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永麗
(江蘇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鎮(zhèn)江 212003)
英語語法是高校英語專業(yè)基礎階段的必修課,對培養(yǎng)學生具有扎實的聽、說、讀、寫、譯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當前高校英語專業(yè)的獨立語法教學中存在著教師和學生都“不喜歡”上語法課的情況。從學生角度來說,語法教材中大部分語法知識在中學階段都已經學過覺得專門的語法課“沒有必要的”。對教師來說,上課有種“費力不討好”的感覺,課堂氣氛一再“沉悶”。因此,如何在英語專業(yè)獨立語法課上創(chuàng)建教師和學生“雙贏”的語法教學模式成為廣大語法老師亟需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在多媒體語境下,通過建構多模態(tài)的教學模式可以激起學生深層次和持久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多途徑地學習和鞏固語法知識的同時提高口頭和書面的言語交際能力,實現語法教學的最終目標。
不同的語言學家對模態(tài)(modality)的界定不同。本文采用顧曰國教授的定義,指人類通過感官(如視覺、聽覺等)跟外部環(huán)境(人、機器、物件、動物等)之間的互動方式。用單個感官進行的互動叫單模態(tài),用兩個的叫雙模態(tài),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叫多模態(tài)。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多模態(tài)得到語言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剛開始國內外學者利用Halliday提出的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分析多模態(tài)話語意義構建,如Kress&van Leeuwen、李戰(zhàn)子、胡壯麟等。隨著數字、網路和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國內學者開始關注多模態(tài)教學模式對外語教學的重要啟示和意義,如張德祿在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基礎上探討了多模態(tài)外語教學的指導意義和理論框架。國內外學者對多模態(tài)的研究從社會符號學角度轉移到語篇分析再到語言教學說明多模態(tài)對于語言符號及語篇意義的構建具有較強的解釋力。
多模態(tài)教學這一概念是由New London Group在1996年提出的。它指教師(在某些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也可指學生)在多媒體環(huán)境下,充分調用多模態(tài)(如網絡、圖片、視頻、角色扮演等)獲取、傳遞和接收信息。也就是,借助電腦多媒體材料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協同運作參與語言信息,強調培養(yǎng)學生多元交際能力。
人類的交際過程是聽覺、視覺、觸覺等并用的,教學中構建多模態(tài)教學模式也要充分利用多種感覺,通過語言、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手段和學生進行互動,調動學生自主地、主動地以自己擅長的模態(tài)認知信息、應用信息。因此,在當前多媒體語境下,語法教師要打破傳統教學的道具局限,為課堂帶來了圖片、視頻、音頻等,構建多模態(tài)的互動教學模式,調動學生主動學習語法的積極性和在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模式中培養(yǎng)交際能力的熱情。建構多模態(tài)的語法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制作多模態(tài)的教學課件。
計算機多媒體可以提供數字化文字材料、圖像、照片、表格、音頻、視頻、動畫等多種材料。利用多媒體系統具有直觀性和信息容量大的特點,通過多媒體技術手段制作多模態(tài)的教學課件可以向學生展示除了文本信息以外的各種信息,如圖形、表格、二維或三維的動畫信息,向學生提供多層次、多維度信息的獲取方式,幫助學生鞏固和梳理所學的語法知識使其系統化。利用多媒體的圖像、表格、文字說明等多種媒介形式可以輕松地幫助語法老師把相應的語法知識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減少學生記憶中的刺激單位,使之構成學習者較易記憶的模塊。
這種含有多種符號模態(tài)的教學課件主要是利用視覺模態(tài)(或圖像模態(tài))呈現給學生,Kress&Leeuwen稱之為圖形語法或視覺語法。在視覺語法中,影響表達意義的因素有基調(Mood)、透視(Perspective)、明度(Lighting)和色彩(Color)、字體大小(Size)等。因此,教師在PPT的制作過程中,要對PPT背景、圖片、圖表、字體大小、顏色等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做相應調整,對于重要信息用帶顏色的字體很醒目地顯示給學生。多種模態(tài)在PPT課件上搭配適當,可以增強學生對語法的知覺和記憶,而且增加固定課堂時間內傳授的信息量。
2.創(chuàng)建多模態(tài)的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中,多媒介的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把知識傳授模式與能力培養(yǎng)的目標綜合起來,實現聽覺、視覺、發(fā)音器官等的互動,創(chuàng)建教學過程的多模態(tài)。
(1)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提供多種知識輸入媒介創(chuàng)建多模態(tài)的教學過程。
根據Krashen(1981)提出的輸入假設,語言的輸入是語言習得的最基本條件,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有助于習得。也就是說,學生必須吸收相當數量的語言材料和經過一定的語言實踐之后,才能獲得在交際時應用英語的能力。多媒體除了可以提供多模態(tài)的PPT課件之外,多媒體的音頻和視頻功能也能以視聽的模式向學生輸入可理解的語法知識,改變單一的教學輸入模式。學生在收聽、收看英語視頻資料的過程中可以接觸到鮮活的語言材料,可以感知語言材料中隱含的語法規(guī)則,久而久之形成語感基礎,并逐漸提供交際能力。
利用多媒體的音頻功能,建立以聽覺模態(tài)為主媒介的輸入模式。在課堂上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含有與某一語法知識的相關的英語語篇或段落,讓學生在聽中對所學知識鞏固、強化,同時利用豐富的語法知識促進對信息的理解,實現聽說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利用多媒體的視頻功能,建立視覺與聽覺模態(tài)相結合的輸入模式。對大部分中學階段都已學過的內容,筆者認為最好是通過情景再現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情景語境了解這些內容,并以口頭的形式加以練習,增強學生口頭交際的準確性。另外口頭交際也是實現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重要交流手段,讓學生通過參與、實踐、體驗和感知來完成建構知識,提高語言能力的任務和目標,打破語法教學中教師“一言堂”的局面,使語法課堂生動起來。學生只有在真實或半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具體情景傳遞的信息,才會觸景生情,激發(fā)表達的欲望。因此,圍繞教學目標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chuàng)設或模擬生活語境,充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用英語交流,從而鞏固語法知識和規(guī)則,提高英語口頭交際的準確性。
