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海事法院 黃 穎
海上保險代位求償權糾紛的訴訟時效是否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簡稱《海商法》)第二百五十七條第一款關于“在時效期間內(nèi)或者時效期間屆滿后,被認定為負有責任的人向第三人提起追償請求的,時效期間為九十日”的規(guī)定?
2008年10月15日,B公司在收到托運人C公司提交的貨物后,向C公司簽發(fā)了一份指示提單,其中的裝貨港為中國大連,卸貨港為韓國平澤,運輸船舶為“ZHE HAI”,運輸貨物為冷凍紅辣椒。而后,B公司將該批貨物委托給D公司運輸。E公司作為承運人D公司的船舶代理人向B公司簽發(fā)了一份托運人為B公司的記名提單。
2008年10月15日,原告A公司簽發(fā)了保險單號為PYIE2008210200022770的貨物運輸保險單,保險人為A公司,被保險人為C公司,保險貨物為冷凍紅辣椒,保險金額為42 240美元,運輸船舶為“ZHE HAI”,保險區(qū)間為自中國大連港至韓國平澤港,承保險別為“一切險”。
2008年10月16日,涉案貨物被運抵韓國平澤港并被交付收貨人。2009年7月3日,案外人甲以涉案冷凍紅辣椒遭受嚴重貨損,本人已受讓PYIE2008210200022770號保單權益為由,訴至一審法院,請求法院判令本案原告A公司賠付其貨物損失44 285美元,折合人民幣301 137元,并承擔由于公證認證所產(chǎn)生的相關費用8 835元人民幣。一審法院于2009年11月19日作出(2009)大海商初字第176號民事判決,判令A公司向甲支付賠款共計人民幣210 283.01元。
2010年6月30日,原告A公司訴至一審法院,其訴稱:涉案貨損是由于承運人未能按照提單要求給集裝箱制冷所導致的。根據(jù)《海商法》的有關規(guī)定,B公司和D公司應對涉案貨物的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大連海事法院的生效判決已經(jīng)確認了上述貨損事實并支持了甲的訴訟請求,A公司已向甲支付保險賠償金并依法取得保險代位求償權。故請求法院判令二被告連帶賠償原告貨物損失人民幣162 661元,檢驗調查、倉儲、公證費用人民幣43 637元,(2009)大海商初字第176號案訴訟費人民幣3985元,總計人民幣210 283元及相應利息。
另,涉案貨物相關權利人未曾就涉案貨物向B公司和D公司主張過貨損賠償。
本案中,二被告均辯稱:本案已超過法定的訴訟時效,請求駁回原告A公司的訴訟請求。
本案應否適用《海商法》第二百五十七條關于“在時效期間內(nèi)或者時效期間屆滿后,被認定為負有責任的人向第三人提起追償請求的,時效期間為九十日”的規(guī)定?本案是否超過訴訟時效?
一審法院認為:關于本案是否超過訴訟時效的問題,作為保險人,原告A公司在依據(jù)大連海事法院(2009)大海商初字第176號民事判決書賠付甲后即依法取得代位求償權,A公司作為代位求償權人,其實體權利基于被代位人獲賠后的權益轉讓,正基于此,A公司在本案中系依據(jù)海上貨物運輸合同享有違約損害賠償請求權,實際上,其與承運人、實際承運人之間的糾紛系運輸合同當事人之間的糾紛,不存在合同當事人之外的第三責任人問題,故因代位求償權而取得向承運人、實際承運人索賠的訴訟時效,不適用《海商法》第二百五十七條關于“在時效期間內(nèi)或者時效期間屆滿后,被認定為負有責任的人向第三人提起追償請求的,時效期間為九十日”的規(guī)定,而應適用本條前段即“就海上貨物運輸向承運人要求賠償?shù)恼埱髾?,時效期間為一年,自承運人交付或者應當交付貨物之日起計算”的規(guī)定。本案貨物在目的港被交付時間為2008年10月16日,A公司起訴時間為2010年6月30日,時間間隔已超過一年,期間涉案貨物相關權利人未曾就涉案貨物向本案二被告起訴主張過貨損賠償,且A公司并未提供其他導致本案訴訟時效中止、中斷、延長的有效證據(jù),故本案已超過法定訴訟時效,對A公司的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
大連海事法院依照《海商法》第二百五十七條的規(guī)定,作出如下判決:駁回原告A公司的訴訟請求。案件受理費人民幣4 454元,由原告A公司負擔。
