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平,高 雁
(1.首都師范大學 文學院,北京 100089;2.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北京 100029)
中華民族是農耕民族,耕作是人們生存的根本,而耕則離不開農具。因此,農民——農具——土地,便構成生產和生活的一個鏈條,農具更是伴隨著農人生活的始終。翻土要用鐵鍬,耕地要用犁鏵,播種要用耬車,鋤地要用鋤頭,收割要用鐮刀,打場要用連耞……這些農具在中華文明的構建中既是參與者,也是在場者。不過,相比于農具在歷史建構中的作用而言,它們得到的關注卻是微乎其微的。2004到2005年,李銳在《收獲》《人民文學》《十月》《小說月報》等期刊上發(fā)表了14篇總題為“太平風物”的農具系列小說,打破了農具長期以來少人關注的局面。2006年小說結集出版,名為《太平風物:農具系列小說展覽》,全書共16篇小說,除上述14篇直接以農具命名的文章外,還收入了《寂靜》和《顏色》兩篇,因未直接以農具命名,故放在了附錄中。系列小說涉及的農具包括袴鐮、殘摩、青石碨、連耞、樵斧、耕牛、牧笛、桔槔、扁擔、鐵鍬、犁鏵、镢、耬車、麻繩。
李銳曾在呂梁山邸家河村插隊六年,這一經歷使他對農民和農具十分關注,他的很多作品都是以呂梁山區(qū)為背景的,如《厚土》系列、《無風之樹》及《行走的群山》等。在這些小說中,他已經描寫了很多農具,如紡錘、籮筐、麻繩、磨房、鋤、锨、鐮刀、镢等。不過那時的農具只是農人手中的工具,農人用它們侍弄莊稼,與土地打交道,它們所發(fā)揮的功用與千百年來沒有分別。當時的李銳并未有意識地將農具作為書寫的主體,它們只是鄉(xiāng)村生活必不可少的物件而已。
真正讓李銳寫農具系列小說的機緣在于李銳1987年夏天偶然在舊書攤上買到的一本叫做《中國古代農機具》的小冊子,他在《太平風物:農具系列小說展覽》的前言中寫道:“……這本不起眼的小冊子對于農具歷史的講述,看得我驚心動魄。所有農民們使用的農具,都有長得叫人難以置信的歷史,都有極其豐富的發(fā)展經歷?!雹倮钿J:《太平風物:農具系列小說展覽》,北京:三聯書店,第4-5頁。自那時起,李銳心中已經埋下了書寫農具的根苗,那讓人“驚心動魄”的農具歷史造就了李銳對農具“寂靜”的書寫。
從他有意書寫農具的歷史到農具系列小說出版,已經時隔近20年了。在這近20年的時間里,農民和農具也經歷著變與不變。
被農民拿在手中的農具最大的特點就是其在幾千年歲月的淘洗中所呈現的“超穩(wěn)定”結構。農具的發(fā)明是農業(yè)史上的一大進步,不過,自農具的功能和外在形態(tài)基本定型后,在幾千年的農業(yè)生產過程中,一直沒有發(fā)生太大的變化。其原因有二:一方面,在小農經濟中,生產力低下;另一方面,正如張檸所說,傳統(tǒng)農業(yè)工具的設計遵循了“技術性要素”和“人性的要素”,“中國農民以勞動(使用工具——消耗個體能量——協調整體關系)和生產(自然物質和人口雙重增值)為目的,而不是單純以工具的效用為目的”①張檸:《土地的黃昏》,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90頁。。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中國農業(yè)社會的穩(wěn)定,以及農民日常生活的綿延性。
