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月蘭,遲美青
(山西財經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山西太原 030006)
財經科學研究
個人收入差距問題研究
——以山西省為例
彭月蘭,遲美青
(山西財經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山西太原 030006)
目前居民收入偏低與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并存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通過分析山西省個人收入差距的現(xiàn)狀,指出了個人收入差距擴大對經濟社會產生的影響,研究了個人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政府調節(jié)個人收入差距的對策建議。
個人收入差距;公平與效率;稅收政策;非稅收措施
目前,居民收入偏低與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并存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眾多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長相對滯緩,這既引發(fā)了社會矛盾,又成為居民消費需求不足、經濟發(fā)展乏力的主要原因。關注收入差距問題,化解社會矛盾,提升山西經濟發(fā)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特別是改善低收入群體的生活福利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2011年山西省城鎮(zhèn)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123.87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5601.4元,城鄉(xiāng)居民收入比為3.2∶1。從行業(yè)和企業(yè)內部看,這種差距更大。
(一)名義收入差距
根據2011年山西省統(tǒng)計局主要公報及報告內容,山西省主要地市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山西省主要地市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民人均純收入(2011年)
從表1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山西省各地市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間的差距不是很大,但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民人均純收入之間的差距比較大,城鎮(zhèn)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的呂梁市是農民人均純收入最高的太原市的近兩倍。
我們根據2000~2010年山西省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情況,繪制了圖1和圖2。從中可以看出,2000年到2010年這十年期間,山西省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都呈現(xiàn)出增長的趨勢。但是在大部分年份,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比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速度快,其中,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3.3倍,年均增長12.72%,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增長了2.5倍,年均增速9.5%。二者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大,已由2000年的2818元增加到10904元,擴大了3倍之多。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本來就比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加之前些年年均增長速度相對較低,必然導致二者的差距越來越大。
圖1 2000~2010年山西省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情況圖
圖2 2000~2010年山西省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速度圖
此外,根據分行業(yè)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統(tǒng)計數據,個人收入差距還表現(xiàn)在不同行業(yè)的工資收入差距上。例如2011年,山西省行業(yè)平均工資最高的是采掘業(yè)和金融業(yè),分別為64 949萬元和64 487萬元,行業(yè)平均工資最低的是住宿和餐飲業(yè)以及水利、環(huán)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yè),分別為17 216萬元和20 199萬元,采掘業(yè)平均工資是住宿和餐飲業(yè)的3.77倍。
