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文婷
(安徽工程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0)
簡析圖式在口譯過程中的應(yīng)用
涂文婷
(安徽工程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0)
根據(jù)廣泛應(yīng)用于外語閱讀與聽力理解的圖式理論,試將圖式應(yīng)用于口譯過程的分析上。簡要介紹圖式理論及其與口譯的關(guān)系之后,從語言、形式、內(nèi)容、文化圖式四個方面分析口譯過程。
圖式;圖式理論;口譯過程
為了滿足使用不同語言的部族之間進行貿(mào)易和交流,口譯應(yīng)運而生??梢哉f口譯是最為古老,歷史最悠久的翻譯活動,它有效地幫助人們克服語言障礙進行交流。但是,一直以來,翻譯領(lǐng)域?qū)P譯的研究力度和成果大大超過口譯。在當今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口譯作為跨文化交際必不可少的工具廣泛應(yīng)用于各種場合??谧g作為一門職業(yè)得到長足發(fā)展,作為一門學科和研究領(lǐng)域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谧g研究從一開始單純對口譯行為的描述發(fā)展到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進行跨學科綜合研究,包括語言學、心理學、認知、跨文化等方面已經(jīng)取得了很大成就。在這些研究成果的激勵下,認知心理學中的圖式理論,也被引入口譯的研究中。
圖式理論最早是由著名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于1781年提出。他將圖式描述為“幫助我們理解世界的內(nèi)在結(jié)構(gòu)”(Eysenck,2000:252)。1932年,英國心理學家巴特利特(F. C. Bartlett)在其著作《記憶》(Remembering)中首次使用圖式這一術(shù)語,指出圖式是“過去反應(yīng)或過去經(jīng)驗的積極組織”(1932:201)。Brown和Yule將它定義為可以激活以理解篇章的知識結(jié)構(gòu)(knowledge structures)(1983,1996:140);而Cook則將圖式定義為語篇過程所必須的思想表達(a mental representation essential to discourse processing)(1992:158)。20世紀70年代后期發(fā)展起來的現(xiàn)代圖式理論認為,圖式是圍繞某個主題組織起來的知識的表征和貯存方式。人的一生要學習和掌握大量的知識,這些知識并不是雜亂無章地貯存在人的大腦中的,而是圍繞某一主題相互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定的知識單元,這種單元就是圖式。圖式所描述的知識有一部分或幾部分按一定的方式組合起來,其中的組成部分稱之為變量(variable)或槽道(slot)。它認為語篇本身并不具有任何意義,而僅僅是給聽者、讀者提供如何建構(gòu)意圖的方向。當讀者碰到某個刺激時,相關(guān)圖式的“槽道”被填充,讀者才對圖像形成相應(yīng)的理解(Howard,1987:31-32)。圖式的實現(xiàn)即圖式的激活和槽道的填充,從而達到語言的理解。
圖式是外部知識在人腦中的組織形式,也是人類用于感知世界、認識和理解外部事物的內(nèi)在基礎(chǔ)。大腦中任何認知處理都牽涉到相關(guān)圖式的激活,圖式對探索人類的認知過程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圖示也被廣泛地運用到人工智能、語言學以及外語教學等其他領(lǐng)域的研究中。近二十年來,圖式理論活躍于二語習得領(lǐng)域,許多研究者用圖式理論對二語/外語的聽力過程和閱讀過程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研究結(jié)果表明,圖式有助于外語閱讀和聽力理解,語言缺陷可以通過激活圖式的能力來彌補。利用圖式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基本信息處理模式,閱讀和聽力理解的質(zhì)量都會得到提高。
圖式理論的興起為口譯跨學科研究提供了廣闊的平臺??谧g是一種復(fù)雜的語言活動,牽涉到兩種語言之間的轉(zhuǎn)換,同時口譯過程也涉及非常復(fù)雜的認知過程,如:對源語的理解、對源語信息的把握與記憶、譯語的構(gòu)建和表達等。本文試將圖式理論應(yīng)用于口譯研究中,對口譯的過程進行分析,探討圖式在口譯過程中的聽辨理解、記憶、表達三個環(huán)節(jié)所發(fā)揮的作用。
Carrell(1988)將圖式分為語言圖式(language schema),即掌握的語言知識;形式圖式(formal schema),即文本的修辭結(jié)構(gòu)知識;內(nèi)容圖式(content schema),即文本的背景知識;以及文化圖式,即語言中的文化知識。
1.在口譯過程中要傳譯好“語言圖式”。
