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果鋪
汪家果鋪在十字街朝北一箭地,四間門面房,中間是過道,后面有較闊的院子,蓋有筒房,搭有敞棚,幾乎罩嚴(yán)了大半個院子。敞棚里碼著木制果盆,一排一排的,很有氣勢。做果子月餅的幾條大案子連在一起,通一個長??拷值拈T頭上方是一塊民國年間陳州城著名書法家段正則寫的匾額:汪家果鋪。字體蒼勁,雖然已不太清晰,灰蒙蒙地透著歷塵的煙塵,但一看就知是老字號。
汪家是湖北孝感人。一開始,他們祖上來鎮(zhèn)上做麻糖生意。孝感麻糖是名吃,來到小鎮(zhèn)上頗受歡迎。他們先是在街上擺攤兒,后來就租下房子,擴(kuò)大了經(jīng)營,不單只做麻糖,也試著做果子和點心。因為他們會用麥芽熬制糖稀,所以就研制出了一種果品“梅豆角兒”。梅豆角兒外形像梅豆,制作時如包餃子般將糖稀灌到里邊。外皮兒是用油、面、白糖摻和而成,通過烘烤后外焦內(nèi)軟,味道綿長,很受眾人青睞。再后來,他們就將小塊麻糖、梅豆角兒,點心與其他花樣兒果品裝盒包裝,朝外批發(fā)兼零售。豫東一帶娶妻嫁女都需要“走禮”,而“走禮”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封果子”,少則幾十封,多則幾百封。女方受禮后,要給親戚鄰居家送果子,目的是宣告要嫁女了,好期已定,讓隨禮者準(zhǔn)備禮錢“添箱”。所以豫東一帶就稱這種“禮果”為“高價果子”。
當(dāng)初汪家掌柜為打出招牌,將果盒子封得很滿。舊時的傳統(tǒng)秤皆是16兩,他就先將果品頂斤裝。別家果鋪多是連紙帶盒什么的夠一斤,而汪家的果封,如果你連紙帶盒一齊試秤,保證稱稱多一兩。別小看這“一兩”,就等于是無形廣告,很快就傳遍潁河兩岸。再加上汪家果子有特色,銷路很快打開,每天能賣上千斤。春節(jié)前后,娶媳嫁女的多,有時候能日銷上萬斤。這一下,汪家很快就成了小鎮(zhèn)富戶。
除去做果子,每到中秋節(jié)前,汪家還做月餅。汪家月餅也用料足,面精料細(xì)不說,里面的核桃仁、青紅絲、桂花油、冰糖全是從周口進(jìn)料。月餅?zāi)W邮翘刂频?,也是足斤,上面刻著反字“汪家月餅”,磕出來正好是美麗的圖案。每年中秋節(jié)前的一個月,幾十個模子磕月餅的聲響能傳老遠(yuǎn)??緺t在筒子房里,下面是炭火??惧佊謭A又大,平底,鐵鍋蓋用鐵鏈子吊著,有人喊上爐,吊蓋挪開,相公們用木盒子從作坊中端出月餅,放進(jìn)烤鍋,一鍋能出幾十斤。幾臺烤爐同時開火,烤出的甜香在十字街的上空飄蕩,令人垂涎欲滴。
大概是我上小學(xué)的時候,汪家果鋪被聯(lián)營到了鎮(zhèn)供銷社,汪記果子、月餅也更名為“潁河供銷食品廠”。從此,這個百年老字號也便在那個小鎮(zhèn)上消失了。
雷家炮鋪
雷家炮鋪的老板叫雷邦清,人老幾輩以制炮仗為業(yè),竟積了財產(chǎn),有宅有田地,解放后被劃成了地主。雷邦清是個干瘦的老頭兒,他家的宅院既是住宅又是作坊。臨街是門面房三間,里邊有櫥柜,全放著待賣的炮仗。挨著門面房有個過道,通后院。后院有正房,兩邊是作坊。作坊是筒房,制炮仗的家什一應(yīng)俱全。明亮處放著裁紙刀,很大,像個月牙鏟,下面有鐵槽兒,固定在一張小方桌上,裁紙朝下按,像鍘似的。因制炮需草紙,他家草紙就多,垛半間屋子,一捆兒一捆兒的,碼老高。記得雷家炮的外裝紙不是紅紙,而是綠色紙,有意不卷到邊兒,上面露出一指寬的白紙,很好看,自然也就與別家不同了。小時候,常去他家玩耍,他們家?guī)缀跞枪と耍B小孩兒都會安炮捻兒、用鐵砧子蹾屁股門兒。炮盤是六角形,用麻繩腰著,易垛又不散。搟炮的家什安在一條長凳上,那長凳前腿低,后面高,上面有一個活板,搟炮筒時,用一個鐵蕊子將切的條紙卷了,放在那活板下,朝下一推,隨著轉(zhuǎn)動,就可搟得結(jié)結(jié)實實。這種卷炮筒長凳有好幾條,可以同時幾個人工作。卷出的空炮筒一拃長,可切成四個炮仗。雷家人一年三季多是搟炮筒,到了冬天才開始裝藥。裝藥時都很謹(jǐn)慎,不準(zhǔn)打明火,不準(zhǔn)抽煙。用鐵砧蹾炮屁股時用帶把兒的厚木板敲打,怕的是鐵擊鐵撞出火花兒。炮分兩種,有散炮和鞭炮。散炮捻兒短,將捻兒彎過來,像扣鼻兒,很好看。鞭炮捻兒長,雙捻兒,辮時加白麻縷,以防散鞭。有人訂貨五百響或一千響,便加夜趕活,第二天不誤交貨。
雷家世代善良,每逢有乞丐登門討要,均要打發(fā)。對四鄰和鎮(zhèn)人更是不得罪。用雷邦清的話說,就是他們吃的是險飯,必得以善為本。若得罪了誰,一個煙頭就可奪去全家性命。所以雷府的人出門見人全是彬彬有禮,從不與人吵嘴,鎮(zhèn)人相求之事,盡力去辦,雷家炮鋪人緣極佳。
雷邦清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是作坊的頭兒,干的是技術(shù)活;二兒子是外買外賣,干的是場面活兒;三兒子叫雷音,尚小時就在陳州求學(xué),在學(xué)校參加了革命??谷諘r期,他用炮藥制造土雷時,不幸獻(xiàn)出了寶貴的生命。
當(dāng)時硝酸鉀極少,為制炮藥,雷家人還要外出掃硝。掃硝多在墻根兒處,磚上起了白硝,掃硝人用一種特制的短掃帚和小簸箕,將白硝一點兒一點兒掃下來,攢在一起回來配炮藥。這是個苦活,有時跑幾十里路還掃不滿筐。回到家,還要熬,很麻煩的。
雷家人最敬火王爺,每年一進(jìn)臘月就去火神廟燒香,祈禱火神萬不可光顧炮鋪,以保他們平安。
雷邦清上了年紀(jì)后,就很少干活了。他多年養(yǎng)成了習(xí)慣,走路輕,說話輕,干什么都輕。不知什么原因,他越老越精瘦,幾乎瘦成了皮包骨頭。他每晚睡得很晚,不睡室內(nèi)也不點燈,就那么瞎坐著,不時悄沒聲地到院里走一走,像個幽靈。由于他一生保持這種高度警惕心,雷家炮鋪從未出過什么差錯。
雷邦清說,他活得很累。
令人想不到的是,他一生提防炮仗,可最后還是死在了炮仗上。
據(jù)說雷邦清臨死只給兒孫們留下一句話:餓死也不能干炮鋪!
