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峰,程 謙
(1.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覃懷文化研究所,河南 焦作 454000;2.商丘學院 文學院,河南 商丘 476113)
焦作煤炭開采的考古學觀察
——以碑刻資料為中心
程 峰1,程 謙2
(1.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 覃懷文化研究所,河南 焦作 454000;2.商丘學院 文學院,河南 商丘 476113)
以考古資料以及所發(fā)現(xiàn)的碑刻資料為中心,結(jié)合文獻記載,對焦作煤炭開采進行考古學意義上的觀察。從碑刻資料和所發(fā)現(xiàn)的遺物、遺跡來看,焦作煤炭開采始于唐宋,興于明清,至清中后期達到開采高峰;而且煤炭生產(chǎn)也不僅僅是滿足當?shù)氐纳?、生產(chǎn)需要,它還作為重要商品對外進行貿(mào)易。通過觀察和分析,我們不僅了解了焦作煤炭開采的過程,而且也為煤炭史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煤炭開采;考古學;碑刻資料
焦作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歷史悠久,是中國最早認識、開發(fā)和利用煤炭資源的地區(qū)之一。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焦作就發(fā)現(xiàn)了煤炭。據(jù)專家考證,《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的“賁聞之山,其上多蒼玉,其下多黃堊,多涅石”[1]說的就是焦作一帶的太行山。當時,煤炭還被稱為涅石[2]。但學界在論述焦作煤炭開采時,由于缺乏文獻支撐,大多語焉不詳,多從英商福公司開始。在此,僅從考古學的角度,利用近些年發(fā)現(xiàn)的碑刻資料和遺物、遺跡,對古代焦作的煤炭開采進行觀察,以期為學界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幫助。
焦作煤炭開采歷史悠久,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20世紀初,英商福公司在焦作開鑿第14號礦井時,曾發(fā)現(xiàn)唐代挖煤用的鐵燈一盞,開元銅錢數(shù)枚[3]??梢姡棺鞑擅簹v史的悠久。
宋代,焦作的采煤業(yè)得到了飛躍發(fā)展。焦作地域不僅發(fā)現(xiàn)了宋代的煤窯遺跡,而且近年發(fā)現(xiàn)的遺物和碑刻資料也證明了焦作時有煤炭開采,并且煤窯的規(guī)模還相當大。1909年,英商福公司在焦作上白作開鑿24號礦井時,在十七八丈深處,發(fā)現(xiàn)古窯洞一對,內(nèi)有煤窯工人用的已經(jīng)腐朽的護身板,經(jīng)鑒定,認為是宋代的遺物,煤窯也為宋代開鑿[4]。不僅如此,碑刻資料也證明了宋代初期焦作已有規(guī)模較大的煤礦,焦作上白作村所發(fā)現(xiàn)的宋代李從生墓志就提供了重要佐證,墓志銘曰[5]:
君諱從生,本舉義地,性無殊……長男吉挈母氏同二妹,自高平登太行,渡丹水,至于潭懷寧邑孝廉鄉(xiāng)孝廉里白家作置業(yè)居焉。母郭氏享年六十有六矣。至元祐三年戊辰歲,巍巍乎萬戶山前,浩浩乎烏金出世。吉乃以地為主,夜以計日役工匠數(shù)百人,自贍千余口。獲山澤之厚利者,皆出乎吉之分,而莫知其數(shù)焉……
據(jù)志文記載,墓主李從生,原系“河東澤州高平縣舉義鄉(xiāng)丁壁村”人。其子李吉攜其母親及二妹“自高平,登太行,渡丹水,至于潭(應為覃)懷寧邑孝廉鄉(xiāng)孝廉里白家作置業(yè)居焉”?!鞍准易鳌币袁F(xiàn)今方位看,應為今焦作市的上、下白作村一帶,即清末英商福公司在焦作的第一個煤礦——哲美森礦的位置所在。墓志記載,“至元祐三年戊辰歲,巍巍乎萬戶山前,浩浩乎烏金出世”,指明上白作村的山沿一帶在宋元祐三年(1088年)時,就發(fā)現(xiàn)了蘊藏豐富的煤炭資源,且已大規(guī)模開采。“烏金”是古代對煤炭的美稱,煤炭發(fā)現(xiàn)后,李吉“以地為主,夜以計日役工匠數(shù)百人,自贍千余口”,開辦了規(guī)模空前的煤礦,促進了當?shù)胤饨ń?jīng)濟的發(fā)展。正如墓志所稱:“獲山澤之厚利者,皆出乎吉之分,而莫知其數(shù)焉。” 李吉因采煤開礦而家業(yè)興旺,富甲鄉(xiāng)里。李吉煤礦的采煤工人有數(shù)百名,是目前所知時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早期煤礦。李從生的這方墓志銘證明了早在宋代,焦作一帶就有了大型的私營煤礦。
