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雪
(海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海南海口571158)
魯迅以一個啟蒙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中國文壇上,第一聲吶喊是:“救救孩子!”“救救孩子”的啟蒙思想貫穿魯迅一生的寫作,他在眾多的作品中描寫了一系列兒童形象。魯迅作品中“兒童”這個概念是相對于成年人而言的未成年人,是指新的生命,年輕的一代。例如,在《隨感錄·四十九》里,魯迅所提倡的“幼者本位”的思想“少的感謝他們填了深淵,給自己走去;老的也感謝他們從我填平的深淵上走去?!雹亵斞?《隨感錄·四十九》,《魯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年版,第335頁。以下注釋使用同一版本。這里的“少的”與“老的”顯然是相對而言。魯迅作品中的兒童形象研究應(yīng)獲得相當(dāng)?shù)牡匚?,但一直以來,研究者們特別關(guān)注的是魯迅作品的農(nóng)民與知識分子形象,而對兒童形象的研究略有忽視。正如兒童文學(xué)批評家朱自強(qiáng)認(rèn)為:“魯迅對兒童心靈世界的真實而深刻的表現(xiàn)上……研究者們不是重視不足,便是浮光掠影,未能觸及魯迅心態(tài)的深處。”[1]對魯迅作品中的兒童形象研究,不但可以了解“橫眉冷對”的魯迅的另一個柔情的側(cè)面——“人間至愛者”,[2]17而且能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魯迅對封建禮教和思想“吃人”的事實的深惡痛絕,對新生命的熱愛,對新生活的渴望,從而進(jìn)一步了解魯迅的啟蒙思想。錢理群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我們往往注目于憤怒的魯迅,卻忽略了魯迅悲憫和關(guān)愛的這一面?!盵2]17一系列的兒童形象的塑造最能體現(xiàn)魯迅“愛”與“痛”的矛盾心理,因此兒童形象在魯迅作品中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和美學(xué)意義。
許壽裳回憶魯迅在日本求學(xué)時,經(jīng)常與他探討三個問題:“(一)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國民族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3]124魯迅用一生的時間和精力去尋找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在他塑造理想人性的人物形象中,兒童形象比成人形象更生動、飽滿,寄予更大的希望。少年閏土、宏兒、雙喜、阿發(fā)、秀兒、招兒以及《過客》中的小女孩等等。從作品的字里行間,可以感覺到作者幾乎是帶著呵護(hù)花朵般的心情去刻畫這些人物形象的。
這一系列充滿希望的兒童形象,仿佛也讓人看到中國未來的希望,他們單純、聰明、善良、勤勞、樂觀……他們充分體現(xiàn)了魯迅“幼者本位”的思想:新的生命必將戰(zhàn)勝老的生命。如果沒有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束縛與毒害,讓這些孩子在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中健康長大,中國將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少年閏土,曾讓多少少年兒童為之欽佩。小時候的閏土還沒受封建禮教和思想的侵害,加上有父親精心地呵護(hù),長得格外健康,“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4]夏季看瓜,去海邊拾貝殼,冬季抓小鳥……這是一個典型的勤勞勇敢的農(nóng)村少年形象,盡管他是窮人的孩子,但他沒有像某些“窮人的孩子蓬頭垢面的在街上轉(zhuǎn)”。[5]311他的聰明勤勞足以讓他過上幸福生活,但事與愿違,成年閏土的麻木的心靈,悲慘的生活,讓人對少年閏土充滿無限的惋惜與同情,也激起讀者對封建社會毀滅人性的本質(zhì)深深的憎恨,從而實現(xiàn)了魯迅一直堅持的啟蒙主義思想。