為遵其遺囑,埋葬他時,雷家將庫內(nèi)所有炮仗一下放完,連響一天一夜,炮紙漫了麻石街面,火藥的氣息縈繞在小鎮(zhèn)上空,兩天后才散去。
接生的姜老太
姜老太住在鎮(zhèn)東街,個子很矮,但長相和善。據(jù)說姜老太的母親就接生,按規(guī)矩,應(yīng)該是傳媳婦不傳女,怎奈姜老太上無兄下無弟,獨她一個女兒,所以母親就破例將技術(shù)傳給了她。
接生是個善事,但也是個苦活兒。因為生孩子沒個準(zhǔn)確時候,或刮風(fēng)或下雨,或黎明或半夜,但只要有人叫,無論冬夏,姜老太都是有求必應(yīng)。
姜老太接生還有許多道道兒,首先要讓人在院里撒上青灰,門楣上拴上紅布條兒,說是辟邪氣,以免惡魔借機(jī)轉(zhuǎn)生;然后要燃高香,給送子娘娘磕頭作揖,禱告母子平安;接著命那家男人燒熱水,冬天還要生爐子,幫助扛女人的腰,隨她一齊喊:“使勁,使勁!”女人喊天叫地,姜老太卻若無其事,一會兒用熱毛巾給產(chǎn)婦擦淚水和汗水,一會兒罵男人作孽。產(chǎn)婦的男人又喜又羞,木然地聽從姜老太擺布,很是熱鬧。若生個男孩兒,姜老太就對女人說是個“帶尾巴的”。若是個女孩兒,就對女人說是個“果籃子”。直等滿屋子都是嬰兒的哭聲了,姜老太這才很累地長出一口氣,洗洗手,燃上一袋煙,吸上幾口,最后接過主人家端來的雞蛋茶,喝了,再看看嬰兒的臍帶口兒已止了血,告誡產(chǎn)婦幾句注意事項,這才走人。
姜老太的丈夫叫姜全德,是個拗脾氣。他嫌老伴兒干這種血腥活兒太臟,從不讓姜老太下灶房。母親健在時,他讓母親做飯,后來沒了母親,女兒長大了,他又讓女兒去做飯。而且吃飯的時候,他決不與姜老太同桌。他說一看到姜老太的那雙手,就想起了一片血光。后來女兒出嫁了,兒媳婦來了,姜老太想將手藝傳給兒媳,可姜全德堅決不同意,說是想讓兒媳學(xué)技術(shù),要等他死了以后。
這一年,鎮(zhèn)里來了個女區(qū)長,住在了姜老太家。這女區(qū)長聽說姜全德嫌接生婆手臟,很是不解,就批評姜老漢歧視婦女,女人生孩子功德無量,你卻嫌她們臟。姜老漢說我又沒嫌別人臟,只嫌她給人接生臟。那女區(qū)長說我也曾經(jīng)是縣大隊的衛(wèi)生員,也給女人接過生,你嫌臟不嫌臟?姜全德說我不信,女區(qū)長說你不信可以,等有產(chǎn)婦要生時我給你露一手。幾天以后,鎮(zhèn)東街有一婦女生產(chǎn),那女區(qū)長果然當(dāng)了一回接生員,而且處處按新接生法,該打針打針,該消毒消毒,連姜老太都服氣得很。
這一下,鎮(zhèn)得姜老漢目瞪口呆,再不敢輕視老伴兒。
不久,女區(qū)長在全區(qū)辦了一個學(xué)習(xí)班,培養(yǎng)了幾十個新接生員,大多是年輕婦女。由于姜老太年歲大了,沒讓她參加。新接生法衛(wèi)生又安全,頗受鄉(xiāng)人擁護(hù)。慢慢地,就很少有人來請姜老太了。
姜老太覺得很失落。她常在街頭巷口處轉(zhuǎn)悠,碰上挺著大肚子的女人,就熱情地詢問人家何時生產(chǎn),到時候可別忘了讓她去幫忙。事后人家早把這事兒忘光了,她卻記得清,掐著日子算著人家生產(chǎn)的時間,到了那幾天,她就從早到晚在人家門口溜達(dá),一見人家要去請人,就攔住人家主動去幫忙。人家本來是想請新接生員,見她主動幫忙,又不好意思謝絕,所以態(tài)度就顯得有些冷淡。姜老太卻不在乎這些,仍是情緒十分高漲地指揮著一切。這樣沒幾回,東街的女人都知道了姜老太“熱情過度”的毛病,一懷孕就開始避著她。偶爾被姜老太發(fā)現(xiàn)了,也故意不告訴她準(zhǔn)確的時間。姜老太還信以為真,按照人家告知的假時間在人家門口溜達(dá),當(dāng)聽到嬰兒的啼哭聲時,她才知人家已經(jīng)生過了。姜老太并不灰心,又去另一家等。慢慢地,她竟成了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看著老伴兒一天到晚睡不著覺,姜老漢就心疼,勸她說:“人家不請你你就別去了!接生有什么好,又臟又晦氣!”姜老太長嘆一聲,許久才說:“你不知道,看著一個個自己親手接生出來的孩子長大成人,有的還很出息,比啥都高興!我一生就這點兒本事,突然派不上用場了,心里難受??!”