(二)真實的收入差距
名義收入差距雖然能反映出一定時期收入差距的總體狀況及發(fā)展趨勢,但用平均數反映的差距會掩蓋真實的差距水平,這對政策制定或實施具有干擾作用。因此,我們選取部分行業(yè)(企業(yè))的真實收入情況,對收入差距現(xiàn)狀的描述進行補充(見表2)。表2中代表不同行業(yè)的四個企業(yè)職工收入水平差距很大,而行業(yè)內部的收入差距更大。其中,某事務所的標準差系數最高,說明其員工收入偏離平均值最大。某設計公司最高收入是最低收入的28倍,內部收入差距最小的是某酒店。如果我們把低收入行業(yè)的最低收入與高收入行業(yè)的最高收入進行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兩者的收入差距更大。由此可知,收入差距過大最主要的表現(xiàn)還在于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太低。
表2 不同行業(yè)真實收入差距分析表(單位:元/年)
實際上,按照楊斌的解釋[1],由于長期以來實行低工資、高福利,以及近年來所出現(xiàn)的個人收入多元化、隱蔽化的趨勢,下列四種情況的存在會使個人間的實際收入差距更大:第一種情況是名義的貨幣工資收入基本反映了個人的實際收入,如民工、臨時工,他們基本不享有工作單位的住房、醫(yī)療等福利;第二種情況是名義的貨幣工資收入加上所在單位的住房、醫(yī)療等福利以及各種獎金津貼等才基本反映個人的實際收入,如多數一般干部、教師等;第三種情況是賬面上的貨幣工資,加上所在單位的住房、醫(yī)療福利以及各種獎金及創(chuàng)收等,還要再加上合法的職務所得,如專車、合理宴請(不包括公款私請)、會議和考察合二為一的國內外旅游、較高標準的住房和公費醫(yī)療等實際所得,才反映個人全部實際收入,如廉政的政府官員、企業(yè)經營人員等;第四種情況是第三種情況再加上所謂的尋租租金即利用手中的權力獲得的利益或收入才反映個人實際收入,如不廉政的官員或企業(yè)特別是國有企業(yè)的經營者。
山西省的119個縣(區(qū))中有57個貧困縣,35個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這些地方農村人口收入水平低、發(fā)展不平穩(wěn)的現(xiàn)象較為突出。2011年,57個貧困縣農民人均收入只有山西省平均水平的69%、全國平均水平的55.5%,其中35個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收入只有山西省平均水平的55.9%、全國平均水平的44.8%。
(三)收入差距的主觀性
其實收入的多少,除了絕對額的比較,更多地是一種人的心理感覺??陀^的收入差距應與主觀的心理感受相結合來考慮。由于人們對變化的感知要比靜止的高,只要自身收入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內不變,個人對自己收入高低的感覺就會變得遲鈍。所以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很多高收入者并不認為自己的收入高。當然,人們對收入的滿足感不單單是看收入的貨幣數量,還要看取得收入付出的代價,如勞動強度、時間和心理壓力以及該職業(yè)的社會認同感等。
對收入高低的感覺還與個人的消費支出有關。一部分人生活負擔沉重放大了對收入差距的感受。生活成本不影響收入但卻影響實際生活水平,從而影響到人們的心理感受和對事情的判斷。目前對生活成本影響比較大的有住房、醫(yī)療和教育。在住房方面,盡管國家針對低收入家庭制定了經濟適用房、社會保障房制度,但由于現(xiàn)實原因多是畫餅充饑,住房成為廣大低收入家庭甚至普通工薪階層最沉重的生活負擔。在醫(yī)療方面,高額的治療費使廣大低收入者有病不敢看。而在義務教育方面,不少學校特別是城市重點學校往往采取各種手段變相收取高額擇校費用,致使眾多低收入家庭因教育而致貧。
還有,即使居民收入沒有改變,但近年來由于城市房價的飚升,也使有房人和無房人在心理上感覺到了收入差距的拉大。
合理的收入差距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生產的積極性,提高經濟效率,但是當收入差距超過社會的承受能力或收入差距是由某些不合理的因素引起時,就會對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產生負面影響。
(一)不利于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收入差距擴大和低收入者收入增長滯緩嚴重影響著國內消費需求,從而制約著我國經濟持續(xù)健康的發(fā)展。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受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guī)律的影響,高收入者的消費額占其收入總額比例要低,消費增量小于收入增量,而低收入者有消費欲望卻無支付能力。當社會收入過多地集中于高收入者時,社會的總消費傾向就會下降,從而引起社會總消費不足。消費需求不足致使社會產能過剩,投資需求受到制約,最終導致社會總需求不足。收入差距還通過影響低收入者的人力資本積累而影響經濟發(fā)展。馬克思認為,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在進入工業(yè)化、信息化社會的今天,各種競爭歸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競爭??梢哉f,誰擁有人才誰就擁有了發(fā)展的優(yōu)勢,誰注重人力資本的投資,誰就會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低收入者見識不多、自信不足,遇有機會捕捉不到,有行動卻沒有堅持的底氣,他們從社會中獲取資源的能力越來越低,窮成了窮的理由。長此以往,整個社會科技水平、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都將受到影響。當然,各種非正常原因導致的收入差距還會擾亂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
