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金代文教政策的確立與實施

      2013-03-23 20:26:30王亞萍
      關(guān)鍵詞:女真人世宗女真

      蘭 婷,王亞萍

      (中國計量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杭州310018)

      金代國家制度是以中原式的制度居主導地位,同時兼容了部分北方民族的制度。反映到教育領(lǐng)域,就是漢人教育與女真人教育雙重制度并行。女真人致力于本民族教育發(fā)展所做出的獨特貢獻,對后來元朝的蒙古學教育和清朝的滿學教育均產(chǎn)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在中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金朝教育成就的取得,與其文教政策的確立和實施密不可分。本文擬從“尊孔崇儒”和“發(fā)展女真文化”兩方面對金代文教政策的確立、實施及其成效進行闡述。

      一、“尊孔崇儒”文教政策的確立與實施

      自漢代“獨尊儒術(shù)”思想確立之始,儒家思想便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治國思想,“尊孔崇儒”也隨之成為歷代封建王朝的基本文教政策,金承遼、宋,繼續(xù)實行此政策。該政策在熙宗、海陵時期確立,世宗、章宗時期發(fā)展和完善,直至金末。

      (一)“尊孔崇儒”文教政策的確立

      儒學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中的倫理、道德等級觀念是中原統(tǒng)治者鞏固政權(quán)的重要思想。女真人進入中原全面接觸漢文化后,金統(tǒng)治者逐漸認識到這一點。熙宗、海陵時期,逐漸改變了金朝初期武力征服和文化掠奪占主流的政策,確立了文治、崇尚儒家思想和以儒治國的政策,體現(xiàn)在文化教育上即奉行“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其確立有其歷史發(fā)展過程。

      金初,隨著克遼滅宋戰(zhàn)爭進程的節(jié)節(jié)勝利,武力征服與文化掠奪便成為最初的文化政策,“虜騎所至,唯務殺戮生靈,劫掠財物,驅(qū)虜婦人,焚毀舍屋產(chǎn)業(yè)”[1]卷106,780。除 了 掠奪物質(zhì)財 富 和人口外,女真貴族還將大批的圖書運往女真內(nèi)地。太祖天輔五年(1121)十二月,曾下詔曰:“若克中京,所得禮樂儀仗圖書文籍,并先次津發(fā)赴闕?!保?]卷2,《太祖本紀》,36金兵圍汴時,“彥宗謂宗翰、宗望曰‘蕭何入關(guān),秋毫無犯,惟收圖籍。遼太宗入汴,載路車、法服、石經(jīng)以歸,皆令則也?!浖渭{之”[2]卷78,《劉彥忠傳》,1770。太宗天會四年(1126)正月三十日,金人索取了《大內(nèi)圖》、《夏國圖》、《天下州府圖》、《尚書省圖》、《百王圖》、《寶箓宮圖》、《隆德宮圖》、《相國寺圖》、《五岳觀圖》、《神霄宮圖》、《天寧寺圖》[1]卷78,587。十二月二十六日,金人入宋國子監(jiān)索取官書。二十八日,金人又索《秘書錄》及所藏古器[3]卷14,286。天會五年(1127)二月初二,金人又索三館秘閣文籍圖書、國子監(jiān)書板。取太清樓書,“皆黃帕牙簽,載以太平車,凡百余,皆遣監(jiān)官交納于蕃寨”。初四,金人又索《般藏經(jīng)》、《道經(jīng)》書板出城[3]卷15,307。二十九日,又取朱勔家書畫[3]卷16,326。此外,金人還索取了宋開國登寶位赦書舊本、夏國奏舉書本等等。這些圖書文籍在運往女真內(nèi)地途中,雖遭到嚴重破壞,散佚很多,但卻為金代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并促使金統(tǒng)治者對待漢文化的態(tài)度和思想發(fā)生了轉(zhuǎn)變。

      面對漢人發(fā)達的經(jīng)濟和先進的文化,女真統(tǒng)治者不得不適當調(diào)整統(tǒng)治政策,特別是文化政策,開始自覺或不自覺地向先進的中原文化學習和靠近。太宗時期,為了解決新征服地區(qū)急需行政管理人員的需求,采取了兩項措施:一是繼續(xù)實行金太祖時期的借才異代的政策,大量任用遼、宋宿儒和文臣,采用漢制統(tǒng)治中原地區(qū);二是仿漢制于太宗天會元年(1123)十一月,開設科舉。因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為儒家經(jīng)典,故尊崇孔子,提倡儒學亦自然成為金代文教政策的內(nèi)容[4]。金初科舉的開設不僅解決了對新占領(lǐng)區(qū)的統(tǒng)治問題,而且對金代“尊孔崇儒”文教政策的確立起到導向作用。

