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從游”文化是在春秋戰(zhàn)國歷史大變革的背景下,伴隨著士人階層的形成而逐漸形成的一種教育傳統(tǒng)。“從游”的主要價值在于弟子們通常以主動求學為動力,追隨教師,不離左右,與老師朝夕相處中感潤教師的德惠,濡染觀摩之效不為而成。古代書院繼承了這種文化傳統(tǒng),師生在共同生活中形成了以道相交、合志同方,師嚴弟恭、以愛相濟,教學相長、亦師亦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研究中國古代書院師生關系的文化淵源及其特征,在此基礎上繼承和汲取積極因素,對于重建師生和諧關系具有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 “從游”;書院;師生關系;共同生活
中圖分類號: G4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8381(2013)03-0027-06
書院是我國傳統(tǒng)教育中的一大特色,它開創(chuàng)了一種特殊的教育組織形式,被譽為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枝奇葩,在封建社會后期教育發(fā)展中扮演了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其歷史重要性正如胡適所說:“在一千年以來,書院,實在占教育上一個重要位置,國內的最高學府和思想淵源,惟書院是賴?!盵1]作為古代高等教育的一個成功典范,書院不僅在講學自由、學術開放、因材施教等方面具有鮮明的特色,其融洽和諧、尊師愛生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更是得到了充分的繼承和體現(xiàn)。研究中國古代書院師生關系的文化淵源及其特征,在此基礎上繼承和汲取積極因素,對于改善當前高校中淡漠、疏離的師生關系無疑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一、 “從游”:中國古代書院師生關系的文化淵源
“從游”文化是在春秋戰(zhàn)國歷史大變革的背景下,伴隨著士人階層的形成而逐漸形成的一種教育傳統(tǒng),多見于私人講學活動。在當時教無定所的情況下,“從游”的主要價值在于弟子們通常以主動求學為動力,跟隨在老師左右,與老師朝夕相處中感受教師的氣息和個性,從而在老師的耳濡目染、德惠感潤下,承接智慧、修身悟道,逐漸完成生命的轉化和境界的提升。對于這種師生關系,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曾形象地比喻道:“古者學子從師受業(yè),謂之從游,孟子曰,‘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間嘗思之,游之時義大矣哉。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盵2]
荀子曰:“學莫便乎近其人,學之徑莫速乎好其人。”[3]為學之道,再沒有比接近良師本人更便捷的途徑了。師生關系不僅是教育領域中一項很重要的人際關系,更是教育過程中一種很寶貴的教育資源。在整個教育活動中,教育者除了以言傳的形式傳授知識,其自身的人格修養(yǎng)、道德情操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受教育者。而“從游”的教育傳統(tǒng)恰好滿足了這一點。在“從游”過程中,師生同飲同眠、患難與共、相濡以沫,學生在共同體驗中分享教師的治學經驗和人格風范。相處時間越久,學生所受的影響就越深??鬃又苡瘟袊鴷r,子路、冉有、子貢、顏回跟隨左右,創(chuàng)立了古代“從游”教育的典范。
“從游”的教育傳統(tǒng)雖然經歷了自秦代以來官方“禁游宦之民”等嚴厲措施的多次打壓,但作為民間一種寶貴的為學傳統(tǒng)被后人以不同的形式傳承了下來。如曾為漢高祖劉邦制朝儀的叔孫通,本是秦博士,在降漢時,“從弟子百余人”(《漢書·叔孫通傳》)。這種教育傳統(tǒng)至宋明則演變?yōu)闀旱囊环N重要教學形式。如陸象山在應天山結廬造屋,創(chuàng)建象山精舍(此即之后的象山書院)時,學者輻輳而來?!赌曜V》記載:“每詣城邑,環(huán)坐率二三百人,至不能容,徙寺觀??h官為設講席于學官,聽者貴賤老少,溢塞途巷,從游之盛,未見有此?!薄霸谛卸?,諸賢從游。先生朝夕應酬問答,學者踵至,至不得寢者余四十日?!盵4]487《明儒學案》稱湛若水“平生足跡所至,必建書院以祀白沙,從游者殆遍天下”。到了清代,這種教育傳統(tǒng)仍得到了發(fā)揚。如清代學者王余佑,“國變后,往來蘇門,相從講學。后從定興杜紫峰游,學以明體達用為宗,閑邪存誠為要。究心經史,教授生徒,務實學,兼文武才,遠近從游數(shù)百人”[5]。
二、 “從游”教育傳統(tǒng)下的古代書院師生關系