(二)影響社會和諧
在國家統(tǒng)計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tǒng)計監(jiān)測指標體系中,把衡量收入差距的兩個重要指標“基尼系數”和“城鄉(xiāng)居民收入比”列入社會和諧類指標,說明收入差距過大是影響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分配政策不公,使部分經濟困難的群體產生心理失衡和相對剝奪感。權錢交易、貪污腐敗等各種非法致富現(xiàn)象的大量存在,引發(fā)人們的強烈不滿,激化了各種社會矛盾。富裕起來的一部分人過著極端奢華的生活,加之媒體對這種浪費式、炫耀式消費的不斷炒作,引發(fā)了人們“仇富”、“仇官”心理的蔓延。這些如果不能及時得到化解,就有可能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引發(fā)極端行為和突發(fā)事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劉易斯曾指出,“收入分配的變化是發(fā)展中最具政治意義的方面,也是最易誘發(fā)嫉妒和混亂動蕩的方面”。為此,必須及時縮小收入差距,防止人們因心理失衡引發(fā)社會動蕩,并由此危及社會安定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三)阻礙了民主社會所要求的融合
收入差距過大會破壞一個區(qū)域內共同生活的公民所需要的融合。長期處于低收入狀態(tài),就會產生消費貧困。衣食無著,住房簡陋,醫(yī)療教育難以企及,低收入階層變得無利可得。由此,他們的健康狀況下降,衣著體面無從談起,相對于富人階層更顯得無知、愚昧。漸漸地,同一地區(qū)的窮人和富人變得不在同一個地方生活、購物、工作、娛樂。社會開始輕視窮人,認為他們低人一等,并以這種認識讓窮人的自信和自我認同備受打擊。在貧富的較量中,富人進一步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獲利而毫無歉意。階層本應只是人們自由流動的動力,如今卻變成了互相仇視和猜忌的鴻溝。進一步,富人遷往富裕地區(qū),其子女要么到北上廣入學就業(yè),要么移居國外,其對本地區(qū)的發(fā)展關注逐漸趨弱,這種情形再夾雜著特權、腐敗,結果會更糟。
(四)制約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發(fā)揮
鄧小平說:“社會主義最大的優(yōu)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xiàn)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社會主義的每一個勞動者都有權利平等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都有權利獲得公平的收入分配。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經濟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占人口比重較高的農民,部分人還是缺少起碼的生活保障;一部分城市居民仍享受不到足額的、政策所規(guī)定的最低生活保障;一些社會成員的生存條件脆弱,社會地位低下,應對風險的能力較差[2]。這些現(xiàn)實狀況降低了弱勢群體對改革的認同感和參與改革、投身建設的熱情,他們看不到共同富裕的前景,喪失了通過辛勤勞動改善生活的信心,從而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產生懷疑。
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有著非常復雜的原因,如經濟發(fā)展水平、資源稟賦、個體能力差異以及市場機制的作用等,同時也受政策法規(guī)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形成了今天的收入分配格局。
(一)經濟發(fā)展階段引發(fā)的收入差距
按照美國著名經濟學家?guī)炱澞澋牡筓形理論,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在其經濟起飛初期收入差距一般會比較小,而在發(fā)展過程中收入差距會逐步拉大,此后隨著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收入差距又會逐步縮小。