不久,姜老太就病倒了。
這一天,女區(qū)長來檢查工作,聽說姜老太病了,就前來探望。那時候姜老太已瘦得皮包骨頭,兩眼奇大,她拉著女區(qū)長的手說:“求你教我新接生法吧!”女區(qū)長這才悟出自己的失策,她原來只考慮姜老太歲數(shù)大了,卻沒想到她如此敬業(yè),而且將接生事業(yè)化作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女區(qū)長就很感動,急忙召集全區(qū)接生員前來姜老太家開會,要大家向姜老太學(xué)習(xí)。接著她就很認(rèn)真地在病床前為姜老太講授新接生法。姜老太極其認(rèn)真地聽著,最后就閉上了眼睛……
打水的老馬
我剛記事兒的時候,就知道老馬賣水。那時候的水桶多是用柏木、棗木或梨木制成的,極少有鐵桶,而老馬挑的卻是一副鐵水桶。那年月水井少,賣水多是賣河水,一挑兒2分錢。2分錢在如今掉地上都沒人撿,而在解放初期能買到一個大饅頭。當(dāng)時的穎河水還沒被污染,清可見底。老馬每天早早地起床挑著水桶在碼頭上爬上爬下,天不明就已挑了十幾挑兒。他說早晨河水凈,沒人洗衣服,沒人洗手、洗豬下水,更沒人煺死雞。碼頭上放著特制的馬腳——幾根木樁子釘成馬蹄形,伸到河水深處,然后搭上跳板。跳板有一尺來寬,是價格低廉的綿柳木板,不怕人偷。冬天河水結(jié)冰,老馬就手提木榔頭站在碼頭上砸冰,“咚咚”的聲響能在河套里傳很遠(yuǎn)。人們聽到砸冰聲,就知道外邊很冷,河水結(jié)了冰,禁不住朝被窩里縮縮腦袋。砸冰為什么專用木榔頭?多年后我才知道是因為鐵錘太重,用力一猛說不準(zhǔn)就能閃到冰水里。所以老馬特備了一把木榔頭,棗木的,油紅油紅,聽說是油坊里軋油用的。這時候的老馬最忌別人用他的跳板打水,因為跳板上一滴上水,立刻就會結(jié)冰。結(jié)了冰的跳板極滑,一不小心就會連人帶桶掉進(jìn)河水里。所以老馬一到冬天就要換上窄跳板,只有半尺寬,沒一定技術(shù)踩不好就會洗個冷水澡。當(dāng)然,老馬自己極其小心,在那窄窄的跳板上不但能行走自如,而且從不滴跳板上一滴水。因為他腳一踏上跳板,水桶就自然橫過來,一只手把一只桶,一彎腰,左一按右一摁,水桶就滿了。遠(yuǎn)看仿佛很輕松似的,實際上是極需要技巧和力氣的。
老馬賣水多賣給茶館里,因為河水為活水,燒出茶水來發(fā)甜,沏茶葉顏色亮麗,味道醇厚。鎮(zhèn)上有好幾家賣茶的,老馬只包下了雷羅鍋一家茶館。為倒水方便,雷羅鍋茶館里的大缸都埋土里半截兒,老馬擔(dān)回了水,像在河邊灌水一樣,兩只手抓住桶絆兒,一彎腰,左一下右一下,“嘩嘩”兩聲,音未消盡,人已走到了大街上。
聽人說,老馬是天津人,吃過軍糧,隨部隊來到潁河鎮(zhèn)時,部隊被打散了,他就在這兒落了戶。幾十年了,鄉(xiāng)音不改,一口天津話,張口“嘛”合口“嘛”,說“天津”為“甜京”,而且多用四聲,聽起來很令人振奮。據(jù)說老馬來潁河鎮(zhèn)的時候,潁河鎮(zhèn)還沒解放。大街上麻石鋪路,早晨的麻石路上常常滴著兩道水印兒,那就是老馬一早起床打水的見證。除去給雷羅鍋打水外,老馬也賣零水。有人喊:“老馬,來兩挑兒水!”老馬就脖子一擰轉(zhuǎn)了過去。大戶人家也讓老馬打水,包一年多少錢。雷四老府上的大少爺從外地帶回了個姨太太干凈無比,吃水不吃后頭的那一桶,說是怕打水的放了屁。老馬脾氣拗,一進(jìn)雷府大門就把水挑兒來回調(diào)換,氣得少奶奶再不買老馬的水。不想又換個賣水的,進(jìn)大門仍玩老馬的那一套,少奶奶就知道是老馬使了壞,訓(xùn)老馬:“你是干嗎呀?”老馬一聽鄉(xiāng)音,頓時驚呆了,怔怔地望著少奶奶問:“你是甜(天)京(津)人?”原來雷家大少爺在隊伍里混到了團(tuán)級,娶了個天津小姐,姓毛,叫毛麗麗。老馬多年不回家,一口氣問了許多有關(guān)家鄉(xiāng)的事兒,毛麗麗也為遇到老鄉(xiāng)而激動,似答記者問般一下回答了半個下午。
從此,老馬為毛太太打水,從河坡起到雷府上,不換一次肩,專賣前頭一桶水。時間一長,就有人為他和毛麗麗創(chuàng)造了一句歇后語:老馬賣水,干凈的全賣給了有毛的!