(2)學生可利用多媒體的多功能性構建多模態(tài)的學習過程。
對于已經具有一定語法知識和技能的英語專業(yè)學生來說,如果教師繼續(xù)采用講解規(guī)則—示例—操練這種教學模式講授他們已熟知的語法知識,那顯然是不會調動起他們對語法的興趣,而且對提高他們的語言交際能力作用也不大。如果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地配合老師的多模態(tài)教學過程,可以突破傳統的以選擇、填空、句型轉換為主要形式的語法操練模式,創(chuàng)建多模態(tài)的語法學習過程。
首先,教師可以考慮采用閱讀能力與語法知識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在閱讀中學習語法。多媒體具有高密度、大容量性的特點,通過幻燈片或投影儀將含有語法要點的短文呈現給學生,先讓學生閱讀文章,接觸大量的感性材料,形成一定程度的感性認識,進而對材料進行加工,最后根據上下文語境歸納和總結出規(guī)則。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歸納觀察能力與語法知識的學習有效地結合,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yōu)化。
其次,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性讓學生在寫作中鞏固語法。英語專業(yè)語法教學的任務不僅要拓寬、深化、系統英語中常見的各種語法現象,更主要的是幫助學生有效地將語言知識轉化成語言能力,從而提高交際能力。寫作是鞏固語法知識的有效方法之一,寫作也是提高學生書面交際準確性的一個重要方式。老師通過利用多媒體的多功能性有效地組織多種形式的寫作練習并能及時反饋信息,學生能在第一時間知道自己作品中存在的問題,在改錯中鞏固復習,記憶深刻,因而能逐漸提高書面交際的準確性、流利性和積極性。
多媒體電腦能優(yōu)化組合多種媒體,改變傳統的主要靠教科書和黑板的單一教學模式,實現PPT、音頻、視頻等多媒體互動優(yōu)化教學。多媒體教學的過程是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模態(tài)使用的過程。這些媒體之間的協調、聯合和交叉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法的熱情和興趣。但要注意,把握各種媒體的最佳作用點和最佳作用時機并使二者有機結合,才能形成合理的教學結構,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yōu)化。
多媒體語法教學的直觀性、高密度性和綜合性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大量的語言實踐活動,其訓練的廣度和深度是傳統課堂教學所遠遠不能及的,但必須意識到,“多媒體、多模態(tài)學習有點像把雙刃的劍。處理好可以把學習者的注意力真正集中到知識點上,以達到強化記憶力的作用,從而提高學習效果;處理不好相反會分散學習者的注意力,發(fā)生對知識點記憶力的干擾,導致瞬間‘熱鬧’而事后‘空空’之感”。因此,在構建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各個模態(tài)、各個媒體之間的協作、聯合、交叉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有效原則表示選擇任何一個模態(tài)都要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為前提,避免無效使用某個模態(tài),或者其所產生的負效應等于或者大于正效應。教師用PPT課件向學生展示某一語法要點時,采用圖片、文字、動畫效果等多模態(tài)媒介時一定程度上能夠強化意義,吸引學生的興趣,但是也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就要根據具體需要恰當地選用某種模態(tài)。
適配原則表示選擇不同的模態(tài)時,要考慮不同模態(tài)之間的相互配合,以獲得最佳搭配為標準。在語法教學時,讓學生在閱讀中歸納語法要點,然后再在寫作中鞏固語法,這兩種有效的方法相互配合如果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熱情,那么就能獲得最佳搭配。否則,如果學生對寫作文鞏固語法知識的做法極為反感,那么這兩種方法搭配使用,可能產生不了應有的效果。
除此之外,模態(tài)的選擇要順應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師自身的條件等。如果選用的模態(tài)不適合教學對象現有的認知水平或與教學內容的關聯性不大,那么該模態(tài)就不會帶來既定的教學效果。另外,模態(tài)的選擇也要順應教師的自身條件,如果選用的模態(tài)超出了老師現有的多媒體應用水平或為老師備課帶來過多的工作量,那么這種模態(tài)也可以考慮用其他模態(tài)方式來替代。
高校英語專業(yè)所培養(yǎng)的學生應具有扎實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這些能力包括語言表達的流利性和準確性。在多媒體語境下,“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顯然已經不能滿足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的需要了。因此,英語語法教師要根據教學對象、教學內容的不同,在遵循有效原則、適配原則和順應原則的基礎上,采用多種媒體和形式把講解語法和運用語法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的口頭和書面交際能力在充滿學習樂趣的語法課堂上得到逐步提高,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實現語法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雙贏”的局面。本文從理論角度探討了多媒體對建構多模態(tài)語法教學模式的重要意義和可行性,有待實證教學研究的更進一步論證。
[1]Krashen,S.1981.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Kress,G.R.& Leeuween,T.van.Reading Images[M].London:Rouledge,1996:183.
[3]顧曰國.多媒體、多模態(tài)學習剖析[J].外語電化教學,2007(4):3-12.
[4]胡壯麟.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tài)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1):1-10.
[5]李戰(zhàn)子.多模態(tài)話語的社會符號學分析[J].外語研究,2003(5):1 -8.
[6]張德祿.多模態(tài)話語理論與媒體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教學,2009(4):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