近年來,山西省無論是城鄉(xiāng)收入差距還是行業(yè)收入差距依然存在擴大的趨勢。從具體情況來看,收入差距的擴大更多表現(xiàn)為高收入人群收入的超高速增長,而并不表現(xiàn)為低收入人群收入狀況的惡化,這也表明,目前的收入差距擴大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發(fā)展中的問題。經濟落后地區(qū)的社會就業(yè)還很不充分,不僅農村存在大量的富余勞動力,就是在城鎮(zhèn)也存在著大批的無業(yè)人員。加之轉移支付制度、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以及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存在,造成部分人員收入明顯偏低。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投資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始終處于領先地位,資本貢獻率相對于GDP增長率居高不下,省域經濟更是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2009年,山西省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70%。吳敬璉運用馬克思分析資本主義條件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兩極分化的方法,指出中國貧富差距過大的原因之一就是過度依賴投資實現(xiàn)的經濟增長模式,資本擠壓勞動,使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3]。于是掌握的資本越多(主要是國企和部分富人),財富增長越快,而只靠勞動取得收入的人群,財富增長相對較慢,二者的收入差距持續(xù)擴大。
(二)市場經濟體制本身產生收入差距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按要素分配成為主要的分配模式,這使得由個人稟賦和能力不同帶來的個人收入差異也日漸擴大。一些市場需求大但供給稀缺的人才,其收入相對一般人來說屬于畸高。例如,國家的“百千人計劃”以及山西省的“三晉學者”支持計劃,政府的支持力度非常大,獲得支持者其收入就很高。這樣的人還包括企業(yè)家、體育明星、影視明星等。在充分競爭和市場化分配程度較高的領域,個人能力往往成為決定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
除個人稟賦和努力外,對要素占有的不同也會形成收入差距。在我國由于勞動力相對充裕,而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相對短缺,資本、技術等要素的邊際產出大于一般勞動的邊際產出,勞動報酬占居民收入的比重持續(xù)走低,資本、技術等要素的收益大大高于一般勞動的收益。而且,由于受資金占有、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市場供求、商品價格等多重因素影響,即使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數量和質量相同,不同企業(yè)中的勞動者也會得到不同的收入報酬[4]。甚至同樣的勞動,由于不同的機遇,其收入差異也很大。但是,這種由競爭所形成的收入差距特別是初次分配領域的差距是經濟市場化的必然結果。它一方面反映了資源要素的稀缺程度,有利于市場更加有效地配置資源要素;另一方面體現(xiàn)了個體能力的差異以及對經濟貢獻的不同,這種差距的存在有利于調動人們的工作積極性,總體上有利于經濟效率的全面提高。
從表13中可以看出,西部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13~2017年的營業(yè)收入增長率分別為-6.47、-0.41、-0.63、0.35、0.98,企業(yè)2014和2015年的營業(yè)利潤減少,2016和2017年的營業(yè)利潤增加,近年來的營業(yè)狀況有所好轉,發(fā)展狀況較好。根據近兩年企業(yè)的發(fā)展狀況可以推測,企業(yè)未來的發(fā)展可能會較好。
(三)現(xiàn)行體制機制引發(fā)的收入差距
居民收入差距最突出的應是城鄉(xiāng)收入差距,而城鄉(xiāng)二元分治是這一差距的根源所在。2010年山西人口3 400萬,其中農業(yè)人口1 856.7萬。由農業(yè)創(chuàng)造的GDP是563.5億元,人均3 035元,而城鎮(zhèn)人口的人均GDP是26 729元??梢哉f,身為農民,絕大多數天然地淪落為低收入者。農民對有限的土地沒有所有權,靠種地產出獲取收入極其有限。農民沒有資金創(chuàng)業(yè),在近就業(yè)難,只有外出打工,而農民工遭遇的是同工不同酬,打工所得除了維持自身的生存,所剩無幾,因病返貧、因教返貧的人口大量存在。集中入學政策實施以來,有的家庭為了孩子,不得不離開家,把有限的勞動力用于外出照顧孩子,這樣既減少了收入來源,又增加了生活負擔,進而加劇了貧困。
與一般行業(yè)相比,壟斷行業(yè)在利益分配上有更強的向個人傾斜的傾向。金融、保險、電信、電力、煙草等行業(yè)憑借其壟斷地位獲得超額利潤,但這些超額利潤只有少量上繳國家財政或轉為國有資本金,大部分直接或間接轉化為職工和經營者的個人收入或福利,甚至有些金融機構經營效益并不高,但仍然比照同行業(yè)工資水平發(fā)放工資。多年來,這類企業(yè)的收入水平始終處于較高的位置,造成了行業(yè)間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擴大。
相對于競爭過程的不平等而言,一些社會成員利用非法手段攫取財富,形成了收入和財富占有的不平等,是更為值得關注的問題。經濟學家王小魯認為,2008年我國的灰色收入約5.4萬億元,占當年GDP的比重達15%[5]。對山西來說,近年來查處的大案要案涉案金額動輒數千萬元甚至上億元,不僅造成了收入懸殊,而且在廣大群眾中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嚴重地破壞了黨群干群關系。此外,不同行業(yè)職工利用職務的便利為個人撈好處、謀私利的現(xiàn)象也不得不引起人們的重視。
(四)再次分配措施不力固化了收入差距
