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雷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我認為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的開展過程可概括為三大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興趣、激發(fā)探究欲望——自主探索,分工合作,發(fā)展探究能力——內化知識,拓展延伸,提升探究空間。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興趣、激發(fā)探究欲望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是從驚訝和問題開始的。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年齡特征、認知規(guī)律等因素,抓住思維活動的特點,通過各種途徑創(chuàng)設與教學有關的有趣的教學情境和氛圍,使其產生探索欲望,樂于去探究。例如教學“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時,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我們班為了迎接學校組織的跳繩比賽,組織了18名男同學和10名女同學進行訓練,可是現在只有14根跳繩,應怎樣分?學生中出現了兩種意見,一種是平均分,另一種是按男女同學的人數來分,然后我引導學生分析哪一種分法更合理。由此,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fā),強烈的求知欲和誘惑力促使學生探究和發(fā)現其中的奧秘,同時也誘發(fā)了學生的探究熱情,將學生自然地帶入到對新知的探究中。
二、自主探索,分工合作,發(fā)展探究能力
北京的張丹教授曾在她做的報告中提出“什么叫好課?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的課是好課”。學生自主合作,探索研究是研究性學習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思維時空,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能,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從各個角度展開“研究”。我們倡導要讓學生充分地經歷、體驗、探索知識,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去探索、去發(fā)現、去實現再創(chuàng)造。如我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時,在引出“具備怎樣特征的四邊形才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研究問題后,就引導學生自由地去探索研究。由于可去研究自己喜歡的物體和自己擅長的方式去探索,所以,學生們的情緒特別高漲,小組研究氣氛十分活躍。有的小組量黑板,有的小組量桌面,有的小組量自己帶來的鞋盒子,還有的小組用自己制作的長方形紙片折一折等。小組內分工十分明確,每位同學都非常投入,經過十分鐘左右的研究時間,學生們在操作討論,歸納補充,以及爭辨的過程中,各小組都總結出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自主研究過程中,時時閃爍著學生思維碰撞的火花,更體現了教學的開放性。
三、內化知識,拓展延伸,提升探究空間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雖不能完全等同于科學研究,但同樣具有科學研究的“特質魅力”。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我們看重的應該是今天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可能會給孩子帶來的一生學習方式的影響,是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獲得的那份實實在在的經歷和感受。每一次的合作探究之后,都要設計一個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結、整理新知識的環(huán)節(jié),并引導學生應用新學的知識去解決新問題,進而去解決思考題、發(fā)展題和課后實踐,使學到的知識延伸發(fā)展。 例如在一次春游活動吃盒飯的時候,學生對一次性筷子提出質疑:餐飲業(yè)一天要用去多少雙筷子?一棵樹可以制成多少雙筷子?這樣下去森林能保住嗎?我們生存的環(huán)境會怎樣?針對這些問題,我引導學生自由結合成立研究小組,在小組中分工合作,收集數據、繪制統(tǒng)計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對調查數據的計算和整理,觸目驚心的數字震撼了學生的心靈,使學生感受到一次性筷子產生的巨大浪費。由此聯(lián)想到被砍伐的森林、被破壞的環(huán)境、被污染的河流,水土的流失和家園的毀滅使學生在數字與情境中受到保護自然的使命感的教育。 整個活動凸現了數據采集與分析的過程,不僅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和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活動中也得到了情感的交流。 這樣的教學使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向課外延伸,將“知識鞏固”與“應用研究”整合優(yōu)化,讓學生把課堂學習的成果應用于生活實際,在手、腦并用的開放性實踐活動中真正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索及動手動口能力,同時加深了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學生的數學素質和應用意識,體會了探究的樂趣。
應該說探究性的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較傳統(tǒng)教學的師生關系結構發(fā)生重大變化。這種關系中學生的主體性凸現,而教師的主導在形式上相對隱蔽,正是這樣課堂教學的控制難度更大。教師要發(fā)散學生思維進行探究又要注意不能分散學生注意力。要組織討論又要防止嘻鬧……把握這個度,教師要有更廣博的知識,要有更熟練的課堂駕馭能力。因而,探究性學習的組織與開展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作為教師自己要不斷學習,提高業(yè)務素質和應變能力,不斷充實自己,以適應探究性教學的需要。
(作者單位:長春市一零八學校小學部)
責編/張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