在“從游”教育傳統(tǒng)下,古代書院師生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教師不僅從學業(yè)上,同時也從生活上、人格上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道義價值常常會透過教育關系,藉師生之間的生活互動,融入到學生的心靈意識中,從而渾化為學生德性人格的核心部分。這樣一種“從游”關系,使教學活動成為一個美妙的生命互動過程。
(一) 以道相交合志同方
余英時先生認為,中國知識分子從最初出現(xiàn)在歷史舞臺那一剎那起便與所謂“道”分不開,“以道自任”是士階層的特性??鬃釉敛贿t疑地指出“士”是“道”的承擔者。他的弟子曾參更把對“士”的道德要求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儒家文化對士人的人格要求、價值體現(xiàn)和實踐這種價值的方式方法,都體現(xiàn)為對“道”即儒家的道德理想追求上來[6]??组T師生就是為了共同的志向——求“道”而聚合在一起的非血緣性群體,“道”是孔門師生關系建立的基礎和維系的手段[7]。以“傳道”、“明道”為目標,正是儒家學者創(chuàng)辦書院的一個顯著特點,也是理學家們對于教育目標、教育的社會作用的基本觀點。北宋泰山先生孫復創(chuàng)辦書院不以科舉為目的,而是為了“以其道授弟子”,這是北宋書院教育出現(xiàn)的新現(xiàn)象。南宋著名理學家,湖湘學派集大成者張栻主持岳麓書院期間,旗幟鮮明地反對學校成為科舉應試的附庸,提出了“傳道以濟斯民”的辦學宗旨。這一宗旨體現(xiàn)在他所作的《岳麓書院記》中:“侯之為是舉也,豈特使子群居佚談,但為決科利祿計乎?亦豈使子為言語文辭之工而已乎?蓋欲成就人才,以傳道而濟斯民也?!盵8]
宋代書院一般由名師大儒創(chuàng)辦或由德高望重的理學家主持,生徒多為慕名求學。生徒主動地選擇就表明了自己求道的志向,“道不同,不相為謀”。書院成為師生追求共同理想的陣地。對于由目的論成就的親密而友愛的師生關系,布盧姆曾寫道:“在所有自相矛盾的共同體幻影中,人類真正的共同體是那些尋求真理者、那些潛在的智者的共同體,也就是說,是全體渴望求知的共同體。人們不顧一切尋找的密切聯(lián)系正是在這里建立起來的?!盵9]為了實現(xiàn)共同的信仰,他們合志同方,營道同術,孜孜不倦于追求和推行他們的思想主張。即使是身陷危境,也不會背師叛道。如朱熹的弟子黃榦。黃榦前后從學朱熹達25年之久。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任南康知軍,黃榦隨行,在朱熹任所幫助處理一些學術上的事務。淳熙十年(1183年)正月,朱熹在武夷山五曲隱屏峰下建武夷精舍,黃榦亦在這里從學。慶元年間,朝廷禁道學,朱熹學說被誣為“偽學”,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黃榦和大部分的門人依然不為強勢所迫,追隨朱熹至精舍之地。明代心學大師王守仁被謫貶至貴州龍場,諸弟子仍不改門庭,圍伺左右。他寫的一首詩:“謫居淡虛寂,眇然懷同游?!窒固米?,絳蠟清樽浮。鳴琴復散帙,壺矢交觥籌。夜弄溪上月,晚陟林間丘。村翁或招飲,洞客偕探幽。講習有真樂,談笑無俗流。緬懷風沂興,千載相為謀。”[10]699從側面彰顯了
師生不離不棄、患難與共的深厚情誼。
(二) 師嚴弟恭以愛相濟
在中國數(shù)千年的傳統(tǒng)社會中,“師道尊嚴”、“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一直是師生關系理念的主旋律。“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盵11]143古往今來,師道之尊嚴,就在于其內在有著無可替代的尊貴和莊嚴,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訓誡,“天、地、君、親、師”的牌位,正是所然。被稱為中國第一部學生守則的《弟子職》就對尊師的禮數(shù),弟子如何伺候先生進食、就寢、盥洗等進行了嚴格的規(guī)定。
魏晉以后,佛道興盛,儒學式微,師弟子之禮等一度遭到了破壞,至唐代甚至出現(xiàn)了凌忽長者,恥于為師的境況。經過唐末五代十國干戈興、學校廢、禮儀衰、風俗敗壞的社會動蕩之后,宋代的知識分子為了振興儒學,掀起了一場重振師道的運動。被稱為“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就是通過對孫復嚴師弟子之禮而樹立了師道尊嚴。孫復立泰山學院,石介是京東一帶素有聲望的學者,但是其對孫復執(zhí)弟子禮。孫復每次講學,“介執(zhí)屨侍左右,先生坐則立,升降拜則扶之。及其往謝也,亦然。魯人既素高此兩人,由時始識師弟子之禮”[12]。范仲淹掌教應天書院時,特別重視教師的示范作用,“公嘗宿學中,訓督有法度,勤勞恭謹,以身先之。由是四方從學者輻湊,其后以文學有聲名于場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13]。陸九淵對門人在禮儀方面也要求甚嚴?!坝幸簧埓挝⒔蛔?,飯既,先生從容問之曰:‘汝適有過,知之乎?’生略思:‘已省?!壬唬骸芜^?’對曰:‘中食覺交足,雖即改正,即放逸也?!鋰廊绱??!盵4]389古代書院師生之禮雖嚴,但也有溫馨和諧、其樂融融的一面。例如,程明道謂:“再見茂叔后,吟風弄月,有‘吾與點也’意?!盵14]573其弟子謝良佐曾云:“明道終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渾是一團和氣。所謂‘望之嚴也,即之也溫’?!盵14]575黃榦回憶他當初師從朱熹的情景時說:“榦丙申之春,師門始登,誨語諄諄,情猶父兄。春山朝榮,秋堂夜清?;驁?zhí)經于坐隅,或散策于林垌。或談笑而舂容,或切至而叮嚀。”[15]朱熹諄諄教誨、和藹可親的形象躍然紙上。名儒王陽明53歲時宴門人于天泉橋下,在中秋月白如晝下,見諸生興烈,乃作詩曰:“鏗然舍瑟春風里,點也雖狂得我情?!盵10]707這些都是理學家與學生相處隨和平易的融洽一面。王陽明的弟子在六安龍津書院聚徒講學時,學者自遠而至。據(jù)說他誠意懇篤,氣象平易,善于論說,士以是日親。
