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語湘
(湖南大學,湖南 長沙 410082)
論不當?shù)美聦嵰畼嫵?br/>——從法律事實到法律效果的分析框架
李語湘
(湖南大學,湖南 長沙 410082)
不當?shù)美诜尚再|上屬于一項法律事實,不當?shù)美墒聦嵁a生不當?shù)美颠€的法律效果,兩者共同構成不當?shù)美颠€請求權。從比較法的角度而言,兩大法系在不當?shù)美墒聦嵉臉嫵梢暇?guī)定了“被告獲利”以及“原告受損”兩個要件,只是在獲利基礎是否正當?shù)臉嫵梢?,大陸法系堅持一種籠統(tǒng)、抽象的概括式規(guī)定,而英美法則比較細致地規(guī)定了各種不正當因素的具體情況。通過比較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做法,力圖從解釋論上對我國不當?shù)美聦嵰鞒鱿到y(tǒng)性解釋,以更好地實現(xiàn)不當?shù)美埱髾嗟膬r值功能。
不當?shù)美皇聦嵰?;法律事實;法律效?/p>
(一)不當?shù)美埱髾嗟膬r值基礎
任何制度的獨立存在,都有其獨特的功能,不當?shù)美贫鹊膬r值基礎就在于公平,是一種法律化的道德。其制度靈感來源于公平、正義,是基于自然正義對不得損人利己這種建立在基本道德基礎上的法律化的實現(xiàn),是公平正義在法律上的體現(xiàn)。因此,不當?shù)美畛跏且环N法律化的道德,是一個本身或多或少參雜了道德層面上的法律制度,也是不當?shù)美贫葮I(yè)已維護和力圖達到之目的,來自于人性中對正義的渴求。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將正義區(qū)分為分配的正義(iustitiadistributiva)和交換的正義(iustitiaeonunu tativa)。按照他的觀點,人的各項財產,或從分配而來,或從交換而來。分配正義是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法律制度規(guī)定的社會資源在社會結構中的具體配置的規(guī)范。在私人的交換關系中,要求實現(xiàn)和維護交換正義,要求在交易中尊重人的權利,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利益,不允許一方不正當?shù)匾运说膿p失為代價而獲利[1]。在有違公平正義的前提下,獲得本不應該獲得的財產,導致價值失衡,就違反了交換正義,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或途徑對此予以矯正。因此,矯正正義作為一種補償性正義,是事后追加的一種正義[1]p95,作為對分配正義和交換正義的一種補充形式,起到保障正義實現(xiàn)的作用。
(二)不當?shù)美埱髾嗟膬r值實現(xiàn):法律事實-法律效果的結構框架
王軼先生指出:“民事法律事實,是指依法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客觀現(xiàn)象.......這些由法律規(guī)定的、能夠產生一定法律后果的事實,就是法律事實”[2]。法律事實的認識主體是立法者,客體是客觀存在的自然事實,立法者通過規(guī)定一定的法律要件來對某一自然事實進行法律構造,形成法律上的事實,以達到特定的法律效果。立法者不僅考慮法律事實的構成要件,同時規(guī)范該法律事實導致的法律效果,從而達到規(guī)制特定的社會生活秩序的目的。即,立法者通過規(guī)定一定的法律要件來構造某一法律事實,使得立法者的主體性要素對象化于法律事實之中。因此,判斷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是否能夠引起法律上規(guī)定的某種特定的法律效果,首先必須符合法律規(guī)范邏輯結構中假定的情況,即法律事實。只有符合了這種假定情況,才有可能依據(jù)法律規(guī)范使得法律關系得予以產生、變更或消滅。從法律的結構層面上來看,任何一種請求權的構成,都有其內在的邏輯結構。作為一系統(tǒng)性存在,任何一種請求權不僅受到外在結構要素,即與其他請求權關系的制約,同時也受到內在結構要素,即構成該請求權的各個要件之間,包括法律事實與法律效果的關系及構成法律事實的各要件之間的結構影響,都制約著其功能的發(fā)揮及價值的實現(xiàn)。