煤礦生產(chǎn)的發(fā)展,也促進了這一帶制瓷業(yè)的發(fā)展。以當陽峪村為中心的太行山沿山一帶,宋元時期為北方著名的陶瓷產(chǎn)地。據(jù)宋代崇寧四年(1105年)所立的窯神廟碑文記載,當時這里是“世利磁器,埏埴者百余家,養(yǎng)資者萬余戶”*北宋崇寧四年《德應侯百靈翁之廟記》,現(xiàn)存于修武當陽峪村。當陽峪的瓷器生產(chǎn)曾以“煤炭”為燃料,因為考古工作者在當陽峪舊瓷窯址發(fā)現(xiàn)有“煤灰”等遺跡,這表明當時當陽峪一帶焙烤陶瓷曾以煤炭做燃料。另外,在陶瓷古窯附近,還發(fā)現(xiàn)有煤窯的遺址。
宋代焦作的煤炭生產(chǎn)不僅滿足當?shù)氐纳?、生產(chǎn)需要,而且還被作為重要商品外銷到其他地方。據(jù)文獻記載,北宋初期,朝廷派出專職官吏在焦作一帶管理煤炭的生產(chǎn)和買賣?!端螘嫺濉な池洝じG務》記載[6]:“神宗熙寧七年五月,江陵府江陵縣尉陳康民言……勘會在京窯務,所有柴數(shù),于三年內(nèi)取一年最多數(shù),增成六十萬束,仍與石炭兼用……其石炭自于懷州九鼎渡、武德縣收市,及勾當東窯務孫石乞?qū)⑹砍鲐洝俗骺得袼?,其出賣石炭,每秤定價六十文。詔除武德縣收市不行外,余并從之。”懷州九鼎渡在今武陟縣張村,武德縣在今武陟縣老城村,宋代焦作屬懷州,表明宋代焦作的煤炭已外賣并進入市場。無獨有偶,近年來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也為宋代焦作煤炭外銷提供了重要佐證。2006年5-10月,焦作市文物隊對蘇藺墓區(qū)所進行的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漢代至宋代時期的古道路路面(L3)上覆蓋著厚達0.02~0.1米的煤灰層,路邊還發(fā)現(xiàn)有眾多的燃煤灶、煤堆痕跡和煤殘留[7]。2006年 7-9月,焦作市文物工作隊又在恩村墓群發(fā)現(xiàn)了宋代的“官道”以及路面上撒落的煤灰[8]。2006年 6-10月,焦作市文物工作隊在發(fā)掘墻北宋代遺址時,還發(fā)現(xiàn)了宋金時期的運煤古道路1條、客棧1個、煤堆數(shù)個及燃煤灶41個[9]。據(jù)《懷慶府志》記載,此地歷來就有一條古道路,向東可以通往修武、衛(wèi)輝(新鄉(xiāng)衛(wèi)輝市),向西通往懷慶府,因是官方管理的道路,人稱“官道”。據(jù)《中國歷史地圖》記載,北宋時期“河北西路”的南端西起懷州(沁陽),路經(jīng)清華鎮(zhèn)(博愛)、寧郭驛(今武陟寧郭)、修武、新鄉(xiāng),至衛(wèi)州(汲縣)[10]。根據(jù)焦作恩村、蘇藺以及博愛聶村3處發(fā)掘的情況判斷,所發(fā)現(xiàn)的道路就是宋代的官道,從道路的寬度和建筑結(jié)構(gòu)來看,在當時應是一條由國家管理的主道路,也是宋代以后豫西北地區(qū)沁河北岸唯一貫穿東西的主要交通干道,是連接京(開封)、洛(洛陽)、晉(山西省)地區(qū)的交通樞紐。從路面上撒落的煤灰分析,該路是修武煤炭外運的主要通道,是促進該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的大動脈。它證實了焦作在宋代大量產(chǎn)煤、用煤、外銷煤的歷史事實,對研究焦作宋代的經(jīng)濟、道路運輸及煤炭工業(yè)的發(fā)展情況,提供了實物資料。
至元代,焦作的采煤業(yè)也有發(fā)展,但沒有發(fā)現(xiàn)過多的資料予以證明,只有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的《重修玉峰觀碑》*元至元十三年《重修玉峰觀碑》,現(xiàn)存于焦作市博物館。為我們提供一些元代焦作煤炭開采的信息,碑文曰:
趙晉二域之間,有山曰:太行。屏之萬仞,巍巍乎瑞氣侵天,蕩蕩乎嵐光拂地。有覃懷之河內(nèi)東北隅,有鄉(xiāng)曰清期,有里曰馮封,地靈景勝,北有太行山,東有古城,西有清澗口。上多林木,下廣烏金,其井水甘,其民殷庶。作務生涯之樂,耕耘活計之功。
元代的焦作一帶,“上多林木,下廣烏金,其井水甘,其民殷庶”?!跋聫V烏金”說明當?shù)孛禾抠Y源蘊藏豐富,百姓開采利用,因此富庶。由此可知,元代民窯采掘,頗具規(guī)模。
從發(fā)現(xiàn)唐代的采煤遺物到宋代的采煤窯洞以及李從生墓志所在的上白作一帶的煤礦,還有元《重修玉峰觀碑》,均說明焦作一帶煤炭開采的歷史不但悠久,而且還是持續(xù)發(fā)展的。
明清時期,焦作煤炭開采進入快速發(fā)展時期。“厥土磽確,弗良于農(nóng),富炭石,質(zhì)腴而產(chǎn)豐,土著之民咸業(yè)之為生。”[12]尤其是清嘉慶、道光、光緒年間,焦作的煤炭開采呈現(xiàn)繁榮景象:“土薄石厚,中富煤炭,質(zhì)精良。沿山居民,以采掘為業(yè),千百年穿井數(shù)十,工人累百千,轆轤上下,人畜轉(zhuǎn)輸,手工時代,斯為巨業(yè)?!?郭豫才,《胡石青事跡聞見錄》,見政協(xié)河南省委員會學習和文史資料委員會《河 南文史資料》,1988年,第28輯。此時的煤炭開采在地方文獻中也多有記載。順治《懷慶府志·田賦·物產(chǎn)》載:“鐵、煤炭、木炭(俱河內(nèi)、濟源出)?!?彭清典,蕭家芝.《懷慶府志》,清順治十六年刊本。清初,“煤炭”作為懷慶府的物產(chǎn),說明其產(chǎn)量是比較大的,產(chǎn)地之一的河內(nèi)(今沁陽)應當包括如今博愛柏山、焦作中站的李封一帶,而且順治初年的《懷慶府志》所記載的煤炭開采也不僅僅是清初的景象,還應該有明末的狀況。汪價《中州雜俎·物考·石炭》說,懷慶府(今沁陽、博愛、焦作中站區(qū))一帶,“家家用之(石炭),黑堅如石,以斧捶碎,拌以黃土,同燒則燃,過則竟成土矣。最為省費且視煤無毒”[13]。
