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大學,福建 泉州 362021)
新媒體:大學思政工作中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新載體
張陽明
(華僑大學,福建 泉州 362021)
近年來微博和QQ等新媒體極大地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生活, 也為新時期大學思政工作提供了新載體。利用新媒體傳播快、互動強等特點能更好地推動大學生思政工作的進行。
新媒體;思想政治工作;人文關懷;心理疏導
新媒體,是指 20世紀后期在世界科學技術發(fā)生巨大進步的背景下,在全球信息傳播領域中出現的、建立在數字技術基礎上,并能使傳播信息大為擴展、傳播速度大為加快、傳播方式大為豐富的、與傳統(tǒng)媒體迥然不同的新型媒體。[1]它的“新”主要表現在新技術和新載體,當代新媒體是以網絡、手機等為技術平臺,包含門戶網站、搜索引擎、博客、手機短信、手機QQ、等眾多外延。[2]它具有以下特點:
1.新媒體信息傳播速度快、受眾面廣。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fā)展,我國網民人數急劇增加,其中使用新媒體的高學歷網民增長最快,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的《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guī)模突破5億,大專及以上學歷人群中互聯網使用率在2011年已達96.1%,中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到3.56億,同比增長17.5%,我國博客和個人空間用戶數量為3.19億,較2010年底增長2414萬,增長率為8.2%,博客和個人空間的使用率為62.1%,我國微博用戶數達到2.5億,較上一年底增長了296%,網民使用率為48.7%。[3]由于新媒體主要是通過網絡來傳播和接收信息,用戶可以通過移動終端如電腦和手機來實時收發(fā)信息,這也使得新媒體的傳播速度更快、受眾面更廣,電腦和手機的使用更提高了信息的傳播速度,將傳統(tǒng)媒體的點對面?zhèn)鞑マD變?yōu)槊鎸γ娴膫鞑?,幾乎能做到與最新的新聞資訊同步傳播,使人們與世界發(fā)展同步,“實現了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社會化傳播。[4]當下微博、QQ等新媒體風靡大學校園,只要有電腦或手機,都能接收到最新資訊,實時關注和分享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實現個人與外界的信息共享。
2.新媒體信息傳播較開放、互動性強。
新媒體主要是通過網絡實現,也使其具有開放性強的特點,電腦或手機的使用都可以擺脫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只要有網絡,都能實時地接收訊息,以往一些受時間和空間等因素限制的信息,如今都可以通過新媒體得到實時傳播,實現信息普及和推廣,實現了信息的海量化和開放化?!霸诰W絡時代,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渠道,都可能成為意見表達的主體,有個形象的比喻,就是每個人面前都有一個麥克風”。[5]同時,新媒體信息的傳播還具有互動性強的特點,信息傳播者和接收者可以進行溝通和交流,真正實現了每個人不僅是傳播者,同時還是接收者。如當下的微博,數以千萬計的人開通了自己的微博,通過微博上傳一些動態(tài)和圖片來與大家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實時地對其他人的微博進行評論和分享,極大地加強了信息兩端的互動,這都是傳統(tǒng)媒體所無法實現的,也充分體現了新媒體開放性和互動性強的特點。
3.新媒體信息傳播個性化強、影響力大。
不同的人對于信息有著不同的需求,而新媒體信息的傳播特點極大滿足了不同需求,通過新媒體,每個人都可以個性化地定制自己的信息,實時關注感興趣的信息的同時,還能通過新媒體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些特點極大地促進了信息的個性化,不像傳統(tǒng)媒體被動、消極的傳播,也無形中增強了新媒體的影響力,吸引了更多的人來關注和分享自己的信息。在各種信息的影響下,人們的生活習慣、行為也隨之變化,通過微博,來選擇和分享自己關心的內容;通過網絡論壇呼吁對于某些事件的關注和支持;通過手機短信來傳達重要信息等,這些都是新媒體個性化和影響力的體現。
1.新媒體促進了師生間的交流和互動。
以往的思政工作,師生間一般通過面對面交談或打電話、寫信的形式來進行交流,會出現學生不敢說話或言不由衷的現象,老師不能了解學生的真正想法。新媒體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老師可以通過QQ聊天或者手機短信的方式跟學生進行非面對面的交流,這不僅拉近了師生的心理距離、消除了學生的緊張和顧慮,增加了交流機會,也可以真正地了解學生的想法;除了間接的網絡溝通外,老師還可關注學生的在微博、空間或者QQ的動態(tài),實時了解學生的實際困難和思想變化,進而與其進行網絡上的交流和互動,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和幫助,做到防范于未然。所以,通過新媒體,能達到以人為本地開展思政工作,通過深入大學生的精神生活,尋找共同語言和話題,達到拉近師生距離,加強師生溝通,實現關懷、疏通、引導和教育的目的,從而為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工作的開展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條件。
2.新媒體豐富了大學思政工作的方法和手段。
傳統(tǒng)的大學思政工作,主要是老師在課堂上面對面的進行教育,形式和方法有限,造成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高,容易產生抵觸。新媒體則可以豐富思政教育方法和手段,讓老師的教育不再局限于課堂和書本,老師還能在課外時間,通過網絡論壇、QQ和微博等手段來和學生進行平等地溝通交流,及時對學生的問題進行答復,還可以通過微博、空間和校內論壇等途徑來發(fā)布教育信息,達到隱性教育、寓教于樂的目的,在提高教育效果的同時,老師還能實時收到來自于學生的反饋信息,積極地調整自己的教育策略和方法。通過應用新媒體,告別以往形式呆板的理論灌輸,消除學生對于思政工作的心理隔閡,增強師生間的信任,切實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3.新媒體加強了大學思政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傳統(tǒng)的大學思政工作內容乏味、形式單一,缺乏吸引力。隨著新媒體的運用,實現了思政工作方式由“面對面”向“鍵對鍵”的拓展,如今老師通過論壇交流、QQ聊天等形式來與學生進行思想、語言上的互動,營造出全新的師生平等對話方式,使新時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時,使教師能夠更及時地掌握學生的真實需要、心理動態(tài)以及其對于課堂效果的反饋,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通過新媒體來增加思政工作的吸引力,通過與學生的平等交流和溝通,營造出一種開放式的學習氛圍,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也能更好地向學生展示老師的教育方法和目的,提高親和力,樹立思政老師在學生中的新形象,進而提高思政工作的感染力。在重視以人為本、人文關懷的前提下,有效地對于需要心理疏導的同學進行積極關注、引導和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6]