不當?shù)美诜尚再|上屬于一項法律事實,該法律事實在法律上能夠產生返還的法律效果,兩者共同構成不當?shù)美颠€請求權。因此,就不當?shù)美埱髾啾旧淼膬仍诮Y構而言,立法者在設計不當?shù)美颠€請求權時往往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量:第一,從宏觀方面考量該請求權的制度功能及價值追求。不當?shù)美埱髾嗟墓δ茉谟诩m正受益人不正當?shù)墨@利,而不是制裁受益人不當獲利的行為,因此立法者在對其法律構成要件進行設計時更多地是追求不當?shù)美慕Y果被糾正,而非不當?shù)美倪^程[3]。據(jù)此,在分析不當?shù)美埱髾嗟臉嫵梢r,始終圍繞該請求權需要實現(xiàn)的功能借以維護的社會價值,如何設計各個構成要件;第二,不當?shù)美埱髾嗯c其他請求權的協(xié)調關系。不當?shù)美膯栴}甚廣,可以說涉及到民法的方方面面,因而經常與民法其他問題發(fā)生密切的關連,要對掌握其含義并正確地理解適用,需要結合其他相關制度,并將其置于整個民法系統(tǒng)中予以考察[3]p126-128;第三,請求權的各個構成要件之間的關系。包括不當?shù)美墒聦嵏饕刂g的關系以及不當?shù)美墒聦嵟c法律效果之間的系統(tǒng)性聯(lián)系。各要素之間的結構關系直接影響不當?shù)美墒聦嵉臉嫵?,對于何種自然事實屬于立法者所希冀規(guī)制的不當?shù)美F(xiàn)象,通過對事實要件的構成及系統(tǒng)性安排予以體現(xiàn),而與法律事實相對應的法律效果,則體現(xiàn)了立法者的主觀評價,是法律事實所引起的某種法律后果。因此,對于不當?shù)美颠€請求權的各要素之分析,應置于不當?shù)美颠€請求權的系統(tǒng)中及與其他要件的互動關系中考察,不能對各個要件分裂開來孤立進行。
(一)大陸法系不當?shù)美墒聦嵙⒎J街馕?/p>
大陸法各國對一般不當?shù)美埱髾嗟牧⒎ㄒ?guī)范,基本上是遵循假定—處理的法律規(guī)范模式的。即,在假定部分規(guī)定不當?shù)美墒聦嵉囊话銟嫵梢?,在處理部分不當?shù)美聦嵍珊蠊?。比如,《德國民法典》?12條第1款規(guī)定,依律行為之內容,給付所欲達成之結果,不為發(fā)生者,亦應負返還之義務;《日本民法典》第703條規(guī)定規(guī)定,無法律上原因,由他人之財產或勞務受利益,致他人受損失者,于其利益現(xiàn)存限度內,負返還義務;《意大利民法典》第2041條則表述為,沒有合法原因,造成他人損害而獲得利益,應予返還。
然而,不當?shù)美埱髾嗨非蟮墓秸x這個抽象的價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國具體的社會情勢,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的影響,造成立法者在設計不當?shù)美埱髾鄷r的偏重有所不同,表現(xiàn)在法律條文構造上的不盡相同。在構成不當?shù)美墒聦嵰脑O計上,雖然大陸法系國家的不當?shù)美聦嵰旧嫌杀桓媸苡欣?、致他?原告)受到損害和無法律上的原因三個要素構成,但在無法律上的原因這個作為不當?shù)美麅r值基礎的核心要件上,則體現(xiàn)了各國立法者及司法者對不當?shù)美贫葍r值追求的不同理解。
總體而言,由于大陸法成文法的立法特點及不當?shù)美颠€請求權本身的復雜性,為了維護法的穩(wěn)定性及前瞻性,因此在考慮“無法律上的原因”時基本上都采用了一種較為概括、模糊的規(guī)定,以囊括一切不當?shù)美樾?。但是,對于如何判斷無法律上的原因,則基于社會事實差異的影響而在各國存在并不統(tǒng)一的理論依據(jù)。大陸法系司法和學理在這個問題上一直存統(tǒng)一說與非統(tǒng)一說之爭。統(tǒng)一說認為,對“無法律上的原因”的解釋應保持一種連續(xù)、統(tǒng)一的觀點,即,一切不當?shù)美鶓⒃谕桓拍畹幕A之上。所有類型的不當?shù)美牟徽斝远际墙⒃趯Α盁o法律上的原因”的統(tǒng)一解釋的基礎之上的,只是對于構成“無法律上的原因”的理論基礎,大陸法系各國則存在“公平說”、“正法說”、“債權說”、“相對說”和“權利說”等不同的理論學說[4]。