雖然祖先們創(chuàng)造的農具本身在歷史的歲月中并未發(fā)生太大的改變,現實世界卻變了。城市化進程裹挾著鄉(xiāng)村加速前進,時至21世紀,這一進程更是有勢如破竹之勢,農人、土地、農具在這一過程中受著無情的撥弄,甚至改變了命運的軌跡。很多農具或者棄置不用了,徹底退到了歷史的暗影之中;或者喪失了原來的功用,它們或是作為殺人的工具,或是作為行走的工具,或是作為道具,或是變成了展覽的對象。李銳曾痛心地談道:“農村、農民、鄉(xiāng)土、農具,這些千年不變的事物,正在所謂現代化、全球化的沖擊下支離破碎、面目全非。盡管在偏遠的鄉(xiāng)村里,古老的農具還在被人們使用著,但人與農具的歷史關系早已蕩然無存,衣不蔽體的田園早已沒有了往日的從容和安靜。”②張叢:《李銳:拒絕對農村詩意化的寫作》,2007年5月12日第6版《農民日報》。
相對于中國幾千年農耕文明而言,上述變化不可謂不大,唯一不變的是靜靜地倚在農人門扉下的農具。李銳對發(fā)生在土地與鄉(xiāng)村中的變化既深為痛心,又深知這一趨勢的不可改變,因此,他用“超文本拼貼”的方式為我們呈現了很多“變”與“?!钡墓适?,既為我們勾勒了農具的歷史,又為我們打開了農具新的歷史一頁。
如果從農具的族譜和歷史來看的話,其實它們曾經是一個龐大的家族?!霸凇对娊洝分芯统霈F了砍伐器具、掘土器具、中耕除草器具、收獲器具、儲藏器具、農業(yè)運輸器具及勞動保護器具等多種多類。”③陳朝鮮:《〈詩經〉中的農具研究》,《農業(yè)考古》,2008年第4期。斧、耒、耜、耒耜、錢、鐮等生產用的農具都已具備,如《周頌·載芟》:“載芟載柞,其耕澤澤。千耦其耘,徂隰徂畛?!新云漶?,俶載南畝。播厥百谷,實函斯活?!雹艹炭∮⒆?《詩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37頁。其中就提到了掘土工具耜,而且還有耦耕技術的記載。這可以看出農具在西周時期就已經與現在常用的規(guī)模相似了。農民們也一直在土地上用幾千年不變的農具耕作著,人生如常,溫暖著人們的內心;但是,所謂的全球化、現代化打破了鄉(xiāng)村世界、農具家族的沉寂,世事多變,侵蝕著鄉(xiāng)村世界。從另一個角度說,常與變又是相對的,盡管鄉(xiāng)村世界在日益發(fā)生著變化,但是對土地和農具懷著深愛的老人卻像守護神一樣守住了鄉(xiāng)下的日子。
《殘摩》以一個“散了架子”的摩開篇。這“散了架子”的摩正是鄉(xiāng)村現實的巨大隱喻。在城市所可能兌現的巨大利益的誘惑下,“原來熱熱鬧鬧的一個村子”,現在幾乎成了老人和孩子留守的空巢。青壯年的兒孫們都到城市生活,留守的老人,在一次摩地的時候不但弄傷了腳,也把摩弄壞了。老人不顧自己的疼痛,第一反應是去看他的摩是否壞了,當他看到那摩再也沒有辦法修補的時候,痛惜不止。在這里,農具已經與他融為一體了,農人與農具具有不分彼此的和諧。李銳也在與格非的一次訪談中說過,他既把把農具作為寫作的主題,同時也把農具看作是小說里的人物⑤李銳,格非:《拒絕對農村詩意化的描寫》,國學網,2006年11月22日。。其實,幾千年來的農人與農具的關系也大致如此。置地、蓋房、娶妻、生子,是傳統(tǒng)農民用一生來實現的夢想,當然,對于老人來講,兒孫滿堂自然是樂事無窮了。然而,老人的兒孫們都到城市生活了,老人原來夢想的三幢房子連起來的“好畫”,現在也成空了。盡管老人想象的兒孫繞膝的生活破碎了,老人門前那被砍了的大樹年年發(fā)出的新芽似乎又暗示我們希望總是隱隱地在的。
《鋤》以及《耬車》的主題與《殘摩》相似。如果說在《殘摩》中現代化還是只是敘事的一個背景,那么在《鋤》和《耬車》中,現代化則成為前景,它左右了農民的生活。百畝園的土地一畝賣了一萬五千塊錢。這個數字對于從土里刨食的農民來說是個“天價”,“想一想就讓人頭暈,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畝地里刨出來一萬五千塊錢吶!”⑥李銳:《太平風物:農具系列小說展覽》,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版,第53頁,第126頁,第128頁。可見,金錢和資本自然戰(zhàn)勝了土地本身所固有的價值。但六安爺知道百畝園對子孫的意義,也知道農具與百畝園的關系。因此,他雖然知道百畝園已經賣給了煤炭公司,仍然風雨不誤地去地里鋤地。用他自己的話說,他鋤地不為別的,為的是“過癮”。一句“過癮”就把中國農民世世代代在土地上流汗的全部情感都呈現出來了。