那時候老馬做夢也不會想到,毛麗麗竟成了他的老婆。
1948年,陳州解放,幾天以后,工作隊就進(jìn)駐潁河鎮(zhèn)。雷四老和雷家大少爺因參加“反共暗殺團(tuán)”而雙雙被鎮(zhèn)壓。當(dāng)工作隊長問毛麗麗有什么想法時,毛麗麗說她要回天津。工作隊長說你是反革命家屬,只能就地“消化”(嫁人),不準(zhǔn)回原籍。毛麗麗很痛苦地沉了一下臉,最后說:“要嫁人就嫁給打水的老馬!”
這當(dāng)然使老馬驚喜不已,說是為報答毛麗麗的“高看一眼”,這一生決不讓她吃屁股后邊那桶水!毛麗麗樂了,說:“跟你結(jié)婚,連放屁都是香的,何必再講究那些!找你是為了有人說說話。鄉(xiāng)音甜似蜜嘛!”最后毛麗麗還暗地給老馬提個小條件,說是等形勢平和了,先給你生個孩兒,然后要放她回天津衛(wèi)!
老馬二話沒說,只拍了一下胸脯,挑起水桶就下了河。
老馬說,他要二分錢二分錢地為毛麗麗積攢盤纏,他說他知道思鄉(xiāng)的滋味兒!
只可惜,老馬還未把錢攢夠,“大躍進(jìn)”就開始了。鬧騰了幾年,飯都沒得吃,哪還有錢回天津!不想剛剛緩過勁兒,“文化大革命”又開始了。老馬和毛麗麗都是外地人,一個是“兵痞”,一個是“官太太”,自然逃不脫挨斗的份兒。等到老馬有能力讓毛麗麗回天津的時候,毛麗麗已經(jīng)離開了人世。
老馬極其悲痛,一下買了好幾張去天津的車票,哭著在妻子墳前燒了。
賣變蛋的劉婆
劉婆是個寡婦,丈夫早逝,她上有公婆,下有兩個娃子,就靠賣變蛋養(yǎng)活。變蛋,外地人也有叫皮蛋的。就是用石灰、堿摻草木灰和成泥狀包在生雞蛋上,然后放進(jìn)一個小口缸內(nèi),“焐”上七天,扒出來晾干,就成了變蛋。
劉婆制變蛋與眾不同,她不用草木灰,專用香灰。每月初一、十五,她都要去陳州太昊陵進(jìn)香,回來時就背上一袋子香灰。用香灰制出的變蛋,味兒香,蛋青透明度高。蛋黃外硬里軟,而且吃起來筋道。尤其是蛋清與蛋黃的結(jié)合處,還能出現(xiàn)像柏樹枝一樣的圖案,給人一種很強(qiáng)烈的食欲感。除此之外,劉婆的變蛋還有好剝灰的好處,取出一枚來,朝地上一磕,蛋灰就自然分開,不像別人制的變蛋,變蛋灰像粘在了雞蛋上,剝開了,內(nèi)瓤上還粘著蜇嘴的變蛋灰。劉婆在“悶”變蛋時也比別人高一招兒。她總是多悶一天,而且還要先在太陽下曬缸,讓陽光隔缸吸去水分。這樣的變蛋一出缸,不“胎”,切開來不流黃,很便于下酒。
劉婆賣變蛋多在家中,有時出攤,就去衛(wèi)生院大門口處。她的變蛋籃子很大,是特制的竹籃,一籃子能裝二百多。有人瞧病號,多買她的。眾人都稱她的變蛋為“柏枝變蛋”,再加上她的變蛋是用太昊陵的香灰制成,內(nèi)里就有了不少含意。劉婆也深懂這一點兒,刻意宣傳,說某某吃了她的變蛋,病很快就見輕了;某某拉肚子拉得提不起褲子,吃了她的變蛋,一個時辰未過就不拉了。真真假假,變蛋似成了神物。人們都想討個吉利,也就多買她的。世上無論什么事兒,吉利總是好的。
劉婆的變蛋好,價格相應(yīng)也就比別家高一點兒。而且這劉婆還很小氣,給人數(shù)變蛋時很認(rèn)真。有時數(shù)過了,連自己也不相信,必得再數(shù)一遍兒。價格定了,你要的再多也不優(yōu)惠。開初,她總是用孤兒寡母之類的語言讓人憐憫,后來就以她的貨好做后盾,生意做得很硬,一點兒也不活道??闪钊瞬唤獾氖牵瑒e人和氣生財,她不和氣也照樣能生財。隨著買她變蛋的人越來越多,她的名聲也越來越大。
劉婆的變蛋出了名,漸漸就成了小鎮(zhèn)“名蛋”。人們串親戚瞧朋友,多要帶上一些。在外工作的人回來探親,走時也要捎上一簍兒。于是,劉婆的生意就紅火起來。
這時候,她的兩個兒子已經(jīng)長大成人,并且都娶妻成了家。兄弟分開另住,都想讓娘跟著自己。目的當(dāng)然很明確,因為“劉婆”這名字就是金錢,誰能分到娘,就等于分到了搖錢樹。作為母親,劉婆總想偏向小的,可大兒子不同意,說是娘拉巴我們兄弟倆不容易,不能光讓弟弟盡孝心不讓我表現(xiàn)。劉婆見兒子有孝心,很高興,說:“盡孝心不一定非讓娘跟著你不可,逢年過節(jié),別忘娘就是了?!贝髢鹤拥摹靶⑿摹碑?dāng)然不在這兒,仍堅持讓娘去他房子里。劉婆想想就過去。不料也該大兒子沒福氣,劉婆過去沒幾天就生了病,而且病很重,還住了院,動了手術(shù)。大兒子非但沒撈到好處反而花了不少醫(yī)藥費。兒子沒意見,兒媳婦卻怨聲載道。劉婆這下看出了自己的悲哀,病好之后,將醫(yī)藥費還了大兒子,從此自己一個人住,誰也不跟了。
唱戲的唐杰
