和“性別平等”的理解,都與聯合國的定義有一定的差距。由此提醒人們,正確理解人權的基本原則,即平等原則、非歧視原則、國家的義務和責任原則,是理解和執(zhí)行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前提,也是落實“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憲法原則的基礎。
西南政法大學李滿奎對性別平等以及形式平等和實質平等的概念進行闡釋,指出雖然男性和女性存在生理上的差異,懷孕和生育由女性承擔,但是在生殖健康和養(yǎng)育子女方面,兩性并無差異。因此,男女兩性都需要國家保護生殖健康,給予養(yǎng)育子女的社會支持,女性在懷孕和生產期間需要臨時特別措施,以實現兩性實質平等。并提出相應建議:提升家務勞動社會化的程度,消除就業(yè)障礙,進一步實現社會保護與勞動關系的脫鉤;改革女職工特殊勞動保護制度,對孕期、哺乳期的女性提供特殊保護,但不可將之擴大到所有女性;產假和育嬰假對男女兩性適用;統(tǒng)一退休年齡需要兒童福利等配套措施。
西北工業(yè)大學郭慧敏教授在發(fā)言中指出,gender這個概念在’95世婦會前后被介紹到中國,但是中國學界對社會性別概念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社會性別主流化問題在中國沒有得到應有重視,導致今天中國法律中的性別平等窄化為男女平等(并且是以男性為參照的平等),同時把性別問題等同于女性問題,忽略男性及性少數群體的權利和利益訴求。今后應該打破性別二元論的局限,把性傾向和跨性別議題納入性別研究的視野。郭慧敏教授在發(fā)言中也具體分析了《就業(yè)促進法》、《婦女權益保障法》中關于性別平等的規(guī)定,觀察《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guī)定》的內容和變化,指出中國通過法律解決性別平等問題時的困境:當現代與后現代問題在中國疊加時,國家立法一方面延續(xù)計劃經濟時代國家對女性勞動的國家保護主義傳統(tǒng),另一方面又想通過賦權給女性解決就業(yè)性別歧視。但在平衡兩者關系上,表現出立法的兩難和建構制度能力的不足。建議將《婦女權益保障法》向前推進為《性別平等法》,切實保障與性/別有關系的一切人的平等權。
西南林業(yè)大學馬平副教授在《公民之私:反對性傾向歧視的意義》的發(fā)言中指出,法律權利的享有主體必須被追問,公民作為最主要的權利主體,必須要注入“私”的性質。在性傾向議題上,這個“私”,可以從3種維度(偏愛、私隱、私領域)分析與普適法律之間的緊張。愛與依戀,是精神自由的核心內容之一;性傾向歧視(不公平的差別待遇),本質上可被視為一種精神強制。公民社會必須尊重一般價值:不掩其私,不去其公。法律規(guī)則的意義,即是建立價值秩序。
來自上海社會科學院的陳亞亞提出,同性戀作為一種亞文化,其特點在于同性戀者的性別身份與情感模式更為多元和開放。同性戀非主流、被歧視、被忽略,但也因此幸運地逃脫了被強制規(guī)范(婚姻制度,主流戀愛觀)規(guī)訓的命運,所以它是不規(guī)則的,有更多流動性和變化。陳亞亞也探討了建立性少數群體與反對殘障、性別歧視的反歧視同盟的可能性及存在的困難。
深圳衡平機構劉佳佳從《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與《殘疾人權利公約》的關聯,探討平等非歧視原則的演進過程,總結兩個公約中從平等法律人格到支持性自主決策、從非歧視到合理便利、從平等機會到社會融合的3個主要方面的演進和發(fā)展。
