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堯
(銅陵縣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安徽 銅陵 244000 )
認知語言學出現(xiàn)于20 世紀70 年代, 是新一代認知科學與語言學結(jié)合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 認知語言學在承認客觀世界在語言形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的基礎上,強調(diào)人類的認知能力的參與作用,認為語言不能直接地反映客觀世界, 在語言和客觀世界之間存在認知這一中間層次。 這種觀點所強調(diào)的是存在于人類大腦中的概念受到其經(jīng)驗(experiments)影響的,具有主觀性。
認知語義學的焦點在于建構(gòu)這些概念框架結(jié)構(gòu),以及語言的使用是如何反映它們的。在建構(gòu)概念框架的過程中, 人們不得不將語言知識分門別類地歸入到各個認知域和框架中, 這就需要實體的范疇化。因此,原型理論和隱喻理論被認為是我們思維過程中最基本的因素。
喬姆斯基認為語言有深層意義和表層意義,同一種深層意義可以用不同的表層意義表述。 在20世紀50 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喬姆斯基( Chomsky )提出了一種新的語言理論。 喬氏認為,語言的深層意義是認識的內(nèi)容,語言的表層意義則是對認識內(nèi)容的表述。
日常課文均為300-400 詞的文章(以《新編實用項語》Ⅱ,Unit 7 Passage 1 為例),要求學生結(jié)合后面的5-7 個問題描述出文章大意以及作者的意圖。 描述文章大意和作者意圖就是對深層意思的把握,學生要由表及里地分析出文章淺藏在表層意思下的深層意思。 這其實就是根據(jù)喬氏的理論。
20 世紀70 年代,Rosch 提出了他的范疇觀。 他提出了語義原型(prototype)這個概念。Rosch 認為,范疇成員之間的關(guān)系并不是平等的, 每個范疇往往是圍繞一個具有典型特征的語義原型輻射而形成的,有時范疇與范疇之間的界限并不是明確的。 這些都有別于Aristotle 的范疇觀。此后Taylor 在他1989 年出版的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一書中著重討論了范疇觀以及語義原型理論在語義研究中的具體應用。
比如當學生學習stride 這一生詞時, 教師應著重去講解stride 與它的最原型的概念walk 之間的關(guān)系,向?qū)W生闡述清楚在以walk 為核心和典型(prototype)的語義范疇(semantic categorization)當中,stride為一非典型成員,和stride 處于同一地位的單詞有:march,pace,stagger,totter,toddle,amble,stroll,wander,ramble,hobble,limp.這樣講授的目的在于使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建立一種聯(lián)系, 并且激活學生大腦當中已經(jīng)存在的認知結(jié)構(gòu)即所形成的語言范疇。 如果所列出的單詞對于學生來說都是生詞, 那么單詞的講解都應該圍繞walk 這一范疇中的典型詞匯展開。同樣,不能否認的是在講授這些單詞時,學生已有的漢語詞匯的范疇也會被激活。
認知語言學還認為, 詞匯的多義現(xiàn)象從根本上來說是通過人類的認知手段,主要是隱喻(metaphor)和轉(zhuǎn)喻(metonymy)來實現(xiàn)的。所謂隱喻是指用某物的詞或詞組來指代他物, 從而暗示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likeness)。 隱喻是以相似(likeness)和聯(lián)想(association)為基礎的。 隱喻是人類的理性和想象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是詞匯產(chǎn)生新義的方法,是人類拓展和延伸認知范疇的認知方式。 傳統(tǒng)語言學無法運用其理論解釋隱喻現(xiàn)象,因而把其排除在研究范圍之外,隱喻一直是文體學、 修辭學等領(lǐng)域的研究對象。 Lakoff 和Johnson 認為,隱喻不應被排除在語言學研究范圍之外,相反,它還是幫助人類更深刻地理解和解釋語言的重要媒介。隱喻是一種基本的認知方式,是借助于對已知事物的理解去認知和表達新事物的認知方式。 隱喻過程具有系統(tǒng)性,由源認知域(source domain)和目標認知域(target domain)組成。 隱喻為解釋語言中的一詞多義想象提供了理論基礎, 為一詞多義現(xiàn)象從人類的認知層面找到了合理的解釋。同樣,認知語言學還運用范圍觀和語義原型論進一步解釋了一詞多義(polysemy)現(xiàn)象,具有多義詞詞義特征的語義范疇的形成原因是由于其多個意義具有一個共同的意義核心, 正是這個意義核心才使得多個不同的意義附著于同一個詞匯概念上面。 認知語義學還認為, 語言的這種多義現(xiàn)象從根本上來說是通過人類的認知手段,主要是隱喻和轉(zhuǎn)喻來實現(xiàn)的。
比如:單詞:Hook[hu:k] (n)
(1)a piece of material, usually metal, curved or bent and used to suspend,catch,hold,or pull something.
