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會娟
(遵義醫(yī)學(xué)院 外國語學(xué)院,貴州 遵義 563003)
英漢空間方位詞的意義引申機制研究
吳會娟
(遵義醫(yī)學(xué)院 外國語學(xué)院,貴州 遵義 563003)
空間體驗是人類最基本的體驗,很多概念都是人類在與外界互動過程中,在空間概念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在意象圖式基礎(chǔ)上的空間隱喻可使具體的空間概念投射在抽象的非空間域中,從而使對非空間域的概念的理解更直觀。英漢語中很多空間詞方位詞是通過隱喻的方式由空間域投射到非空間域,從而空間方位詞可用于表示時間、數(shù)量、社會關(guān)系、情感和范圍及狀態(tài)的意義。
空間隱喻;容器隱喻;空間方位詞;投射
認知語言學(xué)家把隱喻分為結(jié)構(gòu)隱喻、空間隱喻和本體隱喻。其中空間隱喻對人類的影響較直接,也比較普遍??臻g方位概念是人類自身直接的體驗,與我們息息相關(guān)。在空間概念基礎(chǔ)上形成的空間隱喻是人類理解其它抽象概念的前提和基礎(chǔ)。從認知語言學(xué)角度探討空間詞的隱喻意義進行分析,進而探討其隱喻意義的引申機制非常有必要。
以體驗哲學(xué)為基礎(chǔ)的認知語言學(xué)認為人類在通過自身與外界世界的互動過程中認識了世界并獲得了經(jīng)驗。語言的結(jié)構(gòu)受人的認知能力及特點的制約。約翰遜在1987 年提出的意象圖式( image schema)是指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結(jié)構(gòu),如: 上—下、部分—整體、中心—邊緣等在人的心理形成的心理表征。意象圖式是在對事物之間基本關(guān)系認知的基礎(chǔ)上所構(gòu)成的認知結(jié)構(gòu),是人類經(jīng)驗和理解中一種聯(lián)系抽象關(guān)系和具體意象的組織結(jié)構(gòu)。[1]Langacker認為意象圖式是由射體( trajectory)、界標( landmark)和路徑( Path)構(gòu)成的。射體是主體,界標是主體的參照物,我們把射體所經(jīng)過的途徑稱為路徑。射體和界標可以是靜態(tài)關(guān)系也可是動態(tài)關(guān)系。當射體和界標呈現(xiàn)靜態(tài)關(guān)系時路徑為零。
空間隱喻也叫方位隱喻,是用表示上下、前后、內(nèi)外等具體的空間概念來隱喻時間、數(shù)量、狀態(tài)、社會地位、范圍等抽象的非空間概念的過程。在空間隱喻中,空間方位是喻體,而其他抽象的概念為本體,通過空間隱喻,本體被賦予了空間方位感,從而對本體的理解較直觀。如,對“more is up”的理解中,作為本體的“more”較抽象,而作為喻體的空間詞“up”則更直接,在隱喻過程中more擁有了up的語義特征,從而可以很容易感受并理解物體的數(shù)量越多高度就越高這樣的概念。
對空間方位的認知是人類與世界互動過程中最基本的認知,也是進行思維的出發(fā)點和基礎(chǔ)。其它概念是在空間概念的基礎(chǔ)上形成。在空間概念基礎(chǔ)上形成的空間隱喻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基礎(chǔ),人類的很多抽象概念都是在空間隱喻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空間隱喻也體現(xiàn)了人類思維的方式及規(guī)律。
方位詞的空間意義在意象圖式的基礎(chǔ)上,通過隱喻由空間域映射到其他抽象域,從而形成了以空間意義為核心向四周擴散的語義網(wǎng),各個隱喻意義屬于不同的認知域,但隱喻義與本義之間、隱喻意義之間彼此相聯(lián)系。
人們將自己親身體驗的上下、內(nèi)外、前后等表示空間的意象圖式投射到表數(shù)量、狀態(tài)、感官等抽象事物中去進行了空間隱喻化認知??臻g隱喻以空間域為始源域,將空間域的意象圖式結(jié)構(gòu)映射到非空間的抽象域之上,使得我們可以通過空間概念來闡釋研讀非空間概念。[2]英漢語言中的很多空間方位詞都通過隱喻用于表示時間、數(shù)量、社會關(guān)系、情感和范圍及狀態(tài)等意義。
1.時間。