宣判后,A公司不服上述民事判決,向二審法院提起上訴,理由是原審判決適用法律錯誤,A公司的追償時效并未超過訴訟時效,依法應當予以保護。在A公司承擔保險責任取得代位求償權后依據(jù)運輸合同向保險關系之外的第三人即承運人與實際承運人追償,該情形完全符合《海商法》第二百五十七條第一項后半部分的描述。請求二審法院撤銷原判,依法改判。
二審法院認為:本案中,A公司作為涉案海上運輸貨物的保險人,基于保險事故出現(xiàn)后向收貨人甲賠付的事實,代位取得收貨人向承運人索賠的權利,其訴訟地位相當于海上貨物運輸?shù)氖肇浫?。A公司追究B公司及D公司賠償責任的訴訟時效都不適用《海商法》第二百五十七條第一款關于“在時效期間內(nèi)或者時效期間屆滿后,被認定為負有責任的人向第三人提起追償請求的,時效期間為九十日”的規(guī)定,而應適用《海商法》第二百五十七條第一款關于“就海上貨物運輸向承運人要求賠償?shù)恼埱髾?,時效期間為一年”的規(guī)定。原審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
二審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一)項的規(guī)定,作出如下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二審案件審理費4 454元,由上訴人A公司負擔。
本案爭議的焦點是海上保險代位求償權糾紛的訴訟時效是否適用《海商法》第二百五十七條第一款關于“在時效期間內(nèi)或者時效期間屆滿后,被認定為負有責任的人向第三人提起追償請求的,時效期間為九十日”的規(guī)定。
本案中,A公司作為涉案海上運輸貨物的保險人,基于保險事故出現(xiàn)后向收貨人賠付的事實,代位取得收貨人向承運人索賠的權利,其訴訟地位相當于海上貨物運輸?shù)氖肇浫?。因此,無論從A公司代位取得的收貨人的訴訟地位來看,還是從B公司、D公司作為海上貨物運輸?shù)某羞\人和實際承運人身份來看,A公司追究B公司及D公司賠償責任的訴訟時效都不適用《海商法》第二百五十七條第一款關于“在時效期間內(nèi)或者時效期間屆滿后,被認定為負有責任的人向第三人提起追償請求的,時效期間為九十日”的規(guī)定,而應適用《海商法》第二百五十七條第一款關于“就海上貨物運輸向承運人要求賠償?shù)恼埱髾?,時效期間為一年”的規(guī)定。
本案中,A公司起訴已超過一年的訴訟時效期間。在此期間,涉案貨物相關權利人并未曾就涉案貨物向B公司及D公司起訴主張過貨損賠償,且A公司亦未提供其他導致該訴訟時效中止、中斷、延長的有效證據(jù)。因此,本案已超過法定訴訟時效。
面對保險受益人直接向保險人索賠,而不向造成貨損責任的承運人索賠,當保險人與保險受益人之間的糾紛持續(xù)一年后,保險人再向承運人索賠必然超過一年訴訟時效的情況,保險人是否就束手無策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國《海商法》第二百五十三條明確規(guī)定:“被保險人未經(jīng)保險人同意放棄向第三人要求賠償?shù)臋嗬蛘哂捎谶^失致使保險人不能行使追償權利的,保險人可以相應扣減保險賠償。”該條款已經(jīng)明確規(guī)定了保險人維護自身權益的權利和救濟途徑,而本案中A公司在與被保險人的保險賠償糾紛中沒有行使該項權利,應視為對該項權利的放棄,理應承擔由此產(chǎn)生的不利后果。我國《保險法》第六十一條也作出了類似的規(guī)定:“保險事故發(fā)生后,保險人未賠償保險金之前,被保險人放棄對第三者請求賠償?shù)臋嗬?,保險人不承擔賠償保險金的責任?!边€規(guī)定:“保險人向被保險人賠償保險金后,被保險人未經(jīng)保險人同意放棄對第三者請求賠償?shù)臋嗬模撔袨闊o效。被保險人故意或者因重大過失致使保險人不能行使代位請求賠償?shù)臋嗬模kU人可以扣減或者要求返還相應的保險金?!?/p>
保險人在面對保險受益人(往往是收貨人)只要求保險人賠償而拒不向負有直接責任的承運人主張權利時,保險人不能忘記法律賦予自己的上述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