《耬車》開篇就為我們設置了一幅“悠遠得好像一個神話的開頭”那樣的農耕場面:“孫子牽著黃牛走在前頭,爺爺扶著耬車跟在后頭,一個七歲,一個七十歲”⑦李銳:《太平風物:農具系列小說展覽》,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版,第53頁,第126頁,第128頁。。這一場景與漢畫像的開耕壟上的情形差不多,時間卻穿越了幾千年。李銳設置的這一開篇更為整個小說布滿了淡淡的、不易察覺的憂傷,因為這悠遠的畫面即將隨著老林溝的消失而消失。
老林溝和百畝園的命運軌跡是一致的:煤礦被發(fā)現——失去土地——農具被棄置。所不同的是,李銳在《耬車》中還為我們展示了“新農村”建設,一切都是標準化的配置,在諸多“統(tǒng)一”中“新農村”還是露出了它現代化的面影:“統(tǒng)一蓋房,統(tǒng)一安自來水,統(tǒng)一安電燈、電話、衛(wèi)星電視”⑧李銳:《太平風物:農具系列小說展覽》,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版,第53頁,第126頁,第128頁。。失去鄉(xiāng)村風情的“新農村”也只是在名字上還有一點鄉(xiāng)村氣息,實際上卻是城市的復制品。此外,作家借老福田之口不厭其煩地敘說了天、地、人、耬車之所出。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魯班造三腳耬,這些在我們看來遙遠得沒有邊際的神話故事告訴我們的其實是中國土地文化的源遠流長,以及土地對人的養(yǎng)育,也表達了作家以及中國的農民對于天、地和人類先祖的敬畏。但是,當敬畏消失的時候,當資本大行其道的時候,耕種了“千年萬年”的土地只能面臨變成荒地的命運。李銳在敘述農村所發(fā)生的這些變化時是不露聲色的,并未對所謂的城市或資本進行正面的批判,但敘事中所隱含的惋惜之情卻時有流露:“變成荒地什么莊稼都不長,就變回幾萬幾千年前那個模樣了,就和伏羲爺、女媧娘娘在世的時候一個樣了,荒林遍野,猛獸橫行呀……咳,誰知道呢,也許變得回去,也許作孽太多永輩子也變不回去啦!”①李銳:《太平風物:農具系列小說展覽》,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版,第132頁,第3頁。其實,作家借人物之口表達的還不只是惋惜,更有深深的憂慮。面對即將消失的肥沃土地,李銳不止在一篇小說中用到“最后一次”的修辭。“最后一次”不管從語義還是具體的語境上看都多少有一些悲壯和悲情。六安爺最后一次鋤地,老福田最后一回種莊稼,百畝園最后的風景……“最后”是對土地的惋惜,是對農具的緬懷,也是對即將消失的農耕生活的留戀。而對“最后一次”的堅守是由老人實現的,《殘摩》中的老人、六安爺以及老福田,老人對土地的愛正是大地在沉淪中的希望。只有讓這種情感延續(xù)下去,人類才能在所謂時代大變化中走得更遠。堅守這種對土地的大愛,也正是李銳書寫農具的題中應有之義。
“異化”,一般的哲學含義是指主體(人)在發(fā)展的過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動而產生出自己的對立面(客體),而這個客體又成為一種外在的、異己的力量,轉過來反對主體自身②引自《甘肅社會科學》1984年第1期的“名詞解釋”《什么是“異化”》。。簡單地說,就是自己成為非己。異化概念最早的出現是基于人的,不過現在的異化概念擴展到了其他領域和學科,有著普泛的意義?!疤斤L物”在王禎的筆下是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的代名詞,而李銳用它來命名一部關于農具的小說集,則具有反諷的意義,一則因為“赤裸裸的田園沒有半點詩意可言”③李銳:《太平風物:農具系列小說展覽》,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版,第132頁,第3頁。;一則因為農具已經被異化,成為自我之外的“他者”。