至清道光年間,河內(nèi)縣開采煤炭,“以濟民用,所獲資利,與地產(chǎn)相仿”*王鳳生,《河北采風錄》,1826年。道光五年《河內(nèi)縣志·風土志·物產(chǎn)》:“貨之屬,曰布,曰絹(出清化鎮(zhèn)者曰清化絹),曰煤,曰青瓷,曰礬紅?!?。
*袁通,《河內(nèi)縣志》,清道光五年刊本。這里,河內(nèi)的“煤”是作為“貨之屬”來對待,說明當時河內(nèi)的煤炭主要用于貿(mào)易,這一點也可以從其他地區(qū)的地方志上得到證明。如汲縣(今衛(wèi)輝)民眾的生活用煤就主要來自懷慶府河內(nèi)縣的清化鎮(zhèn)(今博愛縣):“運自懷慶府清化鎮(zhèn)地方者,勝于近邑?!?徐汝瓚,杜昆,《汲縣志》,清乾隆二十年刊本??梢姡禾慨敃r已運銷到外地。道光二十年的《修武縣志·輿地志下·物產(chǎn)》將其列入貨類*馮繼照,《修武縣志》,清道光二十年刊本。,說明其具有相當大的商業(yè)性質(zhì)??傮w而言,當時的焦作煤炭開采不僅滿足自用,更主要的是用以交易。
這些文獻大致為我們勾勒出明清時期焦作煤炭的開采狀況。在田野調(diào)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批關(guān)于煤炭開采的碑刻,時間大多集中在清嘉慶、道光以及光緒年間,這為我們了解清代焦作煤炭的開采提供了資料佐證。清嘉慶二年(1797年)《重恩寺》*清嘉慶二年《重修重恩寺》,現(xiàn)存于焦作李貴作藥王廟。碑記載,現(xiàn)焦作李貴作一帶至少有12座煤窯,碑文曰(碑右下角殘缺,所缺文字以省略號代替):
夫事之創(chuàng)于前者,必思有以繼其后,事之成于始者,必……矣。但歷年久□,風雨所傷,忽致殿宇漏弊,簷牙傾頹,本社……殿前月臺一事,剩余有限,方致嘆于修補之資,茲值煤窯……社會首遍窯祈捐,眾窯客商果皆慷慨好施,捐錢數(shù)拾仟文,以……始之日,璀璨奪目,而漏弊既除,傾頹可免,以足以永傳不朽云。
邑庠生侯伏耀撰文 童生侯玉魁書丹
共捐布施四十四千九百文
以上前后共化費錢五十六千六百二十一文
復盛窯錢八千,豫豐窯錢八千,東復成錢二千,中和窯錢二千,四義號錢三千,三盛窯錢一千六百,大興窯錢一千六百,□盛窯錢一千六百,發(fā)義窯錢一千二百,聚盛窯錢一千二百,義聚窯一千二百,西復盛窯錢一千二百,三尖地小窯錢八百……
清嘉慶2年重修重恩寺時,正值煤窯興盛時期,“社會首遍窯祈捐,眾窯客商果皆慷慨好施,捐錢數(shù)拾仟文”。本次重修重恩寺捐資者共計59人,其中捐資煤窯有12座,而且捐資額度較大,即復盛窯錢8000文、豫豐窯錢8000文、東復成窯錢2000文、中和窯錢2000文、三盛窯錢1600文、大興窯錢1600文、□盛窯錢1600文、發(fā)義窯錢1200文、聚盛窯錢1200文、義聚窯1200文、西復盛窯錢1200文、三尖地小窯錢800文等。關(guān)于重恩寺,文獻缺乏記載,暫不知其具體的地點,同樣也無法推斷重修重恩寺所載的12家煤窯屬于哪一個村莊。不過,《重修重恩寺碑》現(xiàn)置于焦作李貴作村藥王廟之內(nèi),而李貴作村隸屬山陽區(qū)中星辦事處(原百間房鄉(xiāng))管轄,地處焦作市東約4公里,據(jù)此推斷重恩寺亦在李貴作村附近。
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重修昭惠王行宮碑》*清嘉慶十九年《重修昭惠王行宮碑》,現(xiàn)存于焦作李貴作藥王廟。則明確記載至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李貴作村一帶煤窯眾多,煤炭業(yè)繁榮,碑文曰:
李貴作村舊有昭惠王行宮來綦久矣,原廟主劉氏創(chuàng)于大宋政和間,憶昔之日,神功浩蕩,殿宇巍峩,洵行山之陽,一大觀也,迄今千有余,祀越清初順治丁酉年,曾聞有重修者顧年深遠,經(jīng)風雨之損傷。庚午年秋雨過度,而后廈傾塌,有心者觸目情愴,遂動重修之意焉,奈時方兇歉捐資維艱辛,庚午春,煤窯興隆,住持僧偕村會首募化,夫遠近客商所得捐資者眾,壬申冬鳩工庀材,厥工爰是而告竣,則廟貌煥然一新,又安見今之□古若哉,僕鄉(xiāng)人也,竦淺不文,目睹其事,聊以紀其實云
侯兆元撰文 侯九銘書
會首 侯培基 侯□溫 趙成忠 趙志瑞
大清嘉慶拾玖年后二月二十日 住持僧心明徒源泰 石匠□禎旺 立石
李貴作的昭惠王行宮創(chuàng)于大宋政和間,因清嘉慶庚午年(1810年)大雨而致后廈傾塌,于是遂動重修之意。但因百姓生活艱難,難以募捐款項。至庚午春,由于煤窯興隆,住持僧偕村會首挨家募捐,遠近客商才紛紛捐款資助。壬申冬(即嘉慶十七年,1812年),雇工購材,是年告竣。《重修昭惠王行宮碑》還分門別類地將施錢、施車、施夫的情況開列于后,即“各字號施錢開列于后”、“本村施車施夫開列于后”、“ 花費開列于后”等,這就為我們提供了進一步分析的信息。在“各字號施錢開列于后”類別中記載:
五福窯施錢四千八百文、和順窯施錢四千文、雙興窯施錢一千六百文、中正號施錢一千二百文、德順行施錢八百文、泰來行施錢八百文、東百順行施錢八百文、公信行施錢五百文、雙興號施錢八百文、三太號施錢八百文、榮盛號施錢八百文、永興號施錢八百文、王應隆施錢八百文、增盛堆施錢八百文、均盛堆施錢八百文、成興堆施錢八百文、公和堆施錢八百文、雙盛號施錢六百文、永太號施錢六百文、順興號施錢四百文、東聚興號施錢四百文、聚興號施錢四百文、恒昌號施錢四百文、三盛號施錢四百文、同順號施錢四百文、郭天魁施錢五百文、梅盛號施錢四百文、天錫號施錢四百文、蘆三順號施錢二百文、張殿杰施錢五百文。
“各字號施錢”名錄共計有30家,其中明確記載為“××窯”的有3家,“××號”的有16家,“××行”的有4家,“××堆”的有4家,以個人名義捐資的3個。從“庚午春,煤窯興隆,住持僧偕村會首募化,夫遠近客商所得捐資者眾”的記載來看,這30家字號應是煤窯或是與煤炭相關(guān)的商號?!案G”應是煤窯的稱謂,“堆”、“行”應是經(jīng)營煤炭的行棧,這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煤炭的開采。
清道光年間,焦作的煤炭開采在過去的基礎上又有發(fā)展。清道光三年(1823年),李貴作藥王廟《重修廣生殿記》記有眾多的煤窯、商號名單,但由于漫漶不清,難以辨認,僅能識別個別煤窯、商號的名字,但至少說明此地的煤炭開采一直延續(xù)著。而同年的桶張河村《重修老君廟碑記》(此碑為殘碑)*清道光三年《重修老君廟碑記》,現(xiàn)存于焦作桶張河老君廟。所記載捐資的煤窯和捐資的商號無疑是當?shù)孛禾块_采、煤炭貿(mào)易的重要佐證,碑文曰:
邑□西北隅四十里許,桶張河村舊有老君堂廟一所,創(chuàng)建于乾隆年間,皆住持僧原敬之力也,重修……光三年,會首宋功、劉乾元、姜文道、王林川、李全香、劉祥等……客堂三間,粉畫舞樓三間,功(工)程告竣,會首、住持勒石,而問訴……縉紳先生猶難言之,而里□庸夫愚婦之所傳尤無稽之,尤者……不彰,無以為勸,謹述其事之始末,將各窯管事、諸位裝客施財……
邑庠生趙□德撰并書……
道光三年歲次癸未十二月
就現(xiàn)存捐資名單而言,計有50個捐資的煤窯、商號及個人名單(因碑刻殘缺,估計缺失有10個捐資的煤窯及商號)。在這捐資的50個名單中,能夠辨認清楚的有春和窯、崔□窯、張□窯、同□窯、天順窯、春發(fā)窯、三順窯、□利窯、□祿窯、合興窯、□□窯、□□窯、?!醺G、東盛窯、五魁窯、?!醺G、王應窯、□盛窯等18座煤窯,有□□號、雙成號、同聚號、公順號、正順號、□□號、雙□號、□□號、□□號、三□號、□同號、精百號、興盛號、泰德號、和永盛、同泰號、□□號等17個商號以及泰順行、同春行等2個商行,宋功、李寶和、劉六珍等3個捐資個人以及10個因漫漶原因無法確認的捐資單位。值得注意的是,捐資的煤窯中,絕大多數(shù)是以煤窯的地主、管事的名義捐助的,只有崔□窯、張□窯、東盛窯、五魁窯、?!醺G、王應窯等是以煤窯的名義捐助的。其中,合興窯既有以地主、管事的名義捐資,又有以合興窯的名義捐助。由此可知,當時桶張河村至少有18座煤窯。而另有的17個商號、2個商行、3個捐資個人以及10個無法確認捐資單位的捐資者,應當也與煤炭開采、煤炭貿(mào)易有關(guān)。因為碑文最后的記載是“將各窯管事、諸位裝客施財”等內(nèi)容,應當是將施財善人開列于后,因而推斷其中的“裝客”應當是裝載煤炭的客商。無獨有偶,清道光七年(1827年),焦作廟河村老君廟北里許所立的《創(chuàng)建拜殿碑記》*清道光7年《創(chuàng)建拜殿碑記》,現(xiàn)存河南焦作廟河小學。同樣記載了當?shù)孛禾块_采的情況,碑文曰:
天地生人之物半出山水間,然無人引而出之,則天地之功不彰,而其物亦虛出矣。且無神之佑,則人已不能彰天地之功,而其物仍亦虛生矣。行山為中州名岳,其中足為利賴者為煤為最。而是廟之蔭從未聞有行窯之說者。丙戌冬廷楊、□□、廣業(yè)等,因山勢以度利,糾眾集□,在廟北里許,創(chuàng)打煤桶十數(shù)只,吾鄉(xiāng)近頗利之。閱數(shù)月積有微貲。因(應)七社會首之請,乃創(chuàng)建拜殿三楹,所以報神默佑之恩也。而楊等開千古未曾有之利。□天地生人之物不虛生而天地之功不□,是人而始彰乎。至鳩工□材之貲□刊于右。廷楊以疾去世,其子振元及□□等囑余為文,遂援筆以為之志。
道光七年歲次丁亥季春 既望之日志
焦作廟河村俗稱桐樹溝,隸屬山陽區(qū)中星辦事處(原百間房鄉(xiāng))管轄,距離焦作市區(qū)1公里左右。就《創(chuàng)建拜殿碑記》可知,廟河村當時作為一個幾十戶人家的村落,就開了十幾座煤窯,可想當時煤窯之盛。桐樹溝也就是后來福公司煤礦的核心區(qū)所在。實際上,上述所涉及的李貴作村、桶張河村、廟河村以及后面所提及的寺河村,村村相連,均在焦作市區(qū)東1~2公里處,為焦作一帶煤礦的核心區(qū)所在。在李貴作村、桶張河村、廟河村煤炭開采繁榮的同時,焦作市區(qū)西的東王封村的煤炭開采也呈繁榮景象。東王封村位于焦作市中站區(qū),也是煤炭資源豐富、煤炭開采歷史悠久的地方。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東王封煤窯主重修東王封村的三圣廟,并勒石《重修三圣神廟碑》*清道光十三年《重修三圣神廟碑》,現(xiàn)存于焦作東王封村。以記其重修的過程,所載的捐資信息透露了當年村內(nèi)煤炭開采的狀況,碑文曰:
竊聞功業(yè)著于旗常,義當廟食;英靈垂于奕祀,理宜供享。東王封村舊有三圣神廟,不知創(chuàng)自何時,年深日久,金光剝落,棟宇傾圮,未獲重修,心常戚之。幸近來家北煤窯涌出,伙中有儲煤項,四方商賈皆為捐助。于是,改建補葺重修舞樓三間,廚房兩間,金妝神像,繪畫榱桷,筑東壁,開西道。不數(shù)月而落成,煥然一新。鳩工告竣,勒石為記。
……魁昶窯錢十二千文,寶興窯錢十四千文,同盛德窯錢卅千文,東興窯錢拾千文,忠興窯錢十四千文,恒豐窯錢五十千文,順昶窯錢八千文,和順窯錢八千文;……宋玉成窯錢二千文,西義合窯錢四千文,三復成窯十千文,協(xié)盛窯錢八千文,王景六錢四千文,梁廷才錢捌千文……
據(jù)當?shù)鼐用窠榻B,捐資的33人,均是開挖煤窯的。其中,以“地錢”名義捐資的有21人;以煤窯名義捐資的有魁昶窯、寶興窯、同盛德窯、東興窯、忠興窯、恒豐窯、順昶窯、和順窯等12個,占捐資人的1/3。1個村莊就有12座煤窯,其本身就說明當?shù)孛禾块_采的程度。從“近來家北煤窯涌出,伙中有儲煤項,四方商賈皆為捐助”來看,當?shù)孛焊G眾多,四方商賈齊集,正如當?shù)匾皇酌裰{所唱:“九峪十八溝,窯洞如星斗。大小千條路,條條車馬稠?!边@首歌謠,形象地表現(xiàn)了當時煤窯遍地、運銷繁忙、熱鬧非凡的情景。
關(guān)于清咸豐、同治年間,焦作一帶煤炭開采的情況,目前我們暫無資料予以證明,不過,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些清光緒年間的碑刻資料。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寺河村圣祖廟碑記》[14]曰:
寺河村西北舊有玄元圣祖廟,開煤采炭,祈禱于此,未有不獲靈應者。即未有……先圣農(nóng)者報賽以祀田祖,大抵于始為此事者,而祀之以見食……者,豈采取煤炭自圣祖始歟。圣開采煤炭……吉祝瑞祝之庥合申獻曝芹之報,有功則祀,比比然也,豈可……祖開天辟地取煤……圣祖煉海燒山,取煤以供燒……以為正論也。古語云,玄元圣祖五千言,不言藥,不言仙……之說誣之哉。竊聞南華經(jīng)云,子貢諸賢,往往相與過從,是……圣祖,亦圣人之徒歟?又況浩天嘆乘風可上,至圣有猶……化存神是圣祖,又圣而不可知之神者歟。夫豈無以其……人之德則妄而已矣。吾儕于光緒七年在寺河村西北開采煤炭……既而為窯事果屬稱意,人力也,而神功助焉矣。茲于大殿西……是擇吉酬神,演劇懸匾,計費一千余金。工既告竣,謹記始……商賈祈禱靈應有功則祀之,意云爾。是為記。
光緒十三年
此碑原存于河南焦作百間房寺河小學,碑文引自焦作市博物館藏拓片。碑之下部已缺,所缺文字以省略號代之。該碑刻記載,寺河村西北舊有玄元圣祖廟,敬奉之神“圣祖”即為在此最早開采煤炭者,以至于后來凡有開采煤炭者,均在此祈禱,沒有不獲靈應和神靈保佑的。清光緒七年(1881年),當?shù)鼐用窦丛诖逦鞅遍_采煤炭,礦業(yè)興旺發(fā)達,“窯事果屬稱意”,其原因緣于神靈(圣祖)的保佑和庇護。所以,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開采煤炭者以及商賈“擇吉酬神,演劇懸匾”,以謝圣祖之功。遺憾的是,碑刻的拓片制作者忽視了碑記的捐資內(nèi)容,使我們無法得知捐資人里是否有煤窯的捐資及其捐資的數(shù)量。不過,碑記內(nèi)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焦作百間房一帶擁有悠久的煤炭開采史。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的《憑心窯重修廟宇記》*清光緒三十年《憑心窯修廟碑》,現(xiàn)存于焦作市博物館。,則記載了河南近代愛國實業(yè)家靳法蕙在今焦作中站區(qū)東王封村南地開采憑心窯過程中重修觀音堂的經(jīng)過以及靳法蕙在開采煤炭時處理居民廬舍與墳山、廟宇的原則和做法,碑記曰:
嘗聞:神依人而效靈,人依神而獲福。捷如影響,千古為昭。河內(nèi)東北馮封村觀音堂,由來舊(久)矣。光緒壬寅,村南行窯。靳君法蕙、畢君金陵欲在此開采。村眾僉曰:“行窯不許妨礙居民廬舍與墳山、廟宇。于此行窯,恐有妨礙?!鄙w行窯處所,往往有始而求神保護,繼而半途廢弛。終廬舍廟宇傾倒圮壞而不之顧。嗚呼!此窯廠陋俗也。而靳君畢君與伊諸同事,則不然。其素日做窯,凡礙廬舍廟宇,莫不公商斟酌,換舊重新,總以厭足人心而后已。是以其做窯,到處群情帖服。有始則引頸而望之,終則懸扁以頌之。非盛德服人,能如是乎?由是村眾悅服,許其開采。窯號憑心,而默然蒙神祐,窯頗贏余。遂鳩工庀材,費金千余兩。地基逼窄者,廣擴之。廟宇傾壞者,修整之。神像脫落者,金粧而輝煌之。語云:唯目得觀,唯耳得音。觀音之像,其誰之像?斯語也,深沉爽朗與圣教渾融。誠聰明正直之神也!豈若未世詔瀆淫祀而妄為崇奉者哉!作善降祥,神人以和,誠盛也。余本不能文,兼以學荒落,謹記其顛未如此。生員李卿云撰并書。
光緒叁拾年歲次丙午暑月。
碑文記載,靳法蕙“素日做窯,凡礙廬舍廟宇,莫不公商斟酌,換舊重新,總以厭足人心而后已”。所以他開采煤窯,頗受群眾歡迎,“到處群情帖服,有始則引頸而望之,終則懸扁以頌之”。