在人類發(fā)展史上, 對空間概念的認識遠早于對時間概念的認識,在個體的認知發(fā)展過程中, 人們總是先獲得空間概念, 后獲得時間概念。[3]英漢語言中的“上/下”“up/down”“里/外”“In/ Out”都可通過隱喻來表達時間概念?!吧?下”是表示垂直的空間詞,人們經(jīng)常會把身體的垂直體驗投射到時間域中來使時間概念更具體,從而形成了空間隱喻。在隱喻的過程中時間被看作是移動的物體,從過去沿著時間的豎軸向上移動。在這一投射過程中方位詞“上”投射到時間域中時,在相似性的基礎(chǔ)上,空間域中的“上”與時間域中“已經(jīng)過去的”時間相對應(yīng),因此“上”用于表示“以前的”“較早的”“過去的”時間。與此相同,“下”則表示“以后的”“未來的”的時間,如:上季度、下季度 、上月、下月、上旬、下旬、 上周、下周、上午、下午?!吧?下”在表示時間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延伸可用于表示輩分:“上”指年老的、長輩,“下”表示年幼的、晚輩,如:上代、下代;上輩、下輩。
英語中的“up/down”的引申機制和漢語中“上/下”的引申機制基本不完全相同。 一方面,英語中“up”與漢語中的“上”一樣表示以前的、較早的時間, “down”可以用來將來的、以后的時間,如:
(1)Up to now, we've been talking about how we can illuminate our past or the places where we came from.
(2)People who get their meds this way are more likely to keep up to date on renewing their prescriptions for chronic conditions.
(3)Up until now, I am not familiar with what these discussions are.
另一方面,在英語中“up”也同時有表示“以后的、將來的”時間,“down”可用于表示以前、過去的時間,如:
(4)People were homesteading long before modern schools and books, and knowledge was handed down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This habit has been carried down from very early age.
造成這種漢語和英語差異的原因是,在中國的文化中人們認為以前的事物是美好的,因此在時間的垂直軸上用“上”表示“以前的”。而英美國家的人認為未來是美好的,因而在時間的垂直軸上“up”表示將來的時間,“down”表示以前的時間。但是在英美國家的人認為過去更美好的思想依然存在,因此在英語中就存在“up”“down”都有既表示過去的時間,又表示將來時間的意思。
“里/外”“In/ Out”的隱喻過程屬于容器隱喻。當用“里/外”“In/ Out”由空間詞轉(zhuǎn)換為表示時間意義時,所表示的時間范圍被看作是容器, 在此時間范圍中的所有的活動都被看作是可以出入該時間容器的物體。“里”“In”表示的是“物體”在時間容器范圍內(nèi)進行的靜態(tài)的或者動態(tài)的活動,如:in 2012,In summer, in one’s forties?!巴狻薄皁ut”則表示在這一時間容器外進行的靜態(tài)的或者動態(tài)的活動,如:out of date。由空間詞通過隱喻引申為表時間概念的空間方位詞還有at, on,如:at night, at seven thirty, on Saturday afternoon。
2.數(shù)量。
數(shù)量是指事物的多少。事物的數(shù)量越多,高度越高,這也體現(xiàn)了MORE IS UP的特征。漢語中經(jīng)常會用“上/下”“up/down”表示數(shù)量上的增減。“上”“up”的物理特征體現(xiàn)了上升,因此表示數(shù)量上的增加,“下”“down”處于下降趨勢,與此對應(yīng)表示數(shù)量上的減少。用身體直接體驗的表空間的“上/下”“up/down”擴展到其他的抽象域中可以使所表達的對象更形象具體,使抽象概念更加直觀。如:
(5)造成這一形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外利率的上升,尤其是西德和日本的利率上升。
(6)1991年全國有320個長線專業(yè)點暫停招生,工科、醫(yī)藥、財經(jīng)招生比例上升。