在小說中,這些農具有的異化為殺人的工具,有的作為行走的工具,有的被改造為偷煤的工具,有的成為自殘的工具,有的成為展覽的對象。農具的異化,似乎是現代性難以擺脫的副產品,也是現代化進城中不可避免的現象。
鐮是一種普通的收割工具,因為收割不同莊稼的便利,鐮又分為很多種類。袴鐮是其中的一種。在《袴鐮》中,它的功能發(fā)生轉化看似在意料之外,實際上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這是一個農民面對不公、面對鄉(xiāng)村權力的濫用,投訴無門時用自己的方式(暴力)加以解決的一個案例,同時也具有普遍意義。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中將鄉(xiāng)村的權力分為橫暴權力、同意權力、教化權力和“長老統(tǒng)治”四種④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3-85頁。,前兩種是鄉(xiāng)村基本的權力機制,后兩種權力是前兩種的衍生和發(fā)展。在現代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的過程中,鄉(xiāng)土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鄉(xiāng)村政治權力結構也發(fā)生了變化。中國的民主法治觀念還遠未普及到鄉(xiāng)村世界,因此,村長便作為鄉(xiāng)村權力的象征,其位置是不可撼動的,以至于很多村民面對村長的權力暴力敢怒而不敢言。有來就是這樣一個居于底層的備受村長欺凌的農民。有來的哥哥查出村長貪污的證據,告了五年都沒告下來,卻在一次井底出工傷被砸死了,沒有人相信有來的哥哥是出工傷死的。有來知道哥哥是冤死的,但又狀告無門,只能忍氣吞聲。有來情緒的總爆發(fā)是在村長說出那句看似平淡的話:“不給自己留后路也給兒子留啊?!遍L期被壓抑的有來不愿自己的兒子也像他一樣處于被壓制的地位,所以才用袴鐮割下了村長的頭。袴鐮的功能也發(fā)生了奇妙的轉化。有來以暴制暴的結局是近乎荒誕的,已經決定不逃跑的有來倒在了槍聲之中。小說結尾那一槍既擊在了有來的身上,也擊在了中國鄉(xiāng)村權力無人監(jiān)督的頑疾上。這一聲槍響讓人們在為有來的死感到痛心的同時,也不得不思索農具發(fā)生異化的根由。
除了《袴鐮》中所反映的鄉(xiāng)村政治,李銳用更大的篇幅為我們描繪了新的鄉(xiāng)村現實:鄉(xiāng)村買賣婚姻、農民為工業(yè)化所付出的巨大代價、城市對農民的冷漠、鄉(xiāng)村貧困等等。農具在這里只是承擔了一種敘事的功能,李銳最想表達的還是這塊土地發(fā)生的變化,而變化的根源在于人們世代耕作其上的土地如今能為人們創(chuàng)造的財富無法與工業(yè)化帶來的利潤相比。在《青石碨》一文中,拴柱之所以要買老婆,根本還在于按照正常的情形,他是娶不上老婆的。因為茹家坪環(huán)境惡劣,生活在這里很苦,連喝水都要走六里山路。茹家坪的女人最大的夢想就是嫁到山下去。因此,如果不靠買老婆,村里的年輕男性就只能打光棍了。巧合的是,被拴柱買來的老婆竟然是人販子,既是受害者也是犯罪者的鄭三妹最大的愿望與茹家坪的女人本質上沒有什么分別:她夢想成為城里人。因此,她一次次地逃跑,一次次地被捉回來。拴柱在試了其他的辦法后,終于發(fā)現了被棄置的石磨的好處——用來拴逃跑的老婆。有著兩千年歷史的青石碨,在這個封閉的茹家坪滑稽地擔負了它的新使命。