靳法蕙(1844—1917年),今焦作市中站區(qū)王封鄉(xiāng)東王封村人,我國著名的礦業(yè)家。父親,名靳大道,在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東王封村《重修三圣神廟碑》中,記其為修廟的會首。靳法蕙早年從事礦學研究時,“必身履其地,周覽而詳究之”。經(jīng)過20年的刻苦努力,遂得礦學之精髓?!叭温囊坏亍?, 靳法蕙語人曰:“下深若干尺,有礦,苗若何,質(zhì)若何,何處有水,水勢奚若,何方開井,何法汲水,產(chǎn)額若干?!贝旱V開掘之后,情況如靳法蕙之所測,應驗如神。所以,他“每開一礦,有資者輸資,無資者輸工,巨萬之數(shù),咄嗟立辦”[12]。在此期間,焦作一帶的煤窯已經(jīng)實行股份制,具有現(xiàn)代企業(yè)的性質(zhì)。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重修龍王廟碑記》*清光緒三十二年《重修龍王廟碑記》,現(xiàn)存于焦作靈巖寺。,記載了“致和窯股份公司”、“仝和窯股份公司”修茸龍王廟的情況,碑文曰:
重修龍王廟碑記 河內(nèi)縣學生員陳光遠撰文并書丹
……余故友張君□溫于光緒乙巳年春,鑿窯于新莊村南原,其村北卷阿曲崖上有龍神廟一所,歲久頹墮,不堪屬目,張君憫焉。秋季,窯又續(xù)工開做,因水過漲,不得已禱于龍神廟,且祝曰:若礦務興隆,廟重新□貌以揚神庥。祝既畢,水勢頓減于前,從此礦業(yè)興隆,日增一日,皆神之賜也。丙午秋,礦務漸歇,乃商于窯□,鳩工庀材而重修焉。易其墻壁,更其榱題,又為之金粧神像饗之。頹垣敗堵者,今則煥然一新也?!跫瓤?,丐記于余,余不自谫陋,因歷□其事之顛末,并列其伙友之姓名于左,以□諸不休云而。
致和窯股分(份):
郜□□、積玉成、積聚永、二合成、聚咸合、郜永原、張樹功、張繼業(yè)、劉文翰、璩青賢、喬永德、宋一通、璩星辰、劉九富、趙成模、劉守和、樊世忠、劉恒仁、璩世祿、劉成明、張玉花、張□松、□□栓、毋□德、馮□生、丁全葉、蘆瑞生、嚴貴銀、張定川、璩元明、□□川、□□□、張法□、張法成地主□□:□和尚、?!踅稹⒄裢?、喬道聚
仝和窯:
劉昌太、(劉)成立、(劉)成文、(劉)不河、(劉)忠士、(劉)可保、(劉)學朝、(劉)學孔、(劉)光福、(劉)成企、(劉)光中、(劉)□□、(劉)□□、(劉)□□、原德鳳、毋可心、老常、毋任、劉道、毋國定、趙永□、廉起□、長清、啟成、□北□、老迂、許文生、王振良、申立善、牛力□、□合堂、馮習升
仝立
大清光緒三十二年歲次丙午十二月上旬谷旦勒石
清光緒乙巳年為1905年,清光緒三十二年為1906年,即光緒丙午年。從捐資人“致和窯股分(份)”來看,致和窯實行了股份制,是一個民營性質(zhì)的股份公司,具有近代企業(yè)的特征。從碑記所載來看,致和窯的股份至少有34人?!百诤透G”雖未注明為“股分”,但從碑文來看,至少有32人捐資,其性質(zhì)依然為股份公司。從碑文記載來看,致和窯股份之中的積玉成、積聚永、二合成、聚咸合等估計應為商號,這說明當?shù)氐纳倘艘矃⑴c了煤炭的開采。從碑記上還可以看出,參與捐資者尚有“地主”4人,可能是煤窯占據(jù)土地的地主。由于個別碑文無法辨認,地主后兩字不知何字,因而“□和尚、?!踅?、劉振旺、喬道聚”等4人身份、作用不甚明了。除去“地主”4人,僅就致和窯、仝和窯的股份而言就有66人,從而證明了當?shù)貐⑴c煤炭開采的人數(shù)眾多、煤炭開采的普遍和規(guī)模的宏大。
由于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清光緒年間的碑刻數(shù)量有限,因而所涉及的煤窯數(shù)量也有限。據(jù)河南礦政調(diào)查局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的調(diào)查,時至當年,河南正在開采之礦共33處*《東方雜志》,1905年第2卷第9期。。其中,河內(nèi)縣(今沁陽)有小嶺村煤礦、柏山煤礦、東王封村煤礦、西王封村煤礦、小許莊煤礦、磕井村煤礦。修武縣有塔掌煤礦、廟河煤礦。從調(diào)查可知,此時焦作所開采之礦占全省的1/4。然而該調(diào)查也不完整,此時焦作一帶的煤礦絕非僅有這8處。不過,當時焦作的這些煤窯大多采用土法生產(chǎn),就連較大規(guī)模的煤窯也缺乏購置機器用于采煤的意愿和動力?!坝眯路ㄒ蚤_采者,自英商福公司始矣?!?黃藻鞠.《河南福公司礦案紀實》,1919年,第6頁。英商福公司在焦作的煤炭開采,一方面掠奪了焦作一帶的煤炭資源,另一方面也促進了焦作城市近代化(即現(xiàn)代化)的進程,而且促使焦作煤炭開采的日趨現(xiàn)代化。
>
合伙經(jīng)營煤礦,應當說是明清時期民間煤炭開采的基本形式。據(jù)王興亞介紹[15],清代煤炭的經(jīng)營有官營和民營兩類。民營的煤窯有一家獨立經(jīng)營的,也有幾家合伙經(jīng)營,主要以合伙經(jīng)營為主。私人開設的煤窯,各地均有之。從事煤炭開采經(jīng)營的,不僅有地主、鄉(xiāng)紳、富民,而且有些貧民亦從事煤炭的開挖。這些煤窯采取分股合伙制度,合伙的有地主(大窯主)、商人和豪紳。地主把土地作股份,并以大窯主身份抽百分之二的煤;商人以錢入股;封建豪紳除出一部分錢外,還仗著權(quán)勢作煤窯的股東。顯然,焦作煤炭的經(jīng)營狀況也大抵如此。