在書院中,教師不僅對弟子傳道、授業(yè)、解惑,在生活中對弟子也是關懷備至?!稏|軒筆錄》記載,范仲淹掌學書院時,不僅在金錢上慷慨地資助家境窮困的孫復,還為其謀一學職,每月可得三千的供養(yǎng),使其安心于學。清代劉熙載主持上海龍門書院期間,常與諸生講習,終日不倦。每五日必一一問其所讀何書,所學何事,黜華崇實,祛惑存真,并經常在午夜巡視諸生寢室[16]。
(三) 教學相長亦師亦友
教學相長出自《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盵11]425意為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得到提高。教學相長不僅很好地揭示了教與學相互依存的關系,同時亦揭示了教師與學生之間共生共進的關系。教學相長蘊含了師生平等的思想,這種師生關系并不止步于平等,更包含了師生交往關系中的教育性。
《呂氏春秋·誣徒》:“善教者,視徒如己。反己以教,則得教之情也。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則師徒同體。”[17]這種“視徒如己”的古代傳統(tǒng)師生觀為書院平等友愛、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積淀了文化底蘊。如朱熹與門人蔡元定之間交往頻繁,二人兼師友,在朱熹文集中存有的二人書信往來就有140多封。有一段記載頗能說明朱熹與蔡元定的關系:元定師事熹,而熹顧曰:“季通,吾老友也。凡性與天道之妙,他弟子不得聞者,必與元定商榷之。嘗輯其講論之辭曰《翁季錄》者,蓋引以自匹也?!盵18]陸九淵亦看重師友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他說:“親師友,去己之不美也。人資質有美惡,得師友琢磨,知己之不美而改之。”[4]470王守仁則提倡教師通過納諫來提升自己,他將“諫師”看作實現(xiàn)“教學相長”的途徑。他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中說:“人謂事師我犯無隱,而遂謂師無可諫,非也;諫師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隱耳。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蓋教學相長也?!盵10]976“諫師”也正說明了師生之間是相互依存、互相制約、共同進步的關系。
三、 重建師生“從游”關系
師生關系的加強,有賴于教師和學生同時“在場”,實現(xiàn)面對面的互動。“從游”使教育場合多樣化,教育維度多元化,教育影響深化?!皬挠巍?,使師生在相處之時,氣息相染,文脈相傳。“從游”,就是用知識去開啟學生,用道德去感召學生,用學術去吸引學生,用人格去塑造學生??偠灾?,就是在模式上有時間保證,在甘苦共嘗中達到精神的溝通,感情的融洽,這是“從游”傳統(tǒng)最主要的當下價值之一[19]。
當前,由于高校擴張等其他因素的影響,高校師生間情感淡薄,關系疏遠的現(xiàn)象十分嚴重,師生關系甚至出現(xiàn)了反向“游離”。在一項關于高校師生關系現(xiàn)狀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公辦高校的學生有機會與教師交流的只占9.45%,民辦高校學生在課余時間與教師交流的占20.60%。即使有較多的時間和機會能與老師交流,仍有近半數(shù)的學生很少與教師交流。師生關系的疏離嚴重影響了高校教育質量的提高。因此,借鑒古代書院教學模式,創(chuàng)設“從游”教育環(huán)境對于改善師生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古代書院師生不僅在課堂上、講臺前解疑問難,在課堂之外的飯桌上、田埂間、山巔上他們同樣會當機問道、切磋砥礪?!吨熳诱Z類》記載:一日侍食,先生曰:“只易中‘節(jié)飲食’三字,人不曾行得?!敝熳映浞掷蒙钪械膱鼍皝硖嵝褜W生“節(jié)飲食”。次早,才卿以右手拽涼衫,左袖口偏于一邊。先生曰:“公昨夜說‘手容恭’,今卻如此!”才卿赧然,急叉手鞠躬,曰:“忘了。”先生曰“為己之學有忘耶?向徐節(jié)孝見胡安定,退,頭容少偏,安定忽厲聲云:‘頭容直!’節(jié)孝自思:‘不獨頭容要直,心亦要直?!源吮銦o邪心。學者須是如此始得。”[20](象山)先生一日出游禹穴,顧田間禾曰:“能幾何時,又如此長了。”范兆期在旁曰:“此只是有根。學問能自植根,亦不患無長?!毕壬唬骸叭耸霟o根?良知即是天植靈根,自生生不息;但著了私累,把此根戕賊蔽塞,不得發(fā)生耳。”[21]觀山,(象山)云:“佳處草木皆異,無俗物,觀此亦可知學。”[4]463溫德爾班認為:“師生之間的友誼和感情只應基于在共同生活中相互共勉,力求向善,彼此促進,實現(xiàn)理想?!盵22]上述書院師生之間深厚的感情,和諧的關系正在這種前導后隨,朝薰夕炙的日常相處中建立起來的。
