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忠
“學習數學最終給孩子的不只是數學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數學學習獲得的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睘榇?,教學時我們教師要關注學生對知識形成、發(fā)展的體驗過程,更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思維水平的不斷提升。
一、問題,思維運行的金鑰匙
“問題是打開學生思維大門最好的鑰匙”。學生大膽地質疑,這正是學生求知欲望的表現,是學生思辨的開始。面對問題,學生有了猜想,其思維已經啟動,隨著學生的思維不斷地深入,他們對知識形成過程的體驗就更加深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從小學生的好奇、好問,求知欲旺盛等特點出發(fā),積極培養(yǎng)學生敢于提問,勤于思考,樂于探索,從而促使學生去探究問題、去解決問題。如學習了“分數大小的比較”后,練習中有這樣一道題目:在1/4 和1/3 之間寫出一個分數。學生經過合作討論后進行了匯報交流。
生1:將1/4和1/3通分,變成3/12和4/12,然后再變成6/24和8/24,它們中間就有一個分數7/24,如果分子和分母再同時擴大,還可以找到更多的分數。
生2:將1/4和1/3的分子和分母同時擴大2倍,變成了2/8和2/6,這樣就有一個分數2/7也符合要求。
正在這時,有一位學生提出疑問:“是不是只要把分子、分母分別相加就可以了?”教師覺得這是一個既富挑戰(zhàn)性又有探索價值的疑惑,于是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先讓大家舉出其他例子來驗證,如1/5和1/7,1/7和1/8等等,學生屢試不爽。教師就問學生:是不是所有這類題目都有這個規(guī)律呢?你能用什么方法來證明嗎?學生經過討論找到了證明的方法:先在1/5和1/6之間寫出1/5.5,然后把分子和分母同時擴大2倍就得到了2/11,即所有這類分數都可以取兩個分母和的一半為暫時的分母,分子仍為1,然后再同時擴大2倍,得到的分數肯定符合要求。
二、求異,思維創(chuàng)新的平臺
求異是創(chuàng)新的靈魂。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促進學生思維的多向性發(fā)展。要允許學生發(fā)表不同的見解,鼓勵學生尋求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案,使學生在形成求異思維過程中學習知識,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多向性。為此,教師要讓學生從小養(yǎng)成不拘泥于一種答案的習慣,鼓勵學生求新求異,敢于質疑,敢于提出新觀點、新見解。對于求異思維的培養(yǎng),要重在新和異,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用不同的解法來解題。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教師應及時給予表揚鼓勵,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從而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如某教師在“用正比例解決問題”之后的一節(jié)練習課上,設計這樣一道習題。即:甲乙兩地相距500千米,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前2小時行了20%,照這樣速度,這輛汽車到達乙地還要幾小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結果許多學生都能用比解:設還要χ小時,或 然后,師啟發(fā)學生能否用以前學過的方法進行解答。有的學生用倍比解:2×[(1—20%)÷20]。也有的學生用歸一解:(1—20%)÷(20%÷2)或500÷(500×20%÷2)—2。還有的學生用方程解:設還要χ小時到達,500×20%÷2×(2+x)=500。個別學生用分數解:2÷20%—2或1÷(20%÷2)—2等。通過這道題的訓練,把學生從單一的獲取知識中解放出來,使學生對數量關系和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認識得更加深刻。
這樣,學生既自主參與學習中來,又培養(yǎng)學生求異思維與創(chuàng)新意識。為此,我們教師若每節(jié)課都能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那么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養(yǎng)。
三、糾錯,思維提升的快車道
學生之間相互糾錯,可謂一種”糾了錯又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雙贏教學良策。因為在糾錯的過程不是一次簡單的辨錯練習,而是將所學知識的整合過程,也是提升思維能力的過程。若學生能說清錯誤的原因,就說明他已經做到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同時,做錯的學生在接受同學的幫助時,能明白自己的錯誤原因,形成了一個“辨悟—明理—掌握”的學習過程。如一位教師教學“工程問題”這節(jié)課時,先出示:“一段公路長30千米,甲隊單獨修10天完成,乙隊單獨修15天完成,兩隊合修幾天完成?”先讓學生根據工效、時間、工作總量間的數量關系列出算式:30÷(30÷10+30÷15)=6(天),說明算理之后引導學生猜想:“如果這段公路長60千米,那么時間是多少天呢?”“12天?!睂W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笆菃??請同學們驗算?!薄斑@還用算?”學生雖然質疑,但還是認真算了起來,計算結果出乎他們的意料:“路程擴大一倍時間竟然不變!”“如果路程分別是90千米、120千米,時間又分別是多少呢?”此時,學生不再顯得胸有成竹,而是滿臉疑惑?!罢埻劳瑢W分別計算一下?!逼?,答案又出來了:“都是6天!”“為什么公路的長度不管變成多少千米,時間總是不變呢?”“是不是工程問題中的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無關呢?”“能不能不用知道具體的工作總量也能求出工作時間呢?”……“錯誤”引發(fā)學生們對以上問題的主動、積極的思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欲罷不能”的探究氛圍中開始了對新知的學習。
四、獨創(chuàng),思維創(chuàng)新的靈魂
重視學生創(chuàng)造意識的培養(yǎng),關鍵在于培養(yǎng)他們的獨創(chuàng)精神,培養(yǎng)他們自覺而獨立地思考、操縱條件和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關系、層次和交接點,使其敢于突破常規(guī),勇于向傳統(tǒng)挑戰(zhàn)。為此,教師應當為他們提供較靈活的學習素材,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知識的奧妙,尋找具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徹底擺脫思維定勢的影響。如一位教師在教學《100以內數的認識》時,教師要求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用小棒表示出63的數。(每位學生只有20根小棒,此時小組學生紛紛動手、合作操作、擺了63根小棒)突然,生①舉手報告:老師,林敏不和我們合作,他還玩彩色筆?。置舨坏珱]有生氣,還趴在桌上竊笑)
師:林敏,有什么高興事,說出來給同學們聽聽,好嗎?
林敏:老師,我已經擺好了,我不用與同學合作。
師好奇地問:是嗎?把你的擺法給我們講一講?
林敏:我用一根彩筆表示十,用一根小棒表示一,6根彩色筆和3根小棒合起來就是63。
師:這樣擺,行嗎?(同學們議論開了)
師:林敏擺法真有創(chuàng)意,他運用了假設的方法,那么,你們能否用手中僅有的兩種彩色小棒表示出95的數。
生②我用紅色的小棒1根表示十,綠色的小棒1根表示一,9根紅色的小棒與5根綠色的小棒合起來就是95。
……
這節(jié)課,教師能及時捕捉課堂的生成點,林敏思路獨特,是教師課前沒有預設到的,教師是以賞識的態(tài)度,巧妙點撥,使課堂教學生成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教學中教師重視捕捉學生獨創(chuàng)的方法,適時適當給予表揚與鼓勵,能促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得以有效地開發(fā)。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學)
責編/張曉東