非統(tǒng)一說則認為各種類型的不當?shù)美饔衅浠A,不能求其統(tǒng)一,因而對于“無法律上的原因”,無法提供統(tǒng)一的解釋,而應該以不當?shù)美a生的事實上的原因不同而予以具體分析,進而探討各種類型的不當?shù)美幕A。根據(jù)奧地利學者Wilbung類型化理論,以給付行為作為不當?shù)美欠窬哂小胺缮系脑颉钡念愋突臉藴?,將其分為給付型不當?shù)美头墙o付型不當?shù)美=o付型不當?shù)美灤┑幕驹瓌t是,凡依當事人意思而增加他人財產,均有一定目的,倘若該目的自始不存在、目的不達或目的消滅,財產變動即無法律上的原因,受領人不當?shù)美柝摲颠€義務。因此,此種類型中“無法律上的原因”指的是沒有目的或意識的行為增加了他人的財產,表現(xiàn)為給付目的的欠缺,需要通過法律行為撤銷給付,以實現(xiàn)公正之返還;非給付型不當?shù)美且驗榍趾λ说暮戏嗬@利,獲利的原因,有的是基于行為,有的是基于法律規(guī)定,有的是基于自然事件等,至于這些獲利是否屬于“無法律上的原因”,則依據(jù)獲利的具體事由分別予以判斷,從而判定受益人是否有權保有該獲利。因此,根據(jù)類型化的理論,給付型不當?shù)美头墙o付型不當?shù)美摹盁o法律上的原因”實際上是建立在不同基礎之上的,有著本質的區(qū)別,應當對其根據(jù)具體類型分別加以考慮,分別規(guī)定各自的適用條件,使其發(fā)揮各自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因此,非統(tǒng)一說中的不當?shù)美麡嫵梢小盁o法律上原因”的概括,實際上起到了名統(tǒng)實分的效果。
(二)英美法系不當?shù)美墒聦崢嫵梢亟馕?/p>
英美法中不當?shù)美颠€請求權同樣遵循著法律事實—法律效果的規(guī)范模式。美國《返還法重述》(第一版)第一條就明確指出:任何人無正當理由而獲利,致他人受損害的,都應負返還責任。由于英美法中對于不當?shù)美颠€請求權并無明確的立法規(guī)定,而是根據(jù)其長期實踐經驗總結及學理上之歸納,現(xiàn)行的英美法中通常認為不當?shù)美墒聦嵉臉嫵杀仨毞弦韵滤膫€要件:一、一方獲利;二、獲利是在他方受損的情況下獲得的;三、受益人繼續(xù)保有該利益是不正當?shù)?;四、無抗辯事由。
英美法早期的理論認為禁止損人利己的普遍原則建立在“衡平原則”及“自然正義”為基礎之上,不當?shù)美麘璺颠€以衡平思想作為其基本的理論依據(jù)。然而,由于英美法固有的法律傳統(tǒng)及思維方式,加之其不當?shù)美颠€請求權歷史上是從各種不同的訴訟格式發(fā)展而來的特殊背景,所形成的對各種訴訟格式的效果分隔開來分析的思考方式,似乎不太可能形成對不當?shù)美囊粋€整體性分析。在對于是否構成不當?shù)美墒聦嵰M行分析時,對正當性的判斷,結合英美法系的特有因循先例(stare decisis)和“相同案件相同處理“(Like cases are treated alike)的傳統(tǒng),形成了對構成不當?shù)美母鞣N不正當因素(unjust factors)的具體的判斷標準。
因此,在英美法中判斷被告保有利益是否不正當時,需要比照判例法中已確定的各種不正當?shù)囊蛩鼗蚍N類加以分門別類,只有在符合先例并且符合各類不正當因素的具體構成標準時,才成立不當?shù)美姆颠€請求權[5]。雖然這種判斷標準似乎缺乏某種法律上的確定性,但卻具體靈活、具有開放性,同時也兼顧了英美法的判例法之特征。
英美法在不當?shù)美臉嫵梢喜捎玫幕诟鶕?jù)具體的不正當?shù)氖掠?factor)的判斷標準,避免訴諸于抽象的價值判斷。作為其一大特色,在某一具體的案件中,是否構成不當?shù)美姆墒聦嵵挥性谠嫣岢龅目陀^事實符合特定的不正當類型事由時,方能獲得法庭支持。而對于不當?shù)美胁徽斒掠深愋突@一任務,在缺乏法典化傳統(tǒng)的背景下,英美法中主要由學者來完成這一艱巨的任務。而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立場或標準入手,對不正當事由的歸納總結的方法也并不相同。比如,Goff和Jones將不當?shù)美譃槿箢悾旱谝活愂窃孀约杭永诒桓娴牟划數(shù)美?,這種類型的不正當事由包括,錯誤、強制、緊急狀態(tài)下管理被告事務以及無效的交易,使得被告獲利;第二類是被告從第三人處獲取利益的不當?shù)美?。由于當事人之間存在某種特殊關系,被告因受領而侵害了原告的某種利益,但該獲利是不正當?shù)?,這種類型中的不正當事由主要包括被告的占用、瑕疵贈與等獲利;第三類是被告因為其不法行為而不當?shù)美?。不正當事由包括侵權、違反信任關系、違反受托義務等[6]。Burrow則將不正當?shù)氖掠闪信e為11種,分別是脅迫、錯誤、法律強制、疏忽、濫用、緊急干預、不法、無行為能力約因失敗、政府的越權行為、未經所有人同意保有其財產[7]。