據(jù)《重修老君廟碑記》載,在捐資的煤窯中,絕大多數(shù)是以煤窯的地主、管事的名義捐助的。煤窯的地主應該是大窯主,而管事應該是專門從事窯務管理的,也應為煤窯的主要負責人,否則,不會以煤窯地主、管事的名義來捐資?!吨匦摭埻鯊R碑記》,不僅記載致和窯實行了股份制,而且有地主、商人入股煤窯。當時的煤礦產(chǎn)量,每座煤窯每天可以出煤5 000公斤左右。這一數(shù)字來自于德國地質(zhì)學家李希霍芬的記載。李?;舴以?868年9月—1872年5月在中國13個省進行了地理、地質(zhì)考察,其所記曰:懷慶府“煤區(qū)東起修武,西達濟源,中心為清化鎮(zhèn)。清化10個大坑,每坑每天出煤1 000筐(每筐120~130斤),每擔售100文,大塊售150文(每斤依20兩計)。運到鎮(zhèn)上,售價即為每斤2.5文(依16兩計),運到黃河渡口,售價為每斤5文。”[16]就煤窯的生產(chǎn)技術(shù)而言,這些煤窯采取的是土法人力開采,但都有一套生產(chǎn)管理機構(gòu),采掘、拉煤和提升均有明確分工。薛毅先生在描述民窯的生產(chǎn)狀況時說[17]:
當時的生產(chǎn)設備十分落后。生產(chǎn)工具多是錘、釬、鎬、锨等。井下采煤多采用“高落式”采煤方法,即先在厚煤層的底部回采,然后用長把工具從下往上捅,使煤塌落。井下運輸全靠人力拉筐、抬筐。提升靠人工絞轆轆,一二百斤重的大煤筐,硬是靠人工用轆轆從百十米深的地層深處絞到地面。由此看出,清代中期河南的煤窯開采雖很普遍,但都停留在手工生產(chǎn)的階段,資本很少,設備簡陋,產(chǎn)量不高,管理較為落后。
煤炭開采存在巨大風險,“利者什一,不利者什九。蓋學無專長,工無利器,持徼幸之心,以與水石爭不可必得之財,因之毀資罄家者常累累也”[12]。開礦的風險并不僅僅與技術(shù)手段相關(guān),資金也限制了焦作煤業(yè)的規(guī)模。一旦煤井因水患而中斷開采,致使井下作業(yè)面被水淹沒,窯主常常因為難以在短時間內(nèi)湊足救治水患所必須的資金,而不得不任由前期作業(yè)被埋在井下?!按蟮V取煤必先涸水,附近小礦則于水涸時竟穴井擢煤,其值備(倍)廉。大礦轉(zhuǎn)不與爭,必籌資多儲煤,而后停止,待水漲,陸續(xù)售所儲,利市乃倍蓰。故作輟不恒,遷移無定,而經(jīng)濟中心,亦隨之興伏轉(zhuǎn)徙焉?!?郭豫才《胡石青事跡聞見錄》,見政協(xié)河南省委員會學習和文史資料委員會《河南文史資料》,1988年第28輯。
當時煤炭開采,“力稍大者為經(jīng)年之業(yè),小專營于冬春,畏水患也”?!按逯?,各公司資多不過數(shù)十萬金,少僅數(shù)萬金耳”,因此,旋營旋輟是當?shù)赝粮G的基本特征*河南省檔案館藏M71-27-1548.博愛礦區(qū)公益促進會敬告國人書,第2頁。水患可能是影響煤炭開采的主要因素,正如《重修龍王廟碑記》所記,光緒乙巳年(1905年)春,張君□溫鑿窯于新莊村南原?!扒锛?,窯又續(xù)工開做,因水過漲,不得已禱于龍神廟?!薄白<犬?,水勢頓減于前,從此礦業(yè)興隆?!庇谑牵氨缜?,礦務漸歇,乃商于窯□,鳩工庀材而重修焉”。。
焦作所產(chǎn)煤炭,不僅滿足當?shù)鼐用裆詈蜕a(chǎn)用煤的需要,而且通過肩挑、車推、牲口馱載和船運等形式運往各地?!熬用穸嗪匣锿诰扇?,行銷山東、直隸、山西等省,以為生計”*《東方雜志》第7期第185頁。?!爱?shù)孛寒a(chǎn)除供應清化及懷慶府外,更銷往修武、道口鎮(zhèn),黃河渡口(沿衛(wèi)河去天津,沿黃河去開封)”[16]。張學禮的《盛極一時的修武煤行業(yè)》記載*張學禮《盛極一時的修武煤行業(yè)》,見1992年《修武文史資料(第八輯)》。:
修武東關(guān)的煤行就是為煤炭外運遠銷而興。煤行是由富家出資或集資,創(chuàng)辦行棧,收購私人運送的煤炭,再集中裝船外運,起物資購銷集散的中轉(zhuǎn)作用,從中賺取利潤。當時由東關(guān)至王橋一帶,就有大小煤行十八九家之多。其中資金雄厚,存煤量多,雇用人多的大煤行,就有五家。如冶泰煤行在王橋北邊,其東家是獲嘉縣張聚村劉家;聚泰煤行在東關(guān)南頭,東家是東關(guān)張家。劉莊東頭的天泰煤行是張懷浦和其姑表兄弟董寬合資開辦。
小煤窯要積累資金、改進技術(shù)、提高產(chǎn)量,并發(fā)展到大規(guī)模開采,顯然需要經(jīng)歷漫長曲折的路程。
由于英商福公司在焦作開采煤炭,使焦作一帶的民窯生產(chǎn)受到巨大沖擊,為抗衡英商福公司,這些民窯紛紛聯(lián)合起來,靳法蕙于1906年以憑心窯為基礎成立憑心公司,成為經(jīng)營狀況最好的具有民族資本性質(zhì)的企業(yè)。憑心公司成立后,靳法蕙威名大振。“豫中大吏,聞而賢之,延以賓禮,倡募巨資,與君合辦公司,為一省實業(yè)之先導?!?1911年底,靳法蕙以67歲之高齡,“復創(chuàng)立中州公司,資金累巨萬,礦地三十方里,為豫北第一名礦”[12]。1914年8月,中州公司、豫泰公司、明德公司聯(lián)合成立河南中原煤礦公司,打破了英商福公司壟斷河南煤業(yè)的局面。中原煤礦公司的出現(xiàn)在河南近代煤礦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開創(chuàng)了河南煤礦開采的新篇章。