唐杰是小鎮(zhèn)豫劇名角,像我這種歲數(shù)的人,沒有人不知道她。她扮相俊美,唱腔圓潤,十幾歲就成了地方名伶。她家住在西街,后來又成了我們東街的媳婦。她的丈夫姓于,小名尿壺,也唱戲。二人在戲中常扮夫妻,唐杰演穆桂英,尿壺就演楊宗保。唐杰演小芹,尿壺肯定是小二黑。這樣配戲多了,人們就覺得他們很般配,果然,他們就成了夫妻。
唐杰也是命苦之人,從小她就沒娘。她的父親有田有地有生意,唐杰的生母死后,就又續(xù)了一房。繼母生下兩個孩子后,也離開了人世。到唐杰十幾歲時,他的父親也死了。唐杰又當(dāng)姐又當(dāng)娘,操持著兩個異母同父的弟弟和妹妹,三個人相依為命了好多年。那時候尿壺已經(jīng)當(dāng)兵,尿壺當(dāng)兵時已經(jīng)25歲,現(xiàn)役軍人不允許結(jié)婚,唐杰就等,直等到弟弟娶媳婦,妹妹出嫁才到東北找尿壺。那一年,他們二人都已到30歲的年齡,真可謂是晚婚了。
尿壺大名叫于興旺,在部隊里入了黨,但并未提干。他當(dāng)兵時,曾看守過一年監(jiān)獄。當(dāng)時有一個省衛(wèi)生廳廳長被打成了反革命,關(guān)押在牢,于興旺對他暗中照顧。當(dāng)于興旺復(fù)員時,那廳長已平反上任,當(dāng)即就把于興旺安排在了省衛(wèi)生廳政工科。唐杰一到長春,很快落上了戶口,不久又生下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于興旺也提拔為副處級,分了住房。這本是幸福的一家人,不想唐杰命苦,于興旺50歲那年,因病離世,只把孤兒寡母撇在了大東北,撒手西去了。
我家與尿壺家很近,我喊尿壺大哥。大演樣板戲時,我曾在公社劇團(tuán)里與唐杰配過不少戲。我演穆仁智,唐杰演白毛女。后來排《紅燈記》,她演鐵梅,我演鳩山。每次下鄉(xiāng)演出,我們多是一路同行,走一路說一路笑一路,那時候人心單純,看什么都是美好的,一副無憂無慮的樣子。唐杰人很好,不愛多說話,顯得很大氣,腦瓜聰明得當(dāng)個女縣長也用不完。那時候我才十七八歲,雖然把她當(dāng)大姐看待,但心中常常會有些莫名其妙的萌動,一會兒見不到她,總有些牽心。我當(dāng)時還不知到那叫暗戀,只知道與她在一起心情格外舒暢,天空也格外明朗。當(dāng)然,我也看得出唐杰大姐很喜歡我,每晚剎戲后從鄉(xiāng)下回鎮(zhèn)上時,她都是坐我的自行車,而且很緊地靠著我的后背,暗暗的幽香從身后飄過來,我?guī)缀跤X得是生活在童話里。論說,我很有機(jī)會和她“相好”,但我和她都被“理智”克制了。有許多時候只需一個眼神,我們就能猜出對方在想什么,那感情的默契讓人神魂顛倒——現(xiàn)在想來,人生最大的道德規(guī)范是“理智”,而最大的敵人也是那可惡的“理智”。
我已有許多年未見過唐杰大姐了,有時間極度地思念她,不知道她現(xiàn)在生活得怎么樣了。記得唐杰是雙手?jǐn)嗾萍y,按相書上說,這種人命毒,克父母克夫君。想想唐杰,從小沒娘,十多歲沒父,中年喪夫,幾乎全應(yīng)了。好在她兒子從小患過麻痹癥,拐了一只腳,壞事兒反而成了好事。相士們稱此為“破”,也就是說,唐杰已沒了老年喪子的擔(dān)憂了。
作為一個曾經(jīng)暗戀過她的人,求冥冥之中的神靈,保佑我的唐大姐老年幸福吧!
宰牛的馬六
馬六住北街,開雜肉鍋。
馬六宰的多是將死的馬和牛。他家離獸醫(yī)站近,有些牲口病得不可救了,就賣給他,價錢不高,他拉回去,先放血,再剝皮,然后將肉放進(jìn)一口大深鍋里,架上柴火,猛熬。湯內(nèi)放不少作料,又加了硝,所以煮得爛,味道也香,在那饑餓的年代,不愧是美味佳肴。
據(jù)說原來的時候,馬六的父親專殺活牛什么的。很小的時候,馬六就跟著父親學(xué)宰牛。每當(dāng)要殺一頭牛時,馬六就看到那牛眼淚紛紛。馬六對爹說:“爹,??蘖耍 瘪R六的父親望了那牛一眼,對幼小的馬六說:“這些牛都是上輩子犯過大罪的人托生的,它們的罪未滿,還要去陰間受苦的?!瘪R六瞪著疑惑的大眼睛望著手執(zhí)尖刀的父親,看著他走近那牛,將牛頭扳過來,然后拴了它的四蹄,用尖刀捅進(jìn)牛的喉嚨。鮮血噴出,染紅了父親的胳膊。父親又對馬六說:“看到?jīng)],殺牛要殺深,要夠不到牛心,牛不死更苦!”馬六看到那牛一直沒閉眼,直直地望著他,樣子十分的悲哀。
馬六20歲那年,他父親得了重病,一會兒喊馬六為他趕牛,說一群一群牛要抵他。父親驚恐的樣子給馬六留下十分強(qiáng)烈的印象,從此他不再殺活牲口,只宰死牛死馬死驢,每回給死牲畜放血時,還不忘祈禱幾句:“牛呀,牛呀,你的命可不是我要的,是你自己病死的,你千萬別記恨我!”