一加一殘障人文化發(fā)展中心的蔡聰探討了《殘疾人權利公約》提出的合理便利概念對反歧視的貢獻。中國政法大學的楊飛從法理上分析殘疾人是否有無障礙的權利、無障礙權利是不是一項獨立的權利。商丘師范學院楊世建副教授分析了殘障就業(yè)歧視中的制度性歧視原因,指出政府公權力在反就業(yè)歧視中的主要責任是制定公平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規(guī)則,并為制度的實施提供國家權力幫助,并且要建立國家在反歧視工作中的政府問責制。
清華大學李楯教授在第二單元的總結發(fā)言中指出,反歧視需要弄清面對的是制度問題還是技術問題,是標準不清還是無視最基本價值理念。平等的另一面就是反歧視,平等權利的主體是每個個人,內容是每個個體有同樣的自由選擇權。如果我們看到的是具體的人的權利,很多問題如是男女兩性還是性別多元的問題就解決了。人權是一個整體,比如不能僅僅反對家庭中的暴力,而是要反對一切形式的對一切人的暴力。在中國被歧視的恰恰不是少數人,而是多數人,我們需要反思歧視的根本制度原因,分析公然不被視為歧視的制度性歧視的形成過程和成因。反歧視需要國家承擔積極責任,保護不同被歧視者的權利主體地位,尊重一個個權利人的選擇,只要這個選擇不傷害其他人同樣的選擇。在反歧視研究中既要有宏觀考慮,也要做細致具體的研究。
在第三單元“策略與方法”中,參會者從完善立法,加強法律適用,利用實證研究方法,推動性別平等課程進入主流法學教育等方面,探討推動不同群體平等權利實現的策略與方法。
在完善反歧視立法方面,4位發(fā)言人分別從明確反歧視法的保護范圍,以及完善性別平等、禁止性傾向歧視、保障殘障權利三方面的立法進行了闡釋。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盧杰鋒老師介紹了美國現有的聯邦法律中職業(yè)歧視法上受保護群體的范圍以及給中國反歧視立法的啟示。
中華女子學院劉明輝教授在發(fā)言中指出中國現行性別平等法律規(guī)范存在的問題:(1)碎片化。必備的機制、核心的內容缺失,導致性別平等法律規(guī)范操作性程度低。(2)基于性別、年齡、身份等的多重制度性歧視沒有解決。法律采取排除法則,把家政工、同性戀群體排除在各種法律規(guī)范之外,男性的平等訴求被忽略。她認為,需要改變立法理念:從宣示性法律變?yōu)椴僮餍缘姆?,從單性別整體性保護到性別多元的分層次賦權,從消極禁止到積極保護;創(chuàng)設性別平等法律評估機制,對與性別相關的法律進行社會性別分析與評估;構建體系化的性別平等立法,其中應該明確規(guī)定就業(yè)性別歧視、職場性騷擾定義及認定標準、證據規(guī)則(間接的就業(yè)性別歧視——舉證責任倒置)、救濟途徑,包括公益訴訟、懲罰性賠償責任、防止報復規(guī)則、組織保障、暫行特別措施。
荷蘭萊頓大學法學院及阿姆斯特丹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博士候選人朱靜姝分享了性傾向反歧視法的3個命題:全球各個國家人均GDP反性傾向歧視立法(就業(yè)領域和服務領域)的關系;全球各個國家對同性戀的接受程度與反性傾向歧視立法(就業(yè)領域和服務領域)的關系;同性伴侶權益(同居保護、注冊、結婚、收養(yǎng))與反性傾向歧視立法(就業(yè)領域和服務領域)的關系,用動畫生動呈現全球反性傾向的立法經驗。指出經濟發(fā)展和社會接受程度不是不推進反性傾向立法的借口,反性傾向歧視立法應該先行,起到社會引導、教育的重要作用。
福州大學法學院的湯黎紅教授則就未成年的智障人群的立法提出建議,比如制定未成年人監(jiān)護法;分別將保險方面和家族方面的反歧視智障未成年人的幫扶條款寫入商業(yè)保險法、家庭婚姻法;將智障未成年人的特殊教育的幫扶條款寫入義務教育法并銜接未成年人保護法和殘疾人保障法的相關規(guī)定,等。