除此之外,本來砍柴用的樵斧變成了斷自殘的工具,而青川地面每年都有四五千根手指被切下來的事實,卻淹沒在工業(yè)化生產機器的轟鳴聲中:“我們青川市是全中國的小五金生產中心,開了大大小小七八萬家五金廠,每天都有工傷,每天都有手指頭被沖床切下來,你說的那四五千根手指頭與本案無關……”①李銳:《太平風物:農具系列小說展覽》,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版,第46頁,第116頁,第117-118頁?,F實中,兩位辦案的警官并不關心了斷被切下的手指。這正是人被異化的表現,只關心利益以及與利益相關的東西,而不關心人本身的命運。了斷也因此用樵斧給自己去勢凈身。他只是工業(yè)化進程中一粒棋子,沒有人關心他,所以他經常說,“絕不再活在他們那個世道里”。這既是了斷對社會的絕望,也是對這個社會的棄絕。除了《袴鐮》《青石碨》及《樵斧》外,桔槔和扁擔也在現實中異化為其他的工具。桔槔經過上過中學的大滿的改造,成為他們兄弟偷煤的工具,而這一令小滿和其他“同行”頗為羨慕的發(fā)明也最終成為結束大滿生命的工具;滿懷夢想到北京謀生的金堂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失去雙腿后,他的扁擔也變成身體的一部分,支撐他完成回鄉(xiāng)之旅。
上述小說所要表達的,與其說是農具的異化,不如說是鄉(xiāng)村世界以及人在外界的影響下發(fā)生了異化??ǚ蚩ㄔ凇蹲冃斡洝分袨槲覀兂尸F了一個現代社會人異化為甲蟲的故事。這為我們解讀李銳農具系列小說中的篇章提供了一個可以參考的視角。在《變形記》中,失去了謀生能力的格里高爾變成甲蟲,最終在冷漠的包圍下孤獨、絕望地死去。從本質上說,現代社會人與人關系的淡漠才是殺死格里高爾的利器,而人之所以會變得冷漠,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在工業(yè)化的過程中被異化為非人,物質和資本所能昭示的美好前景使人們趨之若鶩,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就變成了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堆F鐮》《青石碨》《樵斧》等篇章從表面上講述了農具別有他用的故事,是農具在現代社會中的異化,但實際上卻告訴我們,正因為使用農具的人發(fā)生了變化——他們把自己異化成另一種工具,所以人與人之間的溫情才會被扼殺。
……懷舊是需要成本的,一旦成本高漲,傳統(tǒng)就成了富人的專利,比如窮人愛上了富人的紅磚之時,富人倒愛上了窮人的青磚;窮人吃上富人的魚肉之時,富人倒是點上了野菜;窮人穿上了富人的皮鞋之時,富人倒是興沖沖盯上了布鞋……市場正在重新分配趣味與習俗,讓窮人與富人在美學上交換場地。②韓少功:《山南水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97頁。
這段話引自韓少功的《山南水北》一文,將這段話推而廣之,可以說,當窮人(農民)放棄手中的農具奔向城市的時候,富人(城市人)已經駕車到鄉(xiāng)村尋找田園詩意了,時下興起的到鄉(xiāng)下租地種菜就是現實版的“開心農場”,這種閑暇時間的農耕活動其實是對農耕文明的反動,也是對農具和一種新的生活風尚的消費。李銳農具系列小說之一《犁鏵》寫的正是一個農具進城的故事。以短篇構制的《犁鏵》情節(jié)并不復雜:家住呂梁山區(qū)五人坪的寶生跟隨曾經插隊五人坪的陳總來到北京燕山山脈腳下一個叫桃花潭的高爾夫球場工作。這個有著詩意化名字的高爾夫球場最大的亮點不是它地毯一樣漂亮的草坪,也不是它雪白的瀑布,而是滿金爺手扶犁鏵、柳葉兒緊隨其后播種的銅雕,以及用高級音響錄制的五人坪充滿生活氣息的聲音。無疑,“滿金爺和他手里扶著的犁鏵是桃花潭高爾夫球鄉(xiāng)村俱樂部的標志”③李銳:《太平風物:農具系列小說展覽》,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版,第46頁,第116頁,第117-118頁。。有電的時候,一切都很自然,那聲音會在人們需要的時候準時響起,然而,沒有電的時候,又寂靜得怕人,感覺像是一場漂浮的夢。