胡錦濤在十七大、十八大報告中均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目前收入差距的拉大,與長期以來再分配措施不力有很大關系。
1.公共服務供給不均加劇了城鄉(xiāng)之間和地區(qū)之間的差距。落后的農村本來更需要政府財政的支持,然而長期以來財政的投入方向卻一直是以城市為重點。一些轉移支付制度明顯向高收入群體傾斜,形成了對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逆向調節(jié)。例如,城市的公用事業(yè)由政府辦,而農村的公用事業(yè)則由農民采取一事一議的辦法自己解決,城鎮(zhèn)居民所享有的教育、醫(yī)療等公共服務也遠遠高于農村居民。這樣,既直接造成農民收入的減少,又增加了農民的支出負擔,更影響了農民群體未來的收入能力。此外,在醫(yī)療、住房等福利的分配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異。
2.政府手中缺乏實現(xiàn)再分配的機制或渠道。高培勇認為[6],以稅收制度和財政支出為主要內容的再分配體系不夠健全固化了收入差距。我國現(xiàn)行稅制以間接稅為主體,接近70%的收入來自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yè)稅等間接稅。直接稅(如個人所得稅)一則是比重相對偏低,二則稅制設計不合理,高收入群體“逃稅”或“避稅”漏洞多,導致稅收的收入調節(jié)作用有限。迄今為止,我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財產稅,這就很難有效地發(fā)揮稅收調節(jié)收入分配和貧富差距的作用。
當然,多數貧困者之所以貧困還在于其自身的主觀原因,如貪圖安逸、思想保守。還有些人因為有自己的信仰,并不熱衷于追求財富。
“十八大”報告指出,要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huán)境。同時要求,要加大再分配調節(jié)力度,縮小收入差距,實現(xiàn)共同富裕??梢哉f,促進收入分配公平、縮小收入差距是政府未來的主要工作之一。
(一)關于公平與效率
有的人認為,注重效率會犧牲公平,注重公平會犧牲效率,其實二者并不矛盾。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在近代200多年的高速發(fā)展中,經歷了注重效率—產生嚴重的社會分配不公—糾正社會分配不公—在公平的基礎上講求效率的過程。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問世,思想的槍聲響遍了全世界,工業(yè)革命及政治自由出現(xiàn),長達200多年的財富與經濟增長的新時代由此開始。這其中曾經出現(xiàn)過貧富分化、資本家對工人階級的剝削和壓迫、工人階級的反抗甚至暴力革命等現(xiàn)象,同時也出現(xiàn)了許多倡導公平的社會學家。馬克思主義理論也正是在19世紀工人運動實踐基礎上而創(chuàng)立的理論體系。馬克思通過對剩余價值的分析,揭示了資本家對勞動的剝削,并預言資本主義必然滅亡。馬克思理論對資本主義世界造成的巨大沖擊,迫使這些國家不斷進行改良,它們在許多經濟政策中注入了大量的社會主義元素,建立了福利國家。尤其是以公平為基礎的法律,以及對公民權利實施保護的政治制度,更是得到了廣泛的認同。二戰(zhàn)后,新自由主義思潮出現(xiàn),亞當·斯密自調節(jié)的市場經濟再度繁榮,資本主義再次高速發(fā)展,但這是一種有別于100多年前的建立在公平基礎上的自由經濟。資本主義的歷史告訴我們,公平與效率不能割裂開來,效率必須擱置在一個公平的框架內才能發(fā)揮巨大的作用。
對于公平的理解,一直是存在歧義的。它存在于持不同政見者的政治主張中,也存在于作為個體的我們之間,甚至存在于我們自己在面對一個棘手問題時的無所適從和自相矛盾上。
現(xiàn)實生活中確實不存在一種公認的公平標準。從西方一些哲學家在收入和財富分配方面關于公正的論證中,可以得出一些對我們有益的思考。邊沁的最大貢獻就是提出了功利主義哲學,他認為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就是最公正的,這也是當今許多企業(yè)和政府的決策依據。邊沁的收入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成了政府征收累進所得稅的依據。但是,功利主義的缺陷是沒有充分尊重個體的權利,這被自由至上主義者們所批判。以諾齊克為代表的自由至上主義者認為人擁有自己,因而擁有自己的勞動成果,他們反對從富人那里征稅來補貼窮人,認為那無異于偷盜。羅爾斯認為,自由至上主義者們標榜的不過是精英統(tǒng)治的理念,如果把我們每個人放在“無知之幕”之下,我們的決定就會截然不同。而且,那種所謂的可獲利的素質、資源都具有某種偶然性,因此他主張分配的結果平等。同時他還提出了“差異原則”,即收入的差異只允許那些獲得高收入的過程是為最小利益者受益的過程。亞里士多德則從目的論出發(fā),把分配的公正、所分配的物、得到所分配物的人聯(lián)系在一起。他認為衡量分配公正與否,首先要看社會行為的目的,例如學??筛鶕逃哪康膩矸峙滗浫∶~,而具有實現(xiàn)這種目的性的德性就應受到嘉獎。
當然,公平問題的核心,也是一個程序性正義和補償性正義的矛盾。程序性正義主張將一個中立的程序施用于任何社會群體,而無論結果如何,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無論你是兔子還是烏龜。程序性正義的最大問題,就是對歷史、經濟和文化的無視。補償性正義原則主張根據歷史、文化、經濟條件有偏向地制定法律和政策,以保證一個相對公平的結果。但是,補償性正義面對的一個操作性難題是:由誰以及怎樣鑒定一個人的歷史、文化和經濟遭遇?