那年月,大牲口格外金貴,也并不是常有死的,所以馬六的生意屬偶然性的,有了,他就買回煮肉,沒有就歇業(yè),煮出的熟肉也多讓鎮(zhèn)上人買了。記得小時候,只要馬六一煮肉,消息很快就會傳遍半個鎮(zhèn)子,眾人紛紛到北街,有錢的買肉吃,沒錢的在一旁聞香味兒。那時候還沒電燈,是馬燈,人影綽綽,不時傳來狗搶骨頭的爭斗聲,更有的人端著小盆來買肉湯喝,像一臺戲。
那時候馬六就顯得很神氣,聲音很大,用小抓鉤翻肉,用抹布墊著骨頭拆肉,拆出一塊,立刻就有人圍上來,你半斤他一斤的切了,稱了,馬六又用油乎乎的手收錢找錢,直直忙到午夜以后。賣剩下的,第二天再趕早集賣給鄉(xiāng)下人,一頭牲口能賺上幾十塊錢,所以馬家日子過得也算可以。
馬六宰這種病死瘟死的牲口,論說是不允許的,但困難時期,人們餓,沒人管這個。不過馬六也十分小心,每逢遇到牲口心肺有病,就將心肺扔掉,多年來也沒有發(fā)生過意外。每回煮肉時,馬六還讓老婆撇油,碰到肥馬肥牛,能撇一大盆油。鄰家誰來買油,很便宜,幾毛錢就送一大碗。但馬六從不給別人送油送肉,再好的朋友或鄰居也不送,主要是怕?lián)?zé)任。每回賣肉時,還愛問買者一句:“你怕不怕?”買者說不怕了,這才賣給他。
盡管馬六如此小心,但干的畢竟是個危險活,有一年暑天,他聽說潁河南岸一個村里死了一匹馬,就急忙趕去,不料到地方以后,人家已將馬埋了。聽村人說,他們本不愿埋,要剝皮分肉吃,怎奈村里有工作隊,不同意。馬六就覺得是個財路,便串通村里一個熟人,等到天黑,將死馬偷偷挖了出來,連夜拉回鎮(zhèn)上,先將馬皮剝了,后又覺得肉扔了太可惜,就煮了賣了。不料這一回,一下導(dǎo)致近百人中毒,連地區(qū)領(lǐng)導(dǎo)都驚動了。虧得搶救及時,才未鬧出人命,最后追究責(zé)任,馬六自然逃不脫,被拉上批斗臺,然后游街示眾,逮捕法辦,判了三年徒刑。
馬六出獄后,像是一下老了許多。通過這次教訓(xùn),他的性格也像是變了,仿佛是一直陷在那次事故的陰影里沒出來,雙目有些發(fā)呆,一天到晚很少說話,更不敢殺生煮肉。眾人以為他活不長了,不想他仍然一天天地活了下來。后來,他的兒子長大了,要重操父業(yè)。不料馬六堅持不讓兒子干。兒子說他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怎能放著錢不賺。最后兒子與他分了家,又開起了馬氏雜肉鍋。沒想這一弄,馬六卻撐不住了,他天天為兒子擔(dān)心,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著,不到兩年,就離開了人世。
看戲園子的大老周
大老周年輕時曾在界首給人家看戲園子,那時候正是抗戰(zhàn)時期。潁河北岸多成淪陷區(qū),界首為國統(tǒng)區(qū),便繁華起來,號稱“小上?!?。大老周為戲院子里的伙計,任務(wù)是給人甩手巾把兒,送茶點煙。一聲高喊:“老周,打個座!”老周就點頭哈腰地應(yīng)稱:“中中中!”有人喊:“老周,來個手巾把兒!”老周亮嗓接道:“好咧!”話沒落音,一個熱騰騰的手巾把兒就隔著人頭甩了過去。那邊有人接個正著,遞給需要的看客。老周在的戲園子叫“大光明戲院”,露天的舞臺,很高,是道人帽樣式的,前高后低,前面是舞臺,后邊是化妝室,左右門處上方寫有“入廂”“出廂”字樣。臺柱子全是紅的,雕龍附鳳,花花綠綠,中間鑲有一聯(lián):
竇娥冤、秦香蓮、黛玉葬花、孔雀東南飛,自古女子多薄命;
文昭關(guān)、野豬林、蘇武牧羊、關(guān)羽走麥城,從來男兒懷悲憤。
臺下全是用木板和磚頭壘起的座位,上面有排號按號入座。兩邊全是兩層小樓,為包廂。有走廊,可以繞一周。一開始,老周在樓下忙,后來由于業(yè)務(wù)熟人緣好,就調(diào)到了樓上,專侍候達(dá)官貴人。
大老周干的這一行為“下九流”,死了是不準(zhǔn)進(jìn)老墳地的。老周干這種下九流是因為家里太窮,連女人都難找到??箲?zhàn)勝利那一年,有一個地主的小老婆因受氣逃到界首,經(jīng)人撮合,就嫁給了大老周。原來的時候,老周多是住在戲園子里,現(xiàn)在一成婚,便在戲園子附近租了一間房。他白天到戲園子里打掃衛(wèi)生,等夜戲結(jié)束回到家中,老婆已做好熱湯等著他。他的老婆姓丁,叫丁香。丁香本也是窮家女,因家中欠租被地主納了五房。那一年她才十八,老地主已年過花甲,由于她年輕貌美又受寵,引起了前幾房太太的妒恨,差點兒將她毒死。萬般無奈,她才逃了出來。地主家雖然有吃有喝,卻遠(yuǎn)不及這城里熱鬧。丁香一進(jìn)界首就大開了眼界,原來還以為地主家就是天堂,其實真正的天堂是在城市里。這里燈紅酒綠,車水馬龍。尤其到夜晚,簡直就如仙景。再加上丁香愛看戲,遇上大老周又知冷知熱,很知足,一連給他生了三個兒子。二人雄心勃勃決心要在城里扎根。不想這時候,界首解放了。新政權(quán)一成立,第一項就是清理城市戶口,不準(zhǔn)外地人在此落戶。萬般無奈,大老周只好帶著老婆孩子回到了鄉(xiāng)里。老周家住的村子叫周家莊,很偏僻,離鎮(zhèn)子十多里路,趕集上店很費勁。從繁華的城市一下掉進(jìn)沉寂的鄉(xiāng)村,老周一家都不適應(yīng)。雖然上頭給他們分了房,分了地,但總也引不起老周的興趣。他人回了農(nóng)村,心還在界首。由于心情不好,他白天很少說話,對什么事兒都不積極。仿佛共產(chǎn)黨的革命勝利,非但沒給他帶來幸福,反而帶來了不高興。由于精神壓抑,每到夜晚,他就一個人跑到河灣里去發(fā)泄。他把河灣當(dāng)戲園,跑來跑去,先學(xué)別人:“老周,打個座!”再學(xué)自己:“中中中!”