牛津大學教授Peter Birks的不正當事由的類型化標準則深受大陸法系的影響,其系統(tǒng)地構建了不當?shù)美睦碚擉w系,將英美法中現(xiàn)存的各種不正當事由產生依據(jù)是源于(subtraction from)原告的損失還是對原告的不法行為(wrong against)劃分為“獨立的不正當因素(autonomous unjust factors)”與“不法行為的不正當因素(unjust factors for wrongdoing)”[8]。前者主要是指被告所得利益來自于原告,使得被告獲利有違正當性的各種因素,主要包括:錯誤(mistake)、脅迫(duress)、不當影響(undue influence)、對價滅失(failure of consideration)等。在這種類型的不當?shù)美?,由于被告獲利源自于原告,因此被告獲利與原告受損的價值基本上是對應的。后者主要是指,由于被告對原告實施了(民事)的不法行為,導致被告的獲利,這里的不正當因素不是按照個人對不法行為的判斷標準甚至不是根據(jù)法律認為所應當譴責的行為,而是指法律規(guī)定的各種給被告帶來利益的不法行為,甚至有可能是無過錯責任行為或者是不誠實行為。這些引起不當?shù)美牟环ㄐ袨榘ㄇ謾?、違約以及衡平法上的不法行為等。此種類型的不當?shù)美牟徽斝越⒃诓环ㄐ袨榛A之上,因此原告的損失與被告獲利價值并非是對應的,完全有可能出現(xiàn)原告沒有損失或原告損失小于被告獲利之情形[9]。
(三)不當?shù)美墒聦崢嫵梢谋容^法上的觀察
根據(jù)上述分析,我們基本上可以認為英美法系中對不當?shù)美墒聦嵉臉嫵梢淮_定為:一、被告獲得利益;二、該利益系以犧牲原告利益為代價;三、被告保有該利益不正當;四、被告無抗辯事由;而大陸法系中不當?shù)美墒聦嵉臉嫵梢t表現(xiàn):一、被告受有利益;二、致他人(原告)受到損害;三、無法律上的原因??梢哉f,兩大法系在不當?shù)美臉嫵梢矫婊鞠嗤?,均包含“被告的獲利“以及”原告受損”兩個要素,只是在第三個要件上存在明顯的差別:大陸法系國家強調的是嚴格依據(jù)法律的抽象概括標準,而英美法系更多地是強調根據(jù)案件具體情況對是否構成不正當事由的具體考量。因此,問題的關鍵在于轉移利益的依據(jù),即獲利是否具有正當性或法律上的原因的判斷標準而不同[10]。
在大陸法系,基于理性主義的哲學思想及成文法本身的特點,對不當?shù)美幕A予以高度抽象的概括,以“無法律上原因”作為不當?shù)美暮诵臉嫵梢?,著重在于囊括一切不當?shù)美樾?,以簡潔、明確的條文形式對不當?shù)美尚袨橐?guī)制。而在對具體案件事實是否構成不當?shù)美呐袛嗌?,在何謂“無法律上原因”的問題上,則實現(xiàn)從一般條文到具體案件適用的一般到個別的演繹推理。
由于英美法所奉行的判例法的經驗主義哲學思維方式,沒有形成像大陸法系中一樣的適合一切情形的概括式條款,因此也沒有把不當?shù)美鳛橐粋€整體來進行分析。英美法不像大陸法中那樣探討一般不當?shù)美臉嫵梢诰唧w案件中是否存在,從而判斷具體案件在法律事實上是否屬于不當?shù)美?,而是考慮具體案件獲利原因是否符合不當?shù)美心骋环N現(xiàn)有的不正當事由的類型,而對各種不正當事由則采用了一種列舉的方式,以明確不正當事由的范圍及規(guī)制對象。原告的返還請求權所依據(jù)的事實基礎只有符合特定的不正當類型事由時,其返還請求權才能獲得法庭支持。當然,英美法中就“不正當事由”的這種列舉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明顯沒有大陸法上“無法律上的原因”所涵蓋的范圍廣泛。
(一)我國不當?shù)美墒聦崢嫵梢碚撊笔?/p>