      金代女真人對孔子的尊敬可追溯到金初。據(jù)史料記載,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金將宗維陷襲慶府,兵至闕里,軍士欲發(fā)孔子墓,宗維“問其通事高慶裔曰‘孔子何人?’曰‘古之大圣人’,宗維曰‘大圣人墓豈可犯?!詺⒅?,故闕里得全?!保?]卷18,291粘沒喝(完顏宗翰)時任伐宋金軍西路軍統(tǒng)帥左副元帥。天會七年(1129)金東路軍統(tǒng)帥右副元帥宗輔兵臨曲阜,命曲阜知縣“引詣圣廟”,“登杏壇,望殿火奠拜”[6]卷3,29??梢姡诮y(tǒng)治時期,雖然“卒其伐功”,且“儒學之事未遑徧舉”[7]卷77,《潞州儒學碑》,1125。但女真貴族對孔子及其儒學還是尊敬的。同時在中原地區(qū)修復毀于戰(zhàn)火的孔廟活動也已經(jīng)開始。如太宗天會八年(1130)冀州節(jié)度使太師賈公修冀州(今河北冀縣)孔廟;天會十二年(1134)大城縣令姚公修大城縣(今河北大城縣)孔廟;同年,彰德府刺史大將軍韓公和趙君少卿修彰德府(今河南安陽市)孔廟[7]卷65,《創(chuàng)建文廟學校碑》、《大城縣重建廟學碑》、《彰德府創(chuàng)建太廟碑》。雖然這些都是漢人所為,但也說明金初統(tǒng)治者對此是默許的,反映金初統(tǒng)治者對孔子的尊敬和認同。

      金熙宗、海陵王深受儒家文化熏陶,漢化程度較高。如熙宗自幼在燕人韓昉等儒士的教誨下,“喜文辭,……所與游處,盡文墨之士”[8]卷9,《熙宗孝成皇帝一》,135,學會了吟詩作賦、交際禮節(jié)、象戲博弈,生活方式、思想意識逐漸漢化、儒化,“宛然一漢戶少年子也”。海陵王完顏亮是宗干之子,其母為渤海大姓,幼時受業(yè)于漢儒張用直,“好讀書,學弈象戲、點茶,延接儒生,談論有成人器”[8]卷13,《海陵煬王上》,185,“嗜習經(jīng)史,一閱終身不復忘。見江南衣冠文物,朝儀位著而慕之”[8]卷13,《海陵煬王上》,187。較高的漢化程度是他們即位后,治國思想從金初重視武功到實行文治變化的重要因素。如熙宗即位后曾說:“太平之世,當尚文物,自古致治,皆由是也?!保?]卷4,《熙宗本紀》,77海陵即位后也曾說:“今天下無事,朕方以文治,卿為是優(yōu)矣?!保?]卷125,《蕭永祺傳》,2720-2721實行文治就是以儒治國,“尊孔崇儒”也隨之成為金代基本文教政策。如熙宗即位之初,于天會十五年(1137)在金源內(nèi)地上京修建了第一座孔廟,并于皇統(tǒng)元年(1141)“親祭孔子廟,北面再拜”[2]卷4,《熙宗本紀》,76-77。并對侍臣 說:“孔子雖無位,其道可尊,使萬世景仰。大凡為善,不可不勉”[2]卷4,《熙宗本紀》,77。海陵“正隆二年(1157),又以羨錢修(孔廟)兩廡及齊國公殿”[9]295。此外,海陵還下詔“命天下州縣,許破系省錢修蓋文宣王廟”[7]卷67,《威縣建廟學碑》,792,以申“崇儒重道化民成俗之意”。同時,金還依循中原王朝之制授孔子后人以封爵。天眷三年(1140)熙宗“以孔子四十九代孫孔璠襲 封 衍 圣 公”[2]卷4,《熙宗本紀》,76,并 在 皇 統(tǒng) 二 年(1141),詔免孔子子孫賦役。海陵天德二年(1150),又確定襲衍圣公的俸格。

      (二)“尊孔崇儒”文教政策的實施及其成效

      金代“尊孔崇儒”文教政策的貫徹實施是通過重教興學來實現(xiàn)的,具體措施如下:

      第一,將儒學作為學校教育的主要教育內(nèi)容,并增添了新內(nèi)涵。金代官學教育以儒家經(jīng)典為主,兼學老子,并增加史學和文學的內(nèi)容。其中,儒家經(jīng)史類教學內(nèi)容占很大比例。以漢族國子學使用教材為例,金代漢族國子學使用的29種教材中,“經(jīng)”類有《易》、《書》、《詩》、《春秋左氏傳》、《禮記》、《周禮》、《論語》、《孝經(jīng)》等8種;“史”類有《史記》、《前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齊書》、《梁書》、《陳書》、《后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新唐書》、《舊唐書》、《新五代史》、《舊五代史》等17種;“子”類有《老子》、《荀子》、《揚子》、《孟子》等4種[2]卷51,《選舉志一》,1131-1132。另外,女真官學使用的14種女真文教材中,“經(jīng)”類有《易》、《書》、《論語》、《孟子》、《孝經(jīng)》等5種;“史”類有《史記》、《西漢書》、《新唐書》、《貞觀政要》、《白氏策林》等5種;“子”類有《老子》、《揚子》、《文中子》《劉子》等4種[2]卷51,《選舉志一》、卷7,《世宗紀下》、卷99,《徒單鎰傳》。需要說明的是,金代漢族國子學使用的經(jīng)學教材中缺少《五經(jīng)》中的一經(jīng)《禮》,女真官學使用的經(jīng)學教材中缺少《五經(jīng)》中的二經(jīng)《詩》和《禮》,這說明金代學校教育內(nèi)容,雖然以儒學為主,但并非全盤照搬宋代儒學,而是出于政治需要,有目的、有選擇地吸收和利用儒家思想精髓,并力圖使之成為女真民族的精神支柱。女真統(tǒng)治者主張用女真文字翻譯五經(jīng)、《論語》、子書和史書,目的在于將女真民族舊俗與儒家倫理觀念相結(jié)合,并以此來踐行儒家倫理思想。正如世宗所說:“朕所以令譯《五經(jīng)》者,正欲女直人知仁義道德所在耳?!保?]卷8,《世宗本紀下》,184-185大定二十年(1180),世宗還“以女直字《孝經(jīng)》千部付點檢司分賜護衛(wèi)親軍”[2]卷8,《世宗本紀下》,184??傊鸫鎸W校所學習的儒學,是融合了女真?zhèn)鹘y(tǒng)文化的儒學[4],這是金代女真人對傳統(tǒng)儒學的發(fā)展所作出的貢獻。

      第二,建立各級各類的儒學學校。金代自上而下建立了漢、女真兩大官學教育體系。其中,尤以儒學學校為主。漢族官學教育體系設有國子學、太學等中央官學和府、州、縣學等地方官學;女真官學教育體系設有女真國子學、女真太學等女真中央官學和女真府、州學等女真地方官學。世宗、章宗時期,有確切記載的地方各級儒學學校達106所,其中漢族地方儒學學校(府州學)84 所①金代漢族地方儒學學校包括府學和州學,州學又包括節(jié)鎮(zhèn)州學和防御州學。據(jù)《金史·選舉志一》記載,金設府學24、節(jié)鎮(zhèn)學39、防御州學21,計算得出84。,女真地方官學 (府州學)22所[2]卷51,《選舉志一》,1133。同時,私學教育中儒學教育的類型也呈現(xiàn)多樣化特點,有家學教育中的啟蒙教育和傳統(tǒng)文化教育、女真貴族自設私塾、學者自設私塾、官宦私塾等多種類型的儒學教育。這些類型多樣的儒學學校的設置,培養(yǎng)了大批統(tǒng)治階級所需要的人才,從而與統(tǒng)治者制定文教政策的出發(fā)點相吻合,是重教興學的最好體現(xiàn),也是“尊孔崇儒”文教政策貫徹實施的重要手段。

      第三,將儒學教育內(nèi)容作為科舉考試的主要內(nèi)容??婆e是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教育為科舉提供人才保證,科舉反之又促進教育的發(fā)展,二者相輔相成。因此,作為人才選拔主要渠道的科舉考試,其考試內(nèi)容、范圍與培養(yǎng)人才的學校教育的教學內(nèi)容相一致,主要是以儒家經(jīng)典為主。金代歷屆科考內(nèi)容,基本上都是在儒學范圍內(nèi)選取。如漢科舉中的經(jīng)義科,主要考儒家經(jīng)典。律科本來不考五經(jīng)內(nèi)容,明昌元年(1190),有司進奏章宗:“律科止知讀律,不知教化之源,可使通治《論語》、《孟子》以涵養(yǎng)其氣度”,章宗“遂令自今舉后,復于《論語》、《孟子》內(nèi)試小義一道,府會試別作一日引試,命經(jīng)義試官出題,與本科通考定之”[2]卷51,《選舉志一》,1148。即使是專為選拔女真人才而設的女真進士科,也考儒學內(nèi)容。如大定二十八年(1188),世宗對女真進士策試的命題范圍進行調(diào)整,命令考“論”時可以從經(jīng)文中出題,以后再試經(jīng)義??梢?,儒學已成為金代科舉考試的主要內(nèi)容,是金代“尊孔崇儒”文教政策在科舉制度中貫徹實施的最好體現(xiàn)。

