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瑾
(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山西臨汾 041000)
在光的照射下,形形色色裝扮著世界,使之美麗、和諧、動人。這形色的動人是心靈的感悟,是藝術家對生活的觀察與體悟,天人合一,所以產生動人之美。表達美的形式是多樣的,有戲曲、文學、音樂、美術等。研究色彩之美是美術作品的重要表現手段,它既是美術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構成作品的重要語言。色彩的變化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是客觀而科學的,以此為基礎發(fā)展主觀的觀察與探索。所以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系統科學的色彩知識非常重要。根據多年的教學總結,在教學中應把握幾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現與各位同行商榷。
美術作品的色彩可以概括為東方色彩 (裝飾色彩)和西方色彩(寫生色彩)。東方色彩的表達是在散點透視前提下“搜盡奇峰打草稿”以記憶為主的觀察方法,也就是固有色的觀察方法。而西方色彩的描繪是以“四固定”的觀察方法,也就是條件色的觀察方法,研究的是光的藝術①。它的起源來自于1666年艾薩克.牛頓的“色散實驗”從此有了七色光之說,有了原色,間色、復色等色彩混合方法。所謂原色,又稱為第一次色,或稱為基色。三原色又分為色光三原色(紅、綠、藍),屬于加色混合,即混合色越多被增強的光線就越多,愈接近與白色。色料三原色為減色混合,調和色越多,被吸收的光線越多,愈接近于黑色。色料三原色來自于色光三原色的補色,它的存在必須符合三個條件,第一必須為三種顏色;第二色料三原色單一色彩不能由其他色料合成;第三一定比例三原色混合后生成黑色”②。多年來對色料三原色準確色相的認定存有爭議,一種認為三原色是大紅、檸檬黃(淡黃)、普蘭(群青)三種顏色,另一說法三原色為品紅(洋紅、玫瑰紅)檸檬黃(淡黃)、青藍。我更傾向于后者,經實踐,大紅加藍調不出品紅,而品紅加適量黃可以調出大紅;藍加綠得不到鮮艷的青,而青加適量品紅可以得到藍;另外用黃、品紅、青三色能調出更多鮮艷而純正的顏色,比用大紅、黃、藍三色調配的色域更寬廣豐富、純正鮮艷。所以色料三原色應是品紅、黃、青三色。正確認識三原色有利于色彩的研究,增強藝術創(chuàng)作的廣度和深度。教學應建立正確認識三原色的概念,以三原色為基色制作十二色、二十四色、三十六色等色相環(huán)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非常重要。學生通過反復制作、觀察、思考、記憶,即可在實踐中認識色相的明度、純度、色性等色彩術語;同時掌握同類色、鄰近色、類似色、對比色、互補色等色的調配方法與對比關系等,變傳統的抽象概念為直觀的視覺概念,從而深化色彩基礎理論的學習。
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對形體與色彩關系的認識往往是兩張皮。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教學要從單色練習入手,區(qū)別于傳統的教學目的與導向,通過將有彩色稿轉換成無彩色稿,理解色、形體與光源環(huán)境的關系,理解不同明度的色塊與光作用于形體,由于不同的結構面接受不同性質光量的不同,明暗色階發(fā)生了變化,也就是物象形體結構空間發(fā)生了變化,色彩隨之發(fā)生了變化。這種色階、色塊、形體結構、光源、環(huán)境空間的鏈接與轉換非常重要,也很難理解,需要在教師引導下多練習。具體措施:指導選擇較好的色彩稿進行單色轉換,也就是將色彩稿轉換成素描稿,用準確的明度變化表達形體。色階的轉換銜接到位與否,直接影響到對形體的表達與理解。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難點是,不同明度純度的冷暖色塊,在無彩色中明度色階的表達是否準確合理,這里既要顧忌素描關系,更要解決色彩三要素問題,在不能完滿解決問題的時候,可借助照相技術將原稿拍成黑白圖片,與自己的作業(yè)進行比對,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直至達到完美,已完成作為準,作為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的范本做系列練習。這一環(huán)節(jié),對應練習,將形、色、質聯系起來,歸納理解,多想多練,達到完美藝術形式的統一。
“色彩的奧秘在于微差”這是俄羅斯色彩大師柯羅汶的一句名言。通常所說 “水天一色” 這一色之中存在微差,只是有了微差,才有水天一色之美。正如“接天蓮葉無窮碧”氣勢磅礴,浩渺無際,這無窮的碧綠與天相接,微差之中體現的是含蓄之美,傳神之美③。為了培養(yǎng)學生用審美的思維表達色彩,選擇幾組微差色進行訓練。1、同類色,指色相距離在色環(huán)中15度以內的對比,屬于較難區(qū)分的色相,只有色階純度變化,沒有冷暖之分;2、鄰近色,指色相間在15度以上至45度左右的對比,如紅與橙紅、綠與黃綠等雖是不同色相,但相似于統一色相的配合;3、類似色,指色相環(huán)中相隔30度至60度左右的色相對比。如紅與橙、黃與黃綠等色性的對比,比鄰近色較明顯④。選擇這三組色,運用前面的單色為范本,分別作三組練習,除了掌握色階的變化,更要注重色相的微差變化,如果色相的微差表現不夠,畫面會顯得很平,很單調。通過練習,喚醒學生探索的欲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隨著三組作品循序漸進的探索,深化了學生對色彩的認識,對調色配色更有信心。達意的微差之美是一種統一而豐富的美,是含而不露的美,能喚起真實生動的感覺達到滿足之美。它的表達是雋永耐人尋味的色彩之美⑤。