口譯是以語言為基礎(chǔ)的活動,毋庸置疑,口譯與語言圖式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語言圖式是指語音、詞匯、句法語法等方面的語言基礎(chǔ)知識。一定的語言水平是口譯的前提??谧g過程中,譯員必須熟練掌握源語與目的語兩種語言,如果對詞匯知識掌握不夠,對句法結(jié)構(gòu)了解不清楚,對某些慣用法知之不多,就會造成源語理解上的困難,或目的語表達上的不地道,從而導(dǎo)致口譯活動的不成功。因此,語言圖式是做好正確傳譯的基礎(chǔ)。比如,從語言圖式當中的語音來說,英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它是很多國家的官方語言,同時在很多國際場合作為工作語言被很多母語非英語的人使用。因此,英語有很多不同的口音。英國英語、美國英語、澳大利亞英語、印度英語、印尼英語等等。譯員平時要充分接觸不同口音的英語,在大腦中建構(gòu)起完整的英語口音語言圖式,因為在國際會議中,不是每個發(fā)言人的英語都是VOA(美國之音)和BBC(英國廣播電臺)的標準口音,有些來自非洲國家、日本的發(fā)言人說的英語如同另一種外語,很難聽懂。如果缺乏相關(guān)的語言圖式,譯員在遇到被戲稱為“譯員殺手”的口音不標準的發(fā)言人時,就會無從張口,口譯就會失敗。再比如,從句法上講,英語的因果句往往果在前因在后,而漢語的因果句則常常遵循前因后果的順序。請看下例:
E: China's most recent five-year plan acknowledges the need to achieve better balance in the economy, by increasing the role of the services sector, increasing the quality of inputs-not just their quantity-and developing a more innovative and technologically sophisticated economy. (Remarks by Treasury Secretary Henry M. Paulson, Jr. on the Growth and Future of China's Financial Markets on Mar.7.2007)
C:中國最近的一個五年計劃承認需要通過提高服務(wù)業(yè)的地位,提高投入質(zhì)量—而不只是數(shù)量—和發(fā)展具有創(chuàng)新力和技術(shù)成熟的經(jīng)濟來取得更好的經(jīng)濟平衡。
“by”引導(dǎo)的介詞短語在英文源語中后置,而譯入中文時要前置,這正是英漢語語序的差異。如果缺乏相關(guān)語言圖式,譯員在口譯時不做語序調(diào)整,完全照搬英語語序,會因為不符合漢語表達習慣而令目的語是漢語的聽眾覺得費解。
2.口譯過程中要傳譯好“形式圖式”。
形式圖式是文本的組織形式和修辭結(jié)構(gòu)。不同類型的文本使用不同的文本組織形式、語言結(jié)構(gòu)、詞匯和語法。在口譯過程中,譯員要按照不同場合特定的形式圖式選擇使用相應(yīng)的詞匯、句法、語態(tài)和結(jié)構(gòu)。如果譯員熟悉不同場合所需要的不同形式圖式的特征,就能很快適應(yīng)該工作場合,做出更好的傳譯。這些圖式可以幫助譯員理解源語,預(yù)測信息,以及更快回憶信息。口譯有多種分類,按照場合和口譯內(nèi)容的不同,則可分為會議口譯(conference interpreting)、陪同口譯(escort interpreting)、法庭口譯(court interpreting)、媒體口譯(media interpreting)、商務(wù)口譯(business interpreting)和社區(qū)口譯(community interpreting)等等。比如說,會議口譯經(jīng)常應(yīng)用于很多國際性的重大場合,所使用的詞匯和語言表達方式有一套嚴格而固定的規(guī)則和模式,常用正式的表達,用外交辭令,長句和被動句式表示其莊重性。陪同口譯往往是譯員和客戶之間的一對一交流,出席的場合很多,但很多是非正式的場合,因此,使用的語言表達形式簡潔、日?;⒖谡Z化,甚至可以開一些無傷大雅的玩笑。法庭口譯因其司法的角度,必須極度的嚴謹,而且自有其一整套的法律術(shù)語表達方式。因此,譯員必須具備完整的形式圖式,在不同的背景和場合下激活不同的形式圖式,用相應(yīng)的適合該場合的表達方式進行傳譯,這才是成功的口譯。如果,不分場合,形式圖式缺乏或混亂,即使可以傳譯信息內(nèi)容,也會因為表達不恰當,造成交流雙方的誤解和猜忌,從而影響口譯效果。
3.口譯過程中要傳譯好“內(nèi)容圖式”。