      有金一代,“尊孔崇儒”文教政策得到較為徹底的貫徹和實施,且取得明顯效果。具體表現(xiàn)為:

      一是金統(tǒng)治者重視修建孔廟。章宗之后至金末二十多年時間里,帝位迭替,戰(zhàn)事頻繁,但孔廟修建沒有停止,仍在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地修復孔廟近10座[10]76。二是金統(tǒng)治者重視自身儒家經(jīng)史的學習和編撰。衛(wèi)紹王大安二年(1210)五 月,“詔 儒 臣 編 《續(xù) 資 治 通鑒》”[2]卷13,《衛(wèi)紹王本紀》,292。金 代末帝哀 宗 即 位 后 經(jīng)常詔太常卿、翰林學士等官員講授儒家經(jīng)典,且經(jīng)常 達 到 “上 聽 忘 倦”[2]卷110,《楊云翼傳》,2423的 程 度。統(tǒng)治者的身體力行,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儒學的傳播,鞏固了儒學的至尊地位。三是學校教育內(nèi)容、科舉考試內(nèi)容等始終以儒學為主,促使以儒學為教育內(nèi)容的金代漢、女真兩大教育體系和以儒學水平的高低為考核標準的漢、女真兩大科舉體系日臻完備,培養(yǎng)和選拔了大批適應時代需要的官吏、學者,他們對金代社會發(fā)展、政權(quán)鞏固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使金王朝成為一個進步較快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其中,女真人的進步尤其明顯。女真學校的設立,女真進士科的設置,開創(chuàng)了女真民族教育和人才選拔的新途徑,提高了女真民族整體文化素質(zhì)。金朝末年,許多女真人已與漢人差別不大,元代已把女真人視為漢人了。

      總之,到金后期,“尊孔崇儒”文教政策已經(jīng)貫徹到社會的各個方面,促使社會風俗發(fā)生了變化,儒家倫理綱常、忠君報國、孝悌觀念已深入人心。南渡后,諸女真世襲猛安謀克好文之風日盛,“諸女直世襲猛安、謀克往往好文學,喜與士大夫游”[11]卷6,63。“妻母報嫂”的婚俗,也逐漸消失。章宗明昌三年(1192)四月,“詔……賜同州貞婦師氏謚曰:‘節(jié)’”[2]卷9,《章宗本紀一》,221,政府開始褒揚婦女守貞節(jié)的行為?!岸n廬墓”之制,也越來越為更多的女真人所奉行。正如金代文人元好問所說:“維金朝大定已還,文治既洽,教育亦至,名氏之舊,與鄉(xiāng)里之彥,率由科舉之選,父兄之淵源,師友之講習,義理益明,利祿益輕,一變五代 遼 季 衰 陋 之 俗。”[12]卷18,《內(nèi)相文獻楊公神道碑銘》,182又說:“大定、明昌間,文治為盛,教養(yǎng)既久,人物輩出”[12]卷18,《嘉議大夫陜西東路轉(zhuǎn)運使剛敏王公神道碑銘》,190。充分肯定了金代“尊孔崇儒”文教政策實施所取得的成效。

      二、“發(fā)展女真文化”的文教政策的確立與實施

      鑒于金朝作為統(tǒng)治民族的女真人居王朝人口的少數(shù),而作為被統(tǒng)治民族的漢人則占王朝人口的多數(shù)的國情,統(tǒng)治者自建國之初就認識到了發(fā)展本民族文化對確保政權(quán)長治久安的重要性。因此,確立了“發(fā)展女真文化”的文教政策,建立了與漢教育體系和科舉體系并行的女真教育體系和科舉體系,開創(chuàng)了中國教育史上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創(chuàng)辦民族教育和科舉的先河。

      (一)“發(fā)展女真文化”的文教政策的確立

      金初,女真統(tǒng)治者面對已經(jīng)開始的漢化,為了保持本民族特色,提倡保持女真民族文化傳統(tǒng),同時主張借用漢文化發(fā)展女真文化,進而初步確立了“發(fā)展女真文化”的文教政策,世宗時期得到發(fā)展和完善,直至金末。