[1] 袁珂.山海經(jīng)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92:106.
[2] 張大藝.什么時候發(fā)現(xiàn)煤炭[J].煤礦工人,1982(3):37.
[3] 河南省總工會工運史研究室.焦作煤礦工人運動史資料選編[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383.
[4] 薛世孝.古代河南人民對煤炭的開發(fā)利用[J].中州學刊,1983(3):116-120.
[5] 郭建設,索全星.山陽石刻藝術(shù)[M].鄭州:河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4:75.
[6] 徐松.宋會要稿輯稿[M].北京:中華書局,1997:5730-5737.
[8] 邢心田,張滿堂.蘇藺墓區(qū)發(fā)掘報[M]//邢心田.焦作文博考古與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68-78.
[9] 邢心田,毋建莊.焦作恩村墓群考古發(fā)掘簡報[M]//邢心田.焦作文博考古與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79-85.
[10] 邢心田,韓長松,馬正元.建國以來焦作地區(qū)的考古發(fā)掘與研究[M]//邢心田.焦作文博考古與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1-15.
[11]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6冊[M].北京:地圖出版社,1987:16-17.
[12] 史寶安.清封中憲大夫花翎候選道香谷靳君墓志銘[M]//郭建設,索全星.山陽石刻藝術(shù).鄭州:河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4:90-92.
[13] 汪價.中州雜俎[M].揚州:廣陵書社,2003.
[14] 吳曉煜.中國煤炭碑刻[M].北京:煤炭工業(yè)出版社,2010:205-206.
[15] 王興亞.明清時期河南煤炭的開采與利用[J].殷都學刊,1996(4):51-54.
[16] 彭澤益.中國近代手工業(yè)史資料(1840—1949年).卷2[M].北京:中華書局,1962:162.
[17] 薛毅.清代河南的采煤業(yè)[J].中州煤炭,1987(4):35-37.
[責任編輯 楊玉東]
OnCoalMiningofJiaozuofromthePerspectiveofArchaeologyA Case Study of Inscriptions
CHENGFeng1,CHENGQian2
(1.InstituteofQinhuaiculture,JiaozuoTeachersCollege,Jiaozuo454000,Henan,China; 2.SchoolofLiterature,ShangqiuUniversity,Shangqiu476113,Henan,China)
Based on inscriptions and documents, this paper studies coal mining of Jiaozu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aeology. Researchers find that Jiaozuo started coal mining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thrived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and reached its peak in middle and late period of Qing. At that time, coal mining helped to meet living and production needs, it was also the important traded goods. This paper not only presents the process of coal mining of Jiaozuo, but provides first-hand data for further study as well.
coal mining; archaeology; inscriptions
2012-10-28
程峰(1965—),男,河南濟源人,教授,從事中國古代史及焦作地域文化研究。
E-mail:cfjs2011@yeah.net
K877.42;K877.45
A
1673-9779(2013)01-01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