(二)政府對個人收入差距的調節(jié)
政府必須維護收入分配的公平正義,即維護在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的前提下形成的分配結果,通過必要的手段對收入分配結果進行調節(jié),遏制收入差距懸殊,防止兩極分化。
我們出于自由至上主義者的觀點,對通過自由市場的自由選擇獲得的財富給予尊重,同時也根據平等主義、自由主義的觀點來實施適度的結果均等分配。由于所處的發(fā)展階段不同,政府的支出還需要考慮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對于那些喪失勞動能力和民事能力者,無論是先天原因還是后天不幸造成的,我們都應該適用一種更深層次的道德責任,即對身邊人的共同義務(追求人類美好生活),對他們進行社會供養(yǎng)。
地方政府不可能在一項決策中同時關照各種理論,這樣就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在分析收入差距類型、原因的基礎上,采取不同的方式。對權利、機會、規(guī)則公平下所產生的收入差距應予以鼓勵,政府只需輔之以適當的分配手段對分配結果進行調節(jié),即高端調低、低端托底[7],并要求社會給予最大限度的容忍。對由于權利、機會、規(guī)則不公平產生的收入差距,要從制度上加以規(guī)范,消除這種不公平因素的存在,并對由此產生的結果實施調節(jié)。
1.稅收對個人收入差距的調節(jié)。由于稅收的權力基本在中央,因而運用稅收調節(jié)居民收入差距的職能發(fā)揮主要在中央,地方運用稅收調節(jié)收入差距的主動性較弱。山西省可以借助“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qū)”的契機,研究一些有利于本省經濟發(fā)展的稅收政策,如增值稅中央地方收入的分享比例、新興產業(yè)發(fā)展的稅收優(yōu)惠等,以爭取在稅收政策制定中的話語權。同時加強稅收征管,盡可能實現(xiàn)稅收調節(jié)收入差距的作用。通過制度的制定與實施,保證程序性正義。同時,政府可以靈活、充分地運用財政支出的杠桿,調節(jié)居民收入差距,以實施補償性正義。
首先要扭轉目前流轉稅比重太高的局面,逐步提高個人所得稅所占的比重。讓流轉稅的稅負平均負擔變成所得稅的量能負擔,增加富人負擔稅收的比重。降低邊際稅率有利于增加高收入者偷稅逃稅的成本,也有利于減輕高收入者對稅負不滿的心理,從而增加稅收的遵從度,增強稅收的收入差距調節(jié)作用。
其次,對個人創(chuàng)業(yè)實施稅收優(yōu)惠政策。低收入人群就業(yè)難度大,創(chuàng)業(yè)門檻更高,要鼓勵創(chuàng)業(yè),從而帶動低收入人群的就業(yè)。這樣就必須在加大金融扶持的基礎上,對個人創(chuàng)業(yè)者給予一定程度的投資抵免、再投資退稅的優(yōu)惠。同時要嚴格征管,創(chuàng)造既寬松又公平的稅收競爭環(huán)境。
再次,實施對財產的征稅。對房屋出租、房屋轉讓的征稅會大大減少房屋的投機性交易,再輔之以其他措施降低房價,就會降低服務業(yè)的成本,提升服務業(yè)帶動就業(yè)的能力。開征遺產稅,彌補個人所得稅無法對存量財富進行調節(jié)的不足,做到稅收上的從結果公平到起點公平。
2.非稅收措施對個人收入差距的調節(jié)。除稅收外,政府要加快健全以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體制。同時,應創(chuàng)造良好的經營環(huán)境,調動居民增收的積極性。
一是要消滅特權,消除壟斷。特權和壟斷不只是導致收入差距拉大,更重要的是破壞競爭,侵蝕民間經濟活力。山西省的民間資金富足,但存貸比不高。民間投資乏力,根本原因是省內沒有可獲利的項目。因此,要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逐步取消一些階層的特權,逐漸放開壟斷行業(yè),降低民間資本的準入門檻,通過釋放民間活力把經濟這塊蛋糕做強做大,為居民收入穩(wěn)步提高奠定基礎。
二是要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消除特權、壟斷并不能解決農村人口的收入問題,提高農民收入的根本出路是實現(xiàn)城鄉(xiāng)一體化。一部分農民通過城鎮(zhèn)化質量的提升,加入市民的隊伍,而另一部分農民則需要通過農業(yè)現(xiàn)代化的實現(xiàn)、農村綜合承載能力的提高實現(xiàn)收入的大幅提高。山西省委省政府在“十二五”規(guī)劃中明確了城鎮(zhèn)化的具體目標,即到2015年,山西省的城鎮(zhèn)化率要達到55%,五年力爭有300多萬農村人口進入城鎮(zhèn)。此外,農民增收還需要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培養(yǎng)高素質的復合型農業(yè)人才;加大對農業(yè)產業(yè)的金融扶持,實現(xiàn)農民就近就業(yè)。