內(nèi)容圖式指的是和文本內(nèi)容相關(guān)的知識,是理解文本的關(guān)鍵。它包括了解所傳譯的話題,相關(guān)背景知識,特定的文化元素。正如語言不是詞匯、語法、句子的簡單結(jié)合體,要想完整而準確地理解一個句子,必須具有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圖式。內(nèi)容圖式可以彌補語言圖式的不足,幫助譯員消除歧義理解源語,找回丟失的信息,預(yù)測即將到來的信息??谧g傳譯的話題遍布各個領(lǐng)域,科學技術(shù)、政治、經(jīng)濟、生物、醫(yī)藥等等,不可盡數(shù)。所以有人說譯員應(yīng)當是個雜家,know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對任何事物都要有所了解),才能在短短的時間內(nèi),在精神和身體雙重重壓之下,充分理解、記憶源語信息,并完整準確地傳譯成目的語。如果對所傳譯的話題不甚了解,就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理解和分析上,自然會影響口譯效果。例如,譯員不了解nanotechnology(納米技術(shù)),加之對其中一些專業(yè)術(shù)語陌生,很可能傳譯的結(jié)果丟三落四,文不對題。相反,如果譯員事先掌握了充足的和納米技術(shù)相關(guān)的背景知識,即使因為不是專業(yè)人士,對其中的一些專業(yè)術(shù)語聞所未聞,也可以通過激活事先儲存在大腦中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圖式,彌補語言詞匯上的不足,較好地完成口譯任務(wù)。
4.口譯過程中要傳譯“文化圖式”。
語言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語言間的差異不僅表現(xiàn)在語言、詞匯和語法這些語言形式上,而且還表現(xiàn)在語言文化特征上。由于口譯是不同民族溝通思想、交流文化的行為,譯員要通過一種語言去恰當?shù)卦佻F(xiàn)另一種語言的思想文化。所以口譯不僅僅是從語意上和句法上把源語轉(zhuǎn)換成目的語,而且還是幫助消除語言不同造成溝通障礙的跨文化交際工具。文化圖式指的是關(guān)于“文化”的知識結(jié)構(gòu)塊,是人腦通過先前的經(jīng)驗已經(jīng)存在的一種關(guān)于“文化”的知識組織模式,可以用來感知和理解人類社會中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劉明東:2003)在口譯時,譯員必須對源語中的文化圖式加以正確的解碼并將其移植到目的語中去,這樣才能有助于目的語聽眾正確理解,才能達到口譯的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英漢兩種語言不僅在詞匯、語法上大相徑庭,在所表達的文化上差別也很大。比如,在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時,漢語說:“一路辛苦了!” “您一定很累了吧?”表示對對方的關(guān)心、問候,是沒有特殊意義的寒暄語。但是,如果把漢語直接譯入英語,“You have had a hard journey. You must be very tired.”英語聽眾會感到很不愉快,因為這會讓人感覺到,我是不是看上去臉色很差,所以才說我累。而且,英美人士喜歡健康強壯,絕不會承認自己累,否則好像承認自己年老體弱。因此,譯員要具備雙語的文化圖式,理解兩種語言文化上的差異,適時做出變通和調(diào)整。在此,應(yīng)當按照英語習慣,譯成:“Did you have a good journey?” “Did you enjoy your trip?” 對方就會欣然回應(yīng),跨文化交際才能順利進行下去。
“口譯是一種通過聽取和解析來源語所表達的信息,隨即將其轉(zhuǎn)譯為目標語語言符號,進而達到傳遞信息之間的言語交際活動?!?梅德明,2000:6)可見口譯就是從源語到目的語的信息轉(zhuǎn)換過程,這個過程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和能否成功理解源語信息有關(guān)。這就要求譯員應(yīng)當熟練掌握源語和目的語,充分理解傳遞的源語信息,決定如何用目的語表達這些信息,最后用目的語產(chǎn)出表達信息意思的語言。根據(jù)吉爾(Daniel Gile)的認知負荷模型(Effort Model),口譯可分為三個步驟:聽力理解、工作記憶和表達。根據(jù)圖式理論,頭腦中的知識被組織起來形成相關(guān)的圖式。在口譯理解過程中,這些圖式被激活以促進新信息的理解、編碼及有效信息的提取,從而加強對源信息的理解。在口譯記憶階段,圖式加強了譯員的記憶,同時,圖式在口譯表達過程中對下文的預(yù)測也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所以在整個口譯過程中,圖式起到了關(guān)鍵性的作用,促進口譯的順利進行。
1.圖式在聽力理解中的應(yīng)用。
圖式對感知世界和語言理解有著巨大的影響。圖式是組織我們感知世界的內(nèi)在結(jié)構(gòu),語言習得者對世界感知的圖式形式(框架結(jié)構(gòu))儲存在長時記憶中,輸入信息時,語言習得者會自覺不自覺地用已存的圖式對信息進行處理。(訾韋力,2004)圖式理論強調(diào)兩種信息處理方式: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模式要求譯員接收每一個音素,并將接收的音素組成音節(jié)、詞組、句子,然后建立起對所接收信息的理解。自上而下模式利用譯員大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來分析處理新輸入的信息,達到理解的目的。還可以幫助譯員預(yù)測和分析下面的信息。自下而上是低級過程,主要依靠識別語言圖式,如:語音、句法和詞匯。而自上而下模式是高級過程,需要綜合運用語外知識,如:形式圖式、內(nèi)容圖式和文化圖式??谧g過程中的聽力理解是以語言為基礎(chǔ)的復(fù)雜活動,需要綜合運用語言、形式、內(nèi)容和文化四種圖式。口譯的聽力理解過程中,譯員聽到源語信息時,原先儲存在大腦中的、和該信息有關(guān)的所有圖式都會被激活,和新信息一起創(chuàng)建出一個新的擴大了的圖式。新的圖式提高了譯員理解源語信息的能力。