就我國現(xiàn)行法而言,關于不當?shù)美埱髾嗟囊?guī)范在立法上僅設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92條加以規(guī)定,即“沒有合法根據(jù),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從條文本身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對不當?shù)美埱髾嗟慕Y構也是遵循著法律事實——法律效果的規(guī)范模式,即不當?shù)美墒聦嵉拇嬖?,引起不當?shù)美娣颠€的效果。而對法律事實的規(guī)定也基本上承襲了一般大陸法的立法模式,即不當?shù)美墒聦嵉囊譃楂@利、受損和沒有合法的根據(jù)。
實際上,我國對不當?shù)美埱髾嗟囊?guī)定,是以一個法條取代一項制度,很難承載起構造一項制度的任務。雖然對于作為不當?shù)美墒聦崢嫵傻暮诵囊亍獩]有合法的根據(jù),與一般大陸法系國家立法中所言的“無法律上的原因”,雖然表述上有所出入,但都表達了相同的意義,即,法律上的正當性的欠缺。問題是,何為“沒有合法的根據(jù)”我國一直以來缺少統(tǒng)一或明確的立法解釋,學理上也缺少對其系統(tǒng)性的劃分,只是傾向性地將不當?shù)美埱髾嗟墓δ芤啾粴w結為衡平,而采用公平作為其理論基礎。由于缺乏具體的立法解釋,在面對具體案件時,導致對不當?shù)美姆蓸嫵杉胺尚Ч陌盐諛O為困難。
(二)對不當?shù)美墒聦嵉闹貥嫞夯诮忉寣W的立場
由于我國現(xiàn)行法律沒有對不當?shù)美麠l款作出任何釋明,取得不當利益無合法的根據(jù)被視為不當?shù)美?,在此種背景下發(fā)展起來的學理解釋,在一定程度上被認為起到了闡明法律規(guī)范含義的重要作用,對準確理解法條之含義及在規(guī)范內容允許下適應司法活動的變化有其深刻的價值。對于構成不當?shù)美诵囊氐摹盁o合法的根據(jù)”,我國學者似乎更加傾向于參考德國及臺灣法上的立法模式,將表面上比較零亂的各種具體不當?shù)美勒找欢藴式M合成給付型與非給付型兩大類的不當?shù)美?,并依不同情況分別說明。這對于建立完整的體系,達到法律的解釋和適用上的體系性和一致性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筆者認為,在兩大法系逐漸融合的今天,完全可以突破法系的局限性,在考慮某一法律問題時,兼采兩大法系所長。由于我國屬于大陸法系,因此我國成文法中的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往往比較籠統(tǒng),法律規(guī)則更加注重適用對象的一般性,而忽視其特殊性。在這一點上,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從生活習慣本身入手的經驗主義,似乎更能適應新情況的變化。由于不當?shù)美旧砭褪且粋€內容牽涉甚廣的法律問題,其中所涉及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又絕非幾個簡單的法律條文能予以概述,因此成文法的局限性在不當?shù)美姆蓡栴}上尤為突出。一方面,我國對不當?shù)美墒聦嵉牧⒎J绞墙⒃凇盁o法律上的原因”這個統(tǒng)一的構成要件基礎之上的,但是另一方面,這并不意味著在對其進行立法或司法解釋時,不能參考英美法中關于各種不正當事由的具體類型的規(guī)定。即,以大陸法系的概括立法規(guī)定,兼采英美法中各種具體不正當事由的列舉式的解釋模式,對各種不當?shù)美摹盁o法律上的原因”予以進一步列明。具體而言,就是在不改變現(xiàn)行立法的基礎上,通過增加法律解釋或法律、案例匯編的方式對我國《民法通則》第92條具體解釋。具體做法可以考慮由權威立法機關以不當?shù)美讣R編的方式,將一些具有示范性的與指導性案例報兩高最終裁定后以兩高名義發(fā)布,作為對審理案件的指導。在案例的編排體例上,可以《美國返還法重述》中黑體條文、評論和例證的方法為藍本,在具體案件的適用中,始終貫徹不當?shù)美谥荚瓌t,實現(xiàn)形式正義、實質正義,法律之內的正義和法律之外的正義最大限度的吻合,進而更好地實現(xiàn)不當?shù)美淖谥荚瓌t,實現(xiàn)法律對社會生活的全方位調整[11]。
[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王旭鳳,陳曉旭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50-90.