      女真民族文化傳統(tǒng)就是女真人的語言、樂曲、舞蹈,有口頭傳述的 “祖宗遺事”[2]卷66,《始祖以下諸子傳》,1558、“祖宗族屬時事”、“祖宗舊俗 法 度”[2]卷73,《阿離合懣傳》,1672,以 及 騎 射 等 舊 俗。其中,女真人傳統(tǒng)的尚武、勇猛、剛勁的精神是他們馳騁疆場、所向無敵的重要原因。因此,金歷代統(tǒng)治者都非常重視保持這一民族傳統(tǒng)。海陵王對太子的教育時曾說:“太子宜擇碩德宿學之士,使輔導之,庶知古今,防過失。詩文小技,何必作耶。至于騎射之事,亦不可不習,恐其懦柔也?!保?]卷82,《海陵諸子傳》,1853世宗本人也“善騎射,國人推為第一”[2]卷6,《世宗本紀上》,121。為倡導女真人習武,他還常常在宮中或野外圍獵擊毬。女真人依靠家傳和拜師學藝等途徑,將騎射這一民族傳統(tǒng)世代相傳。元人曾這樣解釋女真人的“尚武”精神:“金興,用兵如神,戰(zhàn)勝攻取,無敵當世,曾未十年遂定大業(yè)。原其成功之速,俗本鷙勁,人多沉雄,兄弟子姓才皆良將,部落保伍技皆銳兵?!保?]卷44,《兵志》,991對女真語言、音樂、舞蹈等女真?zhèn)鹘y(tǒng)文化的保持,是金中期以前女真統(tǒng)治者所倡導的,其中世宗最具代表性。世宗時期面對女真人的全面漢化,尤為提倡保持女真舊俗。如大定十三年(1173)四月,世宗在睿思殿,命歌者歌女真詞,并對皇太子及諸王說:“朕思先朝所行之事,未嘗暫忘,故時聽此詞,亦欲令汝輩知之。汝輩自幼惟習漢人風俗,不知女直純實之風,至于文字語言,或不通曉,是忘本也?!保?]卷7,《世宗本紀中》,159二十五年(1185)四月世宗在上京,親自為女真人唱所作的歌,其“曲道祖宗創(chuàng)業(yè)艱難,及所以繼述之意”[2]卷39,《樂志上》,892。十二月,完顏璟入以女真語謝世宗加封,世宗大喜,甚是感動,對宰臣說:“朕嘗命諸王習本朝語,惟原王語甚習,朕甚嘉之?!保?]卷9,《章宗本紀一》,208

      金統(tǒng)治者在積極倡導保持女真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同時,還主張借用漢文化,發(fā)展女真文化教育。金初女真貴族就已開始接受漢文化,如金初貴族多招碩學之士教導子弟。原遼名士韓昉曾為金熙宗幼年教師[1]卷166,1197;名儒張用直曾為海陵王完顏亮 之師[2]卷105,《張用直傳》,2314;海 陵 篡 位 后,又命張用直教授太子光英;宋使洪皓曾為完顏希尹八 子 之 師[13]卷373,《洪皓傳》,11559。這 些 女 真 貴 族 子弟在漢儒的教導下,漢文化程度較高,品學兼優(yōu)者眾多,成為國家棟梁之材者也大有人在。如洪皓所教授的完顏希尹諸子中彥深、彥亨、彥清等人在他的教育下,都達到尊師重義、多才多藝、文武兼?zhèn)?。完顏希尹的孫輩,如完顏守貞,守貞之兄守道,后來也都成為金朝政界名人。雖然,金初女真人學習漢文化并不十分普及,但在遼、宋士人的傳道授業(yè)中,儒家思想文化深深影響了金朝上層統(tǒng)治者的某些意識和心態(tài)。他們在為官、治學的過程中,對于推動金朝漢制改革、促進女真社會迅速漢化,向封建社會過渡均起到重要作用[14]。

      女真人入主中原后,雖然在博大精深的漢文化影響下,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漢化的道路,但女真統(tǒng)治者并沒有走北魏孝文帝所實行的全面漢化的道路,而是在全面接受漢文化教育,依漢制建立金朝各項制度的同時,確立了保持女真文化傳統(tǒng),并借助漢文化來發(fā)展本民族文化的政策。金初女真統(tǒng)治者由于無法接受本民族沒有文字而不得不借用外族文字的現(xiàn)狀,太祖即命完顏希尹創(chuàng)制女真文字,并開辦女真字學校。這是女真人借漢、契丹等族文化發(fā)展本民族文化教育的開始,也是“發(fā)展女真文化”文教政策的初步確立。隨著女真人對漢文化的不斷吸納,女真統(tǒng)治者保持發(fā)展本民族文化的思想就越加強烈,世宗就嚴重存在著以女真族為本的思想。因此,他執(zhí)政期間采取了一系列發(fā)展女真文化教育措施,如大肆興辦女真學校、開設女真科舉等,使“發(fā)展女真文化”文教政策得到發(fā)展和完善,直至金末。

