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珩
作者系遼寧鞍山師范學院副教授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人們在工作之余,既需要豐富的物質(zhì)生活,也希望從新聞中獲得休閑娛樂的享受,傳統(tǒng)的新聞敘事模式已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而以講故事的形式報道新聞,充滿了趣味性和人情味,已成為國內(nèi)外眾多媒體的選擇,也產(chǎn)生了許多優(yōu)秀的新聞報道。2011年7月3日《都市快報》刊登的通訊《吳菊萍:勇敢的媽媽 偉大的母親》就是這樣一篇報道。該作品讀起來像一篇內(nèi)容感人、情節(jié)曲折的故事,緊緊吸引著讀者的目光。對人物的肖像及動作細膩入微的刻畫,一個接一個的細節(jié)描寫以及人物原汁原味語言的再現(xiàn)……記者用其神奇的筆,給讀者還原了“勇敢的媽媽”吳菊萍舍身搶救墜樓女孩妞妞的驚心動魄的瞬間,成功樹立了一個體現(xiàn)時代精神、引領道德風尚的“偉大母親”形象。
什么是新聞?新聞學者有著各自的定義。徐寶璜說:“新聞者,乃多數(shù)閱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實也。” 陸定一說:“新聞就是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睂帢浞f:“新聞是經(jīng)報道(或傳播)的新近事實的信息?!苯髫斀?jīng)大學的林新副教授分析這三個定義時發(fā)現(xiàn),“事實”一詞是三個定義所共同強調(diào)的,而作為新聞傳播主體的“人”都被放在了其敘述之外。由此可見,中國新聞理論話語其實就是以“事”為中心。理論上看,一個新聞事件,可以與人無關,但事實上,任何“事”的背后都有人的影子,任何新聞活動都是由人進行的。復旦大學新聞學術委員會主任童兵教授說:“新聞所關注的事,無論是自然界發(fā)生的事還是人世間發(fā)生的事,大多同人的生存發(fā)展有關, 新聞從不問津同人完全沒有關系的事實。我們生活其中的客觀世界, 每天有多多少少的事情發(fā)生, 而媒體對它們感興趣并光顧的, 也總是那些同人類生存發(fā)展相關的事實?!?/p>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新聞講述的是“人的事”,是同人密不可分的“事學”。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人為主,必須強調(diào)不論是報道“新近發(fā)生的事實”還是傳播有關“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信息”,“新聞”的中心都應是“人”,或者說與人有關的“事”和“信息”。新聞報道里有了人,有了人的形象、語言和感情,才更易喚起讀者的興趣和共鳴。
吳菊萍救妞妞,為什么能引發(fā)這么強烈的社會關注,成為“最美媽媽”現(xiàn)象?正是因為有“人”的加入,才產(chǎn)生了震撼人心的傳播效果。兩歲的妞妞從10樓掉下來,生死關頭,正好被吳菊萍接住,妞妞昏迷不醒,吳菊萍粉碎性骨折……她們的安危深深地牽動著讀者的心。這則通訊一見報,立即引起廣大讀者及諸多媒體的關注和好評。當天,就被新浪網(wǎng)、騰訊網(wǎng)等各大知名網(wǎng)站全文轉(zhuǎn)載,數(shù)小時內(nèi)網(wǎng)友發(fā)表了8000多條評論,稱贊吳菊萍是“最美媽媽”,由此可見在新聞故事上人物所表現(xiàn)出的力量。所以在講故事時,應努力挖掘具有人性、人情的要素,描述人的生存境遇,展現(xiàn)人的個性與品格、智慧與美德,把愛人之心融入新聞敘事中。
細節(jié)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中最基本的描寫手法,《文學詞典》對其定義為:“對人物的外貌、行動、心理、語言或周圍某一細微特征所進行的具體而細致的描繪,它是文學作品完整地描繪人物性格、事件發(fā)展和環(huán)境景物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毙侣剤蟮离m不能等同于藝術創(chuàng)作,但無論對于哪一類新聞文本來說,細節(jié)都是重要的表述內(nèi)容。生動的細節(jié)帶給讀者一種心理上的認知體驗,能夠刺激受眾對新聞的記憶力和對新聞的理解能力,強化新聞傳播的效果。如《吳菊萍:勇敢的媽媽 偉大的母親》中的這個片段:
輕輕推開房門,吳菊萍正躺在病床上掛鹽水。她比想象中要嬌小,鵝蛋臉,1米60不到的小個子,裹在一件藍底粉色紅心的棉布小洋裙里。
床頭的病歷卡寫著“吳菊萍,1980年出生,左尺橈骨多段粉碎性骨折?!笨吹贸鰠蔷掌己芴?,她右手墊在左手下,面色有些蒼白,嘴唇抿得緊緊的。
這是記者在病房采訪吳菊萍的一個片段。通過這個片段,我們看到的是身體嬌小、痛苦堅強的吳菊萍。在這里,記者并沒有直接表達任何主觀情感,但其所挑選的這些細節(jié)組合在一起卻巧妙地傳達了記者的情感,身材嬌小的吳鞠萍瞬間爆發(fā)出巨大的能量,這個可能就是“媽媽”的力量了,這就是母親的偉大!這樣的感受是讓讀者自己體味出來的,而不是敘述者硬塞給讀者的,這就使得故事的敘述多了幾分人情味。再看:
鄰床的病友見記者來,連聲說:“趕緊采訪這位大英雄。她流了不少血。”
吳菊萍聽了有些害羞,輕聲說:“哎呀,沒什么,沒什么?!眳蔷掌颊f:“當時沒這么痛,現(xiàn)在人清醒了,就痛得厲害起來?!?/p>
這里的一個“害羞”,一個“輕聲”,是最能體現(xiàn)吳菊萍性格特征的細節(jié)。通訊的結(jié)尾:我們讓吳菊萍說說自己,她想了半天,說:“我是個農(nóng)村來的孩子。我一直蠻普通的。沒啥特別的。”人們讀到這個細節(jié)時,眼前便會出現(xiàn)這樣一幅畫面:30多歲臉色有些蒼白的媽媽靜靜地躺在病床上,面對記者的提問,不知所措,一臉羞澀……這個細節(jié)很有感染力。正如著名作家杜鵬程所說的那樣:“一個好的細節(jié),如同釘子釘在木板上那樣結(jié)實有力,如果能恰當?shù)剡x取幾個細節(jié),一個人物就出來了?!?/p>
美國學者羅伯特?赫利爾德認為,一個好的完整的新聞故事應該類似于戲劇表演,“故事中要有明顯的矛盾沖突……強調(diào)沖突的緊要性”“時刻保持故事的現(xiàn)場感和緊張感”“提供給讀者任何可能得到的細節(jié)”。曾獲得普利策新聞獎的美國記者富蘭克林也說:“一個好的故事應該蘊涵一系列情節(jié)、細節(jié),當一個令人同情的人物偶然碰到一個復雜的情景,他的遭遇和反映就是情節(jié)的展開?!蔽覀冊趯懽餍侣剷r要看其中有沒有懸念、沖突,或者能不能形成懸念、沖突,也不妨通過設置矛盾、人物鋪墊、加快節(jié)奏等手法,激化懸念與沖突,使得懸念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沖突一個接一個,從而做到不但找到了最為精彩的內(nèi)容,而且能最為精彩地把它“講好”。
如《吳菊萍:勇敢的媽媽 偉大的母親》一開頭就用懸念抓住了讀者:“千鈞一發(fā)的緊要關頭,張開手臂接住女童的這位英勇女士叫吳菊萍”。讀者肯定想知道孩子是從哪墜落下來的?孩子得救了嗎?吳菊萍受傷了沒有?這就是懸念帶給新聞故事的魅力?!拔业綐窍拢呀?jīng)有四五個人在下面了。保安拿著對講機喊‘10樓……一個孩子?!粝聛砹?!掉下來了!’‘要掉下來了!掉下來了!’”在這里就構成了強烈的懸念與沖突,讀者的心一定提到嗓子眼了,讀者一定為小女孩的生命捏一把汗,這使得“好故事”被講得驚心動魄?!敖鸬欠甯痹洪L是著名的骨傷科專家。他說:‘我見過大大小小尺橈骨骨折,像吳女士這樣嚴重的,以前只在車禍傷中看到。她是冒著生命危險做這件好事的。因為高空墜物砸倒,意外太多了。萬一風吹等因素影響下,孩子偏差一點點,落在吳女士的頭上,她就可能當場死亡。落在她脖子上,她可能高位截癱?!比绻f剛才我們還在為妞妞的生命而憂心忡忡的話,那么聽了金院長的話,讀者一定會由衷地敬重這位偉大的母親!
戲劇之所以會有震撼人心的吸引力,正在于它凝結(jié)了懸念和沖突;新聞故事作為一個敘述事實的載體,也要表現(xiàn)事件中所包含的懸念和沖突,圍繞人物的遭遇和反應展開情節(jié)?!秴蔷掌?勇敢的媽媽 偉大的母親》就是用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的懸念和沖突在吸引讀者繼續(xù)看下去,懸念揭開了,故事也就講完了。
有人說,新聞是一門講故事的藝術。這乍看起來有些不妥,似乎與小說等虛構文體混淆了,但其實是站得住腳的,新聞面對的是人類的活動,而人類活動必然有許多生動活潑的故事,倘以藝術的手法加以展現(xiàn),讓讀者在“聽”故事中產(chǎn)生心靈的共鳴,是完全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