現(xiàn)代大學若想打破師生之間相互隔離的狀態(tài),就應突破班級授課制單一的教學模式,恢復生活的整體性和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在整體性的生活中進行生命對生命的關照,心靈與心靈的對話。早在20世紀之初,曾擔任哈佛大學校長的洛厄爾就認為,一個年輕人的大學教育,不應僅僅局限在課堂中進行,而且也應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大學為年輕人創(chuàng)造一個優(yōu)良環(huán)境至關重要。他在任期間,不僅為學生打造一所男女共同生活和學習的學院,還完善了導師制,初步形成了“學院式的學習方式”[23]。由上可知,不論是我國古代的書院教育,還是哈佛大學的“學院式的學習方式”都很值得借鑒。當前高校的住宿制為共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應該進一步完善宿舍管理制,拓展師生互動的空間,豐富師生交往活動。若教師常能與學子相聚一堂,或答疑解惑,或談心論學,或茶點小飲,學子則可就近觀摩取益,不覺品德與學問俱進也。
參考文獻
[1] 胡 適.書院制史略[M]//卞孝萱,徐雁平.書院與文化傳承.北京:中華書局,2009:1.
[2] 梅貽琦.大學一解[J].清華學報,1941(1):4.
[3] 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荀子新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0:10.
[4] 陸九淵.陸九淵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0.
[5] 徐世昌.清儒學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4.
[6] 李 兵,朱漢民.書院文化是中國古代大學文化的核心[N].光明日報,20051123(05).
[7] 文正東.儒學變遷中的師生關系演變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11:40.
[8] 王 涵.中國歷代書院學記[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2426.
[9] 布盧姆.美國精神的封閉[M].戰(zhàn)旭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7:330.
[10] 王守仁.王陽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1] 孔穎達.禮記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2] 歐陽修.歐陽修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1:457.
[13] 范仲淹.范仲淹全集[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870.
[14] 黃宗羲.宋元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5] 王懋竑.朱熹年譜[M].北京:中華書局,1998:529.
[16] 陳元暉.中國古代書院制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116.
[17] 呂不韋.呂氏春秋[M].上海:上海書店,1985:41.
[18] 樵川樵叟.慶元黨禁[M].北京:中華書局,1985:16.
[19] 王文凱.中國傳統(tǒng)“從游”教育模式評議[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1):111114.
[20] 黎靖德.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2754.
[21] 陸象山,王守仁.象山語錄·陽明傳習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73.
[22] 文德爾班.哲學史教程[M].羅達仁,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111.
[23] 張家勇,張家智.哈佛大學本科生住宿制和導師制[J].比較教育研究,2007(1):7578.
(責任編輯 東 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