所謂色彩的對比是指兩種以上的顏色之間所產生的差異。如色相、明度、純度、冷暖等對比現象。在色相環(huán)上色相距離在130度左右的對比,一般稱為對比色相對比。對比色對比,有強對比,有弱對比,補色對比是強對比,不容易協調,是絕對對比,凡在絕對對比色以外的色相對比,都是相對對比,可以達到和諧。在這相對對比色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如何組織畫面的色彩,確定色調問題,畫面的統一感、次序感。方法:可以通過搭建繪畫與設計的橋梁,給出以下條件作為參考,完成練習:1、對比色中一方不變,另一方明度、或純度、或色性、或面積大小發(fā)生改變;2、雙方都改變明度、純度、冷暖;3、參考色構課程中不同色相以明度對比為主構成的九種色調,即高長調、高中調、高短調;中間長調、中間中調、中間短調;低長調、低中調、低短調⑥。以上條件在多媒體的參與下,引領學生進入作畫狀態(tài),在對比色中編制紐帶,,有組織有選擇的協調畫面。降低矛盾沖突,削減暴烈刺激,達到高層次的對比之美。
互補色相對比,是指兩色的位置在色相環(huán)直徑的兩端,是色距最遠的兩個色,這兩個色相距180度,它們的對比關系是最強烈、最富刺激性,屬于強對比。在理論上,補色兩者相混成為黑色?;檠a色的兩色并列對比十分強烈,為不和諧色。如紅與綠、黃與紫、藍與橙,每對補色并列放置,各自對視覺的吸引力是平等的,是無主次之分的,所以不易和諧。如何使補色對比之下,相互映襯達到及和諧又強烈的對比效果呢?教學步驟:1、利用多媒體分析欣賞高純度互補色相色構作品,理解作品是如何將強烈刺激的互補色相,通過改變面積比例,或降低明度純度后進行構成的,如萬綠從中一點紅。2、欣賞以互補色構成的畫作,通過欣賞展開討論,寫出讀畫心得,如梵高、馬蒂斯的作品。3、色相環(huán)上選擇互補色,通過面積分割、或加黑白灰色相混合、或同時降低明度的方法完成作品。教師的指導本著以培養(yǎng)全方位、靈活的、主動而個性化的繪畫思維。在技法中注重思維的養(yǎng)成,優(yōu)化設計意識,主動、傳神、抒情的表現強烈的色彩之美⑦。
對色彩規(guī)律、觀察方法、思維能力的指導,不能僅停留于理論的層面,只有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進行反復實踐,才能提高學生的色彩素養(yǎng),懂得對作品的色彩立意、構思、進行全盤設計。在對初學者的培養(yǎng),開始就應該有這種意識。這也是一種立意,只有教師的教學立意高,學生才會有激情、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培養(yǎng)出有創(chuàng)意的人才,才會產生打動人心的作品。
注 釋:
①李天祥,趙友萍.繪畫色彩學[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5.
②王寬宇,吳衛(wèi).對傳統教科書色彩三原色理論的修正 [EB/OL].http://www.dolcn.com/data/cns-1/article-31/paper-311/pgen-3119/2006 - 04/1144160631.htm l2006-04-04.
③⑤李天祥,趙友萍.色彩美[M].黑龍江: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96:21—22
④⑤設計理論—色彩構成八[EB/OL].
http://jpkc.hncc.edu.cn/ietc/guanggao/ziyuan/secaigoucheng/08.htm l2009—10—13.⑥⑦趙國志.色彩構成[M].遼寧:遼寧美術出版社,1994:104,119—122.
[1]原著(瑞士)約翰內斯.伊頓.杜定宇譯.色彩藝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2]趙國志編著.色彩構成[M].遼寧:遼寧美術出版社,1994.
[3]李天祥,趙友平.色彩美[M].黑龍江: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96.
[4]李天祥,趙友平著.繪畫色彩學[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66.
[5] http://www.dolcn.com/data/cns-1/article-31/paper-311/pgen-3119/2006-04/1144160631.htm l2006-04-04.
[ 6] http://blog. sina. com. cn/s/blog-6c9852a10100m tvx.htm l2010-11-30 16:39:11.
[7] http://jpkc.hncc.edu.cn/ietc/guanggao/ziyuan/secaigoucheng/08.htm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