改革開放之后,人們逐漸成為現代化道路上的急行軍,國家層面則用資本主義國家都難以企及的經濟增速追趕逝去的現代化時間。疾行之后就是疲憊,以及對疲憊的自我撫慰。寧靜的田園生活向來都是人們療傷的最佳去處。不論是王維為我們描繪的其樂融融的田家生活:“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保ā段即ㄌ锛摇罚┻€是陶淵明自己躬耕之后所享受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自得之樂,都給疲憊中的現代人一種精神回歸的暗示和啟迪。但是,返身田園卻又因種種牽累而不可能實現。在這樣一種復雜的情境下,農具們的“新紀元”就真正開始了。這個“新紀元”不是對原有農具的改進,而是對它們自身價值的再開發(fā)和再利用,用經濟學的原理來說,就是經濟效用的最大化;而這種開發(fā)和利用與農具的最初功用是背道而馳的。在這一過程中,很多即將退出歷史舞臺的農具又有了它們的用武之地。經過改造,它們有的成為陳列品,擺在私人空間顯眼的位置;有的成為新的道具,被置于高檔會所或其他具有文化消費意義的場所,成為詩意的置換;有的則直接進入博物館,成為人們緬懷和憑吊的依憑,但不管它們出現在哪里,它們基本與農事無關,可消費性是其新的特點。
在《犁鏵》中,農具的新功用是被有著雙重身份或多重身份的陳總發(fā)現的,說他有雙重或多重身份,是因為他既是桃花潭高爾夫球場的董事長兼總經理,又是寶生眼中的建國爺爺;他既來自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都有絕對優(yōu)勢的北京,又曾經在貧窮和閉塞的山區(qū)五人坪插過隊。按照現代化的邏輯,這里面既包含了過去與現在,進步與落后,也包含文明與愚昧的對觀。因為消費性的介入,農具就順理成章地成了人們的消費品。來桃花潭高爾夫鄉(xiāng)村俱樂部消費需要不小的花費,這個數字在五人坪是讓人咋舌的:“一張會員卡要繳三十萬塊錢的會費”,“這個數字要放在五人坪,你得在一畝地里種兩千年的玉茭,十畝地里種兩百年的玉茭,你得世世代代受苦受累才能掙回來三十萬塊錢”④李銳:《太平風物:農具系列小說展覽》,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版,第46頁,第116頁,第117-118頁。。一畝地、兩千年或十畝地、兩百年=三十萬=一張會員卡,這奇妙的等式反映了在金錢面前,土地、糧食以及鄉(xiāng)村的卑微。
不過,有意思的是,落后和貧窮的五人坪卻成為救贖在文明中失落的現代人的一棵稻草。曾經在呂梁山區(qū)插隊的陳總已經不是當年的建國爺爺了,他只是精明的商人,深諳商業(yè)之道,他知道現代城市人最需要的是什么——他們只需享受田園生活的情調,但絕對不需要“汗滴禾下土”的辛勞生活,所以,滿金爺和柳葉兒耕作的銅雕就永久地陳列在了桃花潭高爾夫鄉(xiāng)村俱樂部的顯要位置。
……兩棵松樹下邊,和照片上一模一樣,走出來扶著犁鏵的滿金爺。大黃牛脖子下面掛著牛鈴,高高地舉著犄角,繃緊了身子走在最前頭。一臉皺紋的滿金爺頭上扎著白羊肚手巾,左手握緊扶手,把犁鏵深深地插進草地里,右手高高地揚著鞭子。柳葉兒胳膊肘上掛著柳斗子,走在最后邊,正低頭往犁溝里撒種子?!雹倮钿J:《太平風物:農具系列小說展覽》,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版,第121頁,第118-119頁,第118頁,第101頁,第101頁。