1.利用新媒體,促進校園信息收集、加工和引導。
胡錦濤提出:“如何積極主動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使大學生能夠通過現代信息傳播渠道接受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盵7]高校應重視建設和利用新媒體,加快建設具有思想性和互動性的網絡來傳播主流文化和核心價值,加強網絡平臺管理、收集校園輿論信息,積極引導、疏導學生的不良情緒,加大先進事例的宣傳,促進先進校園文化的形成;老師可以通過校內論壇、微博和QQ群等互動平臺,及時了解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并對問題進行解釋、跟進和解決,維護學生群體的正當利益,重點關注急需幫助的學生,對于消極悲觀、言辭激進的同學,及時進行溝通和引導,避免惡性事件的發(fā)生;學生則可以利用新媒體來合理、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加強與學校及老師間的溝通,促進問題的解決,推動和諧校園的建設。
2.利用新媒體,促進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媒體素養(yǎng)。
高校的思政工作者不僅要學會利用新媒體來開展思政工作,還要加強內部交流,借助微博、QQ群來交流開展工作的心得體會,推廣成功的工作經驗,增強媒體素養(yǎng),最終促進整個思政隊伍的發(fā)展。思政工作者表達真實情感或一些看法也會間接地引發(fā)學生的共鳴和思考,實現師生間思想上的融合,達到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思政工作者也可以通過微博來公布工作信息,讓學生更了解自己的工作,增強思政工作的公開性;也可以通過微博來聚焦熱點話題、分享自己觀點、宣揚先進事跡等,對學生進行積極、正面的引導,這些都能加強高校師生間的溝通與合作,為實施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創(chuàng)造平臺,老師可以通過新媒體來及時地發(fā)現和解決問題,而學生則可以通過新媒體來進行學習和提出意見,極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利用網絡、QQ、博客等新媒體,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逐步構建適合新媒體發(fā)展需要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將單向灌輸轉變?yōu)槠降葘υ?將單一的說教轉變?yōu)樯鷦拥慕涣?。[8]
3.利用新媒體,建立心理咨詢、預警和干預機制。
早期的發(fā)現和干預對于解決心理危機有著決定性作用。利用校內論壇、QQ群、微博等新媒體來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和心理服務;建立健全校園輿情和學生思想的網絡反饋機制,加強學生群體的心理監(jiān)測、評估以及預警,完善心理疏導的工作體系;推動學生表達不良情緒渠道的建設,避免不良心態(tài)長期積累,利用新媒體的隱形宣傳來幫助廣大學生達到心理上的健康和諧;針對有需要重點關注的學生,建立網絡評估和內部通報體系,定期向心理輔導中心通報學生的相關動態(tài),重點加以疏導,達到早期發(fā)現、及時干預的目的;利用新媒體,同時加強心理保健員隊伍間的溝通,促進資源共享,進行合理分工,更好地推動心理疏導工作的開展。
[1]蔣宏,徐劍.新媒體導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13.
[2]李巖,曾維倫,何海濤.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探析[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EB/OL].http://tech.qq.com/a/20120116/000266.htm.
[4]汪頔.新媒體對“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戰(zhàn)[J].思想教育研究,2010(1):71-74.
[5]教育部副部長李衛(wèi)紅在南開大學召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部第一次全體大會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研討會上的講話.2009-06-14.
[6]肖學斌,朱莉. 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應對[J].思想教育研究,2009(7):55.
[7]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636.
[8]徐振祥.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與挑戰(zhàn)[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6): 64-66.
[9]計鎮(zhèn)華,常磊.網絡傳媒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J].中國商界,2009(10).
ClassNo.:G641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宋瑞斌)
RoeofHumanisticCareandPsychologicalCounselingforNewMediain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
Zhang Yangming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Fujian 362021,China)
In recent years,the new media such as the micro-blog, Internet Forums and QQ has affected the students' study and life greatly ,at the same time , it is of useful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the colleges .Humanistic care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should promoted through the new media with the interaction of the new media.
new medi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Humanistic car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張陽明,碩士,華僑大學。研究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福建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一般項目(編號:2012B229)階段性成果。
1672-6758(2013)05-0040-2
G6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