魯迅與許壽裳一起探討“中國民族最缺乏的是什么?”最后他們一致認(rèn)為“我們民族最缺乏的東西是誠和愛”。[3]124魯迅總是能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社戲》中的雙喜、阿發(fā)等兒童形象最能體現(xiàn)他所渴望的人性的“誠和愛”。平橋村,一個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村民們“百分之九十九不識字”,[6]590但他們卻體現(xiàn)了魯迅最渴望看到的理想人性?!霸谛〈謇?,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我們年紀(jì)都相仿,但論起行輩來,卻至少是叔子,有幾個還是太公……即使偶爾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絕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盵6]590正因為有這樣平等、寬松、自由的生活環(huán)境,才會養(yǎng)育出聰明純樸善良的雙喜和阿發(fā)。雙喜的機(jī)靈勁兒沒有幾個孩子能比得上,他真誠待人,說話語言活潑又條理清楚:“我寫包票!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盵6]591干脆利落的兩句話就把大人們說得心服口服,一個聰明伶俐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他的真誠也感動了讀者。這與魯迅在《上海的兒童》里描寫的中國兒童形象截然相反,他們要么在家是“暴王”、“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網(wǎng)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币丛诩沂恰芭拧?、“傀儡”,“到外面來,則如暫出樊籬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跳躍?!盵7]580阿發(fā)的形象更讓人覺得如沐春風(fēng),當(dāng)大家決定偷豆時,他簡單而堅定地說:“偷我們的吧,我們的大得多呢!”這一句樸質(zhì)的對白,讓讀者發(fā)出會心的笑,一個善良無私的兒童形象深深感動了讀者。他們沒有勾心斗角、不會自私自利,更沒有麻木不仁,他們僅僅作為天真活潑的兒童而存在,像孩子一樣生活,他們不是“縮小的成人”,更不是“少年老成”。[8]354平橋村的孩子們的未來,就像坐上了航船,勇往直前,而“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連夜?jié)O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采起來”。[6]595這一描寫深刻地體現(xiàn)了魯迅“幼者本位”的啟蒙思想,“老的讓開道,催促著,鼓勵著,讓他們走去?!盵8]355可親可敬的六一公公知道孩子們偷了他的豆,沒有懲罰,只是寬容地微笑,當(dāng)聽“我”說豆好吃,就往“我”外祖母家送豆。老者理解幼者,尊重幼者,呵護(hù)幼者,這就充分體現(xiàn)了魯迅“幼者本位”的思想具有反封建禮教和思想的特質(zhì)。
魯迅作品體現(xiàn)理想人性的還有《過客》中的那個小女孩,雖然只有寥寥幾筆,卻讓人過目不忘。這個小女孩“約十歲,紫發(fā),烏眼珠,白底黑方格長衫”。[9]193單從“烏眼珠”一詞就可以想象小女孩的聰明伶俐,更可貴的是她樂觀的精神和善良的心靈。
客……老丈,你大約是久住這里的,你可知道前面是怎么一個所在么?
翁前面?前面,是墳。
客(詫異地)墳?