最讓人心動的還有陳總用高級音響花費大力氣錄來的五人坪的聲音:
暴熱的草坪上突然傳過一陣清涼的泉水聲,嘩啦啦的泉水聲里夾著雞鳴和狗叫的聲音,還有孩子們忽起忽落的尖叫聲,和女人們隱隱約約的對話聲……走著走著就會聽到這些遠遠近近,從附近不知什么地方傳過來的高保真立體聲的音響——風聲,水聲,雨聲,林濤聲,雞鳴,狗叫,羊群出坡,牛群回欄,老人們在街巷里搭話,女人們叫喊自己的孩子回家吃飯,孩子們游戲追打著尖叫……②李銳:《太平風物:農具系列小說展覽》,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版,第121頁,第118-119頁,第118頁,第101頁,第101頁。
對于桃花潭來講,這銅雕似乎有點諷刺的意義,“草坪是每個高爾夫球場的門面,草坪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高爾夫球場的名聲,這兒的人靠草坪吃飯,所以,在桃花潭不種莊稼,只種草”③李銳:《太平風物:農具系列小說展覽》,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版,第121頁,第118-119頁,第118頁,第101頁,第101頁。。只種草不種莊稼的桃花潭卻把莊稼把式滿金爺請了來,這種復制田園場景的做法不能說不含有一種對田園的極大渴望,但實際上卻是資本對田園生活的勝利。在桃花潭,不論是滿金爺還是五人坪的原生態(tài)聲音其實都變成了現代社會的消費品。
《鐵鍬》表達的也是同一主題。鐵鍬是掘土的主要農具,其最早的原型是耒和耜,耒“是中國最古老的掘土器具,相傳在神農氏時代就已經使用”④陳朝鮮:《〈詩經〉中農具研究》,《農業(yè)考古》,2008年第4期。;耜與耒使用的年代大致相當。不過,這種在上古時代就被人們使用的農具在李銳的小說中雖然沒有像犁鏵一樣成為展覽的對象,但仍未擺脫被消費的命運,被用作表演的道具。小民爸穿上一身頗有懷舊風的表演行頭,在小民眼中有點“假人”的感覺:“頭上扎著白羊肚手巾,身上穿一件對襟扣袢白布坎肩,腰里別著從來不點煙的旱煙袋,煙荷包上掛著也是當擺設用的一片火鐮,腳上蹬一雙唱戲才穿的高幫布鞋?!雹堇钿J:《太平風物:農具系列小說展覽》,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版,第121頁,第118-119頁,第118頁,第101頁,第101頁。不過小民爸似乎并不像小民那么悲觀,他所秉持的是現實的價值觀,或者說是農民在艱辛勞動中所總結出的實用生存哲學——“錢和人不一樣,人分三六九等,錢可不分等,天底下的錢都是一樣的,城里的錢,鄉(xiāng)下的錢,男人的錢,女人的錢,中國的錢,外國的錢,都是錢”⑥李銳:《太平風物:農具系列小說展覽》,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版,第121頁,第118-119頁,第118頁,第101頁,第101頁。。不消說,這種金錢理論與實用哲學也是農民在現代化的圍剿下所得出的。
李銳在《犁鏵》和《鐵鍬》中對農具成為現代消費品的命運沒有批判,也沒有控訴,他只是淡淡地、淡淡地講訴著農具命運的變遷,講訴著農民命運的變遷,講訴著大地命運的變遷。他在小說集的前言中也聲稱,“廉價的道德感動和對殘酷現實虛假的詩意置換”不是他寫小說的目的。既然現代化、城市化的趨勢不可轉變,那么無論是抗拒還是聲嘶力竭的控訴都不是明智的選擇,他只是將這一進程和這一進程中農民、土地、農具的命運以文學的方式展覽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