(7)深圳股市行情更旺,盡管當?shù)毓芾聿块T多次做出漲停板理,但仍上漲神速。
在例(5)(6)(7)中,分別把利率、比例、股價等看作垂直軸,在這些垂直軸上利率、比例、股價的增加分別用利率上升、比例上升、股價上漲來表示,這樣使得對利率、比例、股價這些抽象概念的理解更加直觀具體。
空間概念通過比喻引申為表示數(shù)量概念的現(xiàn)象在人類語言中具有普遍性。數(shù)量的多少往往與現(xiàn)實中位置的“高/ 低”有直接的關(guān)系, 如果往一堆物品上再添加一件物品,這堆物品的高度就會隨之上升; 反之, 如果取下一件物品, 高度就會下降。[4]“高/低”也可從空間意義引申為表示數(shù)量意義,可對價格、速度、含量、能力、水平等進行量化。如:水平高、難度高、效益高、要求高。含量低、強度低、素質(zhì)低、能力低、文化低、待遇低。英語中的high/low也有相同的用法,如:
(8)This typically leads to high costs for the devices that do make it to the market
(9)If the system produces a high rate of false alarms
(10)Those traveling to Africa, Central and South America, the Middle East, South and South East Asia are at particularly high risk.
(11)So expectations were low.
例(8)(9)(10)(11)中的high和low由表示空間概念的高低分別引申為表示花費、比例、風(fēng)險及期待值的高低。
3.社會關(guān)系。
社會關(guān)系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其特征也體現(xiàn)在語言中,并且直接體現(xiàn)在與人類基本的身體體驗有關(guān)的空間方位詞中。在社會關(guān)系中,地位越高,所處的等級就越高,擁有的權(quán)力越多。相反,地位越低,所處的等級就越低,擁有的權(quán)力就越少。因此,空間方位詞“up/down”“上/下”“high/low”“高/低”可以用于喻指社會關(guān)系?!吧稀薄皍p”“high”“高”喻指處于較高的地位,如:皇上、上帝、上流社會、上賓、上客、上級、 upstart(新貴)、upright (正直)、down-market(低檔品市場) 、高就、 low-down(下等的;卑劣的)、 Step down(下臺)等
由于漢語的文化原因,在漢語空間方位詞使用過程中“東/西”也被用于表示某種社會關(guān)系。在漢語中“東”通常被用來喻指美好的東西,而“西”則喻指死亡等不吉利的東西,如:股東、東風(fēng)、東宮、 西天、西風(fēng)。英語中的“east/west”也由空間域投射到社會域中,但因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東/西”“east/west”的隱喻意義不同。中國文學(xué)歷來歌頌東風(fēng)而貶斥西風(fēng), 我們常說“不是東風(fēng)壓倒西風(fēng)就是西風(fēng)壓倒東風(fēng)”來形容不是正義壓倒邪惡就是邪惡壓倒正義。而在英國文學(xué)中則常歌頌西風(fēng), 如雪萊有《西風(fēng)頌》( Old to the West Wind ) 名篇傳世。[5]
“左右”在漢民族心目中有兩種相反的文化含義, 一是左尊右卑, 一是右尊左卑, 不同時代, 各自有不同的適應(yīng)范圍。[6]“左/右”“l(fā)eft/right”在中西方語言中空間意義也進一步延伸,其引申義也被賦予了文化色彩。在不同時期及場合,“左/右”被賦予了不同的尊卑含義。一方面,“右”有高貴之意,受到推崇,而“左”則含有低下的意義,賦予了低微的文化色彩。我們把這種思想稱為:“尊右卑左”,如: “無出其右”, “右”是“超過”之意 ,“右職”指重要的、較高的職位,“右族”指豪門望族。而“左”則表達相反的意義,在“旁門左道”“左性子”“左嗓子”中,“左”都含有貶低的意義。另一方面,在古代“左”被賦予褒義而“右”被賦予貶義的例子也不少。左位就是上尊位或高位,古代的官制也出現(xiàn)過以左為上位, 以右為下位。漢語中“左”指思想上進步的 “右”則為思想上保守的。