      (二)“發(fā)展女真文化”的文教政策實施及其成效

      金代“發(fā)展女真文化”的文教政策確立后,得到徹底地貫徹和實施,具體措施如下:

      第一,建立各級各類的女真學校。金代從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比較完善的女真官學教育體系。女真官學最早設于太祖天輔、太宗天會中的女真字學。世宗時期為了使女真人大規(guī)模地接受教育,提高女真人文化水平,而廣設女真學校。大定四年(1164)至九年(1169),金世宗在各地興辦女真字學校,多選擇猛安謀克內(nèi)良家子入學,諸路總計三千人。大定十三年(1173)在中央設女真國子學,諸路設女真府州學22處。大定二十八年(1188)又設女真太學[2]卷8,《世宗本紀下》,200。章宗時期,女真官學繼續(xù)發(fā)展。女真私學的存在和發(fā)展較之女真官學更為長久。早在女真官學建立之前,女真文化的傳承就由女真私學來承擔,如女真家學中的啟蒙教育、醫(yī)學等??浦R教育,以及金初典型的女真儒學私學教育——女真貴族官僚家塾等。各級各類女真學校的設立,是“發(fā)展女真文化”文教政策貫徹實施的重要手段。

      第二,女真學校教育使用女真文字教材。為了保持女真民族特色,金代女真學校將翻譯成女真文的儒學典籍作為教材。此舉基于兩個基礎(chǔ)條件:一是創(chuàng)立女真文字。女真人原來“鄙陋無文”[2]卷1,《世紀》,11,沒有自己的文字,“賦斂調(diào)度皆刻箭為號,事急者三刻之”[1]卷3,19。太祖伐遼時,遇有緊急軍情等,全靠善記者往來口頭傳述[2]卷84,《耨盌溫敦思忠傳》,1881,十分不便。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太祖特令完顏希尹、耶(葉)魯?shù)葎?chuàng)制女真文字,史稱女真大字。并在各地設置女真字學學官,令女真人學習女真字書。太宗即位以后,在京師上京設立女真字學,從各地選拔女真貴族子弟入京學習,由耶魯任教。熙宗即位以后,又創(chuàng)制女真小字,并在女真人中開展識字教育。女真文字的創(chuàng)制,奠定了翻譯漢籍的基礎(chǔ),對女真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二是翻譯儒家典籍。女真統(tǒng)治者為了推廣、普及女真文字,發(fā)展女真教育,重視用女真文字翻譯漢籍的工作。大定四年(1164)國家設立專門的翻譯機構(gòu)——譯 經(jīng) 所[2]卷8,《世宗本紀下》,184, 章 宗 時 設 弘 文院[2]卷9,《章宗本紀一》,232,并設有專職翻譯人員——譯史①《金史》中“譯史”最早見于卷5《海陵本紀》,有“尚書省譯史”的記載。另據(jù)《歸潛志》卷5記載,“吾古孫左司奴申,字道遠,由女直人譯史入官?!庇纱丝芍鸫O有女真譯史專門從事女真文翻譯工作。,進行翻譯工作。金代政府組織的大規(guī)模的翻譯工作有兩次:一次始于大定四年(1164),據(jù)《金史·徒單鎰傳》記載,“大定四年,詔以女真字譯書籍。五年,翰林侍講學士徒單子溫進所譯《貞觀政要》、《白氏策林》等書。六年,得進《史記》、《西漢書》,詔頒行之”,負責其事的當是徒單子溫。另一次始于大定十五年(1175),《金史·溫迪罕締達傳》記載:“(大定)十五年,締達遷著作佐郎,與編修官宗璧、尚書省譯史阿魯、吏部令史張克忠譯解經(jīng)書。”考慮到大定十二年(1172),締達就受命“教生員習作詩策”,則負責人應是溫迪罕締達。《金史·世宗本紀下》還記載,大定二十三年(1183)譯經(jīng)所譯《易》、《書》、《論語》、《孟子》、《老子》、《揚子》、《文中子》、《劉子》及《新唐書》等書籍。這兩次翻譯工作共譯女真文經(jīng)典13部。國家翻譯漢籍的同時,民間也掀起了翻譯漢籍的熱潮。《金史》所見譯成女真字的漢籍除了上述13種以外,還有《伍子胥書》、《孫臏書》、《太公書》、《盤古書》、《黃氏女書》、《家語》、《百家姓》等[15]584,這些書籍是否為官方所譯,史書中沒有記載。由于這些書籍不在國子監(jiān)頒發(fā)的女真文教科書之列,推測應為民間所譯,成為女真官學參考教材或民間私學所用教材。