由于大老周一直執(zhí)迷在過去的歲月里,處處豎向比較,心越來越灰,情緒越來越低,連地也懶得種。而且慢慢滋長出一種抵阻情緒,對上頭的各項政策都處于不滿態(tài)度,有時還恨恨地想,還不如不解放。要不是解放,怕是已在界首買了房了。有如此想法,自然就會流露出來,常說一些比較落后的話,慢慢就在人們心目中形成了一種概念:這人跟共產(chǎn)黨不一心!丁香呢,更顯失落,她雖出生農(nóng)家,但十八歲以后就過上了富裕生活。當(dāng)太太的那幾年,不但不做任何事,還專有人侍候。后來跑到界首尋下大老周,雖然是租房,干的下藝活兒,但日子過得很開心,幾乎天天是唱著過?,F(xiàn)在回到這鬼不下蛋的地方,白天沒人,夜里添黑,成年論輩子聽不到戲,自然也過不慣。更可惱的是,還要種地,連件衣服都穿不干凈。慢慢地,她也養(yǎng)成了好吃懶做的習(xí)慣,無心種地,無心干家務(wù)。由于兩口子都懶惰,日子就過得不好,沒多久,他們就成了全村最窮的困難戶。
這一年過春節(jié),老周再也撐不住,與丁香一商量,便帶著孩子進(jìn)了界首,開始了漫長的流浪生涯……
殺豬的楊家
因鎮(zhèn)子大,北街、東街的屠夫也多。
楊屠夫只是其中的一個。楊屠夫叫楊二,排行也是老二。他生就的就有些屠夫像,個子不是太高,且胖。虬龍般的硬胡須,從下巴一直通到襠部,眾人戲稱為“連蛋毛”。他面黑,環(huán)眼,很有張飛相。只可惜他姓楊,不是張飛后人。
我家距楊二家不遠(yuǎn),小時候,愛看楊師傅殺豬。豬是楊二從鄉(xiāng)下買來的,只拴了兩條后腿。殺的時候,后腿是要綁牢的。殺案是用很厚的木板制作的,敦實,案腿很粗,牢固。豬在嚎叫中被抬上殺案,楊屠夫捋起袖子,胸口處直冒熱氣。他先用左腿膝蓋上去壓住豬身,左手扳過豬的兩條前腿,然后握刀的右手一用力,那刀一下就穿進(jìn)了豬的喉嚨。似乎只是一瞬間,血就噴出。案下有接豬血的瓦盆,往往第一注血多是穿盆而過,射在地上,擊起一片塵土,然后血、土相混,滾出一片血蛋蛋兒。那時候楊師傅把豬壓得更緊,幾乎是與豬連成了一體。豬在垂死掙扎,豬顫抖,楊師傅也顫抖。豬的叫聲由強(qiáng)到弱,最終平息下來。楊師傅這才直起腰,長出一口氣,將帶血的刀在豬身上篦一篦,拉起豬的后腿,開一個小口子。再用一根細(xì)鐵棍插進(jìn)去,來回地捅。那鐵棍五尺見長,一頭捏了個圓環(huán),一頭是如棗大小的鐵球兒——大概是怕捅爛了豬皮。捅遍豬身后,開始吹豬。吹豬是硬功夫,是多少年練就的。楊師傅腮幫鼓圓了似的,吸一口吹一口,間歇時用力握住開口的地方,命人敲豬身,讓氣順過去。待整個豬被吹得滾圓變形,才用細(xì)繩子扎死吹氣的口子,抬豬上灶。屠夫家的殺豬鍋一般都很高,便于站立著工作。灶臺也寬大,一頭整豬可以在里邊來回翻滾。煺豬的水不得滾沸,只需要60℃左右,要不就會熟肉皮,煺出的肉發(fā)紅發(fā)暗,不鮮,不好出售。豬下鍋后,先翻滾幾個來回,再用棍猛搗,為的是“吃水”,等毛燙均勻了,才開始煺。
刮毛的刮刀是弧形,手剛好整個的抓住,用力十分順手。刮刀有刃但不鋒,有點兒鈍,但利爽,這樣即不易傷皮,又刮得凈。那時候,楊師傅又將袖子再綰高,將胳膊很長地伸過去,只一下,就刮出了寬寬的一大溜。黑豬毛或白豬毛被刮掉,露出雪白的皮,白得燦爛,看著有些嬌嫩,與未煺的地方極不相襯,讓人想不到這骯臟的黑家伙還隱藏著如此細(xì)嫩粉白的皮膚。水漸漸涼去時,豬已煺凈。在灶臺上卸下豬頭,然后兩個人一用力,將豬掛在了肉架上,再用干凈水為其凈身。接著就要開膛破肚,取出五臟六腑,一場有節(jié)奏的屠殺才算告一段落。
鎮(zhèn)里有個名叫袁文禮的人,還為此編了一個謎語:“轅門外綁了楊宗保,八賢王講情也不饒。周瑜短刀刺得準(zhǔn),趙云長槍扎得妙。霸王投到烏江死,敬德脫衣?lián)Q白袍。崇禎煤山上了吊,比干挖心獻(xiàn)功勞。五牛分尸劉居正,孔子不吃醬味調(diào)——說的就是整個殺豬的過程?!?/p>
后來我們長大了,楊師傅也老了,這中間,由于鄉(xiāng)間政策多變,楊家歇業(yè)十多年。后來市場開放了,楊師傅的兩個兒子都子承父業(yè)當(dāng)了屠夫。殺豬的楊家也由一家變成了兩家。鎮(zhèn)上人為分清他們,稱其為“大楊”和“小楊”,稱楊二為“老楊”。有人給他們開玩笑叫他們是“羊(楊)殺豬”。也算巧,正好有一家姓朱的與他們是近鄰,已經(jīng)單傳好幾代,后來便避開他們,挪到了另一處。說來讓人不信,第二年竟生了兩個雙胞胎男娃娃,讓鎮(zhèn)上驚奇了許久。
修理鋼筆的老高