孩不,不,不的,那里有許多許多野百合,野薔薇,我常常玩,去看他們的。
客 (西顧,仿佛微笑)不錯,那些地方有許多許多野百合,野薔薇,我也常常去玩過,去看過的。但是,那是墳。(向老翁)老丈,走完了那墳地之后呢?[9]195
這是一段巧妙的意味深長的對話,一個樂觀可愛的小女孩形象直逼讀者的心靈。成人看到前面是墳地,小女孩看到的是花園,而且還常常去那里玩,去看花。她這份樂觀和天真也感染了過客,過客情不自禁地笑了,面向前方想象了一下,安慰一下一路奔波疲憊的靈魂,然而馬上回到現(xiàn)實,成人所看到的世界——墳地。魯迅說:“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言語……”[10]兒童是希望,也是成人的力量之源。魯迅通過兒童視角去描述前方的美好,暗示中國民族未來的路是美好的,是值得期待和為之奮斗的。過客最后還是帶著受傷的身體繼續(xù)前進(jìn),何嘗不是從樂觀的小女孩身上汲取力量,同時也想為這個可愛的孩子開辟一條新的希望之路。
魯迅匕首般的筆只要涉及到天真的孩子馬上變得充滿柔情,冷峻尖刻的語言也變得親切又幽默,仿佛一位慈眉善目、和藹可親的老人在輕聲細(xì)語地與孩子們進(jìn)行愉快的心靈交流。他飽含深情地塑造了一系列可愛的兒童形象,與他本人內(nèi)心隱藏著巨大的愛的能量有關(guān)。錢理群稱贊魯迅說“這個人,有著最多的愛”。[11]從現(xiàn)實生活中的魯迅對孩子的態(tài)度,也可以想象他塑造這一系列可愛少年時內(nèi)心的情感基調(diào)是愛,對幼者天性的愛。魯迅在給母親的信中談起兒子海嬰,幽默的語言令人忍俊不禁。
“他大約已認(rèn)識二百字,曾對男說,你如果字寫不出來了,只要問我就是。”[12]12
“這真無怪男的頭發(fā)要花白了。一切朋友和同學(xué),孩子都已二十上下,海嬰每一看見,知道他是男的朋友的兒子,便奇怪問道:他為什么會這樣大呢?”[12]16一個調(diào)皮可愛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透過紙背似乎可以看到小海嬰是與讀者對話。魯迅對自己的兒子愛護(hù)有加,對別的兒童也是如此。有一次,“茅盾的兒子小病在家休養(yǎng),魯迅很關(guān)切他,去看電影之前就特別向茅盾先生商量:要借他的孩子一下。弄得茅盾先生莫名其妙地允諾之后,才曉得原來是要帶他的兒子阿霜去看電影?!盵13]魯迅對兒童的愛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然后從筆端流露出來,細(xì)細(xì)品讀,耐人尋味。
魯迅從自己的生命體驗出發(fā),塑造了一系列理想人性的兒童形象,通過對他們理想人性的贊美,寄寓了自己對中國民族未來的希望,也深刻體現(xiàn)了他的“幼者本位”的啟蒙思想,以此批判封建禮教和思想對孩子的侵害。
錢理群說:“從一開始,魯迅就是抱著質(zhì)疑啟蒙又堅持啟蒙的復(fù)雜態(tài)度出現(xiàn)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這也是他不同于同時期的啟蒙者的獨特之處?!盵2]40魯迅給自己繪制了一幅希望的藍(lán)圖,認(rèn)為新的生命必將勝于老的生命,未來是有希望的,但他又懷疑新的生命,逼著自己去正視新的生命的劣根性。他帶著巨大的憤怒與悲哀塑造了一系列麻木的小看客型的兒童形象,如《狂人日記》里的孩子們,《孤獨者》里的大良、二良、三良,《肥皂》里的學(xué)程,《示眾》里的胖孩子、小學(xué)生等等,這些小看客麻木的行為舉止比成人看客更讓人觸目驚心。
這些孩子是天生麻木,還是后天環(huán)境所致,《孤獨者》里的“我”和魏連殳曾有過一番辯論。魏連殳認(rèn)為是環(huán)境教壞的,天真的孩子是中國民族的希望,最后他連這一點希望也破滅了。作品對大良、二良的外貌描寫只有這一句:“大的八九歲,小的四五歲,手臉和衣服都很臟,而且丑得可以?!钡蟮氖撬麄儽晃廴具^的心靈,他們兄弟之間“總是互相爭吵,打翻碗碟,硬討點心”。魏連殳把這些不可愛的孩子“看得比自己的性命還寶貴”。[14]93可是當(dāng)他失業(yè)時,孩子們對他避而遠(yuǎn)之,后來當(dāng)上了官,孩子們卻可以為他磕頭,裝狗叫。孩子是天生如此,還是環(huán)境所致呢?從他們的祖母津津有味講述中便可得知:“要他買東西,他就要孩子裝一聲狗叫,或者磕一個響頭。哈哈,真是過得熱鬧。前兩月二良要他買鞋,還磕了三個響頭哩,哪,現(xiàn)在還穿著,還沒破呢?!盵14]108可見,這位祖母對孩子的行為不僅是贊賞,甚至極有可能是她教孩子們這么去做。孩子的變壞是理所當(dāng)然的事。