      這些譯成女真文字的經(jīng)典,融入了女真人對儒家思想文化的理解,促進了女真語言文字、女真文學的發(fā)展,達到了統(tǒng)治者借用漢文化發(fā)展本民族文化之目的。

      第三,設立體現(xiàn)本民族特色的女真科舉。隨著女真文字的創(chuàng)立、頒行,女真學校的興起、普及,金朝培養(yǎng)出了大量女真族人才。培養(yǎng)人才的目的在于選拔,于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在京師舉行首科女真進士的考試,錄取徒單鎰以下27人,正式創(chuàng)設了女真進士科[2]卷51,《選舉志一》,1130。女真進士科的創(chuàng)立,一方面選拔出大量女真族優(yōu)秀人才管理國家;另一方面對于保持女真?zhèn)鹘y(tǒng),促進女真語言、詩歌、文學發(fā)展也起到積極的作用。從《金史·選舉志一》所載看,女真進士考試內(nèi)容“以策、詩試三場,策用女直大字,詩用小字”。詩既然是使用女真小字,當是與漢語詩體裁不同的詩體,其韻律當以女真語為準。另外,章宗承安年間規(guī)定了45歲以下試女真進士舉,增試騎射的內(nèi)容。女真科舉的設立是“發(fā)展女真文化”文教政策的重要措施。

      第四,女真統(tǒng)治者具有明顯的反漢化傾向。金統(tǒng)治者積極倡導發(fā)展女真文化教育的同時,還表現(xiàn)出對漢文化的排拒。如金初統(tǒng)治者強制改漢俗為女真舊俗,“禁民漢服,及削發(fā)不如式者,皆死”[16]卷7,83。開國功臣宗翰曾發(fā)布命令:“今隨處既歸本朝,宜同風俗,亦仰削去頭發(fā),短巾左衽。敢有違犯,即是猶懷舊國,當正典刑,不得錯失。”[17]卷3,74連士人家中收藏漢文書籍也作為一種不可饒恕的罪過。據(jù)《金史·宇文虛中傳》記載,宇文虛中被告謀反時為自己辯解說:“死自吾分。至于圖籍,南來士大夫家家有之,高士談圖書尤多于我家,豈亦反耶?!逼群λ娜恕安⑹空劇保?]卷79,《宇文虛中傳》,1792。從高士談的無罪被殺中我們可以看出,守舊女真貴族對漢文化的排斥心態(tài)可見一斑。即使在大批女真猛安謀克南遷,在中原地區(qū)與漢人雜居相處,女真人的漢化現(xiàn)象逐漸發(fā)展成為勢不可擋之勢時,面對女真人的漢化,統(tǒng)治者在有甄別的吸收儒家文化的同時,也體現(xiàn)出了對儒家文化的排拒,并因此頒布了一系列保持女真國俗,禁止女真人學習漢人裝束和改漢姓的詔令。如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下令,“禁女直人毋得譯為漢姓”[2]卷7,《世宗本紀中》,159。大定二十七年(1187),“禁女直人不得改稱漢姓,學南人衣裝”[2]卷8,《世宗本紀下》,199。章宗時期也屢次下令“女真人不得改為漢姓及學南人裝束”[2]卷12,《章宗本紀四》,282。明昌二年(1191),下令“制諸女直人不得以姓氏譯為漢字”[2]卷9,《章宗本紀一》,219。泰和七年(1207),下詔“女直不得改為漢姓及學南人裝束”[2]卷12,《章宗本紀四》,282。章宗明昌年間為了保持女真國俗,曾下令猛安謀克舉進士,試以策論及射,以定其科甲高下[2]卷44,《兵志》,997。明昌六年(1195)五月乙巳,章宗詔諸路猛安謀克農(nóng)隙講武,督促本路提刑司檢察,懶惰者懲罰[2]卷10,《章宗本紀二》,236。承安三年(1198)正月,還下令并上京、東京兩路提刑司為一,并令提刑使、副兼安撫使、副,要求安撫專掌教習武事,勿令改其本俗[2]卷11,《章宗本紀三》,247??梢?,反漢化傾向是女真統(tǒng)治者保持發(fā)展女真文化教育的重要體現(xiàn)。

      金代“發(fā)展女真文化教育”文教政策的貫徹和實施,對于女真民族特色的保持,女真民族文化素質(zhì)的提高,女真政權(quán)的鞏固起到重要作用,成效顯著。具體表現(xiàn)為:

