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智偉
[摘要]目的探討成分輸血在急性大出血時的合理應用。方法選取本院2009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急性大出血患者50例,入院后根據(jù)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等情況輸入異體成分血,觀察50例急性大出血患者輸血前后血壓(DBP、SBP)、心率(HR)、平均動脈壓(MAP)、血小板計數(shù)(PLT)、血紅蛋白量(Hb)、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及輸血后血氧飽和度(SpO2)、中心靜脈壓(CVP)。結果給予成分輸血后患者血氧飽和度平均為(97.3±1.1)%,中心靜脈壓平均(9.7±0.2)cmH2O,DBP、SBP、MAP、Hb、HR、PLT、PT、APTT等指標較輸血前有明顯改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合理地應用成分輸血,能及時糾正因血液成分缺乏導致的癥狀、減少輸血導致的不良反應、節(jié)約血液資源,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成分輸血;急性大出血;合理應用;異體
[中圖分類號]R826.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721(2012)12(a)-0038-02
輸血曾經(jīng)是促進外科發(fā)展的三大因素之一,急性大出血患者血容量急劇下降,各種血液成分迅速減少,極易發(fā)生失血性休克、感染、凝血功能障礙等一系列失血綜合征,血液是一種寶貴的資源,目前我國存在血液庫存嚴重不足的現(xiàn)象,成分輸血是指根據(jù)患者血常規(guī)及凝血功能檢測結果,按缺什么給什么,輸入血液中缺乏的成分。合理的應用成分輸血,不僅能有效的緩解患者臨床癥狀,而且能節(jié)約血液資源[1]。筆者研究了本院50例急性大出血患者經(jīng)成分輸血后,各種臨床指標的變化,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院2009年7月~2011年7月收治急性大出血患者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齡25~77歲,平均(37.7±3.5)歲;其中,手術導致急性大出血17例,急性創(chuàng)傷性大出血13例,產(chǎn)后大出血11例,肝硬化門脈高壓性出血9例。
1.2治療方法
具體見表1。根據(jù)患者血常規(guī)及凝血功能結果的不同,給予不同成分輸血:少白細胞紅細胞懸液8~28U,新鮮冰凍血漿800~3200mL,冷沉淀6~24U,濃縮血小板0~28U。
1.3檢測指標
觀察50例急性大出血患者輸血前后血壓(DBP、SBP)、心率(HR)、平均動脈壓(MAP)、血小板計數(shù)(PLT)、血紅蛋白量(Hb)、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并記錄輸血后患者血氧飽和度(SpO2)等情況。
1.4檢查方法
輸血前后抽取患者血液,送入檢驗科進行血常規(guī)及凝血功能檢查,心電監(jiān)護儀監(jiān)測患者血壓、心率及血氧飽和度情況。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6.0對觀察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年齡、指標采用方差因素分析,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50例急性大出血患者給予成分輸血3d后,血氧飽和度平均為(97.3±1.1)%,中心靜脈壓平均(9.7±0.2)cmH2O,患者成分輸血后DBP、SBP、MAP、Hb、HR、PLT、PT、APTT,較前明顯改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體結果見表2。
3討論
一般而言,失血患者的病情判斷主要是依據(jù)血壓、中心靜脈壓以及尿量、末梢溫度等體現(xiàn)休克的指標,若患者沒有休克指征,即使Hb下降到70g/L也可不輸血[2]。但急性大出血時,由于大量血液丟失,血液中各種有效成分都被稀釋,即便血壓、尿量等指標正常,也須警惕,因為此時可能由于凝血因子被稀釋而出血不止[3],血紅蛋白過度稀釋,導致血氧過低不能供給心、腦、腎等重要臟器,從而誘發(fā)器官衰竭,須及時輸血糾正血液成分的丟失。目前,仍有不少臨床醫(yī)生認為輸全血能補充血液的各種成分,是最佳的選擇,輸血目的是使血液各成分達到一定的濃度及比例,而不是要達到一定總量。在急性大出血時合理的給予成分輸血,可以較快的糾正患者的臨床癥狀及實驗室指標。合理應用成分輸血有以下優(yōu)點,(1)純度高、療效好:利用各種單采技術采集全血中各種常用成分,能達到較高的濃度,輸入后能及時糾正缺乏癥狀,也可避免輸全血帶來的不良反應。(2)一血多用,節(jié)約用血:成分輸血提高了全血利用率,按患者缺什么補什么,避免了資源浪費。全血可制備紅細胞、血小板、血漿等,能達到血液的高效利用。(3)減少輸血傳播疾病的風險:輸血造成的疾病傳播,主要是由輸入白細胞導致的,因病毒、細菌等微生物感染血液時在白細胞中分布最多,成分輸血一般不輸入白細胞,減少了疾病傳播的危險[4]。此外,臨床上也存在成分輸血不合理運用的情況,例如不少臨床醫(yī)生把新鮮冰凍血漿(FFP)當做擴容、增加營養(yǎng)、增強免疫力的血液制品,這樣不僅達不到應有的效果而且增加了風險,造成了血液浪費[5]。成分輸血的宗旨是:一血多用,節(jié)約血源;提高療效,降低風險[6-7]。本組50例急診失血患者,合理的給予成分輸血后血氧飽和度平均為(97.3±1.1)%,中心靜脈壓平均(9.7±0.2)cmH2O,患者成分輸血后DBP、SBP、MAP、Hb、HR、PLT、PT、APTT,較前明顯改善,與既往輸全血相比顯效快、副作用小。
綜上所述,急性大出血患者根據(jù)血液丟失的成分,合理的應用成分輸血,能及時糾正因血液成分缺乏導致的癥狀、減少輸血導致的不良反應、節(jié)約血液資源,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燕,陳方祥,滕方,等.329例大量輸血患者成分輸血分析[J].重慶醫(yī)學,2009,38(12):1433-1434.
[2] 楊乾坤.成分輸血在大量輸血手術患者中的調(diào)查分析[J].臨床醫(yī)學,2008,8(20):21.
[3] 陳燕萍,王長奇,朱芳,等.大量輸血引起稀釋性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減少2例[J].臨床血液學雜志,2008,21(12):668.
[4] 高春梅.大量輸血患者成分輸血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1,1(20):51-52.
[5] 騰方,陳方祥.大量輸血及并發(fā)癥[J].重慶醫(yī)學,2007,36(24):2502-2504.
[6] 周治年,陳曉玲.機采血小板獻血反應的原因分析與預防[J].中國醫(yī)藥導刊,2009,11(5):857-858.
[7] 王美,閻東河,劉志蘭,等.探討成分輸血在產(chǎn)后出血中的操作與護理[J].當代醫(yī)學,2010,16(30):132-133.
(收稿日期:2012-08-17 本文編輯:林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