三是加大公共服務的農村覆蓋深度。近兩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實施了“五個全覆蓋”、新“五個全覆蓋”等“十個全覆蓋”工程。這些公共服務工程使農村的基礎設施得到了極大改善,消除了農民致富的部分障礙。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逐步把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剝離出來,這樣農民即使沒有土地,也能享受醫(yī)療、養(yǎng)老等社會保障,即使沒有土地,也能得到住房保障,農民的流動將不再受到限制,農民就會把精力投身于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質量上。
四是實施社會供養(yǎng)制度。社會上有一部分人的貧困是因為某種意外,如天災人禍,還有一些人是喪失(或先天就沒有)了勞動能力和民事能力。無論是先天原因還是后天不幸造成的,這部分人已經無法從市場上獲得收入,而我們的政策也可能惠及不到他們,此時,我們應該適用一種更深層次的道德責任,即對身邊人的共同義務(追求人類美好生活),對他們進行社會供養(yǎng)。供養(yǎng)資金一部分來源于財政,更多應來源于社會捐贈。社會應崇尚慈善活動,讓富人多做善事。這樣,人們不僅能感受到政府的關懷,也能感受到來自身邊或是陌生人的溫暖,公民的社會認同感會油然而生。
筆者不贊成“殺富濟貧”這一說法。一個社會不能仇富,一個沒有富人的社會一定是貧弱的社會,一個不能誕生富人的時代一定缺乏創(chuàng)造力,但我們必須保證致富過程的公正。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以及對正當致富的充分尊重,才會增加人們追求財富的安全感,并由此帶動低收入者的致富能力和熱情。
我們還應該尊重公民追求更高層次生活的需求。我們對低收入者不僅要給予經濟上的援助,更重要的是融入他們,去傾聽他們的訴求,增強他們的參與感和社會責任心,使他們通過個人努力能夠實現(xiàn)追求更高層次生活的目的,這恐怕是比縮小收入差距更為有效的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方法。
[1]楊斌.西方模式個人所得稅的不可行性和中國式個人所得稅的制度設計[J].管理世界,2002(7).
[2]劉尚希,博志華.在發(fā)展中控制貧富差距擴大[J].中國財政,2011(14).
[3]吳敬璉.極左極右都很危險[J].中國改革,2010(11).
[4]趙滿華.我國現(xiàn)階段收入差距與公平分配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21.
[5]王小魯.中國灰色收入到底有多少[OL].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71,2010091596246138.html.
[6]高培勇.怎樣讓我國收入分配更合理[N].人民日報,2010-11-22.
[7]賈康.調節(jié)居民收入分配需要新思路[J].當代財經,2008(1).
[責任編輯:李莉]
Research of Individual Income Gap ----Case Study of Shanxin Province
PENG Yue-lan,CHI Mei-qing
(School of Banking&Financing,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Taiyuan 030006,China)
It is a common sense that residents’incomes are relatively low and the income gap is extended.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income gap based on the statue quo and points out the effect of extended income gap to economic society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 for the government to adjust the income gap.
individual income gap;fairness and efficiency;taxpolicy;non-taxmeasures
F812
A
2095-106X(2013)01-0081-07
2013-01-15
山西省軟科學研究項目(2011041010-01)
彭月蘭(1967-),女,山西懷仁人,山西財經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是財稅理論與政策;遲美青(1985-),女,山東煙臺人,山西財經大學研究生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財稅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