      第一,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女真官學教育體系。官學教育是封建國家統(tǒng)一培養(yǎng)國家所需人才的教育。在金代“發(fā)展女真文化教育”文教政策的指導下,自太祖時創(chuàng)立女真文字,創(chuàng)辦女真字學開始,到世宗大定年間,在國家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發(fā)展的基礎(chǔ)上廣設女真學校,并在教師選拔、學生來源、教學內(nèi)容及考試、學生的管理等方面制定了比較完善的管理制度。至此,金代設有女真中央官學(女真字學、女真國子學、女真太學)和女真地方官學(女真字學、女真府學、女真州學),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較為完善的女真官學教育體系。該教育體系的建立,使女真人開始大規(guī)模地接受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進而提高了女真民族的文化素質(zhì),縮小了女真族與漢族的差距,改變了女真文化落后的面貌。到金朝中后期,女真族文臣、文人輩出,讀書為文,蔚然成風。同時,女真官學教育也為國家培養(yǎng)出大批女真族人才,有利于女真政權(quán)的鞏固。

      第二,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女真科舉體系。金統(tǒng)治者為了選拔女真優(yōu)秀人才,仿漢制開設女真科舉事宜逐漸提上日程。世宗時期,在全面發(fā)展?jié)h族教育與科舉的同時,深感培養(yǎng)和選拔女真族人才對于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性。因此,在女真文字的創(chuàng)立、頒行,女真官學教育的興起、普及的基礎(chǔ)之上,于大定十三年(1173)正式創(chuàng)設女真進士科。此后,女真科舉在考試內(nèi)容、考試程序、應試對象等方面不斷得到完善,金代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女真科舉體系。一大批經(jīng)由女真科舉選拔出的女真人才,充斥到國家統(tǒng)治階層,對于國家政權(quán)的鞏固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時,女真科舉制度的建立,刺激了人們學習的積極性,進而促進了學校教育和私學教育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金代“尊孔崇儒”和“發(fā)展女真文化教育”兩大文教政策的確立和實施,促使金代形成了雙軌并行的漢、女真兩大教育體系和科舉體系。尤其是女真教育體系和科舉體系的建立和實施,使得女真學取得了與漢學同等的地位,開創(chuàng)了中國教育史上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創(chuàng)辦民族教育的先河,對后來元朝蒙古學教育和清朝滿學教育產(chǎn)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奠定了金朝在中國教育史上的獨特地位。

      [1]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脫脫.金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佚名.靖康要錄[M].叢書集成初編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

      [4]吳鳳霞.金代文教政策探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110.

      [5]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36.

      [6]孔元措.孔氏祖庭廣記[M].叢書集成初編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7]張金吾.金文最[M].北京:中華書局,1990.

      [8]宇文懋昭.大金國志校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6.

      [9]山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山東省志·孔子故里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4.

      [10]張敏杰.金代孔廟的修建及其在民族融合中作用[J].北方論叢,1998(6):76.

      [11]劉祁.歸潛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2]元好問.遺山先生文集[M].四部叢刊初編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

      [13]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4]霍明琨.宋代赴金使節(jié)對金代文化教育的影響[J].滿語研究,2006(2):105.

      [15]張博泉,董玉瑛.女真史研究[M].油印本,吉林大學地方史教研室藏.

      [16]熊克.中興小紀[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17]佚名.大金吊伐錄[M].叢書集成初編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

      猜你喜歡
      女真人世宗女真
      “訓民正音”創(chuàng)制過程探微
      ——兼論 “訓民正音”創(chuàng)制者之爭
      明代女真者皮船考
      女真文——脫胎于契丹字和漢字而自成一格
      女真人修筑的城墻
      女真文“契丹”考
      《陷遼記》中遼世宗祭奠對象考辨
      論金世宗的納諫與用人
      金代的酒文化漫談
      黑龍江史志(2014年5期)2014-11-25 17:53:46
      論遼金時期朝鮮半島女真人分布
      黑龍江史志(2014年3期)2014-11-24 15:46:20
      民族整合與文化認同:努爾哈赤漢人“恩養(yǎng)”政策
      毕节市| 招远市| 建阳市| 紫阳县| 虎林市| 西华县| 门源| 台北市| 兰坪| 河西区| 昌都县| 江源县| 富裕县| 荥阳市| 阿勒泰市| 安庆市| 海伦市| 容城县| 昌黎县| 泗阳县| 社会| 抚宁县| 普宁市| 甘洛县| 永修县| 上虞市| 东源县| 渭南市| 安宁市| 金川县| 江津市| 广州市| 周口市| 济南市| 沙湾县| 天祝| 大余县| 三门县| 理塘县| 内丘县| 夏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