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現(xiàn)代主義作為一種新哲學思維方式和態(tài)度,其建構(gòu)論、解構(gòu)論對我們的知識體系以及習以為常的基本信念和假設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沖擊。每個人都需要重新思考自身的存在狀態(tài),也需要重新評估與構(gòu)建與他人的互動關系。而作為輔導員,面對后現(xiàn)代思潮的挑戰(zhàn),更要重新認識和看待身邊的學生,反思與他們的互動關系。
后現(xiàn)代主義就是以多元化、去中心、反權(quán)威為特征的語言及文化形態(tài),它對大寫的真理的懷疑和消解成為當前社會文化生活中的一股全球性的潮流。在后現(xiàn)代背景下,大學生很容易就接受這些觀點,引發(fā)他們的自我反思,并在實踐中不斷重塑自我。因此,大學教育必須有針對性地展開教育應對策略。對于輔導員來說,有必要重新審視師生之間的關系,正視時代的變遷及人類思維、語言、行為的轉(zhuǎn)變;尊重學生個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保持自我發(fā)展與提高,并謀求科學知識與人文知識、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統(tǒng)一。
一輔導員面臨的挑戰(zhàn)
生活在新世紀的群體和個人都不得不面對自我重塑的問題,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課題。每一個人,如果他是一個個人生活的自覺反思者,都不可避免地要挑起自我選擇的存在重擔,在自己并不熟悉、也沒有一個固定而明確的終點的道路上,向著不可預知的可能前景邁出探索的腳步。而我們也看到,在后現(xiàn)代背景下,大學生的思維多元化、語言個性化、行為多樣化,面臨更大的沖擊和誘惑。如何與變化著的大學生保持內(nèi)在和諧一致是輔導員面臨的挑戰(zhàn)。另一方面,輔導員本身也受到后現(xiàn)代思潮的影響,在言行思想等方面發(fā)生變化。要在傳統(tǒng)與變化的對峙中把握輔導員的角色,需要輔導員盡快把握時代的脈搏,提高引導學生成長成才的能力。筆者經(jīng)過調(diào)查分析,找出了五個互動模式的問題,試圖達成輔導員與學生的融合,下面分別加以闡述。
二互動關系分析
1如何面對學生的自我
所謂學生的自我,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我只在乎我自己的感受,不需要考慮別人對我的看法?!弊鳛檩o導員,當我們告訴學生:“你這樣做,別人怎么看?”學生會說:“我為什么看別人怎么樣?”他們已經(jīng)不是那種虛心聽從長輩教誨的一代了,他們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思維,有自己的價值觀。后現(xiàn)代主義認為每個人都在建構(gòu)自己的真理,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可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去認知這個世界的人與事,而且把自己的認知、自己的感受當成真實可信的,當成自己的真理。但是,后現(xiàn)代主義也認為,每個人都有適應他自己成長的道路,在這樣一個多元文化的時代,每個人都有適合他自己成長的路徑,每個人也都有他成長的能力。我們所要做的是給學生提供一個和諧自然的成長環(huán)境,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鼓勵他們大膽創(chuàng)造,保證他們的品質(zhì),這就足夠了。在我們與學生交往過程中,也會遇到這樣的學生:他們有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有自己的價值觀和信仰,他們甚至迷戀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愿意走出。作為輔導員,如果我們是高高在上的權(quán)威者和拯救者,他們會轉(zhuǎn)身離去甚至會直接反擊,就像電影《心靈捕手》中那個“問題”青年威爾,憑借自己的高智商一連愚弄了好幾個請來的心理學家,直到出現(xiàn)了一位更有智慧的長者———心理學教師肖恩,他的真誠,他的坦白,他的技巧,最終贏得了威爾的信任。我們要做的就是感同身受,和他一起行走,做一個給他關注的攙扶者。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告訴他外面也有精彩的世界,也有燦爛的生活。如果愿意,可以一起去看看,去感受,去見識。如果不愿意,我仍愿意陪伴你。
2如何面對學生的依賴
所謂學生的依賴,可以簡要概括為“拒絕長大,不愿獨立,能靠則靠”。這種情況的造成,有學生主觀上的原因,也有家庭和社會的客觀原因。從家庭環(huán)境看,這一代獨生子女由于沒有兄弟姊妹會產(chǎn)生兩種效應:第一,對他們的雙親來說,他們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第二,對獨生子女本身來說,他們的獨霸地位永遠不會被罷黜,只有與其競爭的另外的孩子的出現(xiàn),才會促進他們的成熟和責任心的發(fā)展。有報道講到“85后”大學生的校園生存規(guī)則,父母在孩子上大學前就忙著打通各種關系,把路鋪進了象牙塔。曾經(jīng)有一位學生為了找東方明珠在哪里而急忙發(fā)短信來問輔導員。這樣簡單的問題也會來問,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但是對于學生,那時那刻,那樣簡單的問題就是天大的問題。在家芝麻大小的事也有父母給解決,在學校,輔導員就是他們眼里父母的角色,什么事情都會來求助,依賴成為他們的一種習慣。此時,作為輔導員,是否繼續(xù)成為他們習慣的保護者?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實際上,當他們慣有地表現(xiàn)出依賴的時候恰恰是改變他們的最好時機。他們來找你的時候、來問你的時候也是一次溝通交流的機會,真誠地告訴他,學會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依賴別人。我們作為教育者,很關鍵的就是要抓住這樣的時機。
