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承剛
(廣東省科技干部學院,廣東 珠海 519090)
2012年2月,歐洲央行啟動第二輪三年期長期再融資操作,共有八百多家銀行及金融機構獲得總額五千多億歐元的資金。加上2011年12月第一輪三年期再融資操作提供的四千多億歐元,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歐央行共計向歐元區(qū)銀行提供了1萬多億歐元的“低息貸款”。這樣不同尋常的貨幣工具的實施盡管對經濟發(fā)展長期存在很大的潛在危害,但還是有效緩解了銀行融資難題,成功地把貨幣流動性注入深陷危機的歐洲主權債務市場中,使全球投資者看到了希望,希望此舉成為整個歐債危機的轉折點。但事實證明,歐債危機還遠沒有結束,歐債危機的長期影響正在逐步顯現(xiàn),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會在今后相當長時期值得我們警覺及研究。
希臘要想得到歐盟對其債務危機的救助,就必須滿足德國等歐元區(qū)核心成員國提出的緊縮財政的嚴格要求,為此希臘已經動用了所有經濟和政治資源,以得到歐盟救助,度過危機。當前圍繞財政緊縮問題希臘國內爭議巨大,其與歐盟核心成員國之間的政治博弈也在斗爭中逐步妥協(xié),這將導致希臘社會分裂和迫使希臘退出歐元區(qū)的可能性加大,但是這場危機短期內難有最終結果,危機還會持續(xù)相當長時間,希臘等債務危機國將在煎熬中轉型。
回顧希臘加入歐盟的歷程,可以得到一些關于歐債危機發(fā)生的啟示。2001年希臘通過財務造假加入歐元區(qū),搭上了歐洲統(tǒng)一貨幣聯(lián)盟創(chuàng)造的低成本融資便車,獲得了與德國幾乎相同的外部融資條件(希臘5年期國債收益率與德國同期限國債收益率的差距從1998—2000年平均3個百分點降至2001—2007年平均0.16個百分點)。從短期來看,希臘利用這個機會獲得了巨大的好處,但加入歐盟并沒有促進希臘推進結構性調整,相反在國內選舉政治作用下,以過度融資、透支財政為手段維持高福利水平,討好選民,獲取選票成為政客的慣用手段。與此同時,希臘的經濟發(fā)展在歐盟大的分工體系下去工業(yè)化現(xiàn)象逐步顯現(xiàn),出口以低端產品和服務為主,旅游業(yè)漸漸成為本國經濟的支柱,整體經濟缺乏核心競爭力。2009年債務危機爆發(fā)以來,希臘政府為爭取歐盟的外部救援,不得不進行痛苦的財政緊縮,這進一步導致國民經濟衰退和失業(yè)率上升,從而引發(fā)國內政治動蕩。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出歐債危機發(fā)生有其深刻的體制原因和經濟原因。
希臘是否退出歐元區(qū),不完全取決于希臘,這是整個歐盟政治與經濟博弈的結果。退出歐元區(qū)對希臘來講是個艱難的抉擇。理論上,退出歐元區(qū)將使希臘重新掌握國家貨幣政策的主導權,本國貨幣快速貶值,改善加入歐元區(qū)后的貨幣幣值被動高估,可以使本國產品和服務在全球市場上重現(xiàn)價格吸引力,從而增加出口,獲取外匯,以解燃眉之急。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講,希臘退出歐元區(qū)不僅無助于治愈本國經濟缺乏實際競爭力的痼疾,而且貶值導致的對外債務成本增加和通貨膨脹上升,將使希臘經濟和社會面臨更大的負面沖擊。希臘社會各界深知此害,反對財政緊縮,否定降低中低階層保障水平,但不等于支持退出歐元區(qū),更多的是社會各界對政府不滿的宣泄。支持財政緊縮的中間右翼民主黨上臺要求與歐盟重談援助條件,最終是經濟社會的現(xiàn)實情況決定希臘不可能退出歐元區(qū),歐盟也不會讓這樣的先例發(fā)生,從而葬送半個世紀以來歐盟所取得的發(fā)展成果。
歐元經濟區(qū)是歐洲各國半個世紀以來的成果,也是歐洲各國在當今世界經濟新秩序演進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的結果,有其存在的原因,所以歐盟各國不會輕易放棄歐元。單就財政狀況整體而言,歐元區(qū)要好于美國和日本,2011年,歐元區(qū)的赤字率和債務率分別為4.1%和87.2%,同期美國和日本的赤字率分別為9.6%和10.1%,債務率分別為102.9%和229.8%,因此,如果單純只是希臘的經濟和債務危機,歐盟是完全有能力解決的,但目前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時等先后卷入債務危機,不僅僅是債務規(guī)模太大,也有資本流動性和社會對未來的信心問題。任何一個歐洲國家都不希望歐元區(qū)解體,因此一定會全力阻止危機的蔓延,從2010年第一次援助希臘到今天歐元區(qū)各種金融防火墻的產生可以看出,歐盟一直在積極尋求解決危機的辦法,只是歐元區(qū)的核心成員國從本國利益最優(yōu)化的角度一直在討價還價,但歐債危機終將逐步緩解。
改善債務危機國的經濟狀況,降低社會保障對財政的嚴重依賴,打破財政緊縮的惡性循環(huán)是解決危機的關鍵,但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整個歐元區(qū)長期的努力。歐債危機爆發(fā)以來,歐洲在法、德兩國的左右下出臺了一系列救助危機的措施,其主要是基于德國主張的債務危機國必須首先解決財政赤字問題,主張緊縮財政,但緊縮必定造成經濟增長乏力、銀行壞賬、政府支出、財政惡化的惡性循環(huán),無法通過改善經濟來解決危機。打破這種惡性循環(huán)的關鍵在于保持政策靈活,促進財政緊縮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平衡,在增長中解決問題。近來歐洲各國的政治精英們仿佛已經意識到了問題所在,財政緊縮的立場有所松動,甚至提出歐洲版的“馬歇爾計劃”。這是一種積極現(xiàn)象,包括歐洲金融穩(wěn)定基金(EFSF)、歐洲穩(wěn)定機制(ESM)、歐洲央行的長期再融資操作(LTRO)等各類金融防火墻也在不斷夯實,但歐債危機源于歐元區(qū)的南北結構性差異,暴露了缺乏財政聯(lián)盟有效約束和保障的貨幣聯(lián)盟的內在不穩(wěn)定性,在當前世界經濟處于低迷期的大背景下,歐洲經濟正在陷入衰退之中,何時能走出困境,正如德國總理默克爾所說:歐洲正處在解決危機的正確道路上,但是任何認為這場危機可以在一兩年內解決的人是錯誤的,這場危機至少會持續(xù)五年以上。因此這場危機的解決將是一個長期過程,歐洲可能將陷入經濟的長期衰退。