在具體的法律適用和反歧視倡導方面,北京市瑞凱律師事務所黃溢智律師總結了2012年女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遭遇的性別歧視,以及社會各界采用的社會行動,并進一步指出反對性別歧視的法律制度在適應方面的障礙:法律責任條款缺失——若隱若現的罰則;行政監(jiān)督機關缺位——《就業(yè)促進法》和《勞動保障監(jiān)察條例》對接困難;就業(yè)歧視立案困難——沒有明確的案由和先例,舉證責任過重——被歧視者承擔全部的舉證責任。對于2012年和2013年教育領域中針對女性學生的制度歧視,黃溢智建議,對于大學招生中公然制定性別歧視政策,應該開展公民行動,監(jiān)督和敦促教育部進行解釋和實施監(jiān)管職責。
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性別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陳敏研究員在會上作了題為《人民法院反家暴試點經驗及其對反歧視工作的借鑒》的會議發(fā)言,介紹了2007年以來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在部分基層法院開展調查,了解人民法院在審理涉家庭暴力婚姻案件中遇到的問題,起草《涉及家庭暴力婚姻案件審理指南》,以及2012年上半年全國200多家法院根據《審理指南》發(fā)出“人身安全保護裁定”的情況。指出,針對審判實務的需要做大量調查以及領導支持、對法官的理論和技術支持都是《審理指南》成功的關鍵。人民法院反家暴的經驗對反歧視工作也有借鑒意義,要增加主流媒體對于受歧視群體和狀況的報道;反歧視研究需要深入,建立研究隊伍,闡述專業(yè)研究成果;加強與決策部門的交流和溝通等;加強有針對性的培訓。
南京公益機構“天下公”的韓呈祥研究員以行政機關按比例招錄殘障人士倡導為例,介紹了反殘障歧視倡導的成功經驗:申請政府信息公開、用數據說話、聯名建議信、公益訴訟、行為藝術支持行動,最后實現民間建議被采納、改變地方法規(guī)、國家法律改變的反歧視倡導目標。
武漢大學法學院張萬洪副教授在題為《以證據為基礎的反歧視倡導:社會科學(實證研究)在反歧視工作中的運用》的發(fā)言中,用美國的成功經驗說明在反歧視工作中可以用數據展示歧視/不平等存在的現狀,了解公眾的態(tài)度,消除迷思和誤解,消除對變革的恐懼和抵觸,明晰努力的方向,同時提醒我們實證方法可能存在的陷阱。武漢大學法學院李傲教授在發(fā)言中指出,在法學教育中對未來的律師、法官進行性別平等教育的重要性及可行性,并分享了她將社會性別教育納入主流法學教育的成功經驗:組建國內法學院和實務工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的性別平等教師團隊,編寫《性別與法》的教材,逐漸把性別平等教育推向法學院主流法學教育中;針對本科生開設反性別歧視法律診所、訴訟等課程,對研究生開設《性別與法》的專業(yè)英語課程;國內性別研究者、行動者之間分享信息、課件,進行交流,把這些內容帶到法學教育的課堂中。
在第三單元的總結發(fā)言中,北京大學葉靜漪教授指出,反歧視立法過程中需要平衡不同群體的權益,研討會是不同群體發(fā)聲、情緒疏導的重要形式。
西北工業(yè)大學郭慧敏教授總結認為,本次研討會是反歧視從行動到研究再到行動研究,力求實現反歧視的行動與研究相互促進,影響政策和法律的改變;是跨學科的交流,法學領域了解掌握其他社會科學的方法非常重要。反歧視的推動,不僅僅是講述個人的故事和遭遇,更要厘清其中的制度原因,表達明確的制度和法律訴求。建議將《婦女權益保障法》向前推進為《性別平等法》,切實保障與性別(性傾向)有關系的一切人的平等權。她還提出今后反歧視行動和研究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反歧視的長期目標與短期策略怎樣協(xié)調;如何與決策部門溝通交流,使反歧視倡導的內容被接受;外來的概念如何進行中國化的梳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