2.圖式在記憶中的應(yīng)用。
記憶是一種積累知識,把信息儲存起來供以后使用的特殊能力。人有三種記憶系統(tǒng):感官記憶(sensory memory)、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和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感官記憶活動是由外部世界的刺激引起的。外部世界的信息由感官傳遞到大腦,變成感官記憶里的信息。感官記憶里的信息如果沒有轉(zhuǎn)移到短期記憶里,就會很快消失。短期記憶又稱為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不是所有感覺記憶里的信息都能轉(zhuǎn)移到短期記憶,它需要把感覺記憶里的信息進行過濾加工。短期記憶能力有限,大約10-20秒之間,且容量有限,大概是7+/-2個單位。Miller(1956)用“塊”(chunk)的概念來表示這一單位,一個“塊”是一條有聯(lián)系的信息,其中一部分可以幫助記憶的另一部分。每塊容量越大,我們記憶的內(nèi)容越多。換言之,“塊”可以看成“圖式”。根據(jù)語言學者們的解釋,圖式是“信息在長時記憶中的儲存方式之一,是圍繞一個共同題目或主題組織起來的大型信息結(jié)構(gòu)”。在短期記憶中,如果能激活適當?shù)膱D式,可以促使更多的信息進入長時記憶中,在此處保存得比較久。因此,短期記憶在整個記憶過程中起著關(guān)鍵的中繼站作用。(劉蕾:2004)長期記憶保存著我們的知識系統(tǒng),包括語言知識和世界知識的系統(tǒng)。短期記憶的信息要經(jīng)過組織分類、反復(fù)刺激才會保存在長期記憶中。人的認知是以圖式的形式儲存在長時記憶中,并形成一個巨大的、立體的圖式網(wǎng)絡(luò)系統(tǒng)。
口譯過程中,譯員一邊聽解源源不斷輸入的源語信息,一邊對信息進行組織分類,分析篩選后,把理解后的信息貯存在短時記憶中,產(chǎn)出譯文時,再從短期記憶中提取信息。而儲存在譯員長期記憶中的固有的圖式也在新信息輸入的同時被激活,一方面彌補短時記憶的不足,從長時記憶中調(diào)取和新信息相關(guān)的知識填補短時記憶的遺漏;另一方面把短時記憶中的信息與固有圖式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更加復(fù)雜的圖式,鞏固短時記憶。口譯由于時間的有限,不可能逐字逐句記憶存儲所有信息,必須對接受的信息進行分析篩選。因此,口譯過程中的記憶不是簡單地存儲、提取在大腦中的信息,而是已有圖式被激活,新信息進入已有圖式,形成新圖式的過程。研究表明,口譯效果提高依賴于正確的理解源語,有效的短期記憶和很好地激活長期記憶。短期記憶對口譯過程中的信息處理起到直接作用,而長期記憶在激活已有圖式為短期記憶所用中起到重要作用。
3.圖式在表達中的應(yīng)用。
表達是口譯的最后階段。它不是簡單的口頭翻譯源語信息,而是一系列認知活動的結(jié)合體。在用目的語表達源語信息的過程中,語言圖式引導(dǎo)譯員產(chǎn)出符合目的語語法和表達習慣的語句,同時形式圖式、內(nèi)容圖示和文化圖式幫助譯員審時度勢,產(chǎn)出符合當時語境、文體、民族文化習慣和宗教信仰的譯文,使目的語聽眾不但知之,更要樂之。而且可以對先前譯文中的疏漏模糊之處進行補充解釋。在聽力理解和記憶階段被充分激活的固有圖式可以幫助譯員在表達產(chǎn)出階段加快譯文產(chǎn)出的速度,同時預(yù)測接下來輸入的信息,給予譯員調(diào)整語速、斟酌措辭以寶貴的時間。例如:“在這明月中秋的良宵,我們在東海之濱的上海歡聚一堂①。我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②,向來自世界各地、前來參加由時代華納集團舉辦的財富全球論壇活動的朋友們③,表示熱烈的歡迎④?!?這是典型的國際會議的開幕詞。在聽到②“我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 時,有經(jīng)驗的譯員大腦中關(guān)于會議開幕歡迎詞的語言、形式、內(nèi)容和文化圖式立刻被激活,不需聽完整個句子,可以準確地預(yù)測后面④“表示熱烈的歡迎”,把④提前譯出,既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又節(jié)省了記憶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得出下面的英譯:“On this splendid moon lit mid-autumn night,as we gather here in the beautiful city of Shanghai, located on the coast of the East China Sea, let me, on be half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people extend a warm welcome to the friend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who have come to take part in the Fortune Global Forum, sponsored by Time Warner Group.”(梅德明:2000)