歐債危機的發(fā)生,對我國經濟發(fā)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但不能因此恐慌,更不能輕視歐債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沖擊。在實體經濟層面,我國已高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對世界經濟市場的波動無法再向30多年前那樣不受干擾地保持自我發(fā)展,外部沖擊使我國經濟難以獨善其身。歐盟作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2011年雙邊貿易額占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的37.2%)和第三大外國直接投資來源地(2011年來自歐盟的FDI占比為5.5%),歐債危機持續(xù)惡化對我國經濟具有較大的負面溢出效應,所以當前情況下國家一定要出臺政策,大力推動外向型經濟向內需型經濟快速轉型,以內需替代出口,緩解出口額快速下滑的壓力。在金融層面,我國銀行業(yè)對歐洲的直接融資總量較小,且主要集中在英、德、法三國,即使歐元區(qū)銀行資產質量惡化蔓延到法、德這樣的歐元區(qū)核心國,潛在損失也有限且可以承受。但是涉及實體經濟的貿易融資、跨境貸款等對歐洲的間接敞口,由于分布面廣、差異性大,在歐洲銀行業(yè)加速去杠桿化進程中容易受到沖擊,因此我國要借世界經濟調整之機加快推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加速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
當前歐債危機在經過一系列的救助之后,歐債危機正逐步緩解,在本次亞歐首腦會議上,各方都充分肯定了歐洲在債務危機中所做出的努力,使歐債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逐步減少,相信歐洲有能力和意志解決危機。堅持冷靜觀察、認真分析,避免過于悲觀而過早、過度實施經濟刺激措施,加重國內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不協(xié)調和不可持續(xù),為經濟將來高質量的發(fā)展埋下隱患。俗話說危中有機,沒有必要過度恐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歷了各種外部沖擊。實踐表明,做好自己的事情是我們應對危機、實現(xiàn)發(fā)展的根本出路。當前正是我國借助歐債危機時期,深入實施走出去戰(zhàn)略,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讓我國經濟地位在世界經濟秩序調整的大背景下逐步穩(wěn)固。
深化改革,大力發(fā)展社會保障,刺激消費,拉動內需,做大做強實體經濟是我國應對歐債危機沖擊的根本所在。改革不能靠等待時機,應著眼長遠搶抓機遇,不因一時的風險而停滯。應繼續(xù)堅持調結構、擴內需,推進關鍵領域改革,加快形成自主、可持續(xù)的經濟增長格局,降低對外部環(huán)境的依賴。在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前提下,靈活實施必要、有限的短期經濟刺激政策,緩解經濟大幅下行壓力。
當前我國市場經濟已經發(fā)展進入到瓶頸階段,降低資源的集中度,釋放民間資本的活力,允許民間資本進入一些行業(yè)領域,是進一步發(fā)展市場經濟,加速經濟轉型的重要策略。同時改革資本市場,引導資本流向實體經濟,避免民間資本去實業(yè)化,大量涌向房地產、金融等領域,盡快減少資本、不動產領域的資產泡沫,降低過度投資而積聚的風險。盡快出臺措施,解決中小企業(yè)融資難問題,推進中小企業(yè)的快速發(fā)展。這些都是增強我國經濟自身免疫力的重要途徑。
積極參與國際合作。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時,美歐國家參與救助的金融機構最終都收回了成本并實現(xiàn)盈利,救助沒有“打水漂”。因此,應審慎把握當前歐債危機中的機遇,既不能盲目援助、抄底和接盤,也不能固步不前。應抓住當前歐洲和國際社會對我有利的時機,在雙邊和多邊國際合作中積極申明、維護和實現(xiàn)符合我國長遠發(fā)展的國家利益,做好謀篇布局。
[1]張曉晶,李成.歐債危機的成因、演進路徑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J].開放導報,2010(4):26-31.
[2]張銳.希臘債務危機的再救助與歐債危機的走向判識[J].武漢金融,2011(7):37-39.
[3]李本松.當前世界金融危機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與反思[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