3如何面對學生的“成熟”
所謂“成熟”,是指他們“具備與實際年齡不符的特點”。這一特點有兩極之分,一極是完全的自知之明。我們也許正重用著這樣的學生,他們表現(xiàn)著與實際年齡不符的穩(wěn)重、精干,永遠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干什么,似乎是一個久經(jīng)考驗的職場人士。他們與教師交流,沒有一點緊張,似乎是談判對手一樣和你協(xié)商某個問題。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們驚詫于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得體的不差一毫的言行舉止,甚至讓我們懷疑自己,難道他比我還要成熟。另一極是極端的自以為是。我們經(jīng)常也會和這樣的學生碰頭,他們自認為看透了這個社會,或者說“什么都可以搞定”,或者說“累死也白扯”,被一些社會不良現(xiàn)象所誤導,認為奮斗是沒有意義的事情。他們與教師交流,反而像個成熟的老手,告訴你一些不曾聽說的社會故事?,F(xiàn)代文化讓我們認為學生就應該是青春熱血、朝氣蓬勃、純潔無華,而后現(xiàn)代主義則顛覆了這樣的觀念,他們在小小的年紀就可能成熟老到,就已經(jīng)世俗世故,成熟得讓我們大呼“時代變了”。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們在某一方面真的可以成為我們的先導。作為輔導員,我們也在思維、語言、行為等方面不斷修煉,向成熟邁進。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與學生甚至是齊頭并進的,而不是捷足先登的。面對這樣的成熟個體,我們最主要的是保持自我,用生命影響生命,而不是被學生牽引。他們也許是對的,也許是錯的,我們用生命的真相告訴他們,什么是有價值的,什么是有意義的,什么是要追求的,什么是要平衡的。比如對那個你所重用的學生,你問他一句“你是否壓抑了一些生活的快樂?”;比如對那個不想奮斗的學生,你問他一句“你想用這樣的態(tài)度過一生么?”
4如何面對學生的浮躁
所謂浮躁,在字典里解釋為“急躁,不沉穩(wěn)”,而筆者更愿意把它比喻成一種飄的狀態(tài),不愿意扎根路邊的泥土,而是喜歡飄在空中張望世界。有學者指出,現(xiàn)在的年輕一代都夢想做劉翔、李宇春、韓寒、李想等一批行業(yè)新貴,都想一夜成名。很多學生不愛學習,卻想得到好成績,因此投機取巧;談戀愛見異思遷,交朋友現(xiàn)交現(xiàn)用,找工作眼高手低等。后現(xiàn)代文化排斥正統(tǒng)、拒絕偉大,因此,博雅文化不斷被邊緣化。曾經(jīng)有位輔導員送一些文藝書籍給學生看,學生非但不說感謝,反而說不要看,他們只要看如何快速賺錢、快速出名的流行時尚類的書籍。讓他們坐下來潛心看一本書實在是一件難事,于丹“論語心得”可以聽,但絕不會去買一本書仔細體會。流行的快餐文化,讓學生沾染了心浮氣躁的風氣,內(nèi)心不再平靜,更無法接受坐冷板凳的辛苦。輔導員身處同樣變化快速的現(xiàn)代社會,難免也會有一點浮躁之心,但無論如何,要始終堅持這樣的理念:要學生擁有一個目標明確的大學生活。曾經(jīng)有一位失意的輔導員痛定思痛,給自己定了一個堅定的目標:我要讓我的學生好好發(fā)展,人人得以盡才。他告訴學生:無論是在大學還是整個人生,最重要的是擁有一個目標和方向。他和學生始終踐行著這樣的想法。終于,他帶的班級獲得了市級三好班級的稱號,而他也獲得了優(yōu)秀輔導員稱號。前段時間看中央電視臺《經(jīng)濟半小時》采訪經(jīng)濟界的“80后”創(chuàng)業(yè)新貴李想,他雖然沒有上過大學,但他坦言那是他一生的遺憾。他說:“如果你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大學是一個最好的學習場所。”浮躁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目標,隨風飄揚。用一個比喻來說,輔導員最大的價值就是做學生航海行程中的錨。
5如何面對學生的脆弱
所謂脆弱,用一句話來說就是“較弱的耐挫能力,較強的防御心理”。曾有學者用“草莓一族”這樣形象的說法來描述現(xiàn)在的年輕一代,說他們外表看起來光鮮,卻不經(jīng)風雨,不抵擠壓,內(nèi)心脆弱不堪一擊。做慣了父母手中的寶貝,聽慣了父母不絕于耳的教導,大多數(shù)學生經(jīng)受不了生活的磨練,也難以對他人完全信任??纯茨切┮驗槟貌坏姜剬W金和很小的情感挫折就來找輔導員甚至搬來家長的學生,我們就明白他們一直就沒有找到過堅強的理由。后現(xiàn)代主義認為,在這樣多元的社會.每個人的經(jīng)驗都是對的,爸爸媽媽告訴孩子不要太老實,不要完全相信別人,這些經(jīng)驗都是對的。但是后現(xiàn)代同時也強調(diào),經(jīng)驗是流動的、變化的,老實同樣是好的,有時完全敞開心扉才能真正贏得友誼。學生沒有辦法辨析,可能就停留在固有的經(jīng)驗中,局限在原有的認知里,在與現(xiàn)實互動中難免碰壁。作為輔導員,我們要抓住經(jīng)驗的本質(zhì),帶領學生朝向積極的方向流動。他們需要我們的鼓勵勇于去磨練自己,他們也需要我們的信任大膽去放開自己。經(jīng)過這樣的互動,我們才會慢慢看到一顆顆堅強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