口譯活動是一個復(fù)雜的認知過程??谧g過程涵蓋了聽力理解、工作記憶和表達三個步驟。認知心理學的圖式理論,在外語聽力理解、外語習得方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可以應(yīng)用于口譯過程的解釋,可以加深我們對口譯過程的科學性理解,并為利用圖式理論的成果進一步提高口譯的效果打下研究基礎(chǔ)。
[1]Bartlett, F. C. Remembering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Brown, G. and Yule, G. Discourse Analysi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1996.
[3]Carrell, P. L., Devine, J, amp; Eskey, D.E. 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4]Cook, Guy. Discourse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5]Eysenck, M W, MKeane. Cognitive Psychology: A Student’s Handbook [M].East Sussex: Psychology Press Ltd., 2000.
[6]Howard, Robert W. Concepts and Schemata: An Introduction [M].London:Cassell Educational Ltd,1987.
[7]Miller, G. A.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56.
[8]Zheng Weijing. “Application of Schema to the Process of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MA Thesis. Xiamen University, 2009.
[9]劉明東.文化圖式的可譯性及其實現(xiàn)手段[J].中國翻譯,2003.
[10]劉蕾. 圖式在提高記憶能力中的重要意義[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11]梅德明.高級口譯教程[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12]訾韋力.近年國內(nèi)圖式理論應(yīng)用研究述評[J].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ClassNo.:H315.9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宋瑞斌)
BriefDiscussionontheApplicationofSchematoInterpretation
Tu Wenting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Anhui 241000,China)
Based on schema theory which is widely applied in studies on foreign language reading and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the current study intends to probe into the application of schema to interpreting. Following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schema theory and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interpreting and schema theory, the author proposes an assessment of interpreting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language, formal, content and culture schemata.
schema; schema theory; interpreting
涂文婷,碩士,助教,安徽工程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口譯理論與實踐。
1672-6758(2013)05-0080-3
H315.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