(2)short for fish hook.
(3)a trap of snare.
(4)something that attracts or is intended to be an attraction.
(5)(boxing).a short swinging blow delivered form the side with the elbow bent.
(6)(surfing).the top of a breaking wave,etc(Saeed,2000:64).
據(jù)上例可以看出, 第一個意義是該詞的語義原型, 其余的意義和第一個意義共享諸多的家庭相似性。但是最后一個明顯是最邊緣化的,因為它在界定詞hook 的邊界時已經(jīng)非常地模糊。 在不同的領(lǐng)域,hook 有著不同的引申意。 從認知語義學的角度看,一詞多義的語義范疇是人類對世界認知概念范圍的產(chǎn)物。 人們將不同的事物置于同一個范疇并且使用相同的符號來標示這些事物是相似的。
喬氏的語言理論,除在詞匯方面得以體現(xiàn)外,還在閱讀理解上以充分體現(xiàn)。 我們發(fā)現(xiàn)在英語考試的閱讀理解題中, 一般很難從文章的原句中直接找到答案,總是要進行判斷推理,受測試者必須弄清楚文章的作者要表達的主旨是什么,細節(jié)是什么。即通過全文命題網(wǎng)絡的表層意義, 找出文章作者要表達的真實函義(深層意義)。
Some pessimistic experts feel that the automobile is bound to fall into disuse. They see a day in the not-too distant future when all autos will be abandoned and allowed to rust. Other authorizes,? however,‘the auto is here to stay. They hold that the car will remain a leading means of urban travel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The motorcar will undoubtedly change significantly over the next 30 years. It should become smaller, safer, and more economical, and should not be powered by the gasoline engine. The car of the future should be far more pollution-free than present types.
When the auto enters the highway system, a retractable (可伸縮的)arm will drop from the auto and make contact with a rail, which is similar to those powering subway trains electrically. Once attached to the rail, the car will become electrically powered fromthe system, and control of the vehicle will pass to a central computer. The computer will then monitor all of the car's movements.
短文大意是:在未來,汽車毫無疑問將有重大變化。 其中一個重大改變就是電腦控制的自動高速公路將會取代以前的高速公路。 在不到300 詞的短文中,作者盡可能地運了同義詞的手法,以求更多地考查學生的詞匯量。如在第一自然段中,講“汽車”就用了三個不同的詞:automobile, auto 和car, 在第二自然段中分別又用了motorcar:和vehicle。以上5 個不同的詞,其意義相同,同時表示同一深層意義“汽車”。試問,如果作者一味地去用"car”表示“汽車”,那將會是:除文章的單調(diào)乏味之外,讓學生的感覺難免有“過余簡單”之嫌。類似的用法還體現(xiàn)在第一段中。 作者用了experts 和authorities 這兩個名詞,表示相似的意義:“專家”或“權(quán)威”, 同時也用了三個同義的動詞feel, think 和hold表示專家們的觀點。筆者認為,這是命題者有意設置多個同義詞,來考查學生的詞匯量,即考查學生的符號表征學習的情況, 有意地讓英語教學工作者充分領(lǐng)會喬姆斯基的語言理論, 并將喬氏理論更好地運用在大學英語教學之中。
這里介紹認知語言學的方法來記憶單詞并不是對傳統(tǒng)的記憶方法的否定, 而是對其做一些補充和嘗試性的完善。 傳統(tǒng)記憶方法強調(diào)語境對單詞記憶者的幫助,在一定的語境中記住單詞,但忽視了單詞之間的聯(lián)系性。 認知語言的發(fā)放性對學生的理解力和基礎有要求,并不適合大專的全部學生。 因此,兩者之間可以有個有益的配合。
認知語言學與喬氏的語言學理論雖然是不同類別的,但在詞匯以及表達有深層淺層等本義有聯(lián)系,要通過人類自身的邏輯和經(jīng)驗對其加以分類上,認識其相似之處。因此,把二者結(jié)合成一文希望對詞匯及閱讀教學有所幫助。
[1]彭建武.認知語言學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2005,7(4).
[2]Svorou,S.The Grammar of Space[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4.
[3]Lamb,S.“The Grooked Path of Progres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in Georgetown University Monograph Series 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M].New York:Lockwood Press,1973.
[4]程琪龍.認知語言學概論——語言的神經(jīng)認知基礎[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5]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