英語中的left指英語中的“right/left”也有空間意義投射到社會域中出現(xiàn)了尊“right”而鄙“l(fā)eft”的隱喻意義。例如,right有“正確”的意思,right man 指正直的人,one’s right hand 指得力助手,Right Honorable是對有爵位者或高級官員的尊稱;而left handed 指不誠懇的,left-footed指笨拙的意思,left hand marriage 指門戶不當?shù)幕橐?,out in left field指發(fā)瘋、精神失常等。
4.情感。
空間方位詞也可由空間域投射到情感域,在此投射過程中可把某種情感體驗看作是容器,處于這種情感體驗范圍之內(nèi)用“in”“內(nèi)”,而處于這種情感范圍之外或者超出這種情感控制則用 “out”“外”。借助空間概念來隱喻情感概念可以使對情感的描述具體形象。以“in/out”“內(nèi)/外”為例,漢語中對和女方有關(guān)的親戚稱謂前都含有“外”,如:外公、外婆、外甥。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在中國把家庭看作一個容器,女方那邊的親人則不屬于這個容器,因此會帶上“外”。在夫妻關(guān)系中會把妻子成為“內(nèi)人”也是把這種家庭關(guān)系看作是容器,妻子在傳統(tǒng)觀念上主要做家務(wù),也就是“主內(nèi)”,因此引申為“內(nèi)人”。
英語中用“up/down”“上/下”來表達情感的空間隱喻也隨處可見??臻g隱喻的產(chǎn)生和人的身心體驗直接相關(guān),HAPPY IS UP ,SAD IS DOWN正是這種直接體驗的表現(xiàn)。當人心情愉悅時,精神狀態(tài)好,走路也會昂首挺胸,因此精神面貌處于向“上”的狀態(tài)。相反,當人悲傷沮喪時,情緒會低下,會低頭垂臉,精神面貌處于向“下”的狀態(tài)。這種把人的情緒與空間感念相聯(lián)系的表達正是空間隱喻。英語和漢語中此類表達很多,如:奮發(fā)向上、喜上眉梢、喜上心頭、七上八下、甘拜下風(fēng)、 cheer up(興高采烈), feel up(情緒高漲)、 feel down(情緒低沉)
5.范圍及狀態(tài)。
“I n/ out”“內(nèi)/ 外”空間域也可投射到狀態(tài)、心理、數(shù)值等范圍及狀態(tài)域中。通過隱喻,處于這種抽象范圍及狀態(tài)之內(nèi)的則用“in”“內(nèi)”,反之,則用“out”“外”,如: in danger(危險中)、 in hand (在進行中,在掌握中)、in public(在公眾場合)、out of curiosity(處于好奇)、out of sight out of mind(眼不見心不煩)中,分別把危險的處境,公眾場合、人的心態(tài)、視野看作是容器,處于這種抽象的容器之類的情感用“in”,而在其之外則用“out”。漢語中也有相似的表達,如:
(12)財務(wù)公司應(yīng)在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業(yè)務(wù)范圍內(nèi)從事經(jīng)營活動,在業(yè)務(wù)上受中國人民銀行的領(lǐng)導(dǎo)、管理、協(xié)調(diào)、監(jiān)督和稽核。
(13)文冠見她只穿著薄薄的內(nèi)衫,有點不整, 又見她云鬢散亂, 臉色蒼白, 心內(nèi)又起了幾分疑惑。
(14)直到秦始皇滅六國后才統(tǒng)一了中國的文字,這是題外話了。
在上述各例中,分別把業(yè)務(wù)范圍、心理狀態(tài)、話題范圍看做是容器,在這些抽象的容器范圍之類則用到了“內(nèi)”,如:例(12)中的“業(yè)務(wù)范圍內(nèi)”、例(13)中的“心內(nèi)”;相反,處于這種容器范圍之類則用“外”,如:例(14)中的“題外話”。
英語中除了“in/out”可表示狀態(tài)外,方位詞at、under、on 等通過空間隱喻也可用于表示狀態(tài)。At本身零界介詞,通過隱喻后跟名詞可表示處于某種狀態(tài)之中如:at work(在工作),at risk(冒險), at stake(危險中)等。On 本為一界方位詞表示的是與某物接觸并在其上,后引申并投射到狀態(tài)域中,如:on duty (上班),on purpose(有意的), on sale(出售中)等。
Under在空間義指“垂直處于……之下”,它的隱喻意義在空間意義的基礎(chǔ)上引申為“處于……影響之下”,由具體的空間詞引申為抽象的隱喻意義,體現(xiàn)了認知語言學(xué)的體驗性,與此相同的表達還有:under control(處于控制之下)、under fire(戰(zhàn)火下)、under command of 在某人的指揮下等。