[2]王利明.民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44.
[3]王澤鑒.不當?shù)美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26-128.
[4]史尚寬.債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7-77.
[5]霍政欣.不當?shù)美膰H私法問題[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122-123.
[6]Goff&Jones.The Law of Restitution[M].London:Sweet& Maxwell,2004.78-81.
[7]Andre Burrows.The Law of Restitution[M].London:LexisNexis Butterworths,2002.21.
[8]Peter Birks.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of restitution[M]. Clarendon Press,1985.
[9]Cf Barker.Unjust Enrichment:Containing the Beast[J].OLJS, 1995:457,468-474.
[10]肖永平、霍政欣.不當?shù)美姆蛇m用規(guī)則[J].法學研究, 2004,(3):129-130.
[11]李擁軍.判例法在中國的“可行”與“緩行”[J].政治與法律. 2006,(6):145-148.
The Fact Elements of the Unjust Enrichment——From the Legal Facts to Legal Effect
LI Yu-xiang
(Hunan 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2)
The unjust enrichment is a legal fact,legal fact of unjust enrichment incurs the legal effect of restitution,which constitute the claim of unjust enrichmen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law,two legal systems in the legal fact elements of unjust enrichment both are constituted with"the defendant’s enrichment"and"the plaintiff suffered loss",but there are different in the“the enrichment is unjustified”.The civil law system makes a general,and abstract general provisions,while the common law makes various unfair factors.By compared with other countries,tries to explain unjust enrichment fact systematically,with the aim of better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function of the unjust enrichment claim.
unjust enrichment;elements of fact;legal fact;legal effect
D923.1
A
2095-1140(2013)01-0095-05
(責任編輯:左小絢)
2012-10-25
湖南省教育廳科研項目課題“中國不當?shù)美贫戎貥嫛保椖烤幪枺?0C0133)
李語湘(1983-),女,湖南長沙人,湖南大學博士生,湖南警察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比較民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