我上小學(xué)的時候,學(xué)校大門口一側(cè)常坐著一位修理鋼筆的老頭兒,我們都喊他老高。后來方知老高并不是鎮(zhèn)里人,是鎮(zhèn)北高李莊的,以修理鋼筆為業(yè),一年四季挑著擔(dān)子從這個學(xué)校轉(zhuǎn)到那個學(xué)校,當(dāng)時學(xué)校不是太多,除去鎮(zhèn)上的完小,還有劉陳初小。初小只有四年級,升五年級時,就要朝鎮(zhèn)上考。除此之外,往北12華里還有個縣七中,安在一個名叫程寺的地方。因為幾個學(xué)校相距太遠(yuǎn),老高基本是一天轉(zhuǎn)一個學(xué)校。那時候鋼筆還屬奢侈的學(xué)習(xí)工具,一桿“博士”筆需要四塊多錢,而當(dāng)時一毛錢就可買五個饅頭,所以不是一般人能買得起的。小學(xué)一年級、二年級,多用鉛筆,到了三年級才能使上鋼筆。買不起貴的,就買便宜一些的,便宜筆自然肯出毛病,或筆尖兒禿了或皮囊爛了或筆舌頭“屙水”了或掛鉤斷了或筆帽丟了,都要找老高修理或配制。所以,老高就成了我們上學(xué)時一個不可缺少的人物。
記得老高是個大高個兒,冬天愛穿棉袍,戴氈帽和耳暖子,手套故意將拇指和食指露出來,坐在背風(fēng)處,戴著老花鏡,很認(rèn)真地修筆、試筆。他的擔(dān)子一頭是個小柜子,三個抽屜,很小,里面全是破筆帽兒破筆桿兒后筆屁股門兒什么的。新筆尖兒新零件兒什么的在另一個抽屜里,像是很珍貴,特意掛了個小鎖。給人配制筆帽兒和筆桿兒時,老高就來回地扒拉放破零件兒的那個小抽屜,拿出一個試一試,直到找到合適的為止。為收集這些破玩藝兒,他也收購別人不用的鋼筆。除修理鋼筆外,老高還賣墨水,成包兒的那種,一包兒2分錢,回家用水一沏就能寫字。
我們上到初中的時候,老高已年過花甲,他常去程寺縣七中出攤兒修筆。每到學(xué)生開飯時間,他就端個破茶缸到食堂里要一杯開水,取出自己帶的干饃,泡一泡,從抽屜里的角處取出一個紙包,打開了,是一包鹽。鹽是農(nóng)家那時候常吃的青鹽,粒子很大。他舍不得砸碎,怕崩丟了,只用小鐵錘在一個鐵盒子里研,咧著嘴用勁兒,研碎了,方放進(jìn)茶缸里,再用舌頭舔舔小鐵錘兒,然后從路邊揀個干樹枝兒,用手捋一捋,當(dāng)筷子,“呼嚕呼嚕”地朝嘴里送,胡須上沾有饃渣子,也不擦,直到吃光喝光了,再昂臉控一控,控凈了,又斜著眼朝里瞧,若發(fā)現(xiàn)缸壁上還沾有饃渣兒,就用手猛磕茶缸,直到將饃渣兒全磕進(jìn)嘴里方罷休。直到這時,他才用肩上搭的手巾抹一下嘴巴,就開始干活。
老高少言寡語,一天到晚也說不了幾句話,收拾鋼筆時往往是一口價。你將壞了的鋼筆遞過去,告訴他哪兒出了毛病,他接過來,反復(fù)地看,在一張硬紙上邊劃拉邊說:“筆尖兒要換,是要銥金的還是要鋼尖兒?銥金的3毛,鋼尖兒的2毛。”你若還價,他就把壞筆遞給你,再不言語。等你想通了,他會看你一眼,將筆接過來,一聲不吭地開始收拾,直到你滿意為止。
我上到初二的時候,老高突然很少來我們學(xué)校了。有時鋼筆出了毛病,也找不到人收拾,只好棄了買新的。后來方知老高不來程寺初中的原因是因為他的小兒子也考上了七中,他怕自己修筆丟兒子的人,所以就不來我們學(xué)校了。很快,我們就認(rèn)識了老高的兒子。老高的兒子叫高銳,是一年級的新生。高銳很坦誠,也不掩飾父親就是修理鋼筆的老高。他說他雖然不在乎,但他父親在乎。我們說你最好勸勸你爹,讓他還來給我們收拾鋼筆,買新筆很貴的。高銳說他勸過,可爹就是不同意。有人問高銳說:“你會不會收拾鋼筆?”高銳說:“多少也會一些?!边@下大伙高興了,說:“這樣吧,你業(yè)余給我們修筆好了?!备咪J一想也是個辦法,就從家里偷偷拿來一些他爹淘汰的修理工具,開始業(yè)余搞修理了。這本來是個好事情,高銳一邊上學(xué)一邊搞點兒小收入,算是抓錢讀書兩不誤??刹恢@事怎么讓老高知道了,他匆匆趕到學(xué)校,收了高銳的修理工具,罵他沒出息,說若讓你子承父業(yè),還讓你讀書干個啥?為供你上學(xué),為不讓你覺得丟人,我現(xiàn)在都是跑幾十里出攤兒。
從此,高銳再也不給我們修筆。
只是令人遺憾的是,初中畢業(yè)那年,來了一場大運動,我們都沒有了上學(xué)的機(jī)會,高銳也回鄉(xiāng)當(dāng)了農(nóng)民。至于后來又干了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責(zé)任編輯:蔣建偉
美術(shù)插圖:段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