隱喻是人類一種基本的思維方式及認知模式??臻g方位是人們與外界相互作用的基礎(chǔ),而對空間方位的體驗是人類最基本的體驗??臻g方位概念作為最直接、最形象的概念是人們理解其他抽象概念的前提和基礎(chǔ)。以空間方位為基礎(chǔ)的空間隱喻是以具體的空間概念為源域向其他非空間抽象域進行映射,獲得引申意義的過程。本文以意象圖式、空間隱喻為理論基礎(chǔ),分析了英漢空間方位詞up/down,上/下、in/out、里/外、high/low、高/低、left/right、左/右、on、at等方位詞在由空間意義引申到表時間、數(shù)量、社會關(guān)系、情感和范圍及狀態(tài)意義過程中的引申機制。通過此研究可以加深對英漢空間詞引申機制的理解,對英漢空間詞的教學(xué)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1]趙艷芳.認知語言學(xué)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67.
[2]藍純.認知與隱喻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5:131.
[3]Akhundov , M. D. Conceptions of space and time [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 1986:21.
[4]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16.
[5]吳新華,趙雄.英漢空間方位詞所表達的尊與卑[J].四川外語學(xué)院學(xué)報, 2001:99-100.
[6]道爾吉.漢語方位詞的文化涵義探析[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xué),2001:41-44.
ClassNo.:H03DocumentMark:A
(責(zé)任編輯:蔡雪嵐)
AStudyoftheMeaningExtensionMechanismofChineseandEnglishSpatialWords
Wu Huij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Zunyi,Guizhou 563003,China)
Space embodiment is the basic experience of human. A good deal of the concept is formed on the basis of special embodiment in the course of the reaction between human and the outside world. The space metaphor, based on Schema, enables the specific space concept of the space domain to project into the abstract non-space domain for the purpose of making the non-space concept more understandable. The spatial words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are used to express time, quantity, social relation, emotion, scope and state by means of metaphor.
spatial metaphor;container metaphor;spatial words;project
吳會娟,碩士,講師,遵義醫(yī)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xué)。
貴州省2012年度社科規(guī)劃課題項目的研究成果,課題名稱:認知語言學(xué)視角下英漢系列空間詞的國俗語義對比研究,項目編號:12GZQN18。
1672-6758(2013)05-0122-3
H0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