讓魏連殳更氣憤的還有他的侄子?!拔业脑⒗镎泻苡憛挼囊淮笠恍≡谀抢?,都不像人……”[14]94短短一句,就足以把侄子丑陋的靈魂勾勒出來,“兒子正如老子一般”傳遞給讀者很多的信息,孩子變成這樣,長輩負(fù)有不可推卸的責(zé)任,用狂人的話說就是“這是他們娘老子教的!”[15]就像在《示眾》里抱小孩的老媽子面對斬首示眾這種殘忍的場面,她卻對孩子指點著說:“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16]74成人看客就這樣慢慢地把孩子教育成小看客,所以,小孩子的自私、勢利、麻木就都有源可尋了。正如魯迅所說:“頑劣、鈍滯都足以使人沒落,滅亡。童年的情形,便是將來的命運?!盵7]581這樣的教育方法足以使孩子走上一條自我毀滅的道路。
其實,真正摧毀魏連殳對孩子懷有的美好希望和奮斗意志是那一聲“殺”,“街上看見一個很小的小孩,拿著一片蘆葉指著我道:殺!他還不很能走路……”[14]94魯迅惜墨如金,這絕不是閑來之筆,而是含有深刻的內(nèi)涵。幼兒拿著蘆葉當(dāng)劍,對著長者或者說是啟蒙者喊“殺”,這一現(xiàn)象在魯迅其他作品中反復(fù)出現(xiàn)?!堕L明燈》里兩次寫道:“一個赤膊孩子擎起他玩弄著的葦子,對他瞄準(zhǔn)著,將櫻桃似的小口一張,道:‘吧!’”[17]從孩子的動作可以看出這一聲響亮的“吧!”是“殺!”只不過他還不很能說話。更讓人觸目驚心的是在《頹敗線的顫動》里,老祖母為年輕一代受盡羞辱,奉獻(xiàn)一切,最后換來的是最小的外孫“正玩著一片干蘆葉,這時便向空中一揮,仿佛一柄鋼刀,大聲說道:殺!”“那垂死的女人口角正在痙攣,登時一怔?!盵18]孩子們的“殺”聲加重了文章的悲劇氣氛,形成一種巨大的震撼人心的悲劇力量。那把蘆葉劍不僅僅指向魏連殳、“他”、老祖母,更是指向讀者。這一聲“殺”,讓所有有良知的中國人心驚肉跳。魯迅痛苦地否定了新的生命必將勝于老的生命的“幼者本位”的觀點,他所希望的是“老的讓開道,催促著,鼓勵著,讓他們走去。路上有深淵,便用那個死填平了,讓他們走去。少的感謝他們填了深淵,給自己走去?!盵8]355而這個愿望徹底破滅了。這些孩子不但沒有感謝老一輩的犧牲,反而以看客般的冷漠和麻木傷害他們。魯迅也因此再一次陷入自我覺醒與自我否定的痛苦之中。
麻木的看客型的兒童形象還有一個典型的代表,就是《示眾》里那個十一二歲的胖孩子。當(dāng)知道有斬首示眾的“好戲”看時,“像用力擲在墻上而反撥過來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飛到馬路的那邊了?!盵16]70動作之快是為了搶到一個有利觀看的位置,他像一只蒼蠅往臭雞蛋的裂縫里鉆。當(dāng)他的行為影響到成人看客胖大漢的觀看效果,被胖大漢賞了一巴掌后,他“像小鼠落在捕機(jī)里似的,倉皇了一會,忽然向小學(xué)生那一面奔去,推開他,沖出去了”。[16]73看客怕強(qiáng)欺弱的國民劣根性在胖小孩身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新的生命的單純與善良已被摧毀。魯迅在他們身上看到生命的低劣,命運被復(fù)制。魯迅通過一系列麻木的看客型的兒童形象的塑造也批判了成人對孩子的教育。中國的孩子“小的時候,不把他當(dāng)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5]312
魯迅在《燈下漫筆》里談到:“大小無數(shù)的人肉的筵宴,即從有文明以來一直排列到現(xiàn)在,人們就在這會場中吃人,被吃,以兇人的愚妄的歡呼,將悲慘的弱者的呼號遮掩,更不消說女人和小兒?!盵19]229“小兒”作為“人肉筵宴”上“辦酒的材料”,他們毫無拒絕與反抗之力,有的甚至連“悲慘的呼號”也無法發(fā)出,就在無聲的呻吟中默默死去,只留下垂死掙扎的姿勢對封建社會進(jìn)行無聲的控訴。就像祥林嫂的兒子阿毛的死,單四嫂子的兒子寶兒的死,華小栓的死,狂人的妹妹的死等等。魯迅通過一系列被毒害的兒童形象,揭示了封建社會禮教和思想給少兒以摧殘、夭折命運的現(xiàn)實性與必然性,從而徹底否定了他所崇尚的“幼者本位”的啟蒙主義觀點,這些孩子沒有走上“進(jìn)化的話”,也沒有“上那發(fā)展的長途”。
祥林嫂是“更卑的妻”,阿毛是“更弱的子”,[19]227他們生活在封建社會里,就像兩只小螞蟻,別人輕輕一捏,生命就會隨之而亡。阿毛,一個很乖巧、聽話的孩子,母親叫他坐在家門檻上剝豆,狼來了,他在無聲無息中被吃了,把最殘忍的姿勢留以看客心中:“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臟已經(jīng)都給吃了,手里還緊緊地捏著那只小籃?!盵20]阿毛至死,也沒有放下母親對他的囑咐,也沒有人聽到他的呼喊與最后的哭聲,他無聲地死了。表面看來,阿毛的死是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造成的,但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終究是社會環(huán)境造成的。兒童的生命在那個環(huán)境中毫無保障。而新一代生命的消失,并沒有引起人們的心痛和反省,只是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新的生命沒有任何價值與意義。
如果說阿毛死于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那么單四嫂子的寶兒就是直接死于社會環(huán)境的黑暗。封建迷信思想悄無聲息地奪走了一個少兒的生命。未生病的寶兒是“生龍活虎似的”,并且是十分乖巧、懂事,他對單四嫂子說:“媽!爹賣餛飩,我長大了也賣餛飩,賣許多許多錢,——我都給你?!盵21]478可惜寶兒這個美好的愿望太遙遠(yuǎn)了,來不及實現(xiàn),他就生病了,為了給他治病,“粗笨的”母親“神簽也求過了,愿心也許過了,單方也吃過了,要是還不見效,怎么好?——那只有去診何小仙了”。[21]473何小仙的診斷是“中焦塞著”和“火克金”。庸醫(yī)直接致寶兒于死地。迷信思想在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而一些人則利用這點謀取利益,不顧別人的死活。寶兒臨死之前做了一點小小的抗議,他“忽然擎起小手來,用力撥他散亂著的一綹頭發(fā),這是從來沒有的舉動,單四嫂子怕得發(fā)怔”。[21]475寶兒最后喊了一聲“媽!”便永遠(yuǎn)合上眼了。一個幼小的生命便死于社會的黑暗和封建迷信思想。他的死讓母親失去了對明天的希望,讓左鄰右舍飽餐一頓,凡是為他后事“動過手開過口的人都吃了飯”[21]478,寶兒的生命價值就在別人的“吃”中結(jié)束了。
讓人揪心的還有得了癆病的華小栓。雖然文章中沒有直接寫出華小栓的年齡,但從華大媽對小栓的言語中,可以判斷他還是個未成年的孩子。他給讀者的第一印象是“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飯,大粒的汗,從額上滾下,夾襖也貼住了背心,兩塊肩胛骨高高凸出,印成一個陽文的‘八’字”。[22]這是一個毫無生機(jī)的兒童形象。他生病了,不能得到科學(xué)的治療,而把全部的希望寄托于一個“人血饅頭”上,他吃著別人的血。在吃與被吃之中,小栓的生命走向結(jié)束。而他自己并沒有意識到他是“吃”與“被吃”的犧牲品。
魯迅帶著悲哀沉重的心情如泣如訴地描寫被毒害的兒童形象,同時流露出他強(qiáng)烈的愿望——改造舊社會,創(chuàng)造新生活?!棒斞笇⒆畲蟮摹異邸疅崃摇c最大的‘死’之‘冷峻’兩個極端交織于一身。”[23]他對新生命愛之熱烈,又把少兒的死寫得如此冷峻,這是魯迅對自我的拷問、自我的撕裂,注定了他靈魂的痛苦。
王富仁曾說:“在‘孩子’身上看未來,在‘孩子’身上看希望,是《吶喊》《彷徨》內(nèi)蘊(yùn)的一條重要思想脈絡(luò)。魯迅承認(rèn)青年必勝于老年,但同時又不認(rèn)為青年一代會迥異于老年一代,從而把他對未來的希望和對中國社會思想變革的艱巨性、長期性的認(rèn)識結(jié)合了起來?!盵24]這里所說的“青年”和“孩子”都是指年輕的一代。魯迅總能在肯定與否定、堅信和懷疑中做出絕望的反抗,他把希望寄托于“中國覺醒的人,為想隨順長者解放幼者,便須一面清結(jié)舊賬,一面開辟新路……自己背著因襲的重?fù)?dān),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25]
兒童形象是魯迅塑造眾多藝術(shù)形象的一個有機(jī)組成部分,一系列兒童形象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和審美意義。孩子是國家的未來,而孩子品性的好壞與成人的教育有直接的關(guān)系。魯迅寫作的目的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26]所以,“救救孩子”不應(yīng)該只成為一聲吶喊。如果我們能深入把握魯迅崇尚童心的兒童觀,會給我們關(guān)于魯迅研究帶來新的拓展,魯迅的精神內(nèi)涵也會得到進(jìn)一步的豐富和深化。
[1] 朱自強(qiáng).兒童文學(xué)論[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xué)出版社,2005:197.
[2] 錢理群.與魯迅相遇——北大演講錄之二[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
[3] 許壽裳.魯迅傳[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0.
[4] 魯迅.故鄉(xiāng)[M]//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503.
[5] 魯迅.隨感錄二十五[M]//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
[6] 魯迅.社戲[M]//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
[7] 魯迅.上海的兒童[M]//魯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
[8] 魯迅.隨感錄四十九[M]//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
[9] 魯迅.過客[M]//魯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
[10] 魯迅.看圖識字[M]//魯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37.
[11] 錢理群.心靈的探尋[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164.
[12] 魯迅.致母親[M]//魯迅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
[13] 許廣平.許廣平憶魯迅[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79:317.
[14] 魯迅.孤獨者[M]//魯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
[15] 魯迅.狂人日記[M]//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445.
[16] 魯迅.示眾[M]//魯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
[17] 魯迅.長明燈[M]//魯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62.
[18] 魯迅.頹敗線的顫動[M]//魯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210.
[19] 魯迅.燈下漫筆[M]//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
[20] 魯迅.祝福[M]//魯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16.
[21] 魯迅.明天[M]//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
[22] 魯迅.藥[M]//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465.
[23] 錢理群,王得后.《魯迅散文全編》序[C]//汪暉,等.魯迅研究的歷史批判——論魯迅(二).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247.
[24] 王富仁.《吶喊》《彷徨》綜論[C]//汪暉,等.魯迅研究的歷史批判——論魯迅(二).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210.
[25] 魯迅.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M]//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145.
[26] 